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猎击三国-第2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悍并没有放箭,他放的是空弦(当然是轻手缓放,否则伤弓),但许褚却中了“箭”。

战国时,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这就是“惊弓之鸟”的典故。这一刻,马悍,就是更羸,而许褚,就是那只“疮陨”的大雁。

面对天下至强之弓,就算吕布复生,也要绷紧如弦,全神应对,试问许褚怎可能做到全身放松?当他听闻“天罚”,又见马悍举弓瞄准时,条件反射,肌肉猛绷——于是,小霸王的悲剧,在虎痴身上重演。

三国时代,除了华陀,以及龙狼医护所,天下的医工尚未懂得使用缝合术,所以创口很容易崩裂。而旧创复发、迸裂,常常是将士死亡的重要原因。

当夜,西阳城寺衙,一代虎将,虎痴许褚,背创崩裂,血流不止,大呼“天亡我,非战之罪,恨哉!”。

如是三声,卒。

曹操悲失猛将,或许天意中有一失必有一得,正当他悲伤不已时,府外突然传来禀报,说是韩司马回来了。

曹操一下蹦起,木屣都来不及穿,着袜奔出。

阶下,一人拜泣:“浩几疑不复见公矣。”

“元嗣,元嗣啊……”曹操双手执定来人的手,念及曹洪、许褚之死,潸然泪下。

韩浩,奇迹般地逃生,并成功回到曹操麾下。只是,相比起此战的惨重损失,韩浩回归,只能算是聊以安慰。

这是自建安三年下邳之战以来,曹操所遭受的第二次重创,上次是伤元气,这次是伤根本,再难复振了。

……

九月,荀彧未接一战,直接放弃豫州,率领近万豫州军民退入南阳,与曹操汇合,随后被刘表安排驻守随县(今湖北随州)。如此一来,刘表完全将南阳郡划分出去,从北至南,分别设立了三面抵挡马悍的盾牌:张绣、刘备、曹操。

刘表终究没有完全接受孔融的劝说,只以各种理由推脱,而对荆州的保守派如蒯氏、蔡氏的投靠倾向,也一直模棱两可。但可以肯定一点,有如此多的内部制肘,刘表绝对没法直接兴兵与马悍对抗。或许,当龙狼大军兵临荆州之日,就是荆州势力抛弃刘表之时。

同月。雒阳朝廷发布诏书,告示天下:逆贼曹操,无故攻袭大将军,罪不可赦。褫夺豫州牧、镇东将军、费亭侯等勋爵;又有安东将军刘备,助纣为虐,纵兵袭击大将军,恶行昭彰,亦与曹贼同罪。

同时发布对曹操及其麾下诸将,以及刘关张的通缉。有通报、拿获者重赏,凡隐匿、窝藏者同罪。

此令一出。曹操、刘备顿时陷入大义谴责的漩涡之中,昔日苦心经营的良好名声一朝俱丧。

最着急上火的就是刘备,其实在此之前,也就是关羽逃回新野后,他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轻易不发火的刘备,痛责关羽一番,并立即派孙乾上雒请罪、辩解。

只可惜,建立了飞鹰传讯网络的龙狼军反应比刘备更快。贾诩立即指示张绣找借口拦截,结果孙乾刚走到博望。就被胡车儿扣留,随从一个没跑。刘备这边望眼欲穿,焦急等待,却迟迟等不到孙乾的消息。一直到八月底。才终于得知孙乾压根就没去雒阳,在博望监牢里呆着呐。

刘备急得差点没吐血,亲自赴宛,与张绣交涉。同时敦请刘表斡旋。最终孙乾得以释放,继续北上,但一切为时已晚。

相比刘备。曹操倒是没什么可辩解的,只是荀彧坚持要上书辩解,声称此举实为大将军煎迫所致,绝无谋逆天子之意。结果,当然是……然并卵。

这下刘表不知如何是好了,他既想响应朝廷号召,礼送曹刘出境,以撇清关系,又怕弄巧成拙,反而引得曹刘刀兵相向,重演当初张济故事。最令人伤脑筋的是,这时候,整个豫州已被龙狼军占领,举目四顾已没地盘,要把曹刘二人往哪送呢?

