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首辅-第3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唐毅的谋主,茅坤是能看到各种秘密消息的,不管是锦衣卫,还是宫里的珰头,都会有消息传出来,以供唐毅和谋士们参考。

茅坤继续道:“眼下的情况就是新旧交替,徐阁老要快速清除严嵩的势力,把朝局握在自己的手里,故此他先要掌控的就是科道言官。言官虽然职位不高,可是权力大,还能把握舆论风向。捏住了科道,徐阁老就抓住了倚天神剑,谁也别想争锋。”

大家伙频频点头,实际上徐阶就是这么干的,胡应嘉,欧阳一敬,辛自修等等骂神崛起,他们把矛头对准了昔日严党的干将,攻势之凶悍猛烈,简直超乎想象,贼咬一口入骨三分,被他们盯上,无休止地弹劾,很快名声就臭了,再也无颜立足朝廷。

茅坤忧心忡忡,说道:“眼下徐阁老第一步已经成功了,言官挟着弹劾严党的胜利,势如破竹。下一步就是拿下三法司,掌握刑名大权,这样就可以左手弹劾,右手定罪,生杀予夺,全在徐阶的一心!”

“这两步完成之后,应该就是内阁六部,把有油水,有权力的地方统统换上徐阶的囊中的人马。等到一统朝堂之后,徐阶或许还会对地方督抚下手,总而言之,此老的野心和手段,比起严嵩,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明朝都要笼罩在徐阶的阴影之中,顺徐者生,逆徐者死!”

听完茅坤的总体分析,每个人都满脸愁云,他们想说局势不至于如此糟糕,徐阶也不会那么疯狂,可是再三分析之后,大家都不得不承认,茅坤的分析入情入理,几乎就是徐阶的打算。

关键已经变成了如何阻止徐阁老的脚步,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一个的点子崩出来,唐毅都听在了耳朵里,却鲜有可行的主意。

最后唐毅都不得不感叹,实力,还是实力啊!

徐阶入阁十年,苦心经验之下,实力庞大,尤其是斗倒了严嵩,他把严阁老浑身的装备拿到了手里,战力一下子翻倍,变得比严嵩更加可怕。

徐阶有严嵩的权谋,有严嵩的爪牙,却没有严嵩的弱点,也没有严嵩的骂名。哪怕是嘉靖,都没法随意处置一个声名极好,没有大错的首辅。

内阁首辅,本来只是天子的秘书,从当顾问咨询的工作,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正德朝的乱局之后。首辅杨廷和统帅百官,迎请嘉靖入继大统,一举奠定内阁的无上权威,内阁首辅也成为事实上的百官之师。

所谓的大礼议,说穿了,就是内阁想要扩充权力,逼迫嘉靖接受垂拱而治,而嘉靖则是坚持要恢复皇权,圣天子乾纲独断。

双方借着大礼议的由头,就杀了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嘉靖虽然获得胜利,可是也相当凄惨,造成了君子贤臣离心离德。

他为了躲避大臣无休止的挑战,不得不退居西苑,把严嵩推出来,充当挡箭牌。

谁知,这一手用出来,却更加速了皇权旁落。

严嵩拉帮结派,力压六部,包括吏部尚书,都成为首辅的属吏,朝堂之上,再无人可以抗衡首辅。

不过严嵩名声太臭,始终无法掌控科道,成为他的最大短板,最后严嵩也是栽在了科道言官手里。

徐阶不同,他一开始就注重舆论,并且把六科和都察院作为他反击严嵩的大本营。随着严嵩的倒台,徐阶可以自豪地说,老夫再无短板,天下无敌!

