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军魂-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靖已经率领大军,回剿叛乱的吐谷浑人,如今战事已经平定,!”李世民脸上露出杀气,“朕给吐谷浑人复国的机会,他们却就此放弃了,那就别怪朕心狠了。”

李世民厉声喝道:“传诏,急送青海李靖,控制所有的吐谷浑部落,敢于不服从之吐谷浑人,杀无赦!”

“陛下,吐谷浑再如此生乱,那我们刚好可以趁此乱。除其国号,置于我大唐直接管辖之下,并迁移大量百姓前往河湟谷地及青海边以居之,!”长孙无忌小心翼翼地说道,听李世民话里丝毫没有责怪李靖的意思,不禁有些失望。

“召集百官,紧急朝议!”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的话,未置可否,冷着脸说道

…………………………………………………………………………………………………………………………………………。

太极殿内,李世民铁青着脸坐在上首,殿下是诸多惊慌的朝臣们,如此紧急的朝会,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特别重要的事儿。

“吐谷浑国内再次发生动乱,朕亲封的西海郡王、甘豆可汗慕容顺被杀…”

李世民的话刚说完,群臣间立即传来嗡嗡的声音,一些大臣相互间开始交头接耳。

“陛下,吐谷浑人愧对我大唐对其的恩泽,竟然敢如此犯上作乱,臣以为,当派遣还未班师的大军,剿杀反叛的吐谷浑人,并除其国,将其国土纳入我大唐治下。”柴绍第一个站出来发表意见,如今在朝堂上武将势衰,有说话份量的都在前线作战了,柴绍隐隐有武将之首的味道了。

“陛下,臣附议,这些吐谷浑人,让其复国了,竟还如此猖狂,敢作乱造反,当我们大唐作何物?”程咬金也出列奏道。

这老货有些咬牙切齿,前些日子生了场病。病好后,得知朝廷竟然让吐谷浑复其国了,异常后悔没有机会在朝堂上表明意见,事后竟然在家里破口大骂李世民,还把程处默和程处亮兄弟俩抓起来暴打了一顿以示出气,兄弟俩灰溜溜地在家躺了两天,才把屁股的伤养好,搞得府上人心惶惶。

“如今叛乱已经平定,朕想问的是,如何处置善后事宜!”李靖随后送的军报中称,已经报告完全掌控了吐谷浑形势。

“陛下,青海占地极大,水草丰美,当是牧养军马之最好场所,其周边可以放养几十万匹战马,我大唐现今没有一个牧马之地可以与其相比。且青海边河流众多,可以种植作物,海中所产之湟鱼味道极美,且湖水为咸,可以制作成盐,供应附近之边城食用!如此重要之地,我们应当牢牢地将其掌握在手里,不可再让其生乱了,所以臣觉得,应除其国,置州县以治之,!”长孙无忌本想第一个站出来说话,却被两个武将抢了头,有些忿忿。想着是不是武将腿脚更灵活,动作也是他们快些,因此被他们抢了先。

“陛下,理应如此,马匹和士兵为作战之根本,我朝牧马之地本就不多,如此绝佳的牧场,如何能再放弃。陛下出于爱护吐谷浑人之必,让其复国了。然其国人却不领情,作乱反叛,杀害陛下所封之可汗,若再让其复国,谁敢保证吐谷浑境内不再生乱?若再生乱,还将有大量的百姓遭受涂炭,陛下当为天下万民着想,将皇恩惠泽青海周边之百姓。所以臣觉得应除其国,置州县,派我朝官员以治之,收拾如此纷乱的局面,恢复其境内的安定,!”房玄龄也出列奏道。

两位武将,加上两位重量级的文臣如今都支持去吐谷浑国,一些想发表不同意见的人,都缩了回去,朝堂上的声音有一面倒的趋势。

“陛下,臣反对,吐谷浑如此生乱,当是其内部事务,也与我大军留于其境内有关,若我大军撤出,可能动乱就平息了。且对我朝来讲,其越乱越好,没有实力的吐谷浑,再不会对我大唐产生威胁,如此,我们放任不管它,一些年后,其弱肉强食,会自然而安宁,只要不再袭扰我大唐即可!” 魏征出列奏道,“另,如此高寒之地,我们占其何用?我朝牧马之地已经不少了,又不需连处的征战,何需那么多的战马?”

