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悍臣-第2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一会,追上了张窈夭步伐的胡头直接夺走了小宫女手里的食盒,回到朱佑樘身边之后将热气腾腾的参汤送到了朱佑樘手上。

慢条斯理的喝完一碗参汤之后,朱佑樘的精神明显好转了不少,他微笑着对胡头道:“辛苦几位了。”

胡头赧然道:“陛下谬赞了,臣等不过是尽人臣本分而已,真正辛苦的,是这位大师。”

褚洪也很不好意思的对无相道歉:“是我鲁莽,险些误会了大师,酿成大祸。”

无相淡淡道:“这样的皇帝摊上这样的臣子,是大明之幸。老衲方外之人,不问世事,此番进京,也是因为张文轩麾下的人死缠烂打,扰我清修。陛下身体已无大碍,静养几日便可复原。宫中有李神医照看,应该不会再有什么事了。”

朱佑樘朝无相深深鞠了一躬:“多谢大师救命之恩。”

无相神神叨叨的道:“事事有因果,认识张文轩是因,救了陛下是果。种因之人不知何为因,得果之人不知何为果。世间痴男怨女多,奈何真情少之又少。老衲不过是顺手而为之,陛下无需挂怀。倒是眼下有一事,陛下怕是又该忧心了。”

“无相,你。。。”范无咎一听就急了,这老和尚怎么练最起码的轻重都没有,什么话都往外说。

他不想皇帝知道王周他们的打算,也不想皇帝之后王周他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一旦将事实说出来,只怕聪明的皇帝马上会想到,这些都是张儒在清醒的时候为了防备他这个皇帝而做的准备。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这样的事在大明之前的历史上不是没有发生过,每一个皇帝在开国登基之后,基本上都会对自己的那些有功之臣下手。

纵观历史,汉高祖刘邦尚且因为韩信的死而背上了黑锅,虽然史书上记载是吕后下的手,可谁人知道这是不是出自刘邦的授意?

唐太宗并非开国皇帝,他算是没有对有功之臣下手的人之一。

另外一个,便是宋太祖赵匡胤了,饶是如此,赵匡胤都十分聪明的选择了杯酒释兵权。

现在大明正是发展的时候,可是一旦大明真正发展起来,作为最大的功臣,张儒势必到达封无可封的地步。到那个时候,皇帝是不是能够把这个江山跟他分享?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朱佑樘问道:“大师有话尽可直言。”

无相根本就不理会范无咎,直截了当道:“张文轩昏迷不醒,他麾下王周、马璁等人已经紧急联络各路边军,准备造反。”

这消息一出来,就像是一颗巨石落在平静的湖面上一样,瞬间就掀起了惊涛骇浪。

胡头拍案而起:“好大的狗胆!”

许海怒道:“真个该死。”

褚洪更是一脚将身边一张由上好的黄花梨木打造的椅子踢成了碎片。

反观朱佑樘,倒是显得十分平静,他似乎对这个消息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嘴角微微勾起的他,似乎一点都不担心。

这下,无相和尚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了:“陛下难道不担心?”

朱佑樘微笑道:“虎哥重伤的时候,朕就想过这个问题。以虎哥的计谋,他定然不会不留一点后手。只不过朕也没想到,他留的后手,竟然是要将朕的江山彻底毁掉。”

570。第570章 :造反者6

一场谈话,最终没有谈出个结果,没人想出什么对策。

僵持了一阵之后,皇帝累了,其他人自然是识趣的离开了。

和朱佑樘商量之后,张儒被无相和范无咎带走,褚洪等人将三人送出午门之后才折返。

等到他们回到东暖阁的时候,只看到皇帝端着一碗已经凉了的燕窝看着空荡荡的床怔怔出神。

没敢打扰沉思的朱佑樘,几人各就各位,分别隐藏在了东暖阁的各个角落。

定边侯府大门紧闭,无相和范无咎是翻墙而入,将张儒放到床上,通知江采薇和苏七七好生照顾之后,两个老家伙消失。接下来几天,定边侯府的人都没有看到两个老头的踪影。

弘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九,有信使自南方来,八百里加急快马驰骋在京城的街道上,所有行人纷纷躲避。

加急信件到了内阁,内阁首辅刘健不敢有丝毫怠慢,马上就将信送进了宫中。

朱佑樘只是瞥了一眼信封上的字,就直接将信件丢到一边,根本没有打开看的意思。

“陛下,您还是看看吧!现在南方情况十分危急,一有不慎,便有可能酿成大祸。”刘健苦口婆心的劝说着。

这次不是民怨,如果是民怨的话,以现在朝廷的财力,不至于让他这个内阁首辅胆战心惊。

这次是兵灾,南方十三府千户所发生叛乱,高举旗帜说要替定边侯张儒报仇。

朱佑樘淡淡道:“大过年的,说这些做甚。有什么事,等过了年之后再说。十三府千户所合起来也没有十万兵,怕什么。”