按照茅坤的分析,徐阶第二步就是要拿下三法司,都察院已经落入徐阶的手里,剩下的就是大理寺和刑部,偏偏坐镇两个衙门的万寀和蔡云程都是严党的核心,又是带头投靠唐毅的人。

该不该保他们,要如何保,一下子成了大家伙议论的焦点。

朱先就说道:“我看一定要保,刑部和大理寺一旦落入徐阶的手里,正如鹿门先生所说,告状、定罪,都握在徐阶的手里,还不是想杀谁就杀谁,大人的处境也会危急万分的。”

新进加入的王寅微微摇头,唐毅急忙问道:“十岳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唉,谈不上教导,只是一点浅见,说出来,大人不妨参考一下。”

王寅说的客气,可是神态之中,带着一丝傲然,他可不是寻常的人物,王寅出身富裕的徽商家庭,早年参加科举,后来他认为科举是浪费生命和钱财,毅然抛弃科举之路,转而求道,学习老庄之术,后来又对释家有了兴趣,苦学禅理。

五十岁的时候,王寅兼修三教,无论文采学问,都是天下顶尖。

胡宗宪仰慕才学,几次聘请,王寅才勉强出山。进入胡宗宪的幕府之后,每出奇谋,堪称胡宗宪的左右手。

面对着这样的大才,唐毅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仔细聆听。

“大人,徐华亭大势已成,万寀和蔡云程等人同严嵩关系太密切,和大人却隔着千山万水,他们暂时投靠,也不过是祈求大人庇护,一旦严家重新爬起来,他们又会成为严嵩的忠实走狗,说穿了,就是两条养不熟的狼,大人不可为了他们冒险,败坏了您的名声。”

唐毅深以为然点头,“十岳公,您说的有理,只是我担心这两个人保不住,会寒了下面的人心,归附我手下的人都会散去,到时候面对着徐华亭,我手上的力量就更加薄弱了。”

王寅呵呵一笑:“大人,容我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您想和徐阶比拼实力,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哪怕把严党的人马都拉过来,也休想有胜算。”

唐毅倒吸口冷气,露出了强烈的怀疑,他一直苦心筹算,难到都是无用功吗?

“大人,严党二十年来,已经声名狼藉,所谓大势所趋,徐阶清洗严党,不得不承认,在士林看来,是顺天应人,大人想要对抗,却是逆天而行,顺天易,逆天难,哪怕诸葛孔明,也要命丧五丈原,大人可不要陷进去啊!”

不得不说,王寅的话提醒了唐毅,虽然在唐毅眼里,徐阶和严嵩,几乎是一丘之貉,没啥区别,可是天下的百姓却不这么看。他们对严嵩有多大的怨气,就对着徐阶有多大的希望。

而此时正是徐阶的蜜月期,他做什么,都会有一大帮捧臭脚的。相反,和徐阶对抗,就会被打成严党,实力本来不如人,再失去大义名分,别说逆天,搞不好连自己都要搭进去,唐毅都感到了阵阵无力。

“十岳公,我何尝没有自知之明,只是我不争,徐阶也不会放过我的,为了能让他属意的人选上位,什么手段都会用出来。”

王寅呵呵一笑,“大人,老夫不让你和徐阶正面对抗,却没有不让你争!徐华亭还是有弱点的!”

第645章一个可怜人

经过几大谋士的分析,和徐阁老开战,胜算十分渺茫。

唐毅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他必须承认,当初失算了。

在严徐斗到最厉害的时候,唐毅积极布局,想要在严嵩倒台之后,取得和徐阶对抗的本钱。

他的布局基本上是成功的,可是为何徐阁老攻城略地,唐毅一点办法都没有呢?问题不在唐毅,而在嘉靖!

一直以来,嘉靖能轻松掌控朝局,最大的诀窍在于平衡!

