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英魂-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扬州,又名广陵。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稽康在临死之际抚琴而作的一首千古绝响《广陵散》,曲中所赞美的正是这令人心旷神迷的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个饱含诗情画意、“暖风曛得游人醉”的地方。如今阳春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实乃“烟花”之状。但是,她给人的感觉已不是一片绿地、一朵鲜花,而是看不尽、望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暮春的时节,繁华美景,千古佳丽句,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让我们随着这故事中的人物去领悟一下这“扬州一梦”。

值得庆幸的是,扬州在经历了短暂的发展怪圈后,很快意识到生态平衡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市委、市政府大手笔狠抓了生态环境建设。没几年时间,扬州变得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大地更绿了。一大批老的水景得以恢复重建,一批新的水景如北城河、邗沟河、漕河、新城河等水岸风光得以创建。全市构画出“四面琼花三面柳,一城烟花半城湖”的画面。进入市区,街步千枝柳,霞映两重天。骨格清奇苍劲依然的柳树银杏、飘逸婀娜随风起舞的轻枝瘦叶,与蜿蜒碾转的河湖水光相互辉映,将整个扬州城装扮成一座大的园林、浓缩成自然的盆景。更想不到的事,扬州在完整地保持并扩大了瘦西湖风格、面积的基础上,又在西部开挖了人工湖。两湖相异、各有所长。一胖一瘦、一旷一秀,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人工湖大桥穿越时空将两湖对接,使得古代瘦西湖与现代人工湖瞬间穿越千年时光。经过整治、疏通的二道河、古运河、小秦淮河、漕运河就向人体的经络脉搏,遍布全市,畅通、活络了扬州的精神风貌。

早晨起,迎着朝阳、踏着晨露;黄昏后,披着霞光、沐浴斜阳,市民们漫步在小河边,静坐在小桥下,聆听着城市跳动的心声,倾听小河诉说的故事。徜徉于大自然特别恩赐扬州市民的这一片绿色的大地上,盛赞之情禁不住从心中涌出,就如站在大自然时空之立交叉桥上,常有一种跨越了时间隧道的欢愉。看到扬州近年的巨大变化,不由得惊叹造化之神工、雕琢之精细:蓝蓝的天、清清的地、绿绿的草、淡淡的鱼;自由天领,荒情野趣,关关鸟语,卿卿虫鸣;那飒飒松风,五光十色,迷离扑塑,令人忘情。绚丽多姿的风光令人目不暇接、忘返流连,体会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开春,游瘦西湖,下公共汽车,过大虹桥,整个瘦西湖即跃入眼帘。桥畔月来清见底,柳边风去绿生波。春日的瘦西湖,桃报红靥、柳报春回。碧波荡漾,游人如织。一下子就感觉春天簇拥而来,挡也挡不住。那曲折逶迤的湖面,飘拂潇洒的扬柳,以及阳光下,湖面上升腾的那一抹如梦如幻的轻烟似一袭轻纱,将瘦西湖罩得十分迷人、十分幽丽。在柳絮飘舞、轻盈如雪的湖中,体会那淡淡金山小小舟,清清湖水钓鱼钩的诗情画意。与家人、与友人,伤几回人生往事,趣几句雅士名流。躲却凡尘俗事,养息疲惫身体,自得其乐。而那些具有现代意识、喜欢追求新奇的年轻人,则可以三、五朋友结伴,到人工湖,感受大自然的另一种造化神奇,驾一摩托艇,飞驶电掣,享受另一种刺激。

两千五百年悠悠岁月,不尽长江、淮河、运河,水浸滋润,“君家旧淮水,水上到扬州”。“青春花开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著名诗句,都绝妙地描绘出扬州不同历史时期水上的秀丽风光,以及扬州水与经济、水与环境、水与美女、水与文化的关系。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扬州的水不仅造就了扬州经济的繁华、文化的鼎盛,还造就了历代难以一律,惊艳绝世的扬州的美女。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闲静似娇花照水;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行动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就是文人笔下由扬州水滋润出的最具代表性的美女。而曹雪芹关于男人是泥而女人是水的名句,也是受到水对扬州的影响而触发的又一灵感。

