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军魂-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丽境内没什么特殊情况,不然吴朋这一通报告要说很长时间了!

“说完了?”李世民在沉思中醒过来,见吴朋点点头,即说道,“你把情报放这儿,先退下吧!”

吴朋应诺着退了下去。

“贤侄,你说说,对西北面,我们要如何做好!?”李世民问也同样在想问题的李业诩道。

“陛下,高昌国王麴文泰如此,我们不能放任不管,必须得采取措施,臣觉得应该让突厥两部的冲突继续,我们也做好出兵的准备!若西突厥咥利失和欲谷设冲突进一步升级,到两败俱伤的时候,那正是我们动手的最佳时机,!”李业诩把刚刚所想的说了出来,“还有薛延陀部,不能让其坐大,夷男不是让其两子分领两部么,陛下可以分别册封之,让其内部不和!再,我们应在北面增加力量,以有效遏制薛延陀,万一夷男哪天昏了头,想玩一把火,我们不得不防!”

“言之有理,我们是该关注西北这块土地的时候了,!”李世民点头称道,“只是如今我们刚刚经历了与吐蕃的战事,消耗颇多,若连年征战,朝中反对的人肯定很多!”

李世民这段时间也接到了不少的关于西突厥方面的情报,他也知道,突厥这两部的自相残杀,正是给大唐创造非常有利的机会,那一片广袤的土地,自汉后,至今还没置于中国的有效治理之下,而如今大唐国力正强,军中能征善战之将无数,此时不解决,还待何时?

只是与吐蕃的一场战事下来,用于作战时候的开支,还有对有功将士的奖赏,是笔不小的数目,虽然相对于每年的国库收入来说,占的比例不大,但若远征西域,动用的军队将更多,时间也会很长,所费的的军资数目将是异常的庞大,朝中反对的人将非常多。

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刚刚出征归来的特卫,还有其他几支战力不错的队伍,伤亡情况不小,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整和人员的补充,战力必将大打折扣。

补充特卫的兵员,还有进行兵制的改革,建立几支有非常强战力的队伍,这是迫在眉睫的事。

李世民正如此想着,却听李业诩说道:“陛下,若要对西北用兵,必须一击就成功,因此要动用更多数量的军队,如今我们能征集的常备军数量不多,特卫经此一战,人员折损也较多,所以得补充有效的兵员,不然恐怕无力担负征战的任务,所以今年不是用兵的时候!”

“贤侄,考虑问题越来越有头脑了,!”李世民呵呵一笑道,“看来领兵出征过几次,各方面考虑的更周到了,如此,谁还能说你不能当这个兵部尚书职呢?!”

第三卷 兵锋 第一百七十五章 皇帝都知道

“陛下,臣年少。实在是无力担负这个尚书之职,!”听李世民如此说,李业诩急道,“朝中能胜任这个职位的人很多,还请陛下另任他人!”

李业诩心里也在琢磨着,皇帝如此说,是逗自己玩,还是真的要把“守兵部尚书!”这个守字去掉,让自己实领此职?若领了实职,以后再有军功,还如何奖赏?朝臣们会如何看?太子和其他皇子又会如何看?那可是大大不妙的事!

不过再一想,这次复职,李世民还是冠自己一个守兵部尚书之职,李业诩心里清楚,皇帝心中一定有另外的打算了。

却听李世民嘿嘿笑了几下后,接着说道:“贤侄,朕也想过,你虽年少,却也有才,担任此职并不为过;但也正是年少,阅历不足。一些事儿的处理上还会欠考虑,如此说来,担此职确实有些不妥。如今朝中有微词的人颇多,朕也…你就再主持兵部工作一段时间吧,到时朕另有安排,!”李世民像似舒了口气,“朕已经诏令李世勣回京述职了,只不过,即使朕另任命尚书之职,兵部的许多事,还是要你这个侍郎负责,特别是兵制改革的事!明白吗?”

“臣明白,!”李业诩大喜,李世民还真的接受自己的意见和推荐,让李世勣回来担任兵部尚书此职了。

“此事,还有今日情报中所提之事,朕还要仔细,与其他人商议后,再进行朝议,凡事你休要与人乱说!”李世民瞪了一眼李业诩,已经有些后悔与李业诩说得太多了。

“陛下,臣如何敢乱说!”

“各处的情报侦探更要抓紧,朕要随时知道西域一带的情况变化,有何重要情报要随时来报朕,采取何种行动你们自己安排,到时再报于朕即可,!”李世民脸上有腾腾的杀气。还有些儿兴奋,瞄了一眼李业诩继续道,“还有逻些城的情报和弃宗弄赞的行踪,朕也要知道!”

