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军魂-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业诩也暗暗为这位高丽的泉盖苏文默哀,大唐的皇帝都已经有了讨伐的决心,那出征高丽的战役,也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打响,只是如今,连年的征战下来,好似不应该再动如此大的兵事,有可能,这位高丽的实际掌权者,还有一两年可以逍遥。

“陛下,高丽生乱,泉盖苏文弑君谋逆,诚不可忍,以我大唐今日之兵力,取之并不难,!”司空房玄龄先一步站出来道,“只是我朝这两年连续的征战,所费兵力颇多,虽然这些战役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只是要对高丽用兵,所需兵力巨大,如今程大将军还领军在吐蕃境内作战,实不宜再征大军伐高丽,不然恐百姓生怨…”

“陛下,正是如此,!”尚书右仆射高士廉也出列奏道,“百姓虽然对朝廷征战的胜利感到欢欣,只是连年的征战,定会使百姓心生恐惧,继尔生怨,民心不可违呀…”

这次朝中的武将也没有马上站出来支持出兵,听了两位朝中重量级的大臣所说,李世民一张脸变得阴沉,冷着声继续说道:“朕在年前派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丽,如今虽未返京,然其从高丽送回的奏报中也有高丽境内的详细报告,你们可听听我百姓的心声…”

陈大德起初进入高丽境内时,依临行前李世民的密令,以官方身份考察当地山川名胜与风俗,经过每一个城镇,都会将绫罗绸缎送给当地官员,说:“我一向喜爱山水,此地如有名胜,想去看一看。”

当地官员十分高兴,引领陈大德去游历,所经之处,经常可见到有中原人,这些人见到大唐的官员后,都自我介绍说,他们家住在某郡,是隋末充军东征,战败后留在高丽的,西归无望后只得娶当地的女子或者流落当地的汉人女子为妻,与高丽人杂错居处,一些地方这样的汉人几乎占当地人的一半。这些人向陈大德询问他们在中原亲属的生死状况,陈大德哄骗他们说,他们的亲属均完好无恙,如今生活的非常好,这些汉人听后挥泪互相转告。

几天后,隋时留在高丽的中原人成群地来见大德,城郊野外聚集着很多人,这些人都眼含泪水,希望陈大德能带他们回归故里。

“你们看看,高丽境内留驻的大批汉人,都期待回到中原,只是高丽人将其留置,若无我王师征伐,高丽人会将他们放归吗?”李世民脸上已经有怒意,继续说道:“高丽人听说高昌、西突厥、薛延陀已经被我大唐所灭,大为惊恐,频频去陈大德馆舍中问候,期待陈大德回朝后为高丽说好话…”

李世民说到这里,顿住了话语,再扫了殿下诸臣一遍后,沉声问道:“诸位爱卿,高丽境内情况如此,若我们征伐高丽,这些汉人都可以回归,与他们的亲人团聚,如何说民心所背?朕觉得,此是民心所向,就如当初朕令收讫前朝时征高丽的将士遗骸…”

李世民说着,眼光恶狠狠地扫过殿下诸臣的脸,特别是在武将们,逐个盯了过去,在李业诩的身上停留时间更长。

听李世民如此说,侯君集抢先一步出列了,奏道:“陛下,高丽生乱,杀大唐皇帝所封之高丽王,并扣我百姓,必须派兵征伐,臣愿领兵出征!”

征安西回京后,被李世民惩罚的侯君集行事低调,今日是难得在朝堂上发表意见。

听侯君集如此一说,李世民脸色稍稍的缓和。

接着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李大亮,刑部尚书张亮也都出列,表示不能对高丽的倒行逆施行为容忍,须派大军进行讨伐。

这两将回朝后,李大亮接任因病去逝的段志玄职,出任左卫大将军,郑仁泰副之。

如今朝中六部尚书有五部由武将出任,再加上长孙无忌被贬,武将的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见李世民如此,朝中几位武将都表示了看法,李业诩也只得硬着头皮出列奏道:“陛下,泉盖苏文弑君作乱,定不能姑息。臣也觉得应该讨伐,只是如今不是时候…”

李业诩吞了口唾沫,在众人还未反应过来前,继续说道:“高丽本来是汉武帝所设四郡,地不过千里之广,若我大唐征数万兵力攻打辽东,高丽必然要倾国相救,如果另外派水师出东莱,从海道直驱平壤,水陆合围,攻取高丽并不难,此也是以最小的代价取高丽之地。只是如今我水师规模过小,难以运送大批人马渡海,两面夹击的效果不佳,且关东一带州县凋疲,尚未复原,若再疲劳百姓,恐民心相背…”

