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箭神-第1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桓远抬起头,看了一眼正在远处纠正希腊少年拳法的钟离期,嘴角歪了歪。“戟法。”

“戟法?”

“不错,射艺,剑艺,戟法,长短俱备,远近皆能,这才是完整的霸王技。”

“霸王技?”梁啸低呼了一声,吃惊不小。他立刻想到了那个力可举鼎的西楚霸王,我学的居然是他留下的秘技?

“是的,射艺、剑技、戟法是霸王的三项绝技。射艺层次最低,剑技中等,只有戟法才是他最喜欢,也是最强的武技。据说,巨鹿之战,霸王之所以能以数万兵击破二十万长城军团,就是因为他身先士卒,一柄重戟杀破了秦军的胆。不过……”

桓远长叹了一声:“对于我们这些凡人来说,能练成他的射艺已经堪称神箭手,一窥剑技门径便是一代剑客,至于戟法,没有他的天生神力,是万万不可能练成的。”

梁啸有些惋惜。项羽的天生神力的确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其实有了他那么大的力气,不用练也是高手了。

桓远瞅了梁啸一眼,欲言又止。他拿起帛书,塞给梁啸。

“背下来,要把每一个字都记在心里,用心揣摩修炼。至于原本,或是藏好,或是烧了。虽说霸王已薨,可是他的威名太盛,他的绝技重新面世,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他想了想,又笑了起来。“淮南王果然是个书生,坐拥绝世重宝,居然当成普通的导引图。若他能悟透霸王兵法七成,就足以与朝廷争衡了,又哪会像现在这般怯懦模样。”

梁啸连忙收好。他虽然觉得桓远对项羽太过推崇,却也知道项羽在武人心中的影响太大。如果有人知道他扔有项羽的武功秘笈,肯定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再者,朝廷对项羽也有忌讳,还是小心一点的好。

“师傅,射艺我已经学习,剑技也知道怎么练了,戟法怎么学?”

梁啸已经有多次上阵的经验,知道战场凶险,就算有牛儿和庞硕保护也难免闪失。哪怕只能练成项羽戟法的一点皮毛,也比没有还手之力好。

“你可以先练导引图,有时间可以练练剑技。至于戟法,那就要看你的造化了。”桓远笑道:“霸王在武道上悟性奇高,非等闲人可比。据说当年学射、学箭,不过用了数月功夫便已大成,唯独戟法,直到巨鹿之战才临阵突破。你想学他的戟法,难道不做事了,潜心学武?”

梁啸挠挠头,非常沮丧。项羽学射的事,他不知道,可是学剑的事,史书上倒是有记载,只是说法略有差异,说他只学了几天就不肯学了,要学万人敌。不过,就凭着这学了几天的剑法,在项梁起兵的时候,项羽一口气杀掉了包括会稽守殷通在内的上百人。

不得不说,这人在武学上天赋过人,不是普通人学得了的。除非像桓远说的,什么事也不做,一心一意练武。可是如此一来,就算练成了项羽那样的高手,又能如何?

项羽的武功高,最后不是一样被人分尸了。

贪多嚼不烂。还是按照桓远的建议,用心学好射艺,有空再练练剑吧。

淮南王邸,漆黑的书房里,刘陵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从城外回来,她就这么坐着,连晚饭都没有吃,谁来也不见。天黑了,灯也不点。一动不动,也不说话,仿佛融化在黑暗之中。

淮南王刘安很担心,犹豫了很久之后,他还是敲响了门。

“陵儿?陵儿?”

刘陵起身,拨动青铜宫灯的灯罩,灯光透了出来,照在她微红的脸上。她走了过去,拉开了门。

“父王。”

刘安一步跨了进来,就着灯光,仔细地打量着刘陵的脸。“出了什么事,是不是梁啸那竖子欺负你了?”

“没有,他哪敢欺负我。”刘陵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顺手关上门。“父王,有一件事,我拿不定主意,想请父王一起商议。”

“你说,只要父王能答应的,都答应你,只是你不能再这样吓唬父王了,行不?”

刘陵笑出声来。“当真?”

“当然是真的。”见刘陵心情不错,刘安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立刻吩咐人给刘陵拿晚餐。侍者送来了晚餐,刘陵小口小口的吃了起来。刘安在一旁看着,目不转睛,仿佛眼睛一眨,刘陵就会消失似的。

刘陵吃完晚餐,用丝帕擦了擦嘴,又净了手,漱了口。这才回到案前,和刘安面对面的坐好。

“父王,天子让梁啸为董仲舒执戟,推崇儒家之意已经很明白。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有所行动。”

“如何行动?”刘安抚着胡须,眉心微蹙。他知道天子这些天多次召见董仲舒,用儒之心已决,信奉黄老的他压力很大。是继续与天子针锋相对,还是俯首称臣,让他难以决断。

“舍己从人,借力打力。”

“舍己从人我懂,借力打力又是怎么回事?”