正当刘表纠结万分时,忽然得报,曹刘来访。

曹操与刘备的来访,全是因为孙权的一封信。

九月末,江东的一封联盟书,可谓雪中送炭。

联盟书是孙权从会稽发来的,邀约曹刘从长江上游出兵,而江东军则从下游出兵,共击江夏黄祖。分其地,收其兵,以为根基,共拒马悍。

正走投无路的曹操与刘备得书大喜,于是亲赴襄阳,秘密拜会刘表,双方进行一番密谈。

十月中,刘表提供三百多艘大小船只,礼送曹刘合兵八千余人,以及豫州之民近万人,加上近千粮草辎重,顺沔水而下。

方向,正南。

目标,江夏。

黄祖名义上是刘表的下属,但实际是独立势力,而且近年来有越来越桀骜的趋势。刘表不止一次想敲打黄祖,但也知黄祖不好惹,心存顾虑,没能痛下决心。

如今曹刘打算南下攻打黄祖,刘表乐见其成,最重要的是,终于将两尊“瘟神”送走了。为此赔上几百艘船、数万斛粮草完全值得。

刘表坐视黄祖被攻,甚至暗踩一脚;曹操、刘备两位超级小强,率领最后的班底,以强龙之姿,悍然过江,杀向这江夏地头蛇;孙权,更是黄祖不共戴天之仇敌,有机会要搞他,没机会创造机会也要搞他!

一时间,黄祖俨然已成为天下、呃,至少是江南公敌。

孙权为何要发出这一封联合曹刘,共击黄祖的书信呢?很简单,他已被太史慈赶出老巢,痛失二郡,只剩最后一个会稽郡容身。而会稽临海,海防跟筛子一样,很容易被太史慈再来一次抢滩登陆。如果不创造机会,另辟新地,最终必难逃覆灭下场。而偏偏在这时,黄祖还趁火打劫,从江夏出兵,顺长江而下,攻入丹阳,大肆劫掠,残杀江东将士。这也是孙权如此迅速丢失丹阳郡的原因之一。

现在,三国三只狼已盯上黄祖这条恶犬,准备强占“犬舍”,以此为根基,与马悍一决雌雄。(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四章 【平定四郡】

