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时,周之后军,刘词(元城人,字好谦。少以勇悍知名,常被甲枕戈而卧。)将之,在后未至,而世宗锐于速战,战已胜,词军继至,因乘胜追之,文又大败,辎重器甲、乘舆服御物皆为周师所获。文独乘契丹黄骝,自雕窠岭间道驰去,夜失道山谷间,得村民为乡导,误趋平阳,(即今山西县。)得他道以归,而张元徽战殁于阵。杨衮怒文,按兵西偏不战,故独全军而返。文归,为黄骝治厩,饰以金银,食以三品料,号“自在将军。”(呵!这匹马将军,为刘文逃得一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居三品,让它官居一品又有何妨?)
呜呼!呜呼!五代十国之乱世于此可见一斑。所谓的天子、王侯、将相,有几人可得安宁?天下之乱,乱不可收,雄群层出叠入,交相竟逐,“说英雄,谁是英雄?”究竟谁主沉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浪淘沙,汰弱留强,试看胜者为王。
在这样一个天下,一个江湖,一个官场之中,似乎在狼狈逃窜一般的阿里耶库尔和耶无害又怎会有什么好结果呢?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得不承认,时代造就人同时也可以毁灭人。但是要想逃脱这世俗的尘网与樊笼,也并非是所说的什么“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沙漠行舟,进退两难。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鸡肋口令,你说咋办?”关键就是要看看你有没有强大的耐心和超越的能力。至于这两位同坐一匹白马之上穿行于万里大漠之间的“逃亡者”,各自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和结局,相信不久以后,我们便会看到一切。这也许正是在锻炼我们自己的耐力和越脱能力。
罗布泊一带,契丹大军已扫荡无余,正在挥戈向西北行进。在这一路之上,我们又会看到哪些境状呢?
土峪沟千佛洞:在新疆鄯善县城西约40公里。其开创年代,最早的洞窟似在晋设高昌郡以前。有洞窟近百,但已大部分坍毁,部分洞窟尚残存壁画。可分东、西两区:东区第四号窟,窟顶正中绘有莲花,四周绘条幅,条幅中绘佛立像。穹庐顶外四隅绘千佛,左、右、后三壁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绘千佛;中层绘佛本故事,图上有汉文题记;西区第二、第三、第四三窟,亦有简单壁画,题材与甚窟略同,惟佛像下座为胡床,为其他窟所未见。
耶特克孜古墓群:在新疆鄯善县连木沁区穷苦力乡。为高昌至唐代的墓葬遗址。墓区有砾石排砌的界线,划成一组一组的坟院。墓顶及墓边上堆放有砾石。与吐鲁番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附近的墓葬相同。
吐鲁番,突厥语的意思是“富庶丰饶之地”,天山山脉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这片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包含了西域风物的全部经典。
这里既有干燥寂静的沙漠,也有飘香的果园、茂密的森林和草场;既有炎炎的火焰山,也有清洌的天山的雪;这里有星罗棋布的古城、烽燧、石窟寺群、远古岩画、神秘墓葬,在荒烟、蔓草、遗忘中湮灭的丝绸古道,以及众多的化石山、硅化木群;还有歌载舞的人们、飘香的葡萄美酒、古朴的村庄,望不到边的葡萄园,以及清真寺弯弯新月下的人们别样的生活。
这里还是野生动物与植物的乐园,戈壁滩上奔跑的羚羊、野骆驼,雪线上盛放的雪莲花,处处美不胜收……
鲁克沁古墓地:在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北。在东西5公里、南北近2公里的范围内,均见墓葬分布。每座墓葬墓室上部都有高大封土,最高2~3米,封土丘前部见墓道。每一家族墓地,周围以砾石围出“甲”字形,成一组墓茔。茔地内,则按祖辈次序以次入葬。系高昌王国至唐代的墓葬遗存。978年曾进行发掘,出土多量文物及汉文墓志,表明系高昌王国柳中县及唐西州田地县居民的墓地。文物风格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物相同。是研究吐鲁番地区历史的珍贵资料。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北约50公里处。现存六十四窟。其特点为有些窟采取了开凿石崖与土坯砌建并用的建筑形式,为银山以西各窟所未见。以横顶直洞为主,亦有中柱式洞、方形双套洞和圆顶方形洞。壁画大部分已经残毁,残存部分内容以大立佛为主,有西方净土变、文殊等,颜色仍鲜艳如新。第三十九号窟中的各国王子举哀图,从他们的头饰的面容可看出他们具有西域各种民族的特征。在第三十七号窟的北墙上绘有菩萨的立像,穿大红衣服,佩绿色璎珞,显然是西域人的相貌特征。在其他窟也可以看到回鹘和蒙古供养人的形象。此外,在壁画上的佛像、僧侣和供养人像旁,大多有用汉文、回鹘文双行并写的榜书,可以看出高昌回鹘时期佛教信仰情况及当时回鹘民族与汉族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洞窟创建于南北朝时期,迄于元代。是古代高昌地区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的一处石窟。