李业诩说着,抬起头看了李世民一眼,他刚刚在说话的时候,将以水师出海,直取平壤,与辽东两侧夹击的话说的加重了口气,希望皇帝能明白他的意思。

听李业诩如此一说,李世民怔了一下,沉思起来,稍即脸上一副似有所悟的样子,微微地点了点头,神色也有些变了。

“陛下,臣也如此认为,如今不是战时,须待我水师规模扩大后,以两路大夹击,并可令百济、新罗也一同派兵协助,那高丽必亡,!”李业诩说完后,兵部尚书李世绩也出列奏道,“我朝连年征战,各卫军中士兵伤者颇多,而且一些将士已经到了退役年龄,新募集的士兵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可形成战斗力…”

第一批卫军士兵是在贞观十二年征召的,已经快满五年的服役期了,这一年征召的士兵人数最多,有大量的士兵将退出现役,充入府兵的序列。虽说征战可以重新征召这些府兵,甚至可以延迟士兵的退役期,但为了募兵制的进一步完善,并有效执行,第一批的士兵必须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退役,以此向天下表明募兵法是严格执行的,这是朝廷信誉的问题。高丽生乱,只是折损了大唐的面子,并未对大唐构成实际的威胁,用兵也并非势在必行。

这时中书侍郎岑文本也出列奏道:“陛下,泉盖苏文自己也知道罪行严重,害怕我大唐上国的讨伐,必然在辽东一带严加防备,若我们这两年不派兵讨伐,高丽防御之心定是减退,泉盖苏文心生懈怠,陛下若稍稍容忍一些,泉盖苏文以为我大唐听之任之了,自觉得可以自我保全,必然会更加骄横,更加无恶不作,高丽上下,民心必背,此时再去讨伐,才是最佳时候…”

李业诩突然想到什么,再出列奏道:“陛下,臣觉得,陛下可以下诏,令契丹、靺鞨、室韦部袭扰袭扰高丽,使其不得安宁,耗其国力…而我朝可趁此机,做好讨伐高丽的准备!”

如今的契丹、靺鞨、室韦,还是尊大唐为宗主国,若此时李世民下令,想必他们不敢违抗,至少会做出一些象征性的举动,这样可以消耗这几部的实力,同时也让高丽不得安生。

“唔,诸卿言之有理…”李世民脸色终于转好,点头称道,“即令兵部,加速扩建水师,做好讨伐高丽的准备,并停封禅之事…”

第四卷 军魂 第一百三十九章 终于明白

朝会后,李世民下发诏令,以非常严厉的措辞斥高丽权臣泉盖苏文弑杀高丽王之举,论其为谋大逆之罪,令泉盖苏文来长安领罪,朝廷不承认其自封的莫离支职。

诏令中另说:高丽王高武每年贡赋不断,被贼臣杀死后,朕非常哀痛,一直不能忘怀,但高丽不可一日无主,因高武子嗣在此次叛乱中被诛杀,今朕册封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并令高藏清除泉盖苏文余孽。

李世民遣太常寺丞邓素出使高丽,宣此诏令,并明确告知,若泉盖苏文不来朝请罪,大唐将遣大军讨伐。

……………………………………

十月,天气已经有些凉意了。

秋猎后,李世民在宫中举行宴会,在京所有的三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出席,连一直卧病在床的魏征,还有久未露面的李靖也都到场了。

从各地上报来的收成情况上看,贞观十六年又是个丰收年,国库赋税的收入又创了历史新高,闻此心情大好的李世民,频频地举杯,向朝臣们敬酒。

酒过三巡,借着酒兴的李世民诗意大发,提笔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

雕宫静龙漏,绮阁宴公侯;!

珠帘烛焰动,绣柱月光浮;!

云起将歌发,风停与管遒;!

琐除任多士,端扆竟何忧。

见皇帝挥毫泼墨,一首诗一气呵成,众臣都是一片马屁声。

李世民收起笔,示意另一边的李业诩走近,问道:“贤侄,朕这诗写的如何?”

“陛下文采,实非臣等可比!”李业诩恭身答道。

这是大实话,以李业诩这冒充文人的身份,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来的,最多只是盗窃名家的几首名诗,蒙骗人而已。

更不要说李世民那一手绝佳的飞白体,恐怕李业诩再练半辈子的毛笔字,水平也是赶不眼前这个皇帝的。

听李业诩如此一说,李世民更是得意,只是出奇的没有要李业诩等其他臣工作诗相和,这让已经在搜肠挂肚想诗的李业诩很是意外。

李世民搁下笔,令近侍撤去文案,重新在上位坐好。

其他的大臣也都在自己位上正襟危坐,知道今日皇帝还有事儿要说。

李世民轻咳一声道:“朕为兆民之主,所行之策即是欲百姓安居乐业,若教以百姓礼义,使之少敬长、妇敬夫,则天下皆礼仪之士!再轻徭薄俭,使之各治生业,那百姓将更富足!若百姓家给人足,朕即使不听管弦之乐,也乐在其中矣!”

