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军魂-第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程务挺、黑齿常之这两位小后生都交给苏定芳,让苏定芳好好地调教他们一番。

作为单独领一军的苏定芳,也是非常认真的听取了李业诩的意见,对李业诩托付的这两位小将,也郑重地表示一定会给他们机会的,并跟着李业诩来到李靖面前,在向这位师尊告别之时,拍着胸脯保证,不平定南方,誓不回京!!

一大通隆重的出征仪式后,在李承乾及送行的朝臣们注视下,诸将率着大军,踩着震天的锣鼓响声,缓缓地出发了!

第四卷 军魂 第二百六十七章 房玄龄的临终劝谏

七月底,天气已经慢慢地转凉了,李世民也从避暑地以翠微宫回到了长安。

大军出征已经大半个月,诸军都在往各自的攻击目标地行进,但除天竺道行军部的大军外,其他几道所属的大部军队都从长安附近出发,行程过长,此时都还在剑南到江南道一带,离作战地还较远,暂时还未有战事发生。

身体有一些康复的李世民在回京后的次日,即召集群臣,亲自主持朝事。

还在府中闲着无事的李业诩也被李世民召进宫,颇让朝臣们感觉惊奇,但让朝臣们更是意外的是,这两年以待罪之身被禁足于府中的长孙无忌,也出现在了朝堂上。

自从长孙无忌在辽东时候被暂时除去一切职务,跟随大军回到长安后一段时间,皇帝李世民宣布了对其的最终处罚。惩罚还是很严厉的,诸臣都以为,长孙无忌自此后基本没有可能复出了,也是从那以后,长孙无忌淡出了众人的视线,长孙府前也是车马冷落,拜访的人也是很少。

连李业诩那时也觉得,李世民有可能就此冷落了长孙无忌,不会再委以其重职,哪知道,才一两年过去,长孙无忌再次出现在朝堂上,虽然说还没被授官,但这样的情况却表明,长孙无忌要复出了。

只是李世民并没宣布对长孙无忌的赦令,也没解释众臣心中的疑惑,即宣布朝会开始。

朝会刚开始时候,房玄龄的儿子、礼部郎中房遗直先一步站出来,有事要奏。

“陛下,臣父前日于病榻上对臣言:‘臣受陛下厚恩,今天下无事,唯南征未已,群臣莫敢谏,臣知其非而不言,这些时日一直自责,于是斗胆上表,谏于陛下!’”房遗直有些惶惶然地说道。

“哦?!”听房遗直如此转奏,李世民不禁一愣,“你父亲病情如何了?”

“回陛下,没有起色,卧床不起!”房遗直低着头回道。

“将你父亲所表在朝堂上宣读吧!”李世民的举动很是出乎人的意外。

“是,陛下,!”房遗直应了命,取出房玄龄所写的奏本,打了开来,当着皇帝和众朝臣的面读了起来:“陛下,臣叩首言:《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功德威名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处决一个死刑犯人,必三复五奏,进素膳,止音乐,此重人命之举。今驱无罪之士卒,将其委于刀锋之下,使之肝脑涂地,士卒不足以悯?…”

“好了,别念了!”李世民挥手制止了房遗直,示意其把奏本呈上来。

房遗直脸上更显惊惧之色,也只得把奏本交给走过来的宫内宦官手里,施了一礼,退回班列中。

李世民拿着房玄龄的奏折看了一会,脸色看似不太好,但也保持着冷静,并没表示什么,接着即问询朝臣们一些事务。但出乎所有朝臣们意外的是,李世民在听取了朝臣们关于其他事的上奏后,并没回复朝臣们所奏之事,对于长孙无忌的处置也是没吐一个字,即宣布退朝。

宣布退朝时候,李世民却令太子李承乾,李世绩、李业诩、褚遂良、长孙无忌等重臣,随他一道,到房玄龄府中探望。

李业诩也是好几年没到房玄龄府中了,一则因为常年出征在外,呆在长安的时间并不多,二则因身居高位了,也为了避嫌,李业诩也是极少去其他高官显贵府中串门,特别是房玄龄这般级别的重臣。

房府中还如以前李业诩那般的摆设,亭台楼阁并没什么改变,只是一些树木长得越发高大了。

因战功被晋为特卫郎将的房遗爱这次也没有随军出征,正和高阳公主一道,俸侍在房玄龄的卧榻面前,一道在边上的还有得知房玄龄重病后,回来看望的房淑。看到李世民带着一大票人进府来,府里的下人们都躲了起来,房淑也回避了,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及房玄龄的幼子房遗则,还有房夫人卢氏等迎了出来,对李世民行了大礼。