位于吐鲁番以东略偏北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中,距市区约48公里,唐代名“宁戎窟”。现已编号石窟77个,其中尚存残余壁画有40余幅,壁画总面积约200余平方米,是吐鲁番地区现存洞窟最多,而建筑形式多样,壁画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石窟群。
该石窟群中最早的洞窟,约为鞠氏高昌时期所建,后又历经唐代至元代,直到3世纪,这里一直为吐鲁番地区佛教圣地,而最繁盛时,当为西州回鹘时期,当时此处为回鹘国王的王家寺院,现存洞窟多为当时扩建或改建的。
第33窟后壁残存的“弟子举哀图”和“比丘举哀图”,表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感情,形象生动,富有个性,为难得的艺术佳品。第6窟中“伎乐图”中古代乐器“小忽雷”的形象以及第7窟中“地狱变”的壁画,均为目前中国佛窟中所罕见。982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孜克里千佛洞,经历了形成——繁荣——衰落的过程,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民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晴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纪初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遭严重破坏,但劫余的佛座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鲜艳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胜金口千佛洞: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北约40公里。为唐至元年间的佛寺遗址。共有四处:两处在山腰,两处在山麓。计有洞窟十个,为土坯砌筑,窟内间有壁画。窟顶绘有卷云纹配成的莲花、枯木寒鸦图和葡萄满枝、垂柳成荫及千佛像等。大多有回鹘文题记。其中一窟,壁上有回鹘文写经。此外,在山麓的院落中有大殿和寮房,在此曾发现婆罗米字母的文书、梵文和汉文佛经以及唐“开元通宝”钱币。
火焰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中部。东西长达00公里,南北宽约0公里,海拔500米,最高峰在胜金口附近,海拔85米。胜金口峡谷,层峦迭嶂,悬岩如削,形势险要。高昌王国至唐,称此为新兴谷,设关戍守,为进入高昌城的一处隘口。由于山石风化,形状怪异,人行其中,俨然进入童话世界。《西游记》中写孙悟空过火焰山、斗铁扇公主的故事,即以此为背景。火焰山是由于地壳横向褶皱运动而形成一系列的背斜构造。出露的地层以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砂砾岩层和红色泥岩为主。夏日阳光照射在山势曲折的红色山岩上,红光闪烁,云烟缭绕,犹如烈焰飞腾。唐诗岑参描写有“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之句。川谷中林荫蔽日,田园苍翠,犹如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绿色玉带镶饰在火焰山中。盛产葡萄瓜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非常好吃!”这里是吐鲁番盆地内最为富庶的地区。自古及今,“吐鲁番的葡萄”久已世界闻名。在这火焰山西段的一个沟谷,著名的“葡萄沟”便醉卧于此。这里水渠纵横交错,树木茂密,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为避暑胜地。此沟盛产葡萄,以无核白葡萄最为著名。据说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葡萄酒”便是由“吐鲁番的葡萄”酝酿而流传在河西走廊和戈壁滩之上。在这片葡萄沟附近,有石窟,可惜已经残毁。其西5里有古庙遗址二三处,已倾圮,出土有佛经残纸。
又有一说,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书称之为“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由红色砂岩构成,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赤色巨龙,东西走向,横卧于吐鲁番盆地中,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7米。