李世民令想站起来应话的房玄龄归座,继续道:“闻知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朕甚是高兴。如今朕有二件喜事一件忧事:连年丰收,长安城一斗米仅值三、四钱,这是一喜;西北诸夷皆已经平定,边境没有祸患,这是二喜,!”李世民话锋一转,神色也变得严肃,“国之安定则容易滋生骄奢yin逸,骄奢yin逸则会遭致危亡,此是一件忧虑的事…创业难,守业更难,朕深有体会,今日朝中重臣皆在座,朕也在此向诸卿谋谏言,若朕这些年有失察之处,尽可说来…”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弄不明白今日皇帝突然发如此感慨是何意,一时间没有人出来应李世民的话。

“朕今日不以言获罪,众卿无论有何话与朕说,皆可道来…”李世民也似乎觉得刚刚说的有些唐突了,再加一句道。

“陛下,臣有话说,!”抱病出席酒宴的魏征站起来道:“陛下以前忧虑天下未能大治,所以注意修德行义,每日都勤勉政务,臣等甚是敬佩。如今天下稍安,四夷臣服,臣觉得陛下不如以前勤勉了…”

魏征喘了几口气,也不管其他人有脸色,继续说道道:“陛下在贞观初年惟恐臣下不行谏,常常引导他们进谏,听到进谏便乐而听从。如今却不然,虽然勉强听从,却面有难色,谴惩渐多,威怒日厉。臣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为此臣甚忧。前隋时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我朝今日也是不能相比。然隋自恃富足不顾以民生息,频繁劳作及征战,以至国家危亡,而我朝自知贫弱与民清静而使天下安定;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前隋不停地征派赋税劳役,不停地东征西伐,以致祸乱将及而未觉。所以说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静止如镜面,借鉴失败莫如看国家的灭亡。臣深望陛下能够借鉴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俭约,亲近忠良远离邪佞,罢征伐以民生息,持以勤勉节俭,方为善矣…臣觉得取天下诚属困难,而守成则为易,陛下能够取得较难的一步,难道不能保全较容易的吗?”

魏征的一番话,让上座的李世民为之一震,坐在下面的李业诩也不禁有些疑惑,今日魏征为何说这样的话?

“魏卿一席话,让朕恍然,!”李世民站了起来,脸上满是恭敬之色,对魏征行了个礼,“朕并未察省这些年所行之错失,今日卿一说,顿悟也…”

见李世民如此,魏征用力地咳嗽了几声,又说道:“《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自陛下主政,十有余年,然而德化成效不尽人意,是因为陛下待臣下未尽诚信之故。今立政致治,必委以君子,事有得失,有时要询访小人。虽然君子也不能没有小过失,假如对于正道没有太大的害处,就可以略去不计较。既然称之为君子而又怀疑其不真诚,这与立一根直木而又怀疑其影子歪斜有什么不同?陛下如果真能慎择君子,礼遇信任予以重用,何愁不能达到天下大治呢?否则的话,很难保证危亡不期而至…”

听魏征再说这些,李业诩脑中突然蹦出一种想法来,他知道,历史上的魏征差不多就是这两年死的,看如今魏征的身体状况,是有衰败的迹象,难道是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谏臣自知时日无多,今日趁此机会力谏李世民吗?还是另有其意?谁为君子?谁又有小过?此意定是不简单!

李世民看来今天心情真的不错,听魏征如此一番尖锐的话语,非常没有生气,反而一副感恩戴德的样子:“昔晋武帝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接受台司的直谏,乃私语子孙,自以为明智,朕当不会如此。今得卿之谏,朕知过矣,当置此言于案几上,日夜警醒…”

李世民再对魏征行了一礼:“魏卿如此谏言,朕已经久未听闻!”

魏征答道:“陛下虚心纳谏,就一定会有上书言事者。大臣们愿为国徇身者少,爱惜自身的人较多,他们害怕获罪,所以不上书言事!”

李世民道:“朕何尝不虚心纳谏,朕今日还是说,即是以后,以事直谏,朕也不会责其罪,若大臣们议论国事而忤怒圣意,动辄处以刑罚,这与上刀山下火海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大禹给提意见的人行礼,正是为此,朕今日也是如此!”

李世民再问魏征道:“朕今日还有事问卿,自古以来有时是君主昏愦而臣下清明,有时又是君主清明而臣下昏乱,二者之间哪个更厉害些?”

魏征答道:“君主清明则善恶赏罚得当,臣下如何能够作乱!如果不清明,放纵暴虐刚愎自用,即使有良臣在身旁,又有何作为?”