房夫人一副神情憔悴,面容槁瘦的样子,似一下子老了十几岁般。

李世民对一脸悲戚之色的卢氏劝慰了几句,即带着身边的这几个重臣,在房遗直、房遗爱兄弟及高阳公主的陪同下,进了房玄龄的睡房内。

房玄龄听到皇帝和许多众臣来看望他,也吩咐房遗直兄弟将他扶起来,想对李世民行礼。

李世民忙命房玄龄不要多礼,让他躺着即可。

房玄龄的模样用形容枯槁,形销骨立来描述也一定不为过,几个月未见,李业诩想不到这位可敬的长辈变成这副模样。

李世民坐在榻侧,一把握住房玄龄的手,嘴唇有些颤抖,一下子说不出话来,李业诩看去,隐隐感觉到李世民眼角有泪。

“玄龄,朕今日来看你了,没想到你病成这样…”李世民话语中满是悲戚,哽咽着说道。

“陛下身体也有恙,今日还来看望老臣,老臣很是感激,!”房玄龄老泪纵横,紧紧地拉着李世民的手,“不知今日老臣让犬子代为上呈的折子,您看了没?”

“朕看了,玄龄病成这样,还为国事担忧,朕甚是感动!”李世民点点头道。

“不知陛下会如何决定?”房玄龄一双失神的眼睛直视着李世民。

“朕会仔细地考虑你的建议…”面对房玄龄的问询,李世民有些闪烁其词。

“陛下,趁今日陛下与几位同僚都在,臣还有一说,!”房玄龄喘了一口气,示意房遗直扶着他坐起来,接着说道,“虽说今天竺违背臣属礼节,派兵伏击我大唐使团,我大唐可以以此由征伐他们,然臣觉得这只是天竺王一时糊涂之举,若陛下再派使臣晓以厉害,臣想天竺王定会悔罪;臣想天竺及安南各国并未侵扰我大唐百姓,也不会成为中原的祸患,即使是诸蛮的叛乱,也只是不听服于多唐的号令,并没危及我城池与百姓的安全,然陛下却因此劳大军远征,出师理由过于牵强。战事会使千万的民众死伤,百姓的财物受损,我大唐连年征战下来,所耗的财物无数,如此岂不是所得到的很少,失去颇巨吗?望陛下能容天竺及安南诸国悔过,召回出征的大军,并减少召募兵众的数量,减轻百姓的负担,自是华夷之幸,百姓之福!臣命不久矣,倘若陛下采纳将死者之声,臣死了也是无憾!”

房玄龄说着,还用一眼突然间透出精光的眼睛看了下李业诩,让李业诩心里不禁一颤。

听房玄龄如此说,李世民犹豫了一下说道:“玄龄啊,如今我出征的大军已经与敌遭遇,战事已经发生,如何能止,但爱卿此言甚是在理,朕一定会令大军尽快班师!”

“那也…只能如此了!”听李世民如此说,房玄龄脸上虽然有些遗憾,但稍即也露出了一些欣慰,以一种异样的目光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似明白其意,吩咐李业诩等其他随行人员进屋去,他单独和房玄龄聊一会。

李业诩和李世绩、褚遂良等人在房贵直和房遗爱等的陪同下,到前厅说话,高阳公主也一道呆着。嫁入房府已经好几年的高阳,没有了以往那般疯癫,不会再来拉着李业诩说什么,也只是用异常的眼神瞟上几眼,随口说着一些客套话。

一会,满脸悲楚之色的房淑,也和房夫人一道进前厅来,对李业诩等人说一些客套的感谢话。

房淑已经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了,只是容颜还没什么变去,李业诩已经差不多快十年没有见到房淑了,此时见到,感觉还真的不一样。

房淑满脸慼色,眼角还有泪痕,看着李业诩的眼神也是充满了悲伤和无助,让李业诩很是心疼。

只是如今这样的场面下,李业诩也无法去私下安慰一下房淑,也只是和其他人一样,客套地说着一些安慰的话语,只是在其他人没注意间,特意地叮嘱房淑两句不要过于悲伤,要注意身体之类的话。

一会,与房玄龄说完话的李世民也出屋了,一脸的严肃神情,并没说什么,就带着群臣离去。

稍后的几天,李业诩也陪着同样身体不好的李靖,又到房玄龄府上探望,只是出乎李业诩意外的是,这两个年岁都一大把的大唐名将相,却在一起说笑起来,并相约在另一个世界里再做挚友,让在一旁听着的李业诩、房遗直、房淑等人伤心不已。

………………………………………………

七月末,司空房玄龄因病在府中去逝,享年七十一岁!!