火焰山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山脉的雏形形成于距今。4亿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4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火焰山荒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七月流火,红日当头,地气蒸腾,焰云缭绕,赭红色的山体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
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达47。8度,地表最高温度在70度以上。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葡萄沟、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在这些沟谷中,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
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炙人口,名闻天下。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了一座奇山。
《西游记》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段文字显系夸张,但高温和寸草不生这些基本特征,与火焰山实际情况完全符合,不是凭空臆造的。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约40余公里。阿斯塔那是维吾尔语,意思是“首府”。墓葬区在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北和哈拉和卓(汉名二堡)村东。为高昌及唐西州居民的墓地。墓葬按家族分区埋葬,每一家族均有固定的茔地,以砾石为界。每个墓都有斜坡墓道和土洞墓室。墓道和墓室顶部地面一般都堆摆砾石,平面呈“甲”字形。从墓中已出土的文书和墓志来看,墓葬的年代,最早的是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俄、英、德、日等国的“探险者”曾在此进行破坏盗掘,窃去中国大量珍贵文物。解放后,959年开始发掘,出土大量的丝绸织品、陶器、木器、钱币、泥俑、墓志和近三千件官、私文书等。其中较著名的有绢本的伏羲女娲图、舞乐图、围棋仕女图、牧马图、禽兽纹锦、对鸟对羊树纹锦、骑士对兽纹锦、牵驼纹胡王锦及狩猎纹印花绢等,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出土的大量吐鲁番文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世俗生活等方面,对研究古代高昌国的历史、经济及与内地的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在新疆吐鲁番市东约40公里的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东、哈拉和卓(汉名二堡)村南。汉称高昌壁、高昌垒,两汉魏晋时期,戊己校尉屯驻于此。此后曾历为前凉高昌郡郡治、菊氏高昌王国国都、唐西州州治和回鹘高昌王都,至明初始废,前后经历约一千五百余年。其建筑和基本规模形成年代约在前凉至高昌菊氏王朝时代。总面积为200平方米,城垣大部分残存,为夯土筑,略成正方形,周约5公里,可以登眺。有马面,西门瓮城仍存。有些城门的土建痕迹尚保存完整。全城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布局略似唐代之长安城。城内建筑遗址破坏严重。在外城西南隅有一寺院遗址,面积约万平方米,寺门、广场、殿堂、高塔和佛龛保存较好。内城中有一高台,上面残存一高5米的建筑物,俗称“可汗堡”,附近发现带有覆莲纹图案和绿色琉璃瓦残片,似有北凉时期的佛寺遗址。城中所有建筑全用夯土可土坯建造,门窗顶部多作穹窿形,类似今日吐鲁番的建筑。解放前,俄、德、英、日等国“探险者”曾来此盗掘,窃去大量珍贵文物。你瞧瞧!这些东西多会欺辱中国!什么嘛东西!解放后,陆续发现一些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元龙泉窑瓷盘,还收集到一些小佛像、大陶缸等。特别是所发现的元代用回鹘文和汉文合写的善斌卖身为奴契约,对当时的寺院主剥削奴隶的状况有所揭露,很具有历史参考价值。
艾丁湖:艾丁,维吾尔意为月亮。艾丁湖,意为月光湖。因湖中和湖盆多晶莹洁白的盐结晶和盐壳,酷似月色,故名。在新疆吐鲁番市南部、吐鲁番市东南,横卧在盆地南缘觉洛塔格(塔格意为山)下,所以旧称艾丁湖为觉洛浣。湖面低于海平面54~55米,是中国地势最低点。这不应叫“海拔”,而应叫“海低”矣!或者也可说成是“海拔-54~55米”。湖盆东西狭长约40公里,南北宽仅8公里,湖盆面积52平方公里。春季冰雪融化水流入湖,夏秋强烈蒸发干涸。湖水矿化度极高,夏季高达20克/升。
