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底下,竟有如此棋局?”
张昭不得不承认,摆出如此棋局之人,定然是棋圣一类的人物,凡人和圣人,又怎能相提并论呢?
张昭解着解着,竟感到心力憔悴。
再看看杨林,他呼吸匀畅,心绪丝毫不乱,张昭突然感觉到,杨林这个人深不可测!
三个时辰过去了,张昭始终解不开珍珑棋局,于是只好投子认输。
杨林道:“长史大人不必气恼,这棋局,天底下没几个人能够解出的,不才也没有解出,不过,不才某一天却偶遇一奇人,这位奇人告知了不才破解着棋局之法。”
说着,杨林便开始仔细的为张昭讲解珍珑棋局的破解之法,张昭听得心惊,尤其是其中自己吃死自己一片子,使得棋路豁然开朗,当真是妙不可言!
“妙!妙!能用此种方法破解棋局,真是神来之笔,老朽今天能够见识到这样一盘棋,倒真是虽死无憾了!”
棋局破解完毕,张昭的心情也开朗了许多,之前的阴霾一扫而空。
杨林又道:“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正如这盘棋局一般,凡成大事者,无不铤而走险,若无身死的觉悟,断然不能取得天下!想当年,楚霸王为破秦军,破釜沉舟;曹操若不是在官渡誓死一击,烧了袁公的粮草,他又怎能笑傲群雄?”
杨林的话不着边际,张昭听得云里雾里,所幸的是,杨林立即将话头拉了回来。
“长史大人,之前不才卖了些关子,还请大人见谅,接下来,不才要说的才是重点,还请长史大人洗耳恭听:自古以来,权力之争,向来不通人情,为了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今长史大人身陷囹圄,贼人所用之手段,却不是什么高明的伎俩。”
杨林虽未言明,但张昭已然听清楚了,也就是说,毒死护卫的书卷上的毒,是王宝那厮涂上去的,而他幕后的主使之人,很可能就是仁公主!
张昭咬牙切齿道:“想不到仁公主为了继任主公之位,竟使出这等卑鄙手段,但是老朽可不会就此屈服的,就算是死,老朽也不会认同仁公主的!”
面对张昭的固执,杨林笑了,道:“长史大人不必怨恨仁公主,其实嫁祸于你的主意,是不才出的!”
“你……”
张昭勃然大怒,这个杨林,好大的胆子,白白牺牲了一名护卫,就是为了嫁祸于自己。
不过面对盛怒的张昭,杨林却悠然自得,道:“长史大人,还请稍安勿躁,你仔细想想,若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才会在你的面前当面承认吗?”
杨林的话使张昭冷静下来,张昭看杨林的眼睛,只觉得根本就看不到底,此人城府之深,根本无从估量。
“你到底要怎样?”
张昭径直询问,他知道杨林此次来,必定有所图谋。
杨林也不隐瞒,说道:“不才此次来,是为仁公主当说客的,当下主公新丧,东吴无主,长此以往,只怕民心不稳,而纵观江东孙氏,能胜任主公人选的,非仁公主莫属,因此,公主殿下才会派不才来,恳请长史大人出面,力保仁公主为东吴下任主公!”
张昭喝道:“你们这些乱臣贼子,竟让老朽扶女人为东吴主公,岂不知:子曰,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女子当权,只会陷东吴于水火,老朽身为三朝元老,断然不会令东吴万劫不复!”
杨林道:“长史大人此言差矣,公主殿下之才,不亚于须眉男子,若是成了东吴主公,定会将我东吴治理得井井有条,还请长史大人不必以先贤之话说事,即便是圣人,也有说错话的时候。”
张昭却道:“即便老朽支持仁公主,只怕朝中其他重臣,也不会认同仁公主的。”
杨林坦然道:“长史大人不必自谦,你是群臣之首,众臣以你马首是瞻,若你支持公主殿下,那公主殿下定会顺利登上主公之位的。”
张昭恨恨道:“别想得太美了,老朽虽被你等嫁祸,但为了东吴的国运,老朽不会认同仁公主!今日,就算你将老朽杀掉,老朽也不会遂你们的愿!”
张昭固执己见,杨林此时却哈哈大笑,笑声甚是猖狂,张昭只觉得非常刺耳。
“杨林,你笑什么?”
张昭毫不客气的问道,而杨林则冷冷的说道:“长史大人,不才既然已然来此,便不会空手而回,长史大人,不才欣赏你的气节,知道你就算是蒙冤而死,也不会承认仁公主的,但是长史大人,你可曾想过,你死之后,纵然能名留史册,但你的家人,却未尝可以,弑君可是大罪,当满门抄斩,难道你忍心看着你的家人们跟着你一块儿去死吗?”