此前,中书令马周在正月因病去逝,中书令岑文本也在三月因病去逝,六月中,特进萧瑀也在府中去逝,再加上房玄龄的去逝,大唐朝堂上栋梁之才一下子去了一大把,这让李世民非常的伤感,在得知房玄龄去逝的时候,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流泪了。

房玄龄去逝后,李世民宣布罢朝三日,百官为其送葬,赠房玄龄为太尉,并州都督,谥号“文昭,”陪葬昭陵,配享庙廷,并亲自为房玄龄写碑文,令褚遂良手书,其碑文中“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即是李世民对房玄龄的最好评价!

八月十二日,李世民发布诏命,复李业诩兵部尚书、大唐军事学院祭酒、太子左卫率职,并兼领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同时也恢复了长孙无忌的职,以长孙无忌领检校侍中职,并开府仪同三司,黄门侍郎褚遂良为中书令,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右庶子高季辅领检校刑部尚书并兼中书令…

第四卷 军魂 第二百六十八章 托孤?

在天气将转凉时候,李世民也再次病倒了,这次病得很严重,几日不能起身,把所有军国大事都交给太子李承乾负责。

李世民生病间,李业诩也和其他大臣一样,进宫去探望了多次。

依李业诩的观察,李世民可能是因亲征辽东时候,受了风寒,一直没有痊愈,再加上年内这么多重臣先后过世,特别是特别倚重的马周、房玄龄,及上一年的高士廉等,这些一直跟随他多年,一直倚为左右手的重臣们一一而去,使得身心俱受打击,病势因此加重。

所幸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在秋末冬初那段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李世民也慢慢地康复了。

这天,正在兵部衙内处置事务的李业诩,接到宫内来人的传报,说是皇帝召见。

李业诩也不敢耽搁,马上放下手中的事务,跟着来人进入宫内。

李世民这次是在凌烟阁内接见了李业诩。

边上没有其他大臣,李业诩抵达后,连旁边侍候的人也都退了下去。

李业诩上去施了礼后,也打量了几眼面前的皇帝。李世民虽然康复了,但身体情况也明显不如前面了,精神方面更是差很多,特别是眼神,前几年那英武锐利的目光都不见了,眼中竟然有些落寂。

这段时间以来,李世民在一些朝事的处理上也很是犹豫,特别是在南方作战的事项上。房玄龄去逝后,李世民也曾考虑过罢兵,召南进的兵马回京,但在太子李承乾及李世绩、李业诩等人的力挺下,李世民最后还是没有改变最初的命令,依然令大军继续征战。

李世民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让李业诩很是心忧!!

“贤侄,朕今日召你来,是有一些事要交付与你!”李世民坐在阁内的一个矮榻上,示意李业诩也在一边坐下。

“是,陛下!”李业诩依言坐了下来,等待李世民说话。

“朕当初绘凌烟阁功臣时候,是想把你也一并绘入…”李世民看着挂在墙上那二十四幅真的大小的功臣像道。

听李世民如此说,李业诩心里一跳,忙恭敬地说道:“陛下,臣不求图画凌烟阁,只为家邦致太平,臣这些年领兵作战,也没想过要什么高官厚禄,只是想为陛下征战四夷,开疆拓土,壮我军威国威,铸我大唐雄风,使我大唐不受外敌侵犯!”

“朕也知道你的心思,这也是朕最欣赏你的地方,!”李世民眼中露出赞赏的神色,只是一下就没了,眼神又变得锐利,盯着李业诩看,“你立下的战功比这些功臣中的许多都要大,你就没有不服过?”

“陛下,说实话,臣是有过那么一点想法,但马上就没了。放眼我大唐朝堂上,如臣般年少就居于高位者,唯臣一人,如何还敢奢望绘图凌烟阁!”李业诩脸上浮现出回想之色,“当年陛下不以臣年少无知,听取臣的一些胡言乱语,臣的一些异想天开之举都得到陛下的认可,大唐因之得益,也成就了臣的名声,陛下的知遇之恩,臣一辈子也是报答不了的!”

听李业诩如此说,李世民脸上出露出一丝感怀的笑,“贤侄当年虽然年少,然而告诉朕的诸多想法,朕觉得都是非常有益之举,也是许多人想不到的,一些事,连朕都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朕是赏你之才,才对你重用的…”