魏征一力反对征战,担心过多的征战让百姓受苦,国家变得不安定,因此力劝李世民停止征伐,偃武修文,以德治理,对于出征吐谷浑的事,更是从来没有支持过,还一直建议从吐谷浑境内及早撤军。但今日这番言论,还是让人有些吃惊。

“魏卿,李大总管在奏折中描绘了人间仙境一般的青海,为何你就一直认为此地是高寒之地,不适宜人居住?”李世民有些不满意魏征的话。

“陛下,此乃历朝关于青海之地的记载,当不会错!”魏征这才想起来李靖曾有奏报说,青海之近,水草丰美,适合居住放牧,没想到情急之下忘记了,有些狼狈,“再则,即使其境内适合放牧,我平原之地民众,去如此高地恐怕不会适应!”

“那魏侍中可否想过,出征的大军在如此高地上作战,并未出现不适的反应,如何能说不适宜人居住?”长孙无忌针锋相对地问魏征道,“若其境内生乱,被吐蕃人趁虚而入了,我朝又多了个强敌,将如何是好?”

“这…”魏征有些哑口无言。

李世民从座上站了起来,看着殿下的众臣道:“青海之地,当是异常重要,我们必须将其控制住,青海边的牧马场地,定是不能失去,此乃关系我大唐军力之根本!”

“陛下,臣有一提议,慕容顺虽然被杀了,然其还有一子,名唤慕容诺曷钵,可以继承汗位!因其年幼,我们可以派遣一些官员助其治理,这样,吐谷浑国内的一切,可以置于我大唐之控制下,又可以让其他部落与属国不会因除吐谷浑国而产生恐惧,!” 中书令温彦博出列奏道,“如此可以不必除其国而控制吐谷浑,放牧军马当不在话下!”

李世民听了温彦博的话,想了一会,似有所悟的样子。李靖在奏报中确实提及慕容顺还有一子及两个女儿,在此次族人的叛乱中被其亲信救出。

一些朝臣听了也在思考着…

第三卷 兵锋 第五十二章 镇兵之将

有些乱哄哄的朝堂上静了下来。大多的朝臣们都在思考着温彦博的话,一会,又有窃窃私语响起来。

“慕容顺是还有一子,可以继续汗位,只是年龄尚幼,只是怕难以服众,!”李世民已经转变了多种心思,但还是有些担心。

“陛下,臣反对,中书令此建议不妥,不是变相的取其国而治之吗?若照此施行,那一些归附的部落和属国也会担心我朝以后如此待之,寒了他们的心,!”魏征又跳出来反对。

“魏侍中,吐谷浑累年袭扰我边境,杀我百姓,掠我财物,如今一战而将其平定,定是要加强我朝对其的影响,让吐谷浑成为潘屏我边境的一个属国,慢慢将其同化。以免成后患,再侵扰我边境,如此之道,有何不妥?”温彦博又站了出来,与魏征对辩。

在上次李靖平定突厥,朝议如何处置突厥的降众时,温彦博和魏征两人曾有过激烈的争辩。

温彦博建议依照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的办法,把突厥安置在河南道一带的朔方之地,全其部落,使其成为捍卫大唐边境的屏障,又不让突厥人离其土俗,以这样的方法安抚之,一则可以充实大唐空虚之地,二则向突厥人表示无猜忌之心。但温彦博的主张遭到了时任秘书监魏征的激烈反对,魏征认为突厥自古为患,难以管理,安置内地,等于养了个心腹大患,主张仍将这部分人置于边疆,使之居其旧地,在与其他部落冲突时削弱其力量。