(感谢大盟!谢谢赵无恤2014、ufgw、轩辕大象、考拉来了、无未来限可能、噬日魔)

~~~~~~~~~~~~~~~~~~~~~~~~~~~~~~~~~~~~~~~~~~~~~~~~~~~~~~~~~~~

当马悍追击曹操时,东边的太史慈也没闲着,向江东军发动一系列猛攻。

八月二十五,龙狼徐林军占领吴县,俘吕范,斩孙翊。而管亥与陈登联合,也已攻陷丹徒,进逼曲阿。

吴县陷落后,因吴郡空虚,江东军主力未归,徐林军趁势大肆出击,以三日下一县的速度,半月之内,将毗陵、曲阿、阳羡、乌程、余杭诸县悉数收入囊中。

此时孙权已率大军返回江东,顿于丹阳郡的宛陵。此前一路上他一直担心乌程孙氏上下千余口的安全,到得宛陵,见到舅父丹阳太守吴景,得知已抢先将孙氏阖族接来,心下大石方才落地。只是惊闻三弟孙翊之死,四弟孙匡一掌已废,不禁悲从中来。

此时孙权实在太过年轻,无论在军中还是在政堂,都严重缺乏威望,偏又逢大敌当前。于是孙权果断依兄长遗言,将政事托付于张昭,军事全权交由周瑜指挥。

当周瑜接过兵符时,那一刻,心里只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

至九月中,马悍已控制九江全境,北面乐进也已重占豫州,稳固了后方,正与朝廷派出的地方官及后援守军交接,以便腾出兵力,南下支援大将军。

太史慈占据吴郡后,将吴郡转交由吕岱率领的第二梯队接管,自与管亥合兵。水陆并进,溯溧水而上,进逼溧阳。

此时孙权在丹阳的兵力,除了原本的万余人船之外,尚有孙贲、孙辅所率的五千步卒,程普、孙河所率的一万五千余兵马,加上吴景的五千余丹阳兵。可以说,整个江东的孙氏精锐,全集中在这里了。

太史慈、管亥全部兵力不过万余人,不及江东军三分之一。自然不敢贸然进攻,他们所要做的,只是给江东军施压而已。

不久,马悍亲率李典、甘宁,水陆兵马共计一万五千余人,进军历阳,屯兵江右,摆出随时要渡江合击的姿态。

紧接着,陈登也奉命率三千水军渡过长江。从北面压向丹阳。

此时的江东军,虽有近三万余兵力,但却陷入了三面包围的不利态势。江东军内部,就战与撤。展开激烈的争吵。

以张昭为首,包括吴景、朱治、孙静、虞翻、孙贲、孙辅,都主张撤离丹阳,退往会稽。以摆脱三面被围的险境。而马悍收取丹阳、庐江诸郡后,必先求稳固,而后方能南下。如此可得喘息之机。立住脚跟,再徐徐图之。

以周瑜为首,包括程普、韩当、黄盖、周泰、蒋钦、宋谦、董袭、陈武、吕蒙、潘璋等一众武将,俱主张一战。他们认为若一仗不接,闻风而遁,非但伤士气,更打击信心,非常不利于今后的抵抗。而且从总兵力上看,江东军还略占优势。

是战是撤,双方各有理由,争执不下。孙权看在眼里,苦在心头,试想若兄长尚在,如何会有这等局面?无论战撤,一言而决。

就在江东众争执不下时,接连发生了好几件事,最终使争执的天平,倾向保守派。

首先,江东势力也象曹操一样,陷入大义危局。

九月下旬,马悍终于等来了天子诏书,旋即公告天下。斥责江东孙氏,包藏祸心,拒不受官爵,图谋割据,糜烂地方,今奉天子圣意讨之云云。

孙权等江东众闻之,当真气歪了嘴。曹操无故攻你马悍,被斥为谋逆;你马悍无故攻我江东,却说我割据(貌似也没说错)。这简直、这简直……江东众想了半天,也没整出个合适的词形容。

不过,马悍倒有个形象的说法:双重标准。

没错,这就是双重标准,你当“挟天子以讨不臣”是白说的?天子在握,大义在手,想打谁就打谁;没理由就找理由,没罪名就安罪名。只要实力够,讨伐的借口不用愁。

其次,陶氏兄弟发挥自己家族的影响力,陶商潜回丹阳(陶谦故里),策动守军举义旗,杀掉江东守将,并接应马悍大军渡过长江,攻占石城。这直接打乱了江东军的整体部署,尤其此二城一失,完全割裂了宛陵与秣陵、湖熟、江乘、句容等诸县的联系,半个丹阳郡尽失。

最后,四面合围来了——江东孙氏的生死大敌,江夏黄祖,趁火打劫,派遣其子黄射,率五千水军,顺长江北上,从南面攻入丹阳,烧杀劫掠。

这一下,江东势力陷入了马悍、太史慈、陈登、黄祖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团团包围之中。一句话,再不跑,就等着被包饺子吧。