台藏塔:在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为高昌时代(公元六至七世纪)的佛教建筑遗址。为夯土筑,高约20米,基部每边各约20米,平面呈方形。塔身四面均有洞龛,残存有塑像和壁画。
苏公塔: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南郊,距城6公里。系回历8年(公元779年)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为其父额敏所建,故又称额敏塔。高44米,塔身为圆柱形,下粗上细,以黄砖砌筑,利用拼砖方式构成各种图案花纹。顶呈盔形。构造精致,颇为壮观。塔内无木料,全凭一砖砌螺旋形中心支柱承担整个塔身重量,至今仍巍然屹立。为新疆伊斯兰教著名的艺术建筑。塔旁有教堂,并立有察合台、汉两种文字石碑。
交河故城:亦称崖儿城。在新疆吐鲁番市西约0公里的雅尔湖乡,位于两条古河床交叉环抱的地带,故名交河。有人认为是汉代车师王前庭治所的所在地。六世纪初菊氏高昌时,在此建立交河郡城。现存遗址主要是唐代及其以后的建筑。城依土崖作长方形,无城垣,南北长00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南、东两面有门有路,直通城内。城南有一纵贯南北的大道,长350米,宽3米。大道两旁为高而厚的土墙,建筑物在土墙后面由纵横交错的街巷分割成若干区。房屋临大道一面见不到门户遗迹,只有巷口与城内大道相通。以大道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西北区大多为寺庙遗址,有各种类型的佛塔,东北区为居民区,这里院落鳞次栉比,不少建筑保存较好,尚可看出院落的平面布局和房屋的门窗位置;东南区,建筑破坏较严重,但有一较大建筑,保存尚好,有庭堂、天井、甬道、台阶等,为交河城的政治中心。此外,正对大道北端,有一佛教寺院,泥土版筑,塔上佛龛尚残存佛像。城内散布陶片甚多,大多为灰色印纹和附加堆纹,也有个别为彩绘夹砂粗红陶。清光绪二十七年(90年)曾出土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莲花经一卷。城外有车师、高昌和唐代的墓群。古城自汉至元经历了较长的年代,对于研究新疆古代的城市建设和布局,很有参考价值。
雅尔湖千佛洞:在新疆吐鲁番市西北约0公里,交河故城西土崖上。传为唐宋时代遗址。共有七窟:六个为支提窟,一个为毗诃罗窟,尚属完整。间有壁画。题记中有“己丑年七月二十九日(缺)到此西谷寺”等字样。在第五窟西壁上有突厥文题记,为银山东西各窟中所罕见。
塔什吐尔古堡:在新疆托克逊县城(吐鲁番市西约40公里。)西约50公里的阿拉沟口。为唐代城堡遗址。塔什吐尔是维吾尔语,意为石塔。周60米,高约4米,用卵石砌成。这里曾出土唐代契丹约文书,记载着这一带的烽、铺、镇名及守边将士的姓名等。是保存较好的一处唐代古堡遗址。这要比“天魔古堡”有意义多了!你知道“天魔古堡”在哪里么?想知道,你去问“水晶球”吧!
四十里堡旧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堡西南,在塔里木盆地和塔里木河、孔雀河、库尔勒市之北。传为汉代尉梨国都城遗址。城为两重,均土筑,内城中有长形、方形土台,或为当时建筑遗迹。曾发现过汉代碎铜片、古钱、石柱础、灰陶器及唐开元钱等。
博格达沁古城:博格达沁,维吾尔语意为宏伟高大的城。其遗址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约2公里处。为焉耆盆地古城遗址中最大的一个。平面略近长方形,周长3000米。城墙已毁,墙基犹存,高2~3米,夯筑。城内见古代建筑遗址两处,出露铺地红砖。古城近郊,有七处高大建筑物基址,夯土底基,其上用巨型土坯垒砌。城东半公里,有小城一座,周约。5公里,城墙已圮。历年在古城内采集到汉五铢、唐钱、波斯银币并金银饰物、料珠、陶器等。城郊里圪瘩等地,有汉、唐时期墓葬,出土过汉镜、包金铁剑等。根据古城地望、规模、出土文物考证,这里是汉焉耆都城、唐焉耆都督府治所及焉耆镇城所在地。
锡克沁千佛洞:也作七格星明屋,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城西南约30公里。为唐代寺院遗址。明屋是维吾尔语,即千间房之意。其规模甚大,除顶部被毁坏外,墙壁大致完整。靠东南的明屋有大小建筑九十余所,发现有精美壁画及塑像。有前后两大殿,两侧及后面有甬道,殿中间有塔,为土坯筑,塔东南有瞭望台,其西北又有六角形基座穹庐顶式塔,塔前有山门遗址。大殿左右及殿后高地有许多僧房及支提式窟;北面“明屋”后面并列有三所大殿,形式与东南的明屋相同。山门东、西两侧有土台,高约0米,似为钟鼓楼遗址。西高台与山门之间有四个支提式窟。中大殿与东大殿后面有六个土塔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