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傲唐-第1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得重用,那作为岳父的郭子仪肯定会受到冷落,这是杨晞在郭子仪被罢相后马上得出的结论,不然他们这一系在朝中权力就会太多,李玢肯定驾驭不了,这一点李隆基必定会考虑到的。只是父子两人密议了什么,会不会把一切事都交底,包括他与李玢的身份关系,这一点杨晞不知道,所以他也猜测不出李玢最后会如何对待郭子仪,会不会复制如李世勣那样的命运。

郭子仪问他这方面的情况,他也只能这样解释,当然说话的口气也是挺无奈的。

听了杨晞所说后,郭子仪默然不语,稍一会后再说道:“子亮,陛下的丧期结束后,朝堂上可能就会起风波,这风波肯定与你有关,或许也与老夫有关,你要做好准备。说不定,新皇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和权势,会做许多你我都想不到的事,你千万不能松懈!”

“多谢岳父大人的提醒,小婿知道了,一定会严加提防的!”

郭子仪脸上闪过一丝冷意,寒着声音说道:“子亮,依老夫的认为,新皇在亲下后,很可能不会将你与他的身份诏告天下,要真是这样,那你就要想办法将这事透露出去,让天下人都知道,让群臣在朝堂上拿此事问询新皇!要真是出现这样的场景,那你必须要抓住机会,让新皇兑现承诺,如果他不兑现承诺,那你们的关系就会很僵,他肯定不能容忍你继续在朝堂上,会有所行动……”

说到这里,郭子仪停下了话,杨晞明白郭子仪未说出来的意思。那就是李玢对他下手之时,就是他绝地反击,争取最终胜利的时候。许多事,撕破了脸就好做了,就怕半遮半掩的。

得了郭子仪的当面提醒后,杨晞再陪着自己这个岳父大人说了一会话,也就离去了。

因为要代皇帝处理朝事,这段时间杨晞很少回府。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前段时间,也就是杨晞刚刚为杨国忠守孝结束后,郭昕、平儿、小雨竟然差不多时间怀孕了,这让杨晞欣喜的同时也非常郁闷。妻妾三人差不多同时怀孕,他连在家中发泄身体**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去找杨玉环或者虢国夫人,但现在李隆基驾崩了,这种事自然不能再干,他已经禁欲了好些日子。

天天有事做,也就不多去想这些事,又因为心里有担心,倒没觉得有什么欠缺。

李隆基驾崩后,朝事主要交由房琯、李泌、杨晞、张镐四位政事堂的宰相负责。除了杨晞,其他三人都是富有这方面的经验,而杨晞这些年主要在军中带兵,另外再接触一些与军事有关的朝事,其他民政等方面的事并没太多处理经验,相对来说,与其他三人相比,他在处理朝事方面的能力就欠缺了一点。不过他的灵魂到底来自后世,有着比其他三人更多的见识,在关系重大的一些方面,他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利弊,并发表一些不同于常人的见解,让其他三人吃惊。

房琯、李泌、杨晞、张镐虽然是李隆基驾崩前指定的顾命大臣,但政事堂中还有两位宰相颜真卿和李麟,他们都不是能力乏乏者,许多事的讨论他们都是参与的,只不过最终的决定权在房琯、李泌、杨晞、张镐四人手中。但颜真卿和李麟也不会因此而放弃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大部朝事他们都有自己的意见表述,与旁人意见相左的时候,都会据理力争。

因为颜真卿与杨晞是师徒关系,李泌又是得杨晞举荐才入朝任职的,并在短短几年内因为自己的出色才能而得李隆基的重用,最终位列政事堂,被选为顾命大臣。因为这样的关系,颜真卿与李泌在处理朝事的意见上差不多都是一致的,而房琯因为一直与杨国忠有争执,很不满杨国忠的擅权,故而对杨晞也是抱着相似的态度,而张镐是因为房琯的举荐才获得一再晋职的,李麟与张镐关系又不错,因此这个三人自然地结成了同盟,这三个人与杨晞、颜真卿、李泌在许多事上常有不同的见解,有时候分歧还挺大,几乎针锋相对了。

政事堂六个宰相,四个顾命大臣,差不多分成两派了,人数也是一样。

这或许就是当初李隆基将这六个人选入政事堂,并令其中四个成为顾命大臣的真正原因吧!

