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傲唐-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杨玉环如此说,李隆基笑着拍拍杨玉环的小手,笑道:“玉环来的怎么会不巧?刚刚朕赞赏了杨晞一番,并准备在他回潼关前宣布对他的奖赏,朕也勉励他以后要好好领军,争取再获军功。天黑后,四郎就要回潼关了,你这位贵妃娘娘,又是四郎的姑姑,怎么也要勉励他几句吧?”

听李隆基如此说,杨玉环马上顺着其意思说道:“陛下说的是,四郎要回潼关了,臣妾自然也要过来看望一下,臣妾也希望四郎能再立军功,让陛下放心,为杨家长脸!”

说着转头看着杨晞,笑吟吟地说道:“四郎,你回潼关后,要好生做事,不要有什么懈怠,免得陛下担心,你父亲着急。你也要照顾好自己,不要伤着碰着。姑姑今日要送你一件礼物,希望能保佑你以后一直平安!”

说着起了身,从身上取下一物……



第十五章杨国忠的进一步要求

----------------

有点“受宠若惊”的杨晞赶紧站了起来,恭敬地对走到他面前的杨玉环作了一礼:“多谢娘娘的恩赐,臣感激不尽!”

杨玉环面带笑容走到杨晞面前站定后,盯着杨晞的俊脸看了看,再灿烂一笑,道:“四郎,一直觉得你还是个小孩子,没想到现在已经可以当元帅在外领军打仗了,真是让人惊异,姑姑就把这个平安符送给你,希望能永保你的平安!”

杨晞的鼻间吸入一股非常好闻的香气,他不知道这是杨玉环身上什么化妆品的香味还是她的体香,来不及辨别间,杨玉环就举手准备将平安符戴到他的脖子上,也马上矮下了身子,让杨玉环给他戴上。

低下身子,杨晞的眼睛自然落在了身前的杨玉环身上,入眼的却是这个贵妃娘娘那白嫩的胸肌,“波涛汹涌啊!”杨晞心里感慨了一句。

杨玉环长的很圆润,传说中什么“环肥燕瘦”应该是比较恰当的比喻,但严格来说杨玉环并不肥,只是比较丰腴,这个年纪腰也不粗,没有一点臃肿的感觉。丰满的感觉完全是因为胸前那对波涛汹涌的宝贝而起,深深的沟壑就在眼前,“应该能塞下整个手掌,”杨晞再次感觉了句。

因为距离太近了,杨玉环所穿的宫装又很暴露,大半的胸肌都露在外面,杨晞能看到那两团饱满上面细细的血管。杨玉环两手动作间,胸部也随着她的动作而颤动,衣襟很自然地跟着滑动,杨晞竟然看到了她一侧顶端的蓓蕾,真没想到那蓓蕾及周围的晕彩是嫩粉红色的,尤如少女一般。

很吸引人呢!

趁着杨玉环替他戴上平安符而遮住李隆基和杨国忠目光的机会,杨晞很留恋地看了几眼。

诱人的风光就在眼前,而吸入鼻间的又是那醉人的女人身体的清香,杨晞竟然在刹那间起了男人的反应。心里自责了声,怎么这么没定性。他赶紧宁神静气,将目光从杨玉环的胸部收回,在杨玉环替他戴好平安符后,退后一步,再恭敬地行了一礼:“多谢贵妃娘娘赏赐臣此平安符,臣一定会时时戴在身上,娘娘会护佑臣一生平安的!”