杨廷和强势的时候,他扶持张骢等人,斗倒了前朝元老之后,他又扶持夏言,去把张骢斗倒,接着再利用严嵩,去对付夏言。等到夏言死了,把他的徒弟徐阶塞进内阁,去制衡严嵩。

从头到尾,嘉靖的策略都是扶弱抑强,谁冒头了,就被敲打两下,谁弱了,就拉拔一把。

朝局始终处在平衡之中,不管是谁,都要争相讨好嘉靖,仰仗着皇帝的圣眷活着。

按照唐毅的判断,严嵩倒台了,嘉靖也一定会扶持制衡徐阶的力量。只要有了嘉靖的加持,再凭着唐毅的实力,和徐阶周旋,是很有希望的。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严嵩倒台之后,嘉靖仿佛变了一个人,对朝局越发冷淡,也不热衷看着大臣争斗,就好像普通的老人一般,渴望过几年太平的日子。

事实上,嘉靖也的确这么想的。

江山社稷,远不如长生不老来的舒服,就算修不成,也要好好享受生活,至于烦心的政务,都交给内阁算了。

天子怠惰,给了徐阶揽权的最好时机,只是徐阶毕竟是老江湖,他没有盲目揽权,而是提出了三大主张: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诸公论。

这三条都是针对世人对严嵩的批评。

第一条是严党当政,窃据主上威福,用一人我用之,罚一人,我罚之。天下只知严首辅,不知朱皇帝。

第二条,是因为严嵩垄断票拟,视阁员为属吏,百官为仆从,把六部九卿的权柄都集于一身,使得首辅权力,堪比汉唐的宰相。

第三条,还是如此,因为严嵩用人罚人,全凭自己的喜好,拉帮结派,互相倾轧,把朝廷公器作为铲除异己的手段。

……

徐阶的“三还”政纲看起来切中要害,把急剧膨胀的内阁权力,交给皇帝和大臣,专心致志,做皇帝的秘书,而非宰相!

唐毅并不相信徐阶会把到手的权柄交出来,他这不过是态度而已。只是这个态度就非常重要,至少嘉靖信了大半,只要徐阶能懂事,不干涉他修玄,就任由他折腾去吧,还会比严党做的更差吗?

至于那些徐党的人,还要依附过来的言官,简直激动的热泪盈眶,把徐阶当成了祖宗,当成了救世主,替他不计一切,摇旗呐喊。

称呼徐阶为中兴明相,鼓吹到了肉麻的地步。

正如王寅分析的那样,徐阶大势已成,根本不可争锋。

唐毅越发感到压力,当初严党在日,双方互相牵制,唐毅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大捞好处。

现在要他独自面对徐阶的压力,真的是重如山岳,压得喘不过气来。

官场从来不存在仁慈,就在外察刚刚结束,严党官员纷纷落马之际,都察院御史郑洛上书弹劾刑部尚书蔡云程和大理寺卿万寀,罪名是朋奸黩货,替严世蕃藏匿罪银八万两。

奏疏上去,攻击的信号发出,欧阳一敬和辛自修等人纷纷上书,每天都有几份弹劾折子送到了内阁。

三法司的争夺展开了,实际根本算不上争夺,万寀和蔡云程的名声不好,哪怕是曾经严党的人,也不敢替他们说话,为了讨好徐阶,竟倒戈一击。

唐毅最多只能暗中运作,两个人致仕回家,保全了一点体面。徐阶很快进行了廷推,刑部尚书落到了黄光升的手里,大理寺卿同样给了老徐的学生。

拿下了三法司,徐阶的心情大好,立刻又上了一道书,言说内阁事务繁重,紧靠着两个阁员难以支撑,请求增加阁员。

这一道书上去,很多人都给徐阶叫好,严嵩垄断票拟,恨不得内阁只有他一个人。徐阁老主动增加内阁成员,毫不揽权,大公无私,真是阁臣的表率。

唐毅却看得明白,所谓增加阁员,根本就是徐阶进一步扩大权柄的手段。

有人要说了,内阁成员多了,不是分散了徐阶的权力吗?要这么简单,就太单纯了。

内阁成员增加,就会加强内阁的权力。而徐阶身为首辅,他就代表着内阁,内阁强了,对他十分有利。

再有内阁成员增加,有些事情就可以交给他们,徐阶躲在背后遥控,不用冲到第一线,少做事就会少犯错,省得像严嵩一样,落一身骂名。

至于第三点吗?还可以分散唐顺之的权力,弱化他这个次辅。

徐阶的算盘打得叮当响,嘉靖第一次拒绝了徐阶,老徐不肯放弃,连续上书三次,总算是让嘉靖点头了。

新的阁臣人选也出来了,有两位,一个是礼部尚书严讷,一个是礼部左侍郎李春芳。

当知道是他们,唐毅差点吐了!