政治军事上极度不利,内部亦不和,这一仗,实在没得打。周瑜也是军政双料人才,能打就打,不能打也绝不勉强,当机立断,挥师退兵。

三万余大军,加上数万百姓,乘船从冷水退往歙县。然后分兵两路,主力顺着新开的沟渠入浙水,然后往东进入会稽。程普、韩当则率领一支偏师,约八千人马,从浙水绕至彭泽,突然袭击黄祖设在长江边的水寨大营,杀敌数百,烧毁粮秣万石。

黄射急忙回师救援,结果半路被韩当伏击,险些杀死,溃不成军,仅以身免,仓皇逃回江夏。

正如张昭等所料,马悍没有继续追击,一下拿下江左与江右四个郡,各种军政事务纷至沓来:各郡县官员要任命、百姓要安抚、世家豪强要结交、溃兵乱匪要清剿……在雒阳方面派来的行政官员抵达交接之前,够马悍与他的将士们忙到年底的了。

四个新得之郡,九江距豫州最近,后援来得最及时,加上马悍等也在此地经营最久,很快控制了全郡局面。丹阳郡民风剽悍,一直是个匪乱严重的地区。无论是袁术还是孙策,都很挠头,也下过大气力清剿整治,总算有所成效。所以马悍接收这成果,也算少了不少麻烦。遂以陶商领太守,管承任都尉;一个是本地豪强世家,一个是专削乱匪的悍将,两人合作,基本能控制局面。

吴郡,是孙氏的大本营,治理难度最大。所以马悍在这里也放了两位大能:一个是吕岱;还有另一位新归顺的江东势力代表人物之一,吕范。吕范任吴郡太守,吕岱任郡丞。有这一老一新互相搭挡,相信早晚会将吴郡治理好。

最后要说到的就是庐江了。

庐江在袁术治理下,准确的说,是在原庐江太守刘勋的治理下,很不得力,一直很乱。

今天黄祖的江夏军打过来,明天孙策的江东军打过去,后天雷薄、陈兰的贼军也来插一腿……当真是兵过如梳,贼过如篦,荼毒地方,没得消停。

郭嘉与荀攸分析庐江局势后一致认为,要解决庐江问题,首先就要解决雷薄、陈兰这支贼军。此贼一去,可同时起到三个作用:震慑霄小、安抚庶民、解除内患。

马悍赞同二位谋主之议,不过他也清楚,这支躲藏在大别山深处的贼军,要打败他们很容易,但要找到他们却很难。后世百万大军剿匪记,深刻地诠释了这一点。当然,再难也不过一股悍匪而已,一定要打掉。

老规矩,先礼后兵,先派使者前往灊山劝降。使者的人选,许攸原本挺合适,可惜他早在上月就已回雒阳向天子复命了。不过,走了个许攸,却有一个更合适的人选:袁胤。

袁胤是袁术的从弟,曾是雷薄、陈兰的上司,与二者渊源颇深,以之为使,最合适不过。

袁胤奉命从寿春出发,半月之后,抵达庐江灊县,然后找人进灊山送信。

三日之后,得到回复,陈兰请他到灊县西北二十里的一个村庄会面。

二人会面之后,先是叙旧,然后望北而拜(袁术葬于寿春),以示对旧主的敬意。当然,这个时候陈兰选择性地“忘记”了,当初袁术纡尊降贵相投,却被他们拒纳的羞辱,最终促使之病卒。

袁胤问为何不见雷薄?

答曰:“率军出山就食,已多日矣。”

嗯,这就是下山劫掠的委婉说法,理解,理解。

袁胤没有多说什么,将大将军所开列的条件道出:陈兰、雷薄可在豫州任选一郡任都尉,或者入雒阳就任千石左右的朝廷官员。可以保留百人扈从,其余士卒,必须接收整编。

陈兰自然不满这个条件,他与雷薄手下好歹有上万大军(原本有七千多,后来拉了几千壮丁),封个将军,当个太守都不为过。而且他希望能继续领兵,置以别部,统领旧部。

袁胤出发之前,马悍就交待过,别的条件好说,但绝不允许继续统领旧部,袁胤自然很是为难。

陈兰哈哈一笑:“兄可请示大将军,我也可与雷仲再商量。”

袁胤无奈,只得就此别过。

陈兰相送出门,袁胤刚走出几步,就见一扈从匆匆入内,向陈兰行礼,凑近低声说了几句。

陈兰满面惊讶,而袁胤则脸色大变,匆忙而去。

是夜,回到灊县的袁胤立即修书一封,让随从急送宛陵,先禀报陈兰的回复,末了,告之一则惊人消息:太中大夫刘晔,在返回复命途中,于皖城被雷薄贼军所困。(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五章 【最牛的助拳】

(感谢大盟!谢谢赵无恤2014、ufgw、江1、脱去困惑)