扬州枕淮水,踏长江,抱运河,城里城外,水网纵横,素有水上都会之誉称。而今,这一切均得以再现。你若不信,可高空俯瞰,不由得让你感叹如今扬州无处不碧波、无处不春风,从州界多水,水扬波的意境中感受着扬州市名的由来。扬州的水浇灌得全城一片青翠、郁郁葱葱。绿水环环逶迤绕城,林荫道道凉爽宜人。还有那一湾瘦西湖,一城轻杨柳,以及那香气四溢的芍药、琼花,无不揽尽天下精灵毓秀。

随炀帝沉缅女色为世人所知并深以为耻,然而,随炀帝精诗文善歌舞却鲜为人知。继位前杨广任扬州太守,对扬州有特殊的感觉;继位后,对扬州仍眷念不已。开运河,兴漕运,虽不仁却建不世之功。要不然,随炀帝死于扬州,扬州人对他还是宽容了,葬于雷公塘,虽是土掩,然香火至今不绝。

一条大运河,流淌出无数诗词歌赋,见证了古城多少盛衰荣辱。扬州文化底蕴极深,而水文化又是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要写扬州的水,是要鼓足十二分勇气的。因此,只能粗略地说说对水的感受而不敢涉及水文化的范畴。

说到扬州的水,不能不提及扬州的雨。古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为的是一睹风情万种的三月烟花。而三月里扬州的雨水忒多。老百姓总是疑惑:为什么年年《烟花三月》经贸活动老是安排在下雨的季节。殊不知,扬州的雨也有着它特有的风情、独有的魅力。人们理解烟花时,大都解释为扬城三月,柳絮满天,恰似漫天烟雾。当然也有其它理解的。看过吉学锋先生有关烟花三月的文章,认为说的比较贴切。我认为,这里所说的烟,既含有柳絮的成份,也含有烟雨的表述,是烟雨朦胧的概括。

也许,你到过很多地方,也遭遇过多少次突如其来的雨淋。那雨,可是风到雨到,霎时,电闪雷鸣,轰里轰隆,只见得大街上一片慌张奔跑的狼籍,家家关户户紧闭门窗,满街行人寥寥。而扬州的雨却是偷偷地、悄悄地,说下就下,十分随便。不知不觉中已是千丝万丝飘忽而下,如烟似雾,如幻如梦。朦胧中,扬州的女人,全无半点慌乱,好似早有准备似的,腕底一翻,一把小花伞就举在了头顶,五颜六色的雨披就披在了身上,顿时,满街满眼花花绿绿一片。当你还没有看够这花的世界,这雨却又停了,花的世界又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待你回过神,太阳又从厚厚的云雾中升出头来。外地游客不由得目瞪口呆,继而又发出会心地笑:扬州的人美、城美、水美,雨亦美!

古人曾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句来形容扬州城的繁华富丽、风光旖旎。作为漕运和盐运的中心,纵横的河网上往来不绝的船只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极度的繁荣,“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其“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今日的恶扬州仍以秀美的园林自成特色。游毕扬州的游客说,这里亭台如画,翰墨飘香,别有一种大家闺秀的宁静气度。全年均宜到此旅游,而以春季最佳。每年四、五月间,万紫千红,令人流连,恰是古诗“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季节.

扬州濒江近海,交通发达,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扬州最有名的是瘦西湖,个园和何园。一般到扬州要先到镇江,所以旅游者总是镇江和扬州一起游览.

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有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历史上的扬州数度繁华,自大禹治水后,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为古九州之一。汉朝时吴王刘濞受封广陵,建立吴国,“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盐铁两大“官工业”迅速发展,扬州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发展高峰。唐代,扬州作为万里长江的尾闾、浩瀚大海的门户,其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相当于今日之上海。江海交汇,城以水兴。