有争执才有相互的监督,才不会造成擅权,杨晞也真正醒悟过来当初李隆基的良苦用心。

对这一切杨晞唯有苦笑的份,他也时常在猜测李玢亲政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日子总是过的很快的,转眼就三个月过去了,李隆基的丧期也结束了,结束守孝的新皇李玢也开始正式亲政,处理朝事,四位顾命大臣手中的权力也被剥夺了一些。

不过就在李玢开始亲政,试图慢慢掌握朝政大权的时候,朝中又发生了一件让人非常惊异的事。

这件事是因为永王李璘而起的!(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四章这应该是最好问鼎皇位的办法

………………………………………………

“公子,永王李璘有异动,他准备策动禁军,发动兵变!”在李玢亲政,开始慢慢插手朝事,但还是把四位辅政大臣当作神明一样敬重后的某一天,得宫内亲信报告说属下人物有非常重要事禀报的杨晞,在出了宫,秘密约见报信的人之时,他得到了这样的报告。

“什么?”杨晞吃了一惊,他自觉已经将宫中禁军大部掌握,没想到还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详细问询了一下后,杨晞才弄清楚怎么一回事。

原来不甘心就此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李璘,在李隆基的丧期还没结束间,就在谋划以什么手段谋取皇位了。大唐历史上,皇宫中有太多兵变事发生,包括李世民、李隆基在内的皇帝都是通过兵变取得了帝位,武则天被迫交出皇位,也是因为张柬之等人发动了兵变之故,李璘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

李隆基当皇帝时,他将自己的皇宫设在兴庆宫,并大规模修建兴庆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被称为三大内。不过李玢继位后,并没在兴庆宫内主持朝事,而是准备将朝会移回到大明宫,在大明宫的宣政殿及紫宸殿主持朝事。

兴庆宫驻守的禁军是左右龙武卫,而驻守太极宫与大明宫中主要是左、右羽林军及左、右金吾卫。

杨晞完全控制的是左、右龙武卫,这也是几支禁军中战斗力最出众,人数最多的队伍。左、右羽林军及左、右金吾卫他也在其中安插了不少的人,但没办法做到如左、右龙武卫一样完全控制。

无论是李玢还是李璘,或者其他皇子及大臣,在这些禁军队伍中都有自己的亲信人物,或多或少而已。李璘策划的正是利用左羽林军中的两名中郎将的兵马行事,这两名中郎将麾下有一千多禁军将士。李璘计划以这些将士为发动兵变的主要力量,从大明宫的北门玄武门攻入皇宫内,杀死李玢或者逼迫李玢让位。自己即位为帝。

杨晞原本是打算自己采取此道,在李玢没有打算将皇位让给自己的时候,以兵谏逼迫李玢传位,却没想到,却被李璘“捷足先登”了,他又好气又好笑。

不过杨晞也没丝毫大意,问清楚情况后,马上就有了主意,令人去召庞忠、浑缄等心腹禁军将士及李泌、高适等非常信得过的人过来商量事务。在一堆重要人物都到他选定的商量事儿地方后,杨晞也将此事告诉了在场的各人。“诸位。永王李璘准备谋逆。他想利用左羽林军一部发动兵变。今日召你们来,就是要商量如何应对的!”

今日召来的这些人,杨晞已经或多或少地将自己身份的信息及打算透露给了他们,所以今日召这些人来。并任何的其他说明,直接就问他们要如何处断了。要将李璘的叛乱消灭的萌芽状态,其实非常简单,毕竟杨晞现在掌握了大部禁军力量,只要先发制人,就可以轻松将李璘几名亲信的一千多禁军消灭,但杨晞并不想这么做。他要集思广益,听听手下的这些亲信人物是怎么想的!

“杨尚书,下官觉得。应该在永王的叛乱起来时候,再出手制止!”高适率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永王只是在谋划,并未付诸于行动,现在就出手制止。下官觉得并不合适。”

高适如此说,杨晞投以一个赞赏的眼神,这差不多也是他的意思,他并不想在李璘没有任何动静时候就出手制止,那样太没意思了。

高适这样说,让许多人吃了一惊。打探到李璘要发动兵变,但高适却建议听任其发展,待关键时候再出手制止,这不是置新即位的皇帝安危与不顾吗?不过有疑惑的都是像庞忠、浑缄这样的武将,其他一些人如李泌则露出意味深长的神色。

庞忠和浑缄马上站出来发表了与高适不太一样的见解,他们认为这样做要是被皇帝李玢知道,那在场的这些人就是大罪了。他们是武将,朝堂上的争斗见的少,脑袋转不过太多的弯弯来。

不过在高适的再次解释之下,那些有疑惑的人也明白了过来。

这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奥啊,估计没人解释,任他们想,怎么都想不出来的。

高适的大概意思依然如他刚才所说那样,也就是在没有乱事起来之前,一切都没证据,永王李璘可以逃避责任,甚至可以以遭受迫害获取同情,毕竟现在新皇根基不稳,而他们这些人都是跟随杨晞这个皇帝李玢的儿子行事的。如果在永王作乱时候出手,那一切都不要说了,永王的力量可以被尽数清除,而且可以助长杨晞的威望,进一步控制长安的局势。