而温彦博坚持已见,主张以尊重突厥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为基点,给予突厥人以某种限度的自治权力,再慢慢将其同化;而魏征则一力坚持不可将归降的突厥族人安置于内地,两人曾为此在朝堂上大吵。

温彦博曾于武德八年跟随右卫大将军张谨反击突厥,结果因张谨指挥失当。导致全军覆灭,温彦博被突厥俘虏,后又被放回,这也是魏征攻击其为突厥人说好话的理由之一。这让温彦博很是愤怒,那次被俘后,温彦博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唐军兵粮虚实,结果被突厥流放到阴山苦寒之地,事后还曾得到李世民极力称赞。

但最终李世民采取了温彦博的意见,将突厥归降的部落集中安置于幽州到灵州一带的地方,只是后来听取了李业诩的意见,将其逐步打散。

两人因此相互间颇有怨言!

如今这两位当朝的重臣,中书令和侍中,又为如何安置被征服的部落而打口水仗了,其他的朝臣们又是一副异常感兴趣的样子想着热闹。

“陛下,中书令此言,是在毁我大唐信誉,置我朝于不义,让吐谷浑人对我惧之。臣还是认为,让吐谷浑自生自灭为好,若我朝派人治理。其国力恢复了,又有了力量与我大唐对抗,我方又不能对其掌控了,那如何是好?”魏征还是与当日朝议如何处置突厥部落一样,建议吐谷浑还是让其族人治理,听之任之,最好其四分五裂,那就不会对大唐构成威胁了。

温彦博听了质问魏征道:“那请问侍中,若如柴大将军所言,吐蕃趁吐谷浑内乱,出兵占领其地,直接对我边境构成威胁,那如何是好?”又转头对着李世民说道:“陛下,如今有一个吐谷浑将其间隔开来,吐蕃才无法直接与我朝对峙!如此捍蔽,如何能错失?”

“中书令有没想过,若按你所说的,我朝派一些官员如何能有效治理,若野蛮成性的吐谷浑人不服,将这些官员刺杀,那如何是好?”魏征继续为自己辩解。

“驻军护卫,有何不可?”温彦博说完退回了班别,他知道魏征这个倔脾气,若你不停,他会一直与你争论下去的。

“陛下,臣也觉得中书令此议极佳,让慕容诺曷钵继承吐谷浑汗位,我方可以遣一些官员到其朝中,再驻军守卫。助慕容诺曷钵治理国内事务,待其能掌控形势了,再作打算也不迟,臣附议,!”房玄龄思考了半天,在温彦博和魏征争论的间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臣也附议,中书令此主意甚佳,!”长孙无忌也表示了同意。

看到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支持自己的观点,温彦博心里有些得意,却也没再出列说道,魏征有些气妥,上次与温彦博争论失败,这次看来也要同样的下场了。

“几位爱卿言之有理,朕也仔细思虑过,让慕容诺曷钵继承汗位,我朝派一些官员助其治理,实为非常好的主意,只是吐谷浑人如此凶残,只派一些官员帮助治理,如何能让其族人不再生乱?”李世民听了这些朝臣们的看法后,也终于开口说话。

看到李世民也支持自己的观点。温彦博稍稍有了一丝得意的神色,在看了魏征一眼后,也只是站在班列中,不再说话,魏征也没特别异样的表情。

“陛下,吐谷浑境内如此混乱,局势非常的不稳,需派驻大量的军队助其维稳,也可防止其族人的异动,也可帮助其年幼的可汗,所以臣建议。需派遣几名将领,一定数量的军队,在其境内筑城镇守!”房玄龄说道。