李世民反问道:“齐宣帝身边有杨遵彦,难道不是君主昏愦而臣下清明吗?”

魏征迅速作答道:“其也只能延缓灭亡而已,如何谈得上治理好朝政呢?”

“如今我朝中忠臣良将辈出,朕自觉也不是昏庸愦败之君,君臣共心,我大唐将会日渐强大,所以无此担虑!”李世民很自信地说道。

“陛下,魏特进此番言语,让臣等汗颜,臣不愧无此见地!”房玄龄此时也站了出来,对李世民行了礼,又对魏征恭敬地作了礼

魏征对房玄龄的称道不为所动,依然继续说道:“治世当以良臣,陛下所用之人皆为出众,臣甚是敬佩,然臣觉得用人之道还有失偏颇,如今朝中居要职者武将居多,六部尚书五出其中,臣觉得,此大为不妥!乱世当用武将,治世当用文臣,此乃恒古不变之理…”

魏征此话一出,如重磅炸弹一样,使得一众朝臣们瞠目结舌,李业诩也不禁大为吃惊,这样的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如何能讲出来?

此话是不假,六部中唯户部尚书是文臣,吏部尚书侯君集、兵部尚书李世绩、礼部尚书李道宗、工部尚书李大亮、刑部尚书张亮,俱是武将出任,但这也不能说明朝中武将占主导地位,侍中、中书令皆由文臣担任,更别说其他在朝中挺有影响力的黄门侍郎、谏议大夫等也都是文臣,魏征说此话定是大有深意。

而且朝中的武将并非只会行伍打仗,一些是文武之道兼修,看来魏征此话要惹众怒了。

不出李业诩所料,一些武将们如李道宗等人已经是对魏征怒目而视。

李业诩想到这大半年来自己所探,还有从长乐公主那里套到的事,心中隐隐地有个念头闪出来,这里一旁的李靖也投过来一个眼睛,李业诩也从李靖眼中看出了这般疑问。

只得魏征继续说道:“所以臣觉得,所犯并无大错之朝中元勋,当得赦之,老臣自知命不久矣,今日斗胆将这些日子所想的,都说与陛下听!”

“魏卿言之有理,朕自会牢记在心…”李世民出奇的没有对魏征这样的话进行训斥。

听到这里,李业诩终于明白,今日所说的,真的是大有文章,很有可能,长孙无忌不日即要回京了…

皇帝真的好手段!

第四卷 军魂 第一百四十章 水师的建设

两仪殿内,李世民召集君臣议事。

已经是冬日,虽未下雪,天气已经很冷了,殿内都生着火炉。

在场的重臣有司空房玄龄、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吏部尚书侯君集、礼部尚书李道宗、兵部尚书李世绩、工部尚书李大亮、户部尚书唐俭,及将作监大匠阎立本、军器监大匠阎立德兄弟,兵部侍郎韩瑗、崔敦礼,当然还有李业诩这个军事学院的祭酒。

“各位爱卿,扩建水师之事在年后即要进行,今日召集各位商议具体事宜,有何建议,皆可提出!”李世民看着这些大唐帝国的精英们,微笑着说道。

当时讨论有关高丽的朝会上,李业诩提出以水陆两道攻击高丽,争取将高丽一击灭国,建议扩建水师后,李世民可以说是以最快的速度,将水师的扩建提上日程。

以李业诩的感觉,即使是后世那样高效的政府,也是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将如此重大的事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拍板。

毕竟扩建水师,朝廷所费的军资要非常的多。

见李世民说完后眼睛盯着自己,目前只领军事学院祭酒职的李业诩当先站出来,把自己这些日子所想的一些事讲了出来:“陛下,我大唐原有的水师规模过小,舟楫船只数量少,有经验的水师将士数量也极少,可以说,如今的大唐水师并无非常大的水上作战能力,更不说渡海作战,运送数万军队攻击有坚城据守的地方。若是出征高丽,必须要有很多有海上经验的水师军士,还有数量不少的可以渡海的大型船只!这些都是当前需要立即解决的事!”

这些时候,李业诩奉李世民的令,会同兵部侍郎韩瑗、崔敦礼,将水师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整理,这两名兵部侍郎工作效率不是一般的高,在短短月余时间内,就将李业诩想要的资料找齐。

从这些资料上看,李业诩也明白,如今大唐军中虽然有水师编制,但都是属于各州军编下,规模非常之小,可以说没有能进行大规模水上作战的成建制力量,更不要说渡海作战,说白了,现在的水师只是拥有几艘船,能在江里,或者湖里运载一些人的数千人员编制的杂牌军,并且各自隶属于沿海或者沿江、湖的州府。虽然那些船只可以在海上航行,但因数量不多,船规模又小,抵挡不小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