“陛下如此说,太抬举臣了,臣当时只不过年少狂妄,看到祖父为朝廷立下如此多的战功,也想为国尽一份力,就冒昧把一些幼稚的想法与陛下说了,臣觉得这些年来,陛下待我如良师,如益友,即使臣的一些不妥之举,也是不计较,予以包容,臣愿意为陛下,为我大唐一辈子尽忠尽责…”李业诩说着,口气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这般感情的流露,虽然有一些做作,但李业诩确实有这样的念头,若李世民是那种守旧的皇帝,不思进取的,那如何会对自己这般重用?自己在这个时代能发挥作用,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李世民知人善用,对人才也都给予重用,对一些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李业诩心里都有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听李业诩如此说,李世民眼中的精光再现,“贤侄,你才情出众,抱负远大,朕甚是欣赏你,正是因为你文采武功俱是不凡,朕才会让你居于如今这位重要的职位上,如今太子主理国政,朕希望你能如当初辅佐朕一般,尽心尽力帮太子做事,太子还年轻,没有上过战场,没有深入民间,不知百姓疾苦,许多事情都是要你们这些朕身边的老臣帮助他,朕也希望,朕百年之后,你能一直尽心为太子做事,把我大唐帝国打造的更加强大…”

“陛下,!”听李世民如此说,李业诩吓了一跳,一下子站起了身,对李世民行了大礼道,“陛下,太子聪慧,处理朝事颇有见地,臣只是一介武夫,于诸多事上并不明了,如何敢言辅佐太子,且臣资历尚浅,实不敢当陛下如此重托!”

这叫什么,这叫托孤吗?

“贤侄,你坐下说,!”对李业诩这般反应,李世民似并不意外,示意李业诩还是坐在一边,却并没在这事上进一步解释,而是缓了语气道,“朕一直喜欢你一声‘贤侄,’想当年,你把皇后从病危中解救回来,朕与皇后,还有太子都是感激不尽,连长乐的病症也一并治好了…”

“陛下,那也是机遇得巧了,臣偶然间知道那样一个药方,没想到还真的有效!”冥冥中的事太多了,一些机遇巧合的事让李业诩无法解释,他宁愿相信延续长孙皇后与长乐公主这么多年寿命,也是冥冥中注定的事。

长孙皇后在身边,李世民少犯很多错,使得大唐少生乱,连武则天这样强势的女人都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李承乾也没有造反,李治没有机会得天下,这大唐后面会如何发展,没有人知道,但李业诩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会比原来历史上的那个大唐强盛了。

李世民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朕知道长乐一直倾心于你,即使现在也是如此,只是朕也改变不了这些…这些年,长孙无忌一直对你有隙,或许与这有关系,或许是眼红于你得到重用,但许多事,朕也没有办法…”

李世民说得这么直接与明白,让李业诩一下子不知所措,张了几次口,也不知道如何回话。

“我大唐以武立国,但也不能只以武治天下,贤侄你所举一些处置之道,朕甚是赞同,这些年下来,在用于治理各地方来看,效果不是不错的,朕知你不只武功不凡,于其他朝政上的见地也在诸臣之上,太子也是很敬仰你的才学,数次向朕提及,要予以你重职,所以朕这次委你以重职,希望你不要辜负了朕的期望,不要辜负了太子的荐举…”

“陛下,臣一定兢兢业业,努力做事,为我大唐鞠躬尽悴,死而后已,!”李业诩挺直胸脯道。

这次李世民不但复了原来的职,还再授以检校吏部尚书职,总理两部职司,这样的任命本就让李业诩觉得不简单,今日再听李世民这般言语,终于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

李世民要选自己当李承乾的辅佐之臣了。

李承乾虽然只比李业诩小几岁,数次监国下来处理朝事也颇有见地,但再能干的君主,也需要有一帮得力的重臣们辅佐的,李世民也是知道一直生长于皇宫中,没有遭受过什么挫折的李承乾在许多方面远不如自己,无论是见地还是自身的品性。而李业诩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李承乾对李业诩都是充满了敬仰与崇拜,这是李世民所乐意看到的,也是他所担心的。

正因为李业诩的形象过于高大,立下的战功又是非常的巨大,再加上其祖父李靖多年领军,军中不乏其追随者,李世民担心李承乾驾驭不了李业诩,还有诸如李世绩等李靖的门下,因此还是把长孙无忌重新启用,以求制约和平衡。

还有,李世民正在谋划的事,正是想把李业诩与李承乾绑到同一艘战船上,让他们共进退,结成同一条阵线,这样李业诩才会对李承乾听服。

这两年来身体病症反复发作,让李世民不得不做出一些安排来,以防万一。

“贤侄,朕准备嘱阎氏兄弟,将你像绘于凌烟阁内,将你的事迹与其他人一道书写,供后人敬仰!”李世民沉默了一会,语气平淡地说道。

“陛下,臣没有资格陈像于凌烟阁内,!”李业诩抬着望着阁内所绘的这些图像,“这些都是跟随陛下征战多年,出征入死的功臣,臣的功绩如何能与他们相比,若臣这般不知天高地厚,会让天下人贻笑大方的,祖父也是会迁怒于臣的…”

李世民给的诱惑一个比一个大,李业诩都有些把持不住了,权力与名声,对人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