张昭听得哑口无言,杨林的话,正中他的死穴。
身为东吴重臣,张昭格外顾家,他的家族庞大,张昭是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人们被自己诛连的。
从杨林的身上,张昭分明的感觉到寒气,这股寒气,令张昭不寒而栗。
“你、你……”
张昭颤动着嘴唇,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而杨林则起身,将嘴凑近了张昭的耳边,说道:“长史大人,识时务者为俊杰,事到如今,你已没有选择,是自己的气节重要,还是全家的荣华富贵更重要?”
说罢,杨林则大袖一摆,离开了书房。
张昭独自坐着,目送杨林离开,此时他已义愤填膺,天底下竟然又如此卑鄙之人,竟用自己全家人的性命来威胁自己。
“哗啦!”
张昭狠狠一摔,便将一只茶杯摔得粉碎,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依旧坚持己见,正如杨林所说的那样,东吴长史已然没有选择。
第四十一章议政
次日,孙仁公主命众臣来行宫议政,张昭也在出席之列。
昨日杨林来家中,威逼利诱一番,张昭恨得牙痒痒的,但是却无能为力,正如杨林所说,张昭已然掉入对方所设之陷阱,全家老小的性命系于一身,他不能在杨林面前说半个不字。
仁公主招张昭议政,在别的臣工看来,仁公主大仁大义,但是只有张昭心里很清楚,仁公主之所以让自己来,是为了让自己在群臣面前树立表率。
到了朝堂,张昭见东吴群臣差不多都聚集于此,顾雍、诸葛瑾、步骘、严峻、程秉、薛综……除了军中的将领未至之外,在此聚集的,都是东吴重臣。
“子纲,你也来了?”
在群臣中,张昭发现了一位许久不见之人,正是自己的同宗张纮,张纮身体抱恙,已在家中休养数月之久,不想今日,连张纮都上朝来了。
张纮向张昭恭敬说道:“子布,出了这么大的事,我怎能在家中安稳休养?老臣自知命不久矣,若江东根基不稳,老臣又怎能死得瞑目?”
张昭心中叹道,张纮既然出现于此,便定是支持仁公主成为东吴主公的,对方连张纮这样的老臣都能请到,实在是了不得!
当然,在群臣中,张昭也见到了杨林的身影,不过杨林颇为规矩,只是立在了队伍的最后,不过张昭知道,这小子一肚子的坏水,要不了多久,他就会来到队伍的前列。
臣工们各就各位,仁公主这才姗姗来迟,众臣对仁公主见礼,仁公主也点头回应。
仁公主信步而入,却并没有坐在位于正中的主公之位上,只是坐于旁边,不过即便如此,群臣们还是以仁公主马首是瞻。
“诸位皆是东吴重臣,仁此次招大家来,是为了商量出一个办法,兄长身死,东吴不可一日无主,东吴之主,究竟何人能够担任,还请列位臣工们给出一个说法的好。”
果然正如张昭所料,仁公主招大家来,就是为了东吴新主的问题,虽名义上是让大家商议,但是张昭心中很清楚,仁公主早已有十足把握。
张昭环顾左右,想知道群臣中,究竟是谁来说第一句话,说第一句话之人,定然是被仁公主所收买之人,此人会是谁呢?
难道是杨林?张昭将眼神瞧向了杨林的方向,但杨林却一动不动,他今次竟不打算发言。
“老臣有话说!”
一人出列,向仁公主作揖。
张昭正眼一看,此人竟是老臣张纮,这令张昭觉得不可思议,这老家伙怎可如此没有气节?
张纮在众臣的注视下,缓缓说道:“公主殿下,江东之基业,始于文台公,后由孙将军开疆拓土,再交到主公身上,主公兢兢业业,任用贤能,东吴才有今日之势,原本以为主公春秋鼎盛,还能使东吴更为繁荣,却不想主公却遇刺身亡,实天亡我东吴!
信任主公的人选,断然不可草率决定,此时正是我东吴生死存亡之刻,定要挑选出一位德才兼备的主公,才能稳定民心,使我东吴乱世称雄!”
张昭白了张昭一眼,这老家伙,说了这么多,全都是废话!
张纮可不顾张昭的目光,继续说道:“当年孙将军遇刺,自知不久于人世,特于榻前拜托东吴重臣,好生辅佐主公,主公虽武力上不及孙将军,但雄才伟略,犹在孙将军之上,可主公膝下无子,如若效仿孙将军之举,但主公的几位兄弟,却也只是资质平平,断然不能委以重任!”
仁公主插嘴道:“张大人,照你这么说,我江东孙氏,已没了继任主公之位的人选了?”
张纮顿了一顿,回答道:“公主殿下,事实并非如此!依老臣所见,现正逢乱世,乱世之中,当以基业为重,以规矩为轻,但凡成大事者,不拘于小节,不行于常理,只为东吴百姓计!公主殿下,在江东孙氏之中,无人的才干能胜得过你,还请殿下勉为其难,接任主公之位!”