说着抬起了头,盯着杨玉环看了看,并露出一个他自己也感觉不出是什么味道的笑容。

此时的杨玉环也正盯着杨晞看,两人目光相交,因为李隆基和杨国忠的眼睛看不到他的眼神落点,杨晞并未躲过眼去,而是与杨玉环对视了一会,在杨玉环惊异之下,吃不消他那略带霸道的眼神而躲过眼去时候,他也收回目光,垂眼站到一边,拿起杨玉环所赠之物看了看。

他这才看清杨玉环准备送他的是一枚“护身符”一样的挂件,好像是麒麟或者狮子模样的图案,做工应该是很精细,还有一点女人的清香。可能这是杨玉环一直佩戴之物,只是杨晞不知道,杨玉环为何送他这她自己平时佩戴的饰物。

被杨晞异样的眼神盯着看了一小会,杨玉环刚才那自然灿烂地笑容收住了,不过她也很快回过神来,又露出了笑容,看着杨晞说道:“四郎,这是姑姑佩戴多年之物,此物很有灵性,一直护佑姑姑的安宁。现在你在外领军打仗,姑姑希望它也能给你带来好运。你可要好生珍藏啊!”

听杨玉环如此说,杨晞只得再作一礼,“多谢贵妃娘娘的馈赠,臣感激不尽,臣一定会好生珍藏,决不会让它遗失的!”

杨玉环也没再说什么,挺着身子走回到李隆基的榻边,重新坐下。

其实刚才也只一会儿间,只不过杨晞心里想法很多而已。

杨玉环当着李隆基的面表示了对杨晞的恩宠,杨国忠心里长舒了口气,也马上趁势说道:“陛下,今日臣还想为四郎讨个便利,希望陛下能同意!”

“哦?!国忠还有什么要为四郎讨要的?”李隆基有点惊异。

杨国忠长身而起,对李隆基行了一礼后,这才说道:“陛下,如今潼关镇将中有不少人的陈玄礼的亲信部下,还有一些将领与臣一向有隙,臣怕他们在以后的作战中不听四郎的指挥,想着办法逆着性子行事。四郎年幼,资历尚浅,总有人不服,臣希望能把范志诚、叶青、樊超等几名不愿意听服四郎的将领调换回京。臣希望在以后的训练和作战过程中,潼关所有的将士能齐心协力,共同御敌,不会再出现陈玄礼这样为自己的私利而不顾大局的形为!”

范志诚、叶青、樊超都是跟着陈玄礼驰援潼关的将领。

“唔!国忠说的有理,朕允了!”李隆基几乎没做什么考虑就答应了杨国忠所请。

见李隆基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杨国忠大喜,也马上进一步请求道:“陛下,臣还请陛下答应臣的再几个要求:一是只要潼关镇军所需的,朝廷尽量想办法满足,各部不能以任何理由拖延,以免误了战事;要是四郎觉得有哪个将领在潼关不合适,或者不愿意听他指挥,希望陛下能在第一时间将其调回,而不要因其他原因置之不理。陛下,臣这样想,只是一心为了潼关的安宁,不至于因为一些内部因素而导致军心涣散,战时没办法拧成一心御敌,导致潼关有失。”

听自己的父亲提这样的要求,杨晞惊的目瞪口呆。杨国忠说的虽然好听,但他却完全听的出来,自己这个父亲是想趁他这个儿子到潼关领军的机会,打击一部分将领,同时笼络另外一部分,以达到杨国忠在军中力量进一步壮大的目的。要是李隆基答应了,那以后要是有什么人不服的,马上可以将此撵回长安来,只留下那些能信任的人物,这样潼关十数万人马,就全部置于他这个年轻的兵马副元帅麾下,也可以说最终被杨国忠通过他这个儿子掌握了这支人马。

还有,杨国忠希望李隆基同意他所请,潼关所需物资任何部门不得拖延交付,相信很多人在以后的时间内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杨国忠收拾。

“自己这个父亲胃口真的很大的!”杨晞心里感慨,只是他不知道李隆基会不会同意杨国忠所请。

第十六章李隆基想退位

杨国忠话说的虽然很简单,但李隆基明白杨国忠如此说有更深层次的目的,肯定是有一部分出于私心的,但他也不好点破,也不能全都答应他所请,因此听了后沉吟起来。

见李隆基犹豫了,轻轻地他捶着身子的杨玉环笑着开口:“陛下,国忠说的很有道理,如今大敌当前,叛军数十万人屯于潼关附近,随时会攻打潼关。潼关不能有失,要是潼关落入叛军之手,长安也危险了,如今陛下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击退叛军的攻城,确保潼关的不失,国忠刚才所言全是为了潼关有安危考虑,他是一片中心啊!陛下,很多时候失败都是因为内乱而起,要是潼关守军内部因为一些争执导致将士离心,军心不稳,被叛军趁机攻占了城隘,那长安就很难守住,这是国之大不幸,陛下万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啊!”