刘陵将梁啸的建议说了一遍。想起当时的情景,她心跳有些快。虽然她掩饰得很好,可刘安还是看出了些许端倪,几次开口询问,都被她遮掩过去了。

听完刘陵的计划,刘安沉下了脸,老大的不高兴。“让我与董仲舒争宠,他也配?东拉西扯,旁门左道,将诸家学术分离破碎,混作一团,却又标新立异,简直是个笑话。他也就配和梁啸那样的少年同台论道,岂能和我并肩。”

刘陵笑道:“父王,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无动于衷,一定要让天下人知道,他那套所谓的学问根本是胡说八道,不足为据,要想天下太平,还得用黄老之道。”

刘安瞥了一眼刘陵,冷笑道:“你说的不是天下人,是天子吧?”

刘陵点点头。“是的,说服了天子,才有机会说服天下人。”

刘安犹豫起来。“这可不容易呢。他是少年心性,一心要建功立业,哪里肯定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

刘陵笑道:“所以我们要借力打力,助他建功立业,证明黄老之道比儒家更适合治国。”

第384章刘安出击

梁啸休息了几天之后,回到宫里,销了假期,带着十名郎官来到广川邸。

董仲舒就住在这里。

按照习惯,爵赏功,位赏能,梁啸封了侯,却没有升职,还是骑都尉,只是多了一个加官:侍中。俸禄也没变,依然是比二千石。尽管如此,他依然是一个传奇。

长安是京师,二千石到处有,王侯满街走。不过那些王侯大多是世袭,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富贵是天生的,指望不上。梁啸以一个普通的郎官出使西域两年,便立下军功封了侯,这才是他们能够效仿的榜样,是长安百姓教育子弟时最常提及的人。

而梁啸率领郎官为董仲舒做卫士,就成了读书人,特别是儒生们最津津乐道的事。谁都知道这是天子尊崇儒学的象征,儒生的春天要来了。广川邸一时门庭若市,有来看董仲舒的,有来看梁啸的。这一老一少,一文一武,是眼下长安城最有名的两个榜样。

不过,这一老一少两个榜样之间可没什么交流。梁啸从不进门向董仲舒请教,他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闲下来就关上房门练习导引术。练习霸王技没什么指望,但是武技却不能丢下,这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容不得一丝松懈。

大概是觉得董仲舒有望再次入仕,他的不少弟子都赶到长安,以侍奉老师为名,希望能得到入仕的机会。广川邸很快就人满为患,每天书声琅琅,听起来倒是很悦耳。

司马迁也在其中,不过他不是为了能沾光入仕,而是求教。他对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很感兴趣,以前就间接的了解过一些,现在有机会当面请教,他当然不会错过。在拜访董仲舒的时候,他也会来找梁啸,和梁啸聊一些宫里的情况。问问千里眼的研制工作。

梁啸对考工室研制千里眼的事不怎么上心。他将翻译希腊典籍的事交给了巴图。巴图在长安闲得没事做,有个差事做,他干劲十足,每天在考工室泡着。考工室负责为皇家制作甲胄、武器等各种物资。这些工艺都不是西域能有的,巴图兴趣很浓。只有在翻译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才会来找梁啸。

通过司马迁和巴图,再加上不时来看他的卫青等人,梁啸虽然不在宫里。对宫里的情况倒也不陌生。虽然刚刚是三月,天子已经开始筹备秋季攻击河南、陇右的战事,只是做得比较隐蔽,又刻意保密,风声还没有传出来,普通民众根本不知道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这一天,天子命人召梁啸入宫。梁啸不敢怠慢,将差事交待给手下的郎官后,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宫里。得知天子在考工室,他又匆匆赶到考工室。

考工室里气氛压抑。以考工令为首的相关官吏及工匠们都跪在地上,神色紧张。天子怒气冲冲,脚前摔了一堆镜片,到处都是琉璃碎片。

“梁啸,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梁啸,天子没好气的问道:“让你们做更好的千里眼,你们做不出来也就罢了,怎么能复制也复制不出来?”

梁啸心知肚明,看了考工令一眼,小心翼翼的避开地上的碎琉璃。走到天子面前。“陛下,技术改进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算是复制,他们也只能复制出外形。复制不出材质。”

“你不是给了他们定式了吗?”