刘健话到了嘴边,没有说出口。

他怕的哪里是南方十三府的七万多士兵造反,他怕的是那些跟张儒有关联的人,都跳出来造反。

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次的南方十三府造反,只是一个开头,更为猛烈的震动,应该还在后面。

朱佑樘看上去兴致缺缺,任刘健如何劝说都是懒洋洋的态度,最后刘健也懒得说了。

他已经尽了一个人臣的本分,如果皇帝是明君的话,他可以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如果皇帝要当一个无道昏君,他一个做臣子的,除了听皇帝的命令之外,还能做什么?

现在的情况还在刘健的忍耐范围之内,一旦事情到了他的忍耐范围之外,他了不起就是辞官归隐,不理会朝堂上这一摊子事。

刘健转身离开,脚还没踏出门槛,身后朱佑樘嘴角已经勾起了笑容,他自言自语道:“有意思,有意思,虎哥麾下的人本事都不差,朕倒要看看,这一场暴风雨,到底有多猛烈。”

他不是不清楚现在局势的危险,他也知道南方十三府的事只是一个开端,他也知道更为猛烈的风雨在后面。

他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总觉得事情不会发展到最坏的地步。

弘治十一年二月初七,辽东传来紧急军报。

弘治十一年二月初九,南京魏国公府传来密信。

弘治十一年二月廿二,福州传来紧急军情。

这些信件和密报,都到了皇帝的案头,可皇帝就是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每天除了上朝听朝臣聒噪之外,就是陪太子读书。

他就像一个局外人,对现在大明各地发生的事置若罔闻,好像这江山根本就不是他的。

臣子们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四处乱窜,内阁几位大学士家的门槛都快被这些官员给踏破了。

弘治十一年二月廿五,大同传来紧急军报,鞑靼三十万大军压境,打出来的旗号赫然便是替定边侯张儒报仇。

这下,满朝文武彻底坐不住了,朝野上下哗然一片。

早朝的时候,所有臣子跪在朱佑樘面前,跪求他主持大局。

朱佑樘很不耐烦的说这点小事,何足挂齿,有人叛出朝廷,自然有人忠于朝廷,你们食君之禄,分君之忧,什么事都要朕来做,朕要你们做什么。

以往他要是说出这么严重的话,那些臣子肯定噤若寒蝉。

可今天不同,他说出这番话之后,大部分臣子依然保持跪姿,口中念念有词,所说之话无非就是陛下必须要主持公道,请陛下调集边军剿匪之类的肺腑之言。

少部分自认为忠心的臣子则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目光看着皇帝,这个时候,这些臣子也顾不得君臣之分了。

内阁几位大学士都是满脸狐疑,皇帝这段时间的做派,跟他以往的作风有天壤之别。特别是李东阳,本能的就觉得有些不对劲。

就算朱佑樘对张儒有绝对的信心,如今兵临城下,他也不该如此泰然自若。

朱佑樘面带怒色,偏生又不能骂这些所谓的忠臣,只好耐心道:“诸位爱卿先不要急,事情还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一个胡子花白的老臣语气悲怆:“陛下,南方十三府千户所叛乱,南京十二地哗变,大同告急,辽东十万边军高举反旗。如果这都不算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敢问陛下,什么情况才算是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另外一人接口道:“难道一定要等到丢了大明的半壁江山之后,陛下才能真正把家国大事放在心上?”

面对一个个大臣的质问,朱佑樘感到十分尴尬,同时又有些欣慰。

看样子,朝中大臣,并不是所有人都一心为自己想的,还是有那么一些忠臣,在忠心耿耿的为朝廷想。

不过一时间,他也找不到好的话语来搪塞这些忠臣,只好尴尬的看着那些你一言我一语说皇帝不是的臣子。

不知道谁突然高呼:“先帝啊!”

马上,就有人随声附和:“先帝啊,你睁开眼看看,这偌大个大明,就要亡了!”

太和殿内的悲呼声此起彼伏,朱佑樘面色铁青,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不是他不想想办法解决现在的事,而是他现在根本想不到对付那些人的办法。

张儒麾下的人办事一点余地都没留,短短一个月时间,他们直接从全国各地开花,直接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

571。第571章 :造反者7

关键时候,还是内阁几位老臣起了重要作用。

可能是看出了皇帝尴尬,谢迁难得的站出来主持大局,他沉声暴喝:“吵什么,都给老夫闭嘴!