唐初,隋炀帝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已成为全国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南方诸郡的贡品、东南八道的物资都必经扬州转运至京都长安。便利的交通,使扬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扬州的经济发展出现第二次高峰,并步入鼎盛时期。是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史称“扬(州)一益(州)二”。繁华起来的扬州,愈加光彩夺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便是当时其富甲天下的写照。临海的扬州还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这种包容性也使扬州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络绎不绝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学生到这里学取真经和汉文化,成千上万的外国人来扬州经商。各种文化交织融合,共存发展。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此共存共荣,成为扬州的一大特色。至晚唐、宋、元,扬州几经战乱,经济陷入低迷。可这样也掩饰不了扬州昔日的神韵与风采。马可?波罗在其著名的游记中,对扬州有过痴情的描述,他形容自己仿佛踱进了天上人间。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六游扬州,又重新把扬州推上了新的繁华顶点。清代中期,扬州占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设在扬州,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麋至,扬州缴纳的盐税占全国总税收的四分之一,扬州的经济、政治地位再度上升,出现了经济发展第三次高峰,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十个拥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之一。经济的繁盛带来文化的勃兴,扬州盐商、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曲艺为后人留下数不胜数的园林建筑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成独树一帜的“扬派文化”。

千年的古运河孕育了扬州的文明,往日的辉煌造就了扬州独特的通史式的文化长廊。从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走出,如今的扬州更是春风十里,处处涌动着激情,处处展现着新姿。

如今的扬州,濒江近海,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现辖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高邮、仪征、江都3个市和宝应县,辖区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人口470万,其中市区总面积973平方公里,人口08万。扬州市场腹地广阔,自古乃苏北门户,是长江三角洲辐射苏北、鲁南、皖东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以扬州为中心,半径00公里内有4000万人口,半径200公里内有8000万人口。

如今的扬州,拥有便捷的交通,气势恢宏、充满现代气息的扬州火车站,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在此交汇,乘车从高速公路到南京个多小时,到上海2个多小时,到北京8个多小时。扬州是苏中、苏北铁路枢纽,拥有扬州始发至北京、广州、西安、上海、武汉多条黄金铁路线,辐射全国东西南北中。扬州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小时,距上海虹口机场2个多小时。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扬州交汇,一类开放口岸扬州港驶进了世界海运网络。连接扬州至镇江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使扬州与苏南实现了零距离。

如今的扬州,第一眼看到的是秀美的自然风光,第二眼看到的则是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如果说“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是扬州城市最直接的感觉,那么,“书卷气”则是城市的一种气质,是城市的内核,让人回味悠长。以何园、个园为代表的扬州园林,兼容并蓄,融合了中国北方园林之雄和南方园林之秀;参观中国最有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明寺、天宁寺各具风格,浓缩了扬州千年历史;观赏到天下无双的琼花、芍药;品到中国独具风味的淮扬菜系和坊间小吃;听到独具风韵的扬剧、扬州评话、广陵琴派古琴名曲;享受到最具人文特色与古风的洗浴文化;欣赏到天下闻名的扬州漆器、玉器、盆景;回味到独行古今的“扬州八怪”。

如今的扬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日俱增。“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金字招牌相继花落扬州。“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福布斯商业城市排行”等,市民更是如数家珍。

扬州,中国这座独具人文魅力的历史文化古城,青春勃发,处处闪耀着和谐之美,大气之美。

在扬州西北蜀岗中峰之上,观音山之西,有座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的寺院,故名大明寺。隋朝仁寿元年(公元60年)曾在寺内建栖灵塔,故又称栖灵寺。唐会昌三年(843年)塔毁,仍为大明寺。清乾隆三十年(765年),乾隆帝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后又复为大明寺。而且这里还曾是大唐高僧鉴真居住和讲学的地方,鉴真纪念堂便在这大明寺内。鉴真和尚(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士。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他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第六次终于东渡成功,把我中国佛学、医学、语文、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文学技艺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963年鉴真圆寂一千二百周年时,中日两国人民在扬州共同举行了隆重盛大的纪念活动,并为兴建鉴真纪念堂奠基。973年纪念堂建成。堂院占地2540平方米,前面是门厅,上悬篆书鉴真纪念堂匾额。中间是碑亭,内立横式纪念碑,碑通高2。06m,宽3m,正面刻郭沫若书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撰书的碑文。后面殿堂,按照唐代寺庙殿堂的结构和形式建造,堂内正中为鉴真干漆夹贮塑像。东西两侧壁上是鉴真东渡事迹的绢饰画。碑亭与殿堂两侧回廊长达80米,构成一组单独的堂院。现在的大明寺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寺前是三间三楼的牌楼,向北是山门(内有天王像),院正北是大雄宝殿,殿内正中前为三大佛,背后为海岛,塑观音等群像,两旁为十八罗汉像。大殿东侧为东苑,后有晴空阁,现为鉴真和尚东渡事迹陈列室。980年鉴真塑像由日本来华,首先在大明寺展出。