看到高适以自己的话将大部分人都说服了,杨晞挺是高兴。

不过他看到李泌一直站着没有发表意见,觉得挺奇怪,在看到李泌的眼神后,也明白了其意。于是也就借事情还要进一步考虑,让所有人等着他的号令为由,令诸人退下了,只留李泌和高适。

“长源兄,此事你有何高见?”房中只剩下三个人了,杨晞也没客套,直接问询李泌意思了。

李泌一向以谋略见长,在这一点上比高适还要出色,不然也不可能这么得李隆基看重,只几年就位列政事堂,挤身大唐宰相的班列,并为李隆基死后的四辅佐大臣之一。今日他一直沉吟不语,杨晞也觉得此人想法定与众不同,并且不太想为更多人知道,所以就将大部分人遣走了。

“子亮,你不是有更长远的打算吗?”李泌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说道:“如果你真的要那样做,那将要发生的事对你来讲是个进一步壮大自己力量的好机会……”

“永王与陛下在禁军中都有不少亲信安插着,要是此次永王起事,那正好可以看一下到底是哪些人支持永王,哪些人支持皇帝的,这些事弄清楚了,也就好行事了。还有,让他们两兄弟彼此争斗一下,削弱各自的力量,待到局势相持而不可收拾之际,子亮你再出手,那长安的局势不是完全由你掌握了吗?依我的建议,永王与皇帝起争斗之际,能不出手就不出手,让他们拼个两败俱伤!”

李泌所讲让高适豁然开朗,深觉自己所想还是太简单了。他也完全认同李泌所讲,让永王李璘与李玢斗个你死我活之际,杨晞再出来收拾场面。

杨晞听了,也是茅塞顿开,这其中一些他是想到过,只是他一下子没想很多,听李泌这样说,大受鼓动,并且马上想到了更深层次的,他感觉到心中冒出一个决好的主意来。

“要是李璘与李玢争斗时李玢处于下风,甚至被李璘诛杀,将李玢的一些儿子也杀死,那想谋取皇位的李璘就是人人得而诛之的逆臣,要是我再在这个时候集结所有力量反击李璘,将李璘的力量全部消灭,那样李璘死了,李玢也不在了,那我这个平叛有功的李唐宗室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称帝登基!”一想到此,杨晞心里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嘴角微翘,流露出一丝残忍。

杨晞嘴角流露的这点残忍让高适忍不住一颤,有些紧张,但李泌却没什么反应。

李泌是极其聪明之人,其实他心里所想的和杨晞是差不多,只不过作为大唐的大臣,这些近乎谋逆的话他是不可能讲出来的。如果讲出来,杨晞也采纳了,但他这般狠毒的心思杨晞会不会介意谁也没办法预料,李泌虽然一直觉得杨晞是个非常值得结交的人,与这样的人可以无拘无束的交谈。但杨晞是想当皇帝的人,要是他当了皇帝后,性子大变,变得爱猜忌那怎么办?

要是这样的话,那他这个说出猜意见的人,下场不一定会好的!

这样的决定或者说建议,不应该由他这样的人说出来,而应该由杨晞自己决定。

杨晞虽然没有完全料到李泌是怎么想的,但在与李泌眼神交流间,两人都感觉到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是很高层次的默契,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两位,看来如今最重要的就是让天下人知道我与皇帝的父子关系了,有了名份,以后的事做起来就完全不要担心了!”杨晞呵呵笑着说道。

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他要是一直以杨国忠儿子的面目出现,那李璘即使杀了李玢而夺位,也比他这个姓杨的人当皇帝更能让天下人接受。毕竟大唐是姓李的,李璘争位得逞的话只是皇室内部的争斗,而他这样一个姓杨的人取代李唐,那就是改朝换代了,忠于大唐的人完全可以起来反对他,相信也有无数的人会这样做的。但要是他成了李玢的儿子,那李玢与李璘的争斗后,他顺势上位,就是名正言顺的事,反对的人肯定不会多的。所以现在最要做的就是逼迫李玢将两人之间的关系昭告天下。

这应该是最好问鼎皇位的办法了。

“子亮说的不错,这是首先要做的事!”李泌点头认同。

高适想了想后也是认可!

第一百零五章准备开始行动了

…………………………………………………

“臣叩见陛下!”