见杨玉环开口了,杨国忠也再次请求,“陛下,如今潼关的形势依然危急,潼关的十万镇军原本又是归属多处,有许多是临时征召的军士,要让十万将士齐心御敌,必须要做一些非常手段,陛下应该将潼关的任何事务都交由四郎负责,不让其他任何人插手,不然将士肯定无法齐心御敌!”

杨国忠现在最怕的就是太子李亨插手潼关事务,陈玄礼与李亨的关系不同一般,陈玄礼刚到潼关就被召回,并被免了所有职务,让原本想插手潼关事务进一步壮大自己声望的李亨很受打击,拼命想扳回一点什么,当日在朝会上当着李隆基和众臣的面说杨晞年幼,不适合继续领军打仗的话也是他迫不得已之下才说出来的。从李亨这很短视的举动中杨国忠明白了什么,心里挺是得意。

但他知道李亨肯定不会坐视不管杨家势力进一步坐大,肯定会采取其他手段插手潼关事务的。今日他这般说,主要目的就是想绝了李亨的想法。

杨晞已经成功的取得了威望,全面主掌了潼关事务,杨国忠现在要做的就是巩固杨晞的地位,加大自己儿子的影响力,弥补自己在军中势力不足的短板。

只要皇帝答应他的所请,他后面就很好做事了,可以打着皇帝的旗号名正言顺地做很多事,要是有人胆敢不服,就可以趁机治罪或者清除。

听了杨国忠和杨玉环这样说,李隆基心里那一点坚持也就没有了,略略考虑了一下也答应了杨国忠所请:“唔,国忠说的有理,现在是要倾全力守好潼关,潼关镇军内部不能起乱,不然给叛军以可趁之机。朕现在也不考虑其他,只要尽快将叛乱平息就好了。国忠,朕答应你所请。”

顿了顿后又马上道:“关于潼关的一些事就由你代朕处置吧!”

李隆基这样表示,杨国忠大喜过望,马上答应并作礼致谢:“多谢陛下信任,臣会替陛下处好很多事的。陛下,这段时间你憔悴了很多,要好生休养,以免得病,如今局势已经过了最危险的时候,陛下就尽可将潼关事务交给四郎,他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朕当然希望如此!”李隆基苦涩地笑了笑,长叹了口气后闭上了眼睛:“朕可是没料到安禄山他竟然会真的会反叛,国忠,朕要是早信了你的话,那这场大乱就不会起了,朕愧对天下黎民百姓!朕当皇帝也几十年了,倦了,这个皇位不想再坐了。国忠,朕想将皇位传给太子,让太子来执掌天下,朕当个什么事都不管的太上皇,与玉环相守余生,如许这样最好!”

杨国忠一听李隆基这样说,脸都吓白了,不顾一切地跪了下来,连声请求道:“陛下,你万万不能如此!你并不老,你精力依然充沛,大唐是在你的治下走向全盛,要是你现在想退位了,那群臣定会惶惶然,不知所措,平叛的将士也会疑惑重重,他们会猜想这是不是宫内起乱了。陛下要真的现在退位,定会让君臣离心,军心涣散,给叛军以可趁之际。陛下,万不可如此啊!”

在叛军刚起的时候,李隆基已经表示过一次这样的意思了,被吓坏的杨国忠一个劲地死谏,并串唆杨玉环和虢国夫人大吹枕头风,终使李隆基收回此意,没想到今日说的好好的,皇帝又来这么一席话,如何不让他吃惊?