严讷和李春芳倒不是什么坏人,当初唐毅刚进翰林院的时候,人家还是顶头上司,双方交情不差。

可是让他们入阁,唐毅一万个不服气!

严讷和李春芳同死去的袁炜一个德行,都是靠着写青词,溜须拍马上去的,入仕十几年,一点正事没干过。

从翰林院出来,就进入鸿胪寺,接着礼部,其余的人事,军政,钱粮,刑律,工程,什么都不懂。

这样的废物凭什么入阁?

就凭着严讷是徐阶的马仔,李春芳是徐阶的徒弟吗?

他们有资格入阁,我就有本事当首辅!

唐毅实在是气不过,他立即找到了老师唐顺之。

一见面,唐毅就怒气冲冲道:“师相,徐阶独专大权,扩充人马,打压异己,您老就不阻拦吗?”

唐顺之抬头看了眼徒弟,拿起了鼻烟壶,倒出一点粉末,放在了鼻子前面,用力吸了一口,使劲儿打了几个喷嚏。

“舒服啊!”唐顺之笑道:“俗话说烟酒不分家,你也来点?”

“算了!”唐毅大摇其头,“师父,不是弟子逼着您老干什么,实在是我看不下去,照这么下去,徐阶大权独揽,再也没有人能制衡他了。”

“你错了!”唐顺之摇摇头,唐毅不解,只见老师凝望着天棚,落寞地叹了一声,“华亭现在已经是大权独揽,不用以后。行之,有些话师父也不瞒着你,我之前拉来了几个徐党的成员,他们都答应站在咱们一边,可是严嵩一倒台,这几个又归附了徐阶。”

唐顺之苦笑道:“不知他们之前就是华亭派来的,还是临时倒戈,总之为师被华亭摆了一道。”

唐顺之举起鼻烟壶,看着上面的雕工,小小的白玉,寥寥几刀,就刻画出峰峦叠嶂,古木参天,真是巧夺天工。

“论起阴谋算计,徐华亭已经登峰造极,为师唯有一病,避其锋芒了!”唐顺之拍了拍唐毅的肩头。

“行之,我知道你不甘心,可眼下为师除了避其锋芒,实在是没有一点的办法。”唐顺之的拳头握紧了,又松开。

老师无奈了,唐毅低着头,没了精神,半晌苦笑道:“您老人家都认了,弟子还有什么咒念,告辞了。”

从唐顺之的府邸出来,唐毅心里头忧虑越来越强烈。

徐阶的势力越来越强,真是让他从容布局,接收严党的地盘,就再也无法和他抗争了,任人宰割的味道可不好。

王寅给自己出了主意,只是那是个玉石俱焚的打法,虽然能伤到徐阶,可搞不好自己的伤损会更大。

唐毅十分犹豫,到底用,还是不用?

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他回到了家中,想去看看妻子和儿子,消解心中烦闷,刚刚到了后院,就看到两个东西在追逐,跑在前面的是一头花驴,后面跟着唐毅的坐骑,小毛驴一脸垂涎的贱样,围着来回跑,舌头伸出来,口水流出老长。

拜托,你是头驴,不是狗!

丢人的玩意真让唐毅上火,等有机会非把你剥了皮,熬成阿胶不可!