紫宸殿内,单独请见的杨晞恭敬地向坐在案边批阅奏折的李玢行礼。

“哦,是杨爱卿,快快赐座!”李玢满面含笑地将手中的奏本合上,招呼杨晞在他身边坐下,

李隆基的丧期结束后,李玢开始慢慢亲政,大多朝事他都过目,只不过最终的决定他还基本不会自己下,要问询诸臣意见,特别是被李隆基委以辅佐的四位顾命大臣。所有奏本都是政事堂的宰相过会后,有了意见,再交给李玢过目的。李玢现在虽然亲政了,但朝事上大多还是依政事堂诸宰相的意见行事,要是他对政事堂诸宰相的意见不认可,但只要说服不了这些宰相,那也是没办法改变了。

不过虽然这样,李玢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每有人敢不把他当皇帝的。

除了这些改变外,李玢还在丧期结束后,下诏改封了自己那些儿子,授他们以亲王爵。彭城郡王李倬为宁王,李倞为鲁王,李偃为汉王,李优为延王等等。

他的那些女儿封号也改了,从原来的郡主变成了公主。

今日杨晞单独请见,就是想直接问询什么时候将他是李玢亲生儿子这一事实诏告天下,并给他以亲王的封号。这是杨晞唯一想求李玢给他的。他在坐下后,也马上请求李玢:“陛下,臣今日有一点非常重要的事要向你禀报,还希望陛下将边上人禀退!”

李玢看了杨晞两眼,最终还是将身边人都屏退了。

“杨爱卿,你有什么事就说吧!”李玢脸上的笑容收住了,一本正经地问询杨晞道。

杨晞不避让地看着李玢,没一点客气地说道:“陛下,臣记得你在登基前有一些答应给臣过,不知道陛下是否还记着?”

杨晞这话让李玢脸上显出一点恼怒,但马上就隐了。尴尬地笑笑:“杨爱卿,朕没有忘记此前说过的事。只不过现在并不合适,父皇刚刚驾崩,朝事还一片纷乱,你如今也是顾命大臣之一,朕要是现在就将此事诏告天下,会引起天下动荡,对朕,对你的名声都不太好。因此朕想此事过一段时间再说,等上一二年。待天下慢慢安定了。朕熟悉了朝事后再说。相信你也明白朕的苦衷的。”

“哦,原来陛下是如此考虑!”杨晞淡淡地应了声。

杨晞的反应让李玢一下子紧张起来,赶紧解释:“晞儿,你要明白朕的苦衷。朕刚刚即位,朝事都没完全熟悉,要是现在就急迫地把此事诏告天下,那天下人肯定会非议的。还是再等一两年,待朕寻个合适的时机再做决定,好不好?你要理解朕的苦衷么,你也要一力支持朕的所为。”

“陛下既然这样决定了,那臣也明白了,也不打扰陛下处事。臣先告辞了!”杨晞说着就站起了身,作礼准备告退。

李玢也未挽留,明显松了口气的他笑着说道:“杨爱卿,这段时间你辛苦了,人都瘦了一截。要是觉得累了,就将朝事先放一放,在府上好生休息一段时间,待把精神养足了,再作打算。如今朕也亲政了,许多事朕也会多花点精力去处置,不要你们这般操劳了。”

“是,陛下,臣明白了!”杨晞依然面无表情地答应,并再作一礼,“那就不打扰陛下处理朝事,先告退了。”

看着杨晞掉头离去,李玢的脸瞬间拉了下来,变得非常难看。

手中的奏本也扔了,再没心思批阅,觉得非常烦噪不安,从案边起了身,背着手在殿内来回踱步。

最终他在一个窗户面前站定,出神地看着窗外的景色。“杨晞,你今天一定是来逼迫朕的!你觉得朕登基了,就应该认你这个儿子,立你为太子,你想的太简单的!朕现在已经是皇帝了,天下的事都是我说了算,要立何人为太子那可是朕说了算的,并不由你。你是杨国忠的儿子,这是天下人共知的,朕靑不想认你这个儿子你又能如何?。而且你太危险了,朕非常怕你,朕会慢慢将你的职权都解除的。而且与你关系密切的那些人,权力也都会解除的!”

恼怒之下,李玢马上有了定论,下定决心要怎么做了。

决心一下,心里也顿然轻松了,重新坐回到案前,想再批阅几本奏折,但拿起奏本后,只觉得心绪很乱,怎么都静不下心来。他还是心神不安,总觉得自己什么事做的不够周全,也有一种危险临近的感觉,好像附近有什么人在窥视他一样,类似芒刺在背的味道。

不过这种感觉随着长子李倬的求见而消除。

“父皇,你又在批阅奏本了?”李倬行了礼后,走近李玢身边,用充满体贴的语气劝慰道:“父皇,你不要这么操劳朝事,这段时间替皇祖父守孝,你都累的不成人形,瘦了一大圈。如今朝事政事堂诸宰相会负责,你只要过目一下就行了,先把身体养好再说。你刚刚亲政,凡事都不要着急,一切慢慢来,如今朝中支持你的大臣很多,儿臣也会尽心替父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