~~~~~~~~~~~~~~~~~~~~~~~~~~~~~~~~~~~~~~~~~~~~~~~~~~~~~~~~~~~~~~

这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到处是蓬乱杂生的芦苇水草,混浊的泥水,漂浮的杂物,一艘搁浅的中型客船,随着浪花翻涌而疲惫地晃动。河岸上,横七竖八躺着一圈人,其他人倒没什么,被环护在中间那人,当真令人大跌眼镜——竟是汉室大将军,马悍。

这是什么情况?

说来也不复杂,马悍挥师渡过长江,进入江东之后,驻军于宛陵。

不久,关于江东军的情报也传来了。孙权、周瑜将兵力沿浙水一直布置到海湾,富春、余暨、山阴、上虞、余姚、句章,处处设防。而且孙权显然不甘心被困于会稽,此前他已派遣一支偏师程普、韩当所部,潜入豫章郡的彭泽,袭击江夏军,差点俘杀黄射。

战胜江夏军后,程普与韩当各领一军,兵分两路。程普向西,攻略柴桑,卡住江夏军东侵入口;韩当向东,驻于江夏军留下的彭泽水寨,监视下游的龙狼大军。

从这个举动来看,孙权、周瑜显然将下一个目标锁定了豫章。此时豫章太守华歆虽奉朝廷号令,但郡兵战力软弱,肯定抗不住江东军全力一击,而龙狼军势力也一时延伸不到这里。

综合以上种种,马悍考虑到下一步的战场将转到长江,决定亲自乘船溯流而上,考察长江水文及沿途地貌,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身为统帅,对未来的战场地理都迷迷糊糊的话,还怎么指望他胸有全局。并能合理布署、从容指挥,把仗打好?

由于是以考察为主,马悍并未大张旗鼓,否则就不是考察而是开战了。他只带百余将军卫队及近百丹阳兵,乘坐四艘中型客船,一船前导,一船殿后,两船居中,溯流而上,沿江考察。

马悍于十月中自芜湖出发。沿途遍访渔民,了解水讯,详细记录,整理成册。至下旬抵达庐江的枞阳,一路波澜不兴。直到昨日,江上风云突变,雷鸣电闪,狂风怒号,大雨倾盆。浊浪排空。相距三里,首尾相望的四艘船全部失联。马悍所乘之船,则被狂风暴雨吹打到长江的西岸。

当众人都缓劲来后,陈到第一个蹦起。迅速发出两道指令:“清点人数;卫队布防方圆五里警戒。”

全船乘员连船工在内共五十四人,其中将军卫队二十人,丹阳兵十八人,记录官二人。鹰奴二人,船工十人。清点之后,发现除了一个船工与一个丹阳兵在昨日风暴中坠江失踪之外。余人俱在。

虽然没有马,但在警戒方面,将军卫队远超丹阳兵,所以将十五悍骑与十名丹阳兵一齐派出警戒。丹阳兵多为本地人,可以起到与乡人沟通的作用。

陈到安排得差不多后,才向马悍禀报:“咱们的船搁浅了,得找当地船夫,用渔船与纤夫一起将船拖至深水处,方能重新启航。”

马悍点头:“等会咱们找村子住宿,可以顺便打听。”

阿苏问道:“是不是现在就放鹰讯,把失散的船只召集过来?”

马悍望望天色:“时近黄昏,视线不良,明日再放。”

计议已定,休整一番后,马悍吩咐留下十名丹阳兵与所有船工在此守船,其余三十二人,分为三批,间距二里,整队而行。

他们这一行人,都是乔装考察,此前所有兵器、盾牌、铠甲、箭矢,俱藏于舱底。此时登岸,除了长兵器不便携带而置于船内,所有弓矢短兵骑盾铠甲俱打包,背负于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