杨国忠知道,他现在的权势地位全赖李隆基所赐,而他与太子李亨的矛盾非常深,他一直在努力想办法让李隆基废掉李亨,另立其他皇子为太子。要是现在李隆基退位让李亨即位当皇帝,那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不说现在的权势地位很可能全部没有,连性命能不能保住都不一定。

李隆基已经有改立太子的打算,杨国忠相信假以时日,太子一定会另立他人的。但要是现在李隆基选择了退位当太上皇,那李亨马上即位,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杨家的势力很快就土崩瓦解。

听了李隆基如此说,杨晞也大吃一惊,读过《安史之乱》这本书的他,当然知道一些利害关系,身为杨家人,他不希望李亨当皇帝,不然他也会跟着倒霉。即使他是个穿越人,与当皇帝的人斗,一样没好果子吃。李隆基还有好多年寿命,只要他当皇帝到死,那以后变数如何谁也不知道。

被同样吓了一跳的杨玉环也赶紧起身请求:“陛下,你万不能如此,大唐江山不能没有你掌执,要是你现在退位不管事,那定会让君臣离心,叛军势更盛,更多的黎民百姓受苦!陛下……”

杨玉环说话间,神色变得凄苦,两行清泪从脸上滑落。

“国忠,玉环,起来吧!”李隆基不可能再闭着眼睛了,也马上从榻上起身,伸手扶起同样跪下的杨玉环,再示意杨国忠也起身,重重叹口气后再道:“你们说的也有理,朕要是现在退位,可能真的会乱了军心。唉,还是等叛平息后再议传位之事吧!不过朕真的累了。”

“陛下累了,就好生休息一下,休息好了,就不会觉得累了!”松了口气的杨国忠作了一礼,准备告退了,“陛下,臣就不打扰你休息了,你好生睡个觉吧,有什么事臣会替陛下处置,要是有什么难决的事,也随时进来禀报的!”

重新躺下的李隆基微微地点点头,“国忠,那你去吧,朕很困了!”

“是,陛下,娘娘,臣告退!”

第十七章可惜啊

(感谢戴天宇书友的打赏!新的一周开始,期待书友们的继续支持!)

---------------

并没说什么话的杨晞跟着杨国忠退出了李隆基的寝宫,父子两人无言地穿过宫室,走到一无人之处后,这才停了下来。

“父亲,陛下是真的要退位吗?”杨晞小声地问道。

杨国忠想了一下,摇摇头,“陛下肯定不是真的想退位,他只是年岁大了,有点疲于应付现在的局势才这样说的,他说的是负气的话。但是为父就是怕万一,怕万一陛下真的如此决定了,将皇位传于太子,那我们杨家就从此倒霉了。因此无论陛下是真心还是假意要退位,一定要想办法阻止。”

“孩儿明白了!”

看到边上没任何人,杨国忠心一横,压低声音道:“晞儿,想必你也知道为父与太子不和,矛盾非常大,只是为父从来没和你说过其中的情况,这些事也不能再瞒着你,一定会和你细说的。只是今日时间仓促,来不及详说了,待什么时候有机会,为父再好生与你说说!”