“是,陛下,只是,若弃宗弄赞不来长安,我们该如何办?”李业诩说道,“臣觉得我们要给予其一些压力…”

禄东赞被扣在长安,弃宗弄赞一定是不敢来了。

“有何想法你说来就是,这么吞吞吐吐作什么?”李世民横了一眼李业诩道,对李业诩这样吊胃口的行为很是不满。

“陛下,臣觉得我们应该在松州和青海一带集结兵力,做出要攻击的准备,让弃宗弄赞感受到压力,如今羊同也在集结兵力,大有与弃宗弄赞抢地盘的味道,这样弃宗弄赞肯定有顾忌,!”李业诩小心地说道,“而且,我们青海一带的兵力。基本已经能适应高原的环境,进行征战了!”

这样的大事,任着性子乱说,李业诩怕受到李世民的责骂,也就说得含糊,他也相信,若李世民有此心思,一定会明白其中的意思。

李世民点点头道,“唔,说得在理,吐蕃如今已经不成气候,定是不能抵挡我大军的攻击…此事朕再作考虑!”说着即变了话题,“你那稿子带来了吗?”

李业诩从怀中取出一叠厚厚的手稿交给了李业诩,“带来了,此是臣与太子、房相、侯尚书还有其他一些大臣们商议后多次修改后的!”

“放这里吧,朕待一会再看,想必也应该差不多了,!”李世民示意李业诩把稿子放在案上,拿起案上的一本奏折,“今日我还与你说另外一件事!”

“是,陛下,!”李业诩一看知道那是自己所写的折子。

“你所说的,要军器监改进生产工艺,实施流行…线作业,是这样说吧,!”李世民翻开奏折看了看,“你今日与朕说说其中的情况!”

“陛下,如今军器监的生产技术还是比较低下,各种武器的产量不高。臣想了一些日子,觉得我们必须得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流水线作业,!”李业诩坐直了身子,清清喉咙道,“何为流水线作业呢,就打个比方,比如制作望远镜,一部分人制造镜筒,一部分人打磨水晶,一部分人负责装配,分工而作,这样每个位置的人只要负责自己手上的活,而且通过磨具可以批量地制作,这个阶段完成后,即交给下一个阶段的工匠,比现在一个工匠一手制作整个过程速度快得多,而且什么部件出了问题,也可以追查到具体的人,加以改进…”李业诩一边用手示意,一旁解说道。

现在军器监的生产和制作还是依照以往的模式生产,像望远镜的生产,基本都是一个工匠独立制作完成。往往一架望远镜要好多天才能完成,也使得生产效率很低,不能满足军中的要求,至今大唐军中装备的望远镜数量也不多,其他如手雷,指南针,还有箭弩的生产也是类似。这样落后的生产技术必须得改进。

“如此说,是挺有道理的,那就由你和军器监的阎大匠一道试着改进吧,也不要再报于朕了,有什么需要的。你拿着朕的手令,与户部及工部商量即可,我们必须要准备大量的火器,以备军用!”

“是,陛下,!”李业诩大喜,这是进行下一场征伐的信号,“臣这就去和他们商量!”

“贤侄,不急,朕还想问你一事,!” 李世民并没让李业诩退下,而是自己站起了身说道,“近日朕听坊间在传着一首诗,颇有气势,你看看!”说着走到放置着笔墨的案边,在辅好的宣纸上挥毫写下了一首诗。

李世民如此说,李业诩已经皇帝要与自己说什么了,也只得起身,站在李世民侧面看。

转眼间诗已经写完,李世民的一首飞白体很有气势,让李业诩敬佩异常,自觉也是望尘莫及。

李世民放了笔,很满意地看着自己所书的,问李业诩,“贤侄,你看朕这一手字如何?”

“陛下,臣如何敢评价陛下的手书,!”李业诩汗颜,“陛下所书,颇有王右军风姿,若是放在一起,要臣认,实是难分出来!”

“哈哈,!”李世民得意地笑着,这话正是说到他的心槛上了。

李世民最推崇的书法大家就是王羲之,并广集王羲之的书迹,加以临摹。上行下效。李世民此举也使得初唐各大书家尽取晋人的之风。李业诩还记得历史上所记载的几个典故,一是李世民得知《兰亭集序》在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弟子辨才处,派某大员假扮成文士前去骗取得,自此宝爱终生;再一个是李世民有一次临王帖,作“戬”字,“戈”脚写不好,便叫虞世南替他补上,后让魏征品评,魏征看后说“唯‘戬’字‘戈’法逼真”,李世民知自己书艺不精,从此更苦功练帖。

李业诩不知道如今李世民有没有弄到《兰亭集序》,他还真怕李世民让他去侦探偷窃这稀世之物,李业诩从酷爱书法的后世父亲那里也知道,正是李世民把《兰亭集序》据为已有,李世民去世后,这件旷世书法珍品就不知所踪。

上面这两个典故正是后世的父亲所讲。

“贤侄…贤侄!”