张纮终于道出了他的想法,在场的众臣中,有的早知道张纮会如此说,因此并不惊讶,而有的则不知道,尽皆瞠目结舌。
仁公主却显得异常平静,道:“张大人太抬举我了,我只是一届女流之辈,且不久之后将要嫁于曹操,此时此刻,怎能担当东吴主公之位?还请张大人另行推选贤能为好!”
张纮反驳道:“公主殿下切勿过谦,刚才所说,并非老臣一家之言,而是东吴千万百姓之意,老臣是替东吴百姓恳求公主殿下,为百姓着想,勉为其难,出任主公之位!至于殿下所说,自己将要嫁于曹操一事,请休要再提!若主公在,公主殿下嫁于曹操,曹操说不定会看在殿下的面子上,免于对江东用兵,但主公身死,此时若公主殿下再嫁过去,只怕是羊入虎口,曹操在纳了殿下之后,只会落井下石,将整个江东蚕食吞没!”
顾雍也高声嚷道:“公主殿下,此时此刻,你怎可再嫁曹操?曹操狼子野心,从不守半点信用,像这样的人,怎么配得上殿下委身下嫁?”
顾雍并非支持张纮所言,他只是憎恨曹操,但凡朝臣们提及曹操,顾雍都会大骂一场!
张昭一言不发,只是细心观察,朝臣中,除了张纮的立场清楚之外,其余朝臣,多数处于中立,他们并不支持由仁公主接任主公之位,不过,他们也没有反对。
此时诸葛瑾出列,张昭知道,诸葛瑾一开始就是支持仁公主上位的,只不过,他的支持只是在私底下,若是没有张纮的前言,只怕诸葛瑾不会坦然出列的。
诸葛瑾道:“公主殿下,请听微臣几句!微臣也曾为主公之位焦心,江东基业来之不易,当务之急,是如何守住基业,而并非怀着成见,反对女子上位!纵观东吴孙氏,只有仁公主的才干能胜任主公之位,还请公主殿下不要推脱的好。”
诸葛瑾所说,全是自己的肺腑之言,仁公主听后,陷入沉默之中,她下意识的看了一眼稍远位置的杨林,杨林也注意到仁公主的眼光了,摸了摸鼻子以示回应。
杨林摸鼻子,说明时机未到,仁公主也只有在与杨林的四目相对中,才能够平静下来……
第四十二章新主
仁公主道:“诸位臣工,仁感谢各位的一片好意,但仁只是女流之辈,平日里虽喜舞刀弄枪,但终生夙愿,也只是嫁人生子,并非称雄于诸侯,因此,还请诸位臣工另择贤能!”
这一次,仁公主断然的拒绝成为东吴新主,于是朝臣们议论纷纷,究竟何人才能成为东吴的下一任主公?
步骘喜好游历,才回柴桑不久,道:“天下之大,也并非所有的地方皆是男子当权,微臣游历汉南,见到一些村落都以女子为尊,子随女姓,男子蒙面示人。”
严峻却道:“可是蛮人毕竟不是汉人,汉人自然是以汉人的方式来治国。”
摇摆不定的薛综道:“若仁公主拒绝执掌东吴,那外姓之人中,能接掌主公之位的,只怕只有周将军了!”
此言一出,朝堂更加沸腾。
多数臣工指责薛综,说他数典忘祖,承蒙江东孙氏大恩,却不知回报,反倒让东吴之主异姓,实不应该。
当然,也有少数支持薛综说法的,却不敢为薛综争辩。
眼见朝堂越来越乱,仁公主便叫停了众臣。
“列位臣工,大家同为东吴重臣,可别为言论不一而伤了和气,今日之议,若是没有结果,大可改天再议。”
众臣们在仁公主的劝说下,渐渐恢复了平静,不过主公之位,却依旧悬而未决。
仁公主将目光转向了张昭的方向,问道:“长史大人,从一开始,你就少有言语,你是众臣之首,还请你为江东计谋!”
既然仁公主已经指名道姓了,张昭哪里能缄口不言,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出列。
张昭向仁公主行礼,随后道:“公主殿下,老臣待罪之身,原本不应妄议政事的,但是殿下心慈仁厚,不计老臣的嫌疑,还老臣自由之身,老臣感激涕零。”
众臣都知道,张昭几天前被怀疑是刺杀主公的幕后指使,但仁公主却开恩,还张昭清白,不仅如此,并没有贬张昭的官,还命张昭上堂议事。
张昭之所以在朝堂上一言不发,臣工们认为他不方便言说,因此并不奇怪。
“几日前,子瑜曾拜访过寒舍,老臣与他谈及东吴下任主公人选之时,子瑜曾向老臣推荐仁公主殿下,但是老臣一口回绝,认为女子不足以委以重任!后老臣洗脱嫌疑,便出外查探民情,才知道当今东吴之势,实则非常玄妙!”