梁啸苦笑道:“陛下,定式只能计算需要什么样的外形,如果材质达不到,计算出来也没用啊。”

天子瞪了他一眼,转身就走。梁啸给考工令使了一个眼色,连忙跟了出来。一溜小跑的跟在天子后面。天子听到脚步声,回头看了他一眼,嘴角歪了歪。

“你是不是想逼我向淮南王求援?”

梁啸连天的叫起屈来。“陛下,这可冤枉臣了。臣怎么敢逼陛下啊。”

“你敢说,你最近没有见淮南翁主?”

“见了。”梁啸很坦然。“而且臣还问起琉璃的工艺了。”

“她怎么说?”

“她什么也不肯说。不过,听她那意思,千里眼成品率极低,就算是她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大量制作,或者制作大型的千里眼,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都需要投入一大笔钱。”

天子听了,脸色稍缓。他停下脚步,来回走了两圈。“再过数月,夺取河南、陇右的大战就要开始,我想给参战的将军都配备一只千里眼,以利作战,如果来不及做出来,可如何是好?”

梁啸也无计可施。他也有些奇怪,这一个多月了,刘陵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难道她没能说服淮南王?

天子沉吟不语,面色阴晴不定。看得出来,他非常为难,既想尽快将千里眼装备大军,又不愿意向淮南王低头。他正在力捧董仲舒,转身却请淮南王帮忙,多少有些气短。

就在此时,韩嫣快步走来,淮南王刘安求见。

天子转头看了梁啸一眼。梁啸无辜地摊摊手。“陛下,这事和臣真没关系,传诏的郎官可以做证。”

天子哼了一声,不理梁啸,快步向宣室殿走去,一边走,一边让人去通知严助、司马相如等人赶过来。刘安学问好,又是长辈,天子在他面前有些底气不足,就连写信都要让司马相如润色一番才敢送出去,生怕被刘安笑话。

赶到宣室殿,刘安正在殿门外等候,看到天子,他上前施礼。天子连忙托住他的手臂,笑道:“王叔,这又不是朝会,就不用那么拘礼了,以家人礼见吧。”

“多谢陛下。”刘安也不客气,重新直起身子,也不看梁啸一眼,和天子并肩往殿中走去。天子非常客气,侧身而行,如迎长者。

入座之后,刘安开门见山。“陛下,臣有一事,想请陛下解惑。”

“王叔请讲。”

“淮南制出千里眼之后,先后送出五具,除了陛下一具之外,尚有梁啸一具,李广、程不识、韩安国三位将军各一具,为的是希望能助他们一臂之力,同时测试一下千里眼在战场上的作用。可是臣听说,程不识、韩安国将千里眼都送到陛下手中了?”

天子非常尴尬,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

严助适时插了一句。“大王制千里眼,就是想用于征战么?”

刘安抚着胡须,笑眯眯的看着严助。他和严助很熟悉,也知道严助这是提醒他避嫌。他摇摇头。“千里眼用途甚广,又岂是征战一途。不过见陛下有用兵匈奴之志,而我空享食邑,却老朽不能上阵,只能在这方面为陛下出谋划策了。”

严助笑道:“大王制千里眼,原来是为了协助陛下?”

刘安沉下了脸。“严大夫这是何意?虽然陛下恩宠,对淮南多有赏赐,可是淮南的兵权却是在国相和中尉手中,且淮南南有豫章、长沙,蛮越不得入境,我优游岁月,连田猎都不参加,难道拿着千里眼就能指挥千军万马?”

严助连连拱手。“大王误会了,助只是随口一问而已,并无他意。”

天子见了,也帮着弥合。刘安的确是个书生,虽然有些倚老卖老,但是他不好兵事却是事实。要说他有心染指兵权,好像不太可能。“严助,不得对王叔无礼。”

严助连连请罪。刘安也不理他,转身看向天子。天子无奈,只得承认道:“韩安国、程不识虽然将千里眼送来,可是李广、梁啸却将千里眼用于战场,颇有料敌先机之妙。梁啸就在此,王叔可以问问他。”

刘安又转身梁啸。梁啸毕恭毕敬,不敢大意,一一回答。这可是未来的老丈人,得罪不起。他今天来见天子,是自清示威,还是投诚效命?