李业诩正想间,却听李世民唤他,看着李世民有些恼怒的脸,忙应道,“陛下,臣看你的书法,都入迷了…”又是一句言不由衷的话,不过看李世民脸上都有恼怒了,如此说,这皇帝应该不会介意的。

“哈哈,!”果然,李世民很得意,“朕的书法,与王右军比之,那是差太多,朕也一直在临摹的所作,前些日子,有幸得到了王右军的《兰亭集序》,朕是爱若至宝,嘿嘿!”

“陛下,能否让臣也瞧瞧这稀世珍宝?”李业诩一听李世民已经提到了这件珍品,刚刚一点担忧李世民派自己去盗取的心思也放了下来,同时也很好奇,想见见这件自唐以后,已经没有人见过的书法珍宝,连刚刚李世民要他看诗的目的也忘记了。

“待朕临摹一些时日后,若有机会,下次你入宫,朕与你瞧瞧,!”李世民掩饰不住脸上的喜悦,有些像个得到一个宝贝的小孩一样得意。

“那就多谢陛下了!”李业诩也很高兴,他在想,若这件东西能留存到后世,在什么拍卖行里拍卖的话,那得多少钱?恐怕是个天文数字了。

“哎,对了,贤侄,朕还差点忘记了,你看看,这诗写得如何!”李世民仿佛回过神来,吟念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诗多有气势,你评价一下!”说着白了李业诩一眼。

“陛下,臣这些年对诗文并无多少研究,所以也无从评价!”李业诩嗫嚅着道。

“臭小子,你还给我装,!”李世民怒瞪了一眼道,有些想抬脚踹的举动,“不破楼兰终不还…如此气势,如此诗才,比之当初的《出塞》也不差,你说,放眼如今我大唐朝中,有何人能做出?”

“陛下,臣…”李业诩明白李世民肯定知道事儿,当下也只得承认道,“陛下,这是当日臣与几位朋友们一道玩着时候所作!”

还能如何,只能承认罢。

李世民已经从刚才说起书法时的喜悦心情转变过来,口水四溅地吼道,“好小子,堂堂我大唐朝堂上的三品大员,竟然到青楼院里去和人争风吃醋了,你很能啊!”接着口气又一变,“不过,还算有脑子,知道乔装一下去,没给自己丢脸!”

“陛下,这只是臣当日一时所气之作…”李业诩稍站远一点,以防李世民的唾沫溅到自己脸上。

“你躲什么?你又为了何而气?”李世民抹了一把嘴巴边的口水道,“是怕长孙冲把那美人儿抢了,所以一连作了好几首诗,小子,长孙冲他是朕女婿,是驸马,能和你抢女人吗?”

“陛下,你是如何知道此事的?只是我不是为抢那女人的…”李业诩大惊,这皇帝手上难道还有另一拔情报人员,跟踪着自己,把这些情况都打探清楚了?

“哼!”李世民表现的有些不像皇帝,“朕如何知道,你一定要清楚吗?听说那美人儿模样也不错,才情也颇佳!”

李世民说着,竟露出猥琐的神态来,又提起笔,把李业诩所作的另外两首诗也写了下来,一首是送给颜如宾的“冰雪林中著此身,!”还有前几日在沣水边所作的“万紫千红总是春!”都写了出来。

“陛下,你连这些也知道了,!”李业诩低着声音道,看来像是李恪告的密。

“有如此好诗,朕如何不要知道?不过这诗朕要诏示天下,以激我军中士气,你说要按于何人名下啊?”李世民斜着眼问道,“小子还算不错,军中呆了几年,才情也没差去!”

“陛下想按谁名下都可…”李业诩听着很是做贼心虚的感觉,自己这样公然窃人家的诗作,比之李世民到和尚那里骗《兰亭集序》更无耻些。

“哼,!”李世民用鼻子哼了声道,“朕倒想看看,当日到怡香院和人家夺美的林公子,变成了我们的李大将军,世人会如何议论!”

“陛下…”李业诩大惊,若如此那不是整个长安都在传说着自己的风流韵事了?

“别坏了人家姑娘的名声,看上的美人儿你就收了罢,但朕警告你,不要与长孙府里有冲突,知道没?不要让朕难决断,!”李世民冷着脸瞪着李业诩道,“你去吧!”

“是陛下,臣如何也不敢,!”李业诩对李世民今日这样说很是意外,连这事也要这么说自己一番,为何?