金銮殿上,圣上当面,尔等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食君之禄,不思为君分忧,反而一味搪塞,失了人臣本分,尔等可对得起当今圣上。

口口声声叫着先帝,实际上想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龌龊心思,尔等还有脸在这太和殿哀嚎。”

个性耿直的谢迁说话向来直来直去,大臣们有不少都是吃过他挂落的。

这一番话说出来,哀嚎的人顿时就少了不少,除了几个极少数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大臣依然在痛哭之外,其他人都识趣的闭上了嘴巴。

形式稍微稳定了一些,刘健也道:“尔等为国事担忧,本官可以理解。但是当今圣上并非无道昏君,陛下勤政爱民,诸位同僚理当群策群力才是,岂可威胁陛下。如今大明烽烟四起,已经是不可挽回的态势,边军之中何人可用,何人能用,何人当得大用,还需诸位同僚告知,陛下心中方有分寸。”

李东阳冷眼看着,不曾说话。

他心里在想这是不是皇帝跟张儒又一次唱的好戏,他不想当一个被蒙在鼓里的傻子,所以他选择缄口不言。

在几位内阁大臣的劝说下,太和殿内再无一丝杂音。

朱佑樘吐出一口浊气,沉声道:“诸位爱卿,朕深知此时形势危急,哪位爱卿若有良策,但说无妨。”

吏部尚书王恕拱手道:“老臣请辞吏部尚书一职,家有孽障,已入反贼大营,老臣实无颜面立于朝堂之上。陛下垂怜,便饶臣一条老命,陛下若怒火难消,臣愿引颈。”

马文升紧随其后:“臣请辞兵部尚书一职,逆子无道,入逆贼而不自知,臣教子无方,无颜面对满朝文武。”

“臣郭勉请辞礼部尚书一职。。。”让人诧异的是,新任礼部尚书郭勉也站出来要辞官。

朱佑樘一声不吭,看着这些肱骨之臣说自己的理由,心里翻江倒海,很不好受。

他知道可能是张儒的安排,这些官员家中的孩子才会加入逆贼的大营,不过真的看到这么多肱骨之臣的家人都加入了逆贼大营,他心中还真好受不起来。

“诸位爱卿所奏,一概准了。”朱佑樘面色平静,语气低沉。

这些人要走,强留是留不住的,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污点,就算是为了避嫌,作为皇帝,他也绝对不能继续任用这些人。

不然,他又如何给满朝文武一个交代?

就在这时,保国公朱永忽然双膝跪地:“老臣请陛下赐臣一死。”

此语一出,满堂哗然。

朱永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是为了那位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知道的定边侯讨要一个公道?

朝臣们怎么想都想不明白,毕竟就算朱永跟张儒交好,也绝对没有必要因为张儒而请皇帝赐死。

这要是皇帝答应了,他一颗人头可就得滚滚落地。

还好朱佑樘不是昏君,他也皱着眉头,十分疑惑的问:“保国公这是为何?”

朱永十分惭愧的看着地上,不敢抬头看朱佑樘,小声道:“臣家中逆子,亦参与了此次谋逆。”

这句话的杀伤力比之前朱永请求皇帝赐死的杀伤力要大几十倍,顿时,朝臣们都变得哗然了。

一时间,小声议论的人不计其数,整个太和殿,几乎要被这声音给抬起来了。

朱晖是保国公的儿子,还是长子,以后不出意外就是世袭的保国公。如果连他都参与了叛乱,这事就真的不好办了。

十二团营十万兵,还有用?

十二团营十万兵,还能用?

十二团营十万兵,谁还敢用?

“安静。”朱佑樘重重的咳嗽了一声:“咳,都在干什么,这江山还没到亡的时候,朕都不急,你们急什么。”

“陛下,京城十二团营乃是京城最后的保障,如果连他们都叛乱了,我大明危矣!”

“陛下,请立刻捉拿保国公一家及十二团营将领,以防万一。”

“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

最后说到请陛下三思的时候,几乎所有臣子都跪在了地上,就连内阁几位阁老都不例外。

十二团营主将叛变,这不是小事,这些阁老都没办法置身事外。

他们的家人都在京城,一旦叛贼进京,天知道那些武夫会怎么对付他们。张儒一时半会醒不来,这些叛贼就像是没有人掌控的马车一般,变数实在太大。

朱佑樘面色铁青:“你们这是要逼朕退位不成!”