“陛下,臣附议,臣也觉得应派驻大批的军队在其境内,以免再出乱,!”柴绍也认同房玄龄的观点。

他们也都知道,皇帝李世民早就有此意了。

“房爱聊、柴爱卿此言有理,朕也如此认为,吐谷浑大乱过后,其各部落间肯定会有争抢领地的事儿出现,且慕容诺曷钵年龄尚幼,尚不能理事,所以在派遣官员助其治理国内事务时,必须得有我们的军队助其安稳局面,!”李世民脸上已经露出了笑容。

“陛下,臣也觉得应该如此,在吐谷浑境内,特别是一些重要地方筑城驻军,维护其境内局势的稳定,以免再发生叛乱,或者被其他势力所占据,对我不利!”长孙无忌说道。

“陛下,若要维护吐谷浑境内的稳定,当派军队驻守,只是如此高地,道路通行不便,若有我驻军,那粮草如何供应?”户部尚书戴胄表示了自己的疑惑。

李世民听了没说话,眼睛却看向房玄龄。

房玄龄明白过来,再出列说道:“陛下,戴尚书之担心不无道理,但我们可以在青海边上一些河流近驻城,放牧或者垦荒种植,自给自足。青海之地,盛产各种鱼类,河湟之地。当是极佳的可以种植作物的地方,粮食问题定不需愁,!”房玄龄稍想了下,继续道,“在鄯州刺史李玄运的奏折中也是如此说,河湟谷地异常肥沃,且灌溉方便,可以种植大量作物,当为必取之地,若在此地耕种,满足军需不在话下,且此地离我鄯州也不远,接济也方便。”

“朕同意房爱卿和长孙爱聊的看法,若要维护吐谷浑局势的稳定,定要派军驻守,只是派何人驻军镇守为佳?”李世民皱着眉头问道,驻军事宜早就在计划之内,只是想不出好的人选来。

“陛下,让臣去吧!”程咬金腿脚好使,第一个跳出来请命,刚刚听了魏征的话,想出来骂两句,却被温彦博接了过去,听两人争辩了半天,正无趣着。

“程爱卿掌管左领军卫,过些日子朕另有用处!还是另选他人!”李世民摇摇头说道。

程咬金只得泄气地退下,本还想着到青海边驻守,趁乱可以杀几个人过瘾,以补偿没有机会领兵出征的遗憾,李世民却不给他这个机会。

“陛下,臣有一个极佳的人选,!”长孙无忌又一次上前说道。

“哦,是谁?”李世民饶有兴致地问道。

“陛下,当为此次出征大军之前锋、特卫中郎将李翼李业诩,!”长孙无忌娓娓而道,“李翼将军此次出征的数次作战中,都表现的异常神勇,吐谷浑人闻之丧胆,且连续征战下来,对吐谷浑境内的地形也是异常熟悉,如此两利也,若让其镇守吐谷浑,定可以使吐谷浑人不敢造次!”

“陛下,长孙司空此言有理,特卫中郎将李翼当为不二的人选,!”房玄龄也表示了赞同,“只是其所部特卫在此战中折损较多,当另遣一部让其率领!”

“陛下,臣也支持,李特进也曾有提议,可以在高原中练兵,以备以后征战吐蕃,没有能适应高原之地的士兵可用,可让李翼在此地练兵,同时威镇吐谷浑人,一举数得,!”柴绍也是赞同长孙无忌的观点。

“李翼确实是个极佳的人选,只是有几理由不能如此,其一,所驻之军当不在少数,并不是一处,将领必须有数名;其二,李翼虽在此战中立下军功,但其年少,军职尚低,不足以威服众将,若以后有紧急军情,附近边镇的领兵将领定不服其调遣。如此,李翼不可,得需在其他人中选几人,需有威望者才行,!”李世民断然否决了此意见,其实,李世民还有一个理由没说出来,军备改革正进行中,特卫还要夸大募集人数,如何能少了李业诩?