听了梁啸的话,刘安非常满意,抚着胡须,得意洋洋的笑道:“如此说来,臣总算能为陛下出一点力了。来人,抬上来。”

两个郎官抬上一只描龙绘凤的箱子,放在天子面前。天子很意外,让严助上前打开箱子。箱子打开的那一刹那,天子大喜,如释重负。箱子里面是一只只锦盒,每只锦盒里都有一只做工考究的千里眼。粗粗一看,至少有二十只。

“王叔,你这是……”天子开心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陛下欲征伐匈奴,臣愧不能荷戟乘马,只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三十只千里眼便是臣的一片心意,希望能助前线将士一臂之力。”

“这可太好了,太好了。”天子笑得合不拢嘴。“王叔,你这可是帮了大忙啊。”

刘安笑道:“臣等称藩边疆,原本就是为国辅卫。如今淮南已是内国,无外敌之忧,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朝廷分忧。臣于诸王最为年长,自当为诸王做个榜样,还望陛下给臣这个机会。”

天子大笑。刘安不仅给他送来了三十只千里眼,解决了燃眉之急,还愿意代他号召诸王支持朝廷征伐匈奴,可真是太识趣了。如果诸王都能像他一样慷慨解囊,他就更有底气。就算不肯帮忙,只要他们不拦着,这件事也会顺利很多。

天子看着刘安,越看越开心。众志成城,连刘安这样的宗室老臣都支持我,匈奴可灭。

这便是民心天意。

天子斜睨了梁啸一眼,会心而笑。梁啸一脸茫然,陪着干笑了两声。

第385章伯鸣

刘安虽然与天子在理念上有分歧,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之间并没有撕破脸。天子敬刘安为王叔,欣赏他的才学,刘安也表现得像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新书一出来,就忙不迭的给天子送来,就算是提意见也有礼有节,从不红脸。

今天刘安主动帮忙,天子更加高兴,两人说得亲热,旁边的人看得舒心。

刘安提到了刘陵改进琉璃的辛苦,当初还抱怨刘陵受人蛊惑,将大批的钱财浪费在琉璃这件事上,现在才意识到自己太书生气了。编了几十万字的书,花掉的钱不知是研制千里眼的多少倍,作用却不如千里眼实在。他决定转变观念,加入对道术研究的投入,争取多研制一些像千里眼这样实用的东西,助陛下一臂之力。

天子非常满意。考工室一个多月的研制,不知道浪费了多少钱,他正后悔呢。刘安愿意投入,等于给了他一个台阶下,他何乐而不为。听得刘安抱怨,他还着意安慰了几句。

刘安又说道,他现在有一个愿意,想结合淮南王府与宫里的藏书,互相比对,对世传的古书做一番甄别校雠。自从朝廷除挟书律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书出现,学者真伪难辨,各执已见,甚至有刻意伪造,托古人之名妖言惑众。他愿以余生校书,为世人留下一些可信的典籍,不至于为人所误。

天子沉吟了许久,没有立刻答应。他知道,刘安这是有所指,所谓刻意伪造,托古人之名妖言惑众,恐怕就是指董仲舒。不过,他也无法拒绝。一来刘安的理由很正当,二来刘安刚刚给他献了千里眼,他也不能不给刘安面子。

再说了,以刘安学术修养之深厚。以淮南王府藏书之丰富,就算天子不答应,他自己也能做。

天子含含糊糊的说再研究,便转换了话题。与刘安说起了黄白之术。刘安曾经献书天子,专门讲黄白之术。两人在这方面有共同语言。

谈了半天,送走了刘安,天子看着满满一箱子的千里眼,喜上眉梢。

“你们说。我应该答应淮南王校书的请求吗?”

严助、吾丘寿王各抒已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不下。梁啸一直没吭声,拿起千里眼,一一试验。这些千里眼应该是改进后的产品,比他手中的千里眼成像效果要好得多。虽然图像还是有一些变形,但基本能看清轮廓了。

“梁啸,你觉得呢?”

梁啸放下千里眼,拱手施礼。“陛下。臣觉得事是好事,不过,眼下不宜施行。”

天子很意外。在他看来,梁啸和淮南翁主走得那么近,他应该支持淮南王才对。“为何?”

“校书的确有助于辨别真伪,以正视听。不过,古人怎么说,终究只是一个参考,真正的学问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譬如臣……”

“哈哈……”天子忍不住笑了,转身严助等人说道:“又要拿他的射艺做比喻。”

严助也笑道:“陛下。梁君侯是武人,射艺是他建功立业的本事,自然要常提的。”

众人大笑。梁啸也不在乎,接着说道:“臣以为。习射的关键在持之以恒。若是观而不习,徒好文字,就算背得所有古人的射艺,又能如何?”

天子微微颌首。他明白了梁啸的意思。道固然重要,但是术更不可少。要解决实际的问题,还得把精力放在实处。校书是一项大事。也要耗费很多资源,在对匈战事即将拉开大幕的时候,的确不宜在这些事上耗费太多精力。

淮南王愿意做,那就让他做,朝廷可以让他来查书,却不能大张旗鼓的主持。

“你最近学问进展如何?”

“臣日夜苦练射艺,哪有时间读书。”梁啸挠挠头。“请陛下再给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