此言一出,很多人愣住了。

印象中,皇帝是个不苟言笑但是为人十分宽厚的人,他平时基本上不会跟臣子发火,不管这臣子说的话是多么的过分,他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

然而今日,就在这太和殿中,皇帝登基以来第一次发怒了。

唬住群臣之后,朱佑樘十分干脆的下令:“国公不用担心,朱晖的事是朱晖,跟你没有半点关系。还请国公亲自挂帅,前往宣府加以防范。”

“传令宁夏、榆林、蓟镇各卫所,紧急驰援。”

“命锦衣卫将所有缇骑散出去,务必要掌控叛军的所有动向。”

“把十二团营里所有的火器全部搬出来,让匠作监和神机营抓紧时间。从京城招募兵勇,所有兵勇俸禄提升三倍。”

“朕亲自坐镇,所有朝臣回去之后联系各地卫所将士,只要能够为朝廷所用的,待击溃叛军之后,朕重重有赏。”

一道道命令下达之后,那些紧张得不行的臣子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松了下来。

不过,依然有人对皇帝信任朱永有意见,认为这个时候,最不适合当平叛统帅的人就是朱永了。

别的不说,朱晖参与叛军,如果沙场相见,他们父子之间会不会难下手,会不会有所顾虑。这些都是很容易左右占据的关键因素,容不得他们不小心。

不过皇帝已经做了决定,暂时还是没人站出来诋毁朱永。

好歹人家也是国公,如果把人逼得太狠了,到时候只怕难以收场。

572。第572章 :三十万

广袤的漠北草原,一望无际的都是青草,好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瑰丽景象。

轰隆隆的马蹄声将草原的宁静彻底打破,几只正在分享晚餐的草原狼十分警觉的躲进了深深的草丛之中。时不时的,会有油绿的光芒从那些八尺高的绿草中偷偷投射出来。

大地在震颤,太阳早已西垂,这支三万人的先锋部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马背上的骑手奋力的抽打着马臀,一人三骑,速度极快的从草原上略过。

躲过了风头的草原狼重新从草丛中钻出来打算享用剩下的美食,却发现好死不死留在了大道上的美食已经跟泥土青草浑然一体。

马蹄声渐渐远去,躁动不安的狼群在狼王的带领下朝大军相反的方向行去。

饶是带着数十匹草原狼的狼王,也不敢对这支数目庞大的骑兵队伍动心思。

大军一直驰骋到后半夜,被马蹄踏碎的杂草不知道有多少,到得一块开阔地之后,战马速度明显减缓,为首之人才下令所有骑兵下马扎营休息。

为首之人是个年轻人,嘴唇上长着毛茸茸的胡子,不是很浓密,却颇有些男儿气概。他身披红色大氅,足踏马靴,手持馔玉马鞭,腰佩七星宝刀。

花了大半个时辰扎营完毕之后,有满脸胡须身长八尺的高大汉子走向首领,到得面前之后,那汉子躬身,脑袋正好到首领下颚位置,才低声道:“大汗,我鞑靼部贸然出兵,又是加急行军又是四处征兵,究竟是为何?”

年轻首领没有名字,三千鸦角山守军战死之后,他就叫鸦角山守军,后改名屠胡。在定边侯府两年,他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巴图孟克。

听到心腹手下这么说,他骄傲的昂起脑袋,指着东方道:“那里曾经是我们的地方,我们不能让明人把我们的地方就这么拿走了。黄金家族的血脉,绝对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是现在草原上根本没有那么多能用的兵马,高过车轮的男人都跟着大汗出征了,草原上留下的都是老幼妇孺。”满脸胡须的汉子很是担心的道:“三十万大军,一旦败北,我鞑靼要恢复元气,不知道还要多长时间。”

屠胡道:“那按照你的意思,我该怎么办?”

“既然明人内乱,这个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介入他们的战争。等到他们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我们再率大军收拾战场就行。”满脸胡须的汉子笑道。

屠胡冷冷道:“阿图鲁,你想得太简单了。本汗选择这个时候进攻,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正是明人内乱的时候,也正是明人最为为难的时候。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防备我鞑靼的三十万大军,也没有那个精力来对付我们。

我在明国的时候,有一个人对我有恩,草原上的汉子,有恩必报,有仇必报。那人现在昏迷不醒,我鞑靼出兵名正言顺。如果等到最后战争快要结束了,那个人醒来了,我所有的计划都会落空。

到时候再要对付已经恢复元气的明国,难度比登天还要大。”

阿图鲁道:“我只是担心这么多草原儿郎,很多人都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就这么战死沙场,有些不值得。”

屠胡遥望东方:“长生天会保佑他们的,就算到时候有人战死,我也会把他们的遗体带回草原,让他们能够落叶归根。

最新战报,明人那边已经跟我们联系,说是将军报传回了明国的京城。

相信不用多少时间,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