最后又有几位大臣提出一些人选,经过一番讨论,以凉州都督李大亮、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段志玄的部将左武卫将军李君羡、李靖的部将右武卫将军薛孤儿,各率军五千人,待出征大军班师后,分别留驻于伏俟城、库山、沙柳河、曼头山附近,筑城守卫。

诸军皆受李大亮节制。

………………………………………………………………………………………

贞观七年八月底,李世民正式下立慕容诺曷钵为吐谷浑新可汗,同时令唐军几部驻守,维护吐谷浑的稳定!!

第三卷 兵锋 第五十三章 青海道

吐谷浑境内。叛乱已经平息,白宁王、白玉王、高兰王诸部除一些反抗或者逃跑的人被诛杀外,其余的族人基本没有什么伤亡的情况,这几大部落都被完整地带回伏俟城近。

而早先派出去的李道宗、段志玄及薛万均和薛万彻部,也都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将那些原本准备北迁的部落都带了回来,除了一些不愿听从命令的人外,其他基本没什么人被杀。

这次吐谷浑人的反叛,除了慕容顺及白宁王、白玉王等一些头人及其亲信等几千人被杀外,死伤人数并不多,其他的族人只是受到了惊吓,并未受到什么伤害。

而让李靖异常震怒的李道彦和高甑生部,也终于有消息传来,李道彦在遭受重大损失后,退守松州,不敢再出击,李世民已经免去了李道彦的岷州都督职,另遣其人接替,李道彦被传唤回京。八月,盐泽道行军副总管刘德敏,一力请求出击。行军道总管高甑生同意之,刘德敏率部攻击反叛的羌人,斩杀三千余人,洮州近的羌人望风而逃。

但吐谷浑的战事已经结束,高甑生部已经没有必要向盐泽一带进军,接下来的任务,李靖只是让其清剿洮州附近的叛羌。

………………………………………………………………………………

伏俟城外,再次聚集着大量的人口。

出征吐谷浑的八万余唐军,还有十余万的吐谷浑族人,全都安营在伏俟城外。

唐军将士都带着胜利的喜悦,等待来自长安的皇帝诏令,等待着不久以后的班师,而这些吐谷浑族人却是另一番心境,他们正等着命运的抉择,不知唐军将他们带到伏俟城一带,要做如何的打算。

已经把这次叛乱处理完的李靖,忧心忡忡地过了近二十天,终于等到了来自长安的旨意。

同样是一份密旨和给予吐谷浑人的圣旨。

李靖看了密旨,大松了一口气,皇帝并没有责怪他没保护好慕容顺,只是吩咐了一番几处的驻军安排,及重新立吐谷浑可汗的事。

但看了密旨后,李靖又是异常的疑惑,作为李世民亲封的吐谷浑可汗慕容顺被杀,如此重大之事,皇帝在密旨中竟然丝毫没有提及,这让他隐隐地又有些不安。只是不敢和李业诩说,怕李业诩担心。

重新设立吐谷浑可汗,而不是除其国而治之,再次这样的决定,让李靖有些失望。

李靖想着朝中定是反对去吐谷浑国的文官意见占了上风,武将没几人在朝,说话自然没了份量。

而满心希望李世民会下诏让吐谷浑族人内附的李业诩,在得到李靖告知后,更是异常失望。

青海和青海湖,如此美丽的地方,还是没有纳入大唐的版图里来。

……………………………………………………………………

贞观七年九月初二,已经是秋天时节,满地的青草都已经有些稍稍的泛黄了,高原的天气已经有些凉爽了。

李靖在伏俟城的王宫内,再次向吐谷浑人宣旨,被解救的慕容顺儿子慕容诺曷钵及一些残存的部落头人们,再次聆听大唐皇帝的旨意。

“…文德怀远,列圣之宏规;兴亡继绝,至仁之通训。吐谷浑发迹东胡,窜居西域,负险自固。擅立君长。爰在前人,通使中原,或为叛臣,不常厥德。近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