“是,父亲,到时孩儿一定会好好聆听父亲的教诲,”杨晞轻声答应道。

杨国忠点点头,也没再说什么,示意杨晞跟他一道出宫了。

在出了宫后,杨国忠再吩咐了杨晞几句,让他先回府休息,自己依然在政事堂处事。

杨晞也回到了府中,在过去和母亲裴柔说了几句话后,也就回自己的小院,准备休息一会。

平儿很体贴地过来服侍,杨晞和她调笑了几句,也就在小姑娘的轻轻捶敲之下安然入睡了。

一觉醒来,杨晞觉得精力充沛,心情很好,而这时朝廷奖赏的诏令也送到府上了。

李隆基给予了杨晞以重赏:授杨晞以渭南县子的爵位,真食邑三百户,并奖赏给杨晞一座府邸,还有许多金银钱帛。

这样的奖赏不可谓不重了,只是没有职务上升迁。杨晞初授官,已经被授以龙武将军职,并领兵马副元帅,依现在的情况,职务上并不可能再得升迁,只能留待以后了。

杨晞对此挺是满意,李隆基赏赐了一座府邸,那就是说他现在已经可以开府立户,自成一家了,不需要再和父母住在一起,这是他渴望的。

谁都想成家立业,杨晞也想。有了自己的府邸,有了自己的功业,才是成家立业的开始。

灵宝兵败,导致二十万唐军被安禄山的叛军全歼,主管潼关军务的哥舒翰罪责非常大,也就在杨晞任潼关兵马使后,哥舒翰的职位被剥夺,以白身从军效力。

不过此次随杨晞归朝后,朝廷并未马上宣布对其的进一步处罚,杨晞也没听到有什么关于他的消息传来,到他府上去拜访的人也都吃了闭门羹,谁也不得见,好像这个老将归来后,就从人间蒸发了一样。杨晞本想在回潼关之前去探望一下,但想想还是算了。

这个时候他去探望或许是情理上应该做的事,但也是不合适的事,因为自己父亲杨国忠的缘故,他现在暂时还不要去拜访为好。

----------------

劝慰了不舍得他离去的母亲裴柔,再与父亲杨国忠一道进宫禀告了皇帝李隆基,天刚擦黑,杨晞就在杨国忠的相送下,踏是上返回潼关的行程。

太阳下山,清风徐来的清凉中,意气奋发的杨晞率着数十名亲卫家将,奔驰在往潼关的官道上。

上半夜月色很亮,不需要点火把就可以在官道上快行。不过晚上时候没办法跑的很快,到了夜半月亮又下山后,只能点着火把前行。也到了将近黎明时候,杨晞一行才抵达潼关城。

先一步接到消息的高适、王思礼、庞忠、李承光、李福德等主要将领都迎出了西门。

杨晞是潼关镇军的主将,主将归来,属下的将领出来迎接很正常,但这些出城迎接的将领都抱有自己的心思。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参加过灵宝战役,大多都负有打了败仗的罪责。杨晞在回长安之前,曾应允过他们会在皇帝面前为他们陈情,让皇帝减轻处罚或者赦免他们的罪责。如今杨晞归来,也肯定带回来了皇帝的处理意见,无论谁都想在第一时间听到杨晞告诉他们最终的结果。

杨晞当然不可能完全知道这些人的心思,不过这么多将领在他抵达潼关西门时候都出城迎接,还是让他有点惊喜。

他把将领们出城迎接的行为看成了对他这个最高指挥官的进一步认同。

麾下将领如此礼待他,他当然高兴的。

杨晞也第一时间问询了诸将潼关附近的情况。

从诸将的先后报告中杨晞也明白了潼关附近敌情的最新情况。

安庆绪和崔乾佑指挥叛军攻城失败,退守陕郡后,也没再派兵往潼关方向来,只是屯兵陕郡一线,并在灵宝附近布置了重兵,严防潼关方向的兵马有可能的攻击。可以说现在的局面又恢复到了灵宝兵败之前的状态,双方人马隔着一定距离对峙。据派出的探子打探回来的消息,安禄山已经率部返回了洛阳,安庆绪也带着一部人马到洛阳去了,驻守陕郡附近的叛军十万余人马,全由崔乾佑掌领。

“杨元帅,末将猜测,叛军给养供应肯定跟不上了,不然不会全部退到陕郡一带的,”高适在报告完情况后,也和杨晞说了自己的猜测,“按理叛军并未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他们有能力再次攻城。末将猜测他们肯定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否则会继续屯兵潼关城下的。”

“本帅认同高将军的猜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