李业诩心里也在想,难道皇帝知道这次自己受到诬告,有长孙无忌参与其中吗?还是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皇帝既然都这么明说了,那自己也肯定要牢记着。

李业诩走了几步,又转身回过来,指着李世民刚刚写的这几首诗作,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您能否将这些赠于臣?”

“你要就拿去吧,!”李世民见李业诩领会其意,也缓下口气道,只是待李业诩想伸手拿时,却又说,“等等,还是待朕嘱人裱了后,再使人送你府上去!”

“谢陛下!”李业诩大喜,他知道李世民并不轻易赠大臣们字画的,如今这样说,还要裱了后送到自己府上,那也是对自己一种变相的嘉奖。

李世民的手迹,放到以后那也是无价之宝哟,李业诩乐颠颠地出了宫。

心情大好,只是李业诩心里也在想着一个问题,那个俏丽的青楼女子颜如宾,连皇帝都知道了,这该如何办呢?

第三卷 兵锋 第一百七十六章 李世积回京

“少爷,老爷子传你过去!”李业诩刚到府门口,下了马,李年马上迎上来道。

“哦!?祖父有没说为了何事?”李业诩把马缰绳丢给身后的李成,问李年道。

“没说,只是说待你回来后,即过府去!”李年低着头恭恭敬敬地说道,不敢看李业诩。

“那你去和夫人说一声,我这就过去!”李业诩没进府,即往李靖府弟过去。

这两天,李业诩忙着和阎立德还有陈天宁等商量改进军器监武器生产工艺的事,和军器监,还有将作监的一些官员,一起讨论建立流水线的事。

这些官员对这种新式的概念性东西还不甚能理解,在李业诩费了一番口舌,还有一些制作事例的演示后,才有些明白过来。

对此反应最热烈的还是阎氏兄弟及陈天宁,在刚刚听了李业诩所的一番讲述后,即明白过来。他们也在为这些年来两监生产工艺没有进一步改进。生产效率低下而苦恼,经李业诩如此一说,都恍然大悟般,也发表了自己的一番看法。

对此李业诩甚是满意,提了一些示范性的东西后,即让阎氏兄弟,还有陈天宁等人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流水线作业的计划和安排出来。李业诩相信经过自己的一大通计解,这些聪慧能力很不错的官员们会有出乎他意外的东西折腾出来。

李业诩本想回来后,过去与李靖聊聊,把这些时间以来发生的事儿都与自己这位可敬的祖父说说,想不到李靖却使人来传了,想着定是有重要的事儿,也就马上过去了。

李靖的府中依然还是大门紧闭,只开边门,谢绝一切来访的人,只是像李业诩这样的家人,无需通报即可进府。

李业诩先到前厅,想给父母亲请安问好,却被告知两人都出府去了。在院中看到李业嗣的妻子岑若然正带着小李彻在院中玩,看到李业诩过来,也上来打招呼,小李彻对李业诩这个不常见的伯父却有些生疏,躲在自己母亲后面不敢出来。

李业诩觉得无趣,即穿过院子往李靖住处而去,刚进院门,就听到屋内传来响亮的说话声。李业诩一愣之下,也明白,有重要人儿来访。

在得到李靖允许进屋后,李业诩一眼看到了坐在李靖下首的李世勣。

“见过祖父,见过李伯父!”李业诩上前恭敬地行了礼,已经知道李靖今日唤自己来的目的。

“贤侄,几年未见,如今可是不一般了,!”李世勣站起身,仔细地打量了一番李业诩,“小小年纪,几场战打下来,都名动整个大唐了,我甚是好奇!恩师究竟把什么东西传给你,让你如此不错,而没传给我了,恩师, 是不是啊?”李世勣说着,对着李靖哈哈笑起来。

“茂公,你别把翼儿夸到天上去,他虽然有几场有胜仗。可不能和你这些年立下的战功比,!”李靖也哈哈笑道,对李业诩这些年的表现也是很满意,“翼儿与我们当初相比,机会更好,更得皇上重用,不然如何能立下战功?”

“哎,恩师此话不对,只有机会,没才能那又如何在作战中取胜?自身有才能,才有机会么,我可是一直很看好贤侄的,我看啊,他日的功绩定在恩师您之上!你看看,才这般年纪,就身居如此高位,让我等汗颜!”

“李伯父过奖了,侄儿只是在祖父的教诲下,取得一些微末之功,得到皇上的另眼相看,实在是无德无能任此职,因此,一力向陛下请辞!伯父无论军功还是能力皆在侄儿之上,所以皇上才会宣你回京!”李业诩在李靖面前不敢放肆,老老实实地说道。

“哦,翼儿,你说皇上让茂公回来是…”李靖瞪着眼问李业诩。

李世勣也是一副异样的神情看着李业诩。

“祖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