唐毅又看了两眼那头花驴,想起了一个人,脸色大变。慌忙迈着大步,直接到了妻子的房间。

撩开帘子,往里面一看,王悦影坐在床边,二儿子正躺在摇篮里,小平安十分听话,在不停摇着。

王悦影的对面坐着一位穿着八卦衣,头戴鱼尾冠,手里拿着浮尘的道姑,正笑吟吟说道:“姐姐真是好福气,两个孩子钟灵毓秀,聪慧机灵,日后定能大富大贵,真是让人羡慕死了。”

王悦影淡淡一笑:“妹妹不必如此,你与清福有缘,与红尘无分,老老实实修行,还可以乐享太平,要是非卷到是非圈子,哪怕姐姐有心帮你,也帮不了了。”

对面的道姑,脸色一变,很快又恢复正常,她低下了头,“姐姐教训的是,妹妹都记下了,妹妹这次过来可不是兴风作浪,而是有一件事要请姐姐转告唐大人。”

“什么事?直接和本官说就是了。”唐毅从外面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寒意。

道姑愣了一下,甜甜一笑,“大人越发威风了,贫道正要请大人帮忙,前些日子有一个女子到了白云庵投井自杀,被贫道救了过来,大人保证感兴趣!”

生怕唐毅怀疑,道姑又补充了一句,“女子姓徐,她爷爷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第646章凤仪亭

孟夏园林草木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佛诞繁华香火盛,名苑富贵牡丹芳。

四月的京城,暑气未起,风光明媚,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江南最大的戏园子,琉璃苑在京城的分号正式开业。

琉璃苑采用江南的建筑风格,亭台水榭,小楼东风,诗意盎然。还没有开业,就已经名动京城,好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都眼巴眼望,盼着一睹江南第一戏班子的风采。

恰逢阳光明媚,天气温和,申时行,王锡爵等人带头,差不多有一百多位新科进士,早早等在了琉璃苑的外面。

殿试和馆选刚刚结束,不出所料,东南的学子拿了一个相当不错,甚至可以说是骇人的结果。

壬戌科一共录取了二百九十一人,数量虽然不及唐毅的丙辰科,但是质量却一点不差,甚至犹有过之。东南六省拿到了三分之二的进士名额。

壬戌科的三鼎甲苏州一府就拿了两位,状元申时行、榜眼王锡爵,而探花郎余有丁是浙江人。

由于心学在南直隶和浙江的势力最大,加之唐毅的推动,打破地域成见,东南一家,天下一家,南直隶和浙江是学术最繁荣,也最包容的地区。三鼎甲系出同门,都是心学的人,也都是唐毅的人。

至于和申时行,王锡爵一起参加考试的,沈林拿到了二甲第七名,王绍周是第十二名,最令人吃惊的是二甲的第一名居然是席慕云。

金榜贴出来之后,无人不惊。

这家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之前一点都没有听说过。

后来一打听,可了不得,席慕云竟然是完成环球航行的两位船队头领,严格来说,许焕的船队并没有环球航行,真正完成的只有席慕云。

他们从非洲带回来白化的长颈鹿,做成了标本,朝廷专门在国子监前面建造二十间房舍,用来展览航海所得。

第一次到了京城的学子,几乎都跑到国子监看过,五六米高的白化长颈鹿,栩栩如生,看得人心驰神往,不由得被海外的神奇折服。

率领船队的领袖也成为大家伙仰慕的英雄,当知道席慕云竟然考中了二甲第一名,文武双全,一时间风头无量,把三鼎甲都给遮盖了,人人争相目睹,想要见识席慕云的风采。

更令人吃惊的还在后面,席慕云是二甲第一名,也就是全国第四,恰逢今科有馆选,也就是说他必定会成为庶吉士,从此走上清贵的翰林之路。

谁知在金榜出来的时候,席慕云就对外宣布,他参加科举,是为了能以更合适的身份率领船队,进行航海,他志在海洋,不在朝堂。故此不会参加馆选,而且他还写了一份长长的奏疏,提出西夷诸国纷纷圈占土地,抢夺海外财富。大明不能落于人后,坐视西夷欺凌弱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