来到扬州城北,可见一座天宁寺,传为晋太傅谢安别墅,后舍建谢司空寺。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8年)尼泊尔名僧驮跋陀罗在此译华严经。唐证圣元年(695年)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改为天宁寺。后寺毁,明洪武年间重建。清康熙年间曹寅兼任两淮巡盐使时,曾受钦命在此设诗局,主持刊刻《全唐诗》,篡修《佩文韵府》。乾隆二十二年(757年),乾隆帝巡游扬州,曾在寺内建造行宫、御花园和寺前的御码头。御花园的文汇阁藏有《四库全书》的手抄本,现寺内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两厢廊房及方丈楼等。

在扬州城之西,有座古木兰院石塔,又名石塔寺石塔。建于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原在西门外,南宋宝佑年间移建现址。塔上除少数佛像外,大部分为清代重修。塔五级六面,全部石建。塔基为须弥座,上面四周建有石栏杆,栏版内分别雕龙、凤、牛、马等动物图,望柱上刻如意形花纹。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每层转角有圆形椅柱,一、三、五层南北两面各有拱形洞门一个,其他各层皆嵌小佛像。石腰檐上均凿成筒瓦形,坡度很小,角檐戗脊,向外伸出,微微向上反翘。塔顶六角攒尖式,上为仰覆莲座和葫芦形的塔刹,造形别致新颖。石塔原在古木兰院内,马路拓宽后,位于迎宾路心的绿化岛中间,与东面的唐代银杏树、文昌阁成一直线,相互遥望,自然一体。

隋炀帝陵,在江苏扬州北雷塘。隋炀帝杨广曾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六年、十二年三下扬州。由于横收暴敛,穷奢极欲,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大业十四年被宇文化及等缢死于扬州。初葬在吴公台下,唐武德五年(622年)江都总管陈棱改葬于今址。日久荒圮。清嘉庆十二年(807年)学者阮元重修并立墓碑,碑心刻“隋炀帝陵”四个大字,为当时扬州太守、书法家伊秉绶所书。

在蜀岗中峰大明寺的东面,便是观音山。此山位于瘦西湖畔蜀岗东峰之上,是隋代迷楼的遗址,宋为摘星寺,明称功德林,亦称功德山。可循石级登山,上有山门、殿宇、楼堂等。观音堂内原供有观音像,故称观音山。现山上绝大部分是晚清及以后的建筑。此山位于扬州唐城遗址子城的西南角,设有扬州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登山可俯瞰唐城遗址和瘦西湖名胜,所谓“江淮南北,一览可尽”,即指此地。而这唐城遗址也就在蜀岗之上。春秋吴王夫差时开始筑“邗城”,历代相继修筑,至唐时已扩大到蜀岗下的平原上。城址分子城和罗城两部分,两城毗连。子城在蜀岗上,亦称牙城,即衙城,是官衙聚集之地。罗城在蜀岗下子城的东南,亦称大城,是住宅和商业区。现城址是蜀岗的子城,平面略呈正方形,为版筑土垣。罗城址在地面上已不太明显。解放后经多次发掘,曾发现唐代以前在蜀岗兴建的夯土版筑城墙和砖墙残迹,以及唐代的城砖、瓦当等。在城址内出土很多唐代陶瓷三彩、生产工具、随葬墓志、石刻佛像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唐代扬州城市建筑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值得世人瞩目,便值得我们去欣赏、研究、妥善保存这历史文化遗产。

扬州瘦西湖在江苏扬州市西郊,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但它本名并不叫瘦西湖,而叫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绕长春岭(即小金山)而北,又称长春湖。因此湖与杭州西湖相比,另有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瘦西湖。清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之名遂著称于世。它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营沟通,运用我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解放后,逐年修建绿化,由史公祠向西,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是中国境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茱萸湾,现名湾头。在江苏扬州市东北。在隋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