众臣默默听着,却不知张昭所言何事,怎么东吴长史大人说话,突然间变得条理不分的?
不过张昭却自顾自的说道:“老臣来到柴桑城中,却不想被人认出,数十位百姓将老臣团团围住,并为老臣送上‘万民书’,百姓们口口声声说,当今东吴,唯有仁公主可救,若仁公主不当东吴的主公,只怕东吴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诸葛瑾奇道:“长史大人,今主公虽遇刺身亡,但消息尚未公布出去,这些百姓们是怎么知道东吴会易主,还送上万民书的?”
张昭道:“子瑜说得甚是,这也正是老臣奇怪之处,这万民书,定然是在主公遇刺之前就在绸缪,百姓们是定然不会知道主公会死的,也便是说,此正是民意所向。”
张昭所说之话虽然牵强,但也多少说得过去,于是张昭又道:“万民书只是其一,老臣还听说了两件更玄乎之事,有人称,从河中捞起来一块先秦的石碑,在石碑上,竟写着‘女主生,东吴旺’的字样;另一件事,便是从数十头牛的肚子里,掏出来写着同样字迹的绢帛,这些绢帛上,全都写着一个‘仁’字!”
众人越听越奇,有人便问张昭:“长史大人,你说得如此玄乎离奇,这几件事,你有证据吗?”
张昭道:“石碑和绢帛之事,老臣实在不知真假,只是这‘万民书’是老臣亲自收下的,如若列位臣工有异议,倒是可以一观!”
说着,张昭就将万民书拿了出来,在众臣面前展开,只见这万民书上,密密麻麻的写着数千个名字,这些名字,自然就是东吴渴求仁公主成为下任主公的百姓写上去的。
在臣工们看了万民书后,张昭便向仁公主恭敬道:“公主殿下,此是天意,老臣虽不赞同女主当权,但天意难违,老臣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殿下传达天意,还请公主殿下以大局为重,暂代主公之位,保我江东基业,保我江东百姓!”
说着,张昭便向着仁公主跪了下去!
张昭乃众臣之首,他既然跪下去了,臣工们便跟着张昭一起跪了下去,杨林也有样学样,跪在队伍的末端。
“请公主殿下勉为其难,暂代主公之位,保我江东基业,保我江东百姓!”
众臣异口同声,声势浩大。
仁公主见状,也有些慌乱了,忙道:“列位臣工怎可如此,仁何德何能?”
仁公主像扶臣工们起来,但是臣工们死跪在地上,任由仁公主如何扶,他们就是不起来。
张昭道:“臣等恳请公主殿下以大局为重,如若公主殿下不答应担任主公之位,臣等就长跪不起!”
张昭说得真切,而列位臣工和张昭的想法一致。
之前众臣听了张纮之言,还稍有疑虑,不过在张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之后,众臣再也没有疑虑,仁公主既然得到了两位老臣的支持,她就能够坐稳东吴主公之位。
仁公主见没有办法改变众人的心意,便又朝着杨林看了一眼,杨林也心领神会,对仁公主眨眼示意。
杨林此举正是表明,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仁公主后退一步,说道:“既然列位臣工如此抬爱,仁就不再谦让,暂代东吴主公之位,还请列位臣工继续为东吴出力,保我东吴万世不拔之基!列位臣工,请起吧!”
“谢主公!”
既然仁公主已经答应了担任东吴的主公,臣工们也不再久跪,便齐齐的站了起来。
经过了两个多时辰的朝堂议政,悬而未决的东吴主公人选,终于有了结果,孙仁公主成为了汉末乱世中唯一的一位女性掌权者。
这也正是杨林和仁公主密谋已久之事,不过在促成这件事的时候,杨林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第四十三章坦言
议政已毕,在张纮和张昭两位老臣的支持下,臣工们认同了孙仁公主成为东吴新任主公的决议。
臣工们告辞,杨林也并没有留下,而是随着众臣离开了朝堂。
在朝堂外,张纮正等着杨林,杨林心领神会,便随着张纮来到了一处僻静地点,周围并无旁人打扰。
张纮这才开口道:“杨兄弟,老臣对你和仁公主,已经竭尽所能,今日仁公主当上了东吴的主公,但这只是开始而已,主公之位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东吴日后的气数,你与仁公主何去何从,就要看你们自己了!”
“还请张大人放心,不才一定尽心辅佐公主殿下,力保江东基业!”
杨林在张纮面前,显得格外的谦卑,这自然是因为张纮的资历在东吴诸臣中最老,也因为杨林曾在张纮面前袒露心声。
张纮虽是老臣,但长久患病,是以一直在家中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