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纪元1912-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这座城市的一切,都让梁启超感觉到有些兴奋,甚至就连同他一直批判的,期待有所改变的“国民性”,在这里也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不过即便如此,他却是没忘记来连云的目的,在同经略使公署的多人接触后,终于在昨天,在参观大药公司时,他获知李连云进行新药试验非常成功,伤势正在康复。

终于,在今天上午,梁启超在参观连云图书馆的时候。得到经略使公署准确的答复,下午,李连云将在医院同他进行会面。在同梁启超之前,李子诚已与身边的亲信、幕僚就各种问题进行了商谈,而且有效的情报工作,也使得他掌握了袁世凯的底线。所以。这场会谈。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不过这却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会谈,而袁世凯的让步,同样让李子诚舒展了眉头。原来所有的担心不必要了,现在。对于李子诚而言,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一只脚,已经站到了国务院的大门前,可以说,整个国家的大门已经向他敞开了。

也许正由于之前许多的担心。才使得现在李子诚在和梁启超谈话时。显出整个人大好的心情。现在,梁启超来连云港。是作为袁世凯的特使,表面上固然是为了看望他,事实上,却是借梁启超之口向他传递一个信号——国务院不会成为一个虚设机构,他会成为一个新的中央权力机构。

在梁启超同李子诚进行谈话的时候,虽说和李子诚的谈判很轻松,而且正如外界的人所说的那样,和李子诚谈话,总让人感觉很轻松,因为他的话语诚恳,毫无一丝坐做,这种赤子情怀,是在其它很多人身上难得一见的。

在心下欣赏着李子诚的这种赤子情怀时,梁启超不时的将视线投向那张年青的稍显苍白的脸庞,正如一些外界人说的那样,他的模样很能吸引女人,尽管他刻意的留着八字胡,但任谁都能看出那年青的有些出奇的年龄。

而现在历史真的要把李子诚,这个只有二十五岁的年青人推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了,这种举足轻重,将不只限于中国事务,而且已经大大影响了世界事务,在胶澳战场被江苏陆军击败的军队,是曾击败俄国陆海军的日本陆海军。目前,战争虽已经结束,但是那场冲突的影响却足以改变未来亚洲,甚至世界十年的格局。

下一步将如何办?这是李子诚考虑再三的事情,也是梁启超不断思索的的事。对于梁启超而言,他对这个年青人充满了期待,他相信这个年青人在出任国务总理之后,会这个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个国家的未来都将交到他的手中,而最让梁启超感到心安的是,李子诚同袁世凯不同,或者说,两人的观念截然不同,在连云港,通过参观陇海自治会,梁启超便认准了一点,如果当年是李子诚推行“开明专制”的话,那么中国的国会依然是国会,国会仍旧会监督政府,这不是因为李子诚可以接受很多事物,而是因为在他看来,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不知为什么,在等待梁启超到来前的那几天,李子诚忽然想起了过去,想起了未来,想起了很多事情,在这种思索中,他可以感觉到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可以说,从见到梁启超的第一刻起,现在早已不是一个普通人了,万种国事,很快就会压在他的肩头,从此之后,不会再有哪怕一刻的轻松闲暇。

而且,在接下来的一年之中,可以说是对中国最为关键时刻,国内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了,将直接有利于中国的未来的建设。而如何迅速解决,倒确是需要下个大的决心。最好一劳永逸,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

但是,那些问题真的可以那么轻易的解决吗?在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那一个个涉及到国内诸方、各国列强的问题,都需要去解决,都需要去协调,而历史并没有给自己太多的时间,只有一年的时间,那些问题必须要在袁世凯死去之前加以解决,……

历史在每一个转折时刻,都慷慨地赋予了某一个主人翁一副决断而无畏的魂魄。成大事业者必有大气魄。既便失败也要失败得惊天动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英雄一时的人物,在主导这个国家的命运、历史的时候,其间要面临多少次危难,多少次转折?

历史或许给李子诚一些启示,但是李子诚清楚的知道——历史本来应该是另一个样子,但是现在,在这个时空之中,这个国家的历史,将由于李子诚的决断,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而他李子诚存在于这个时空之中,而他将主导这个国家的一切,主导这个国家的发展,主导这个国家的命运,所以,这个国家的命运、历史都将发生改变。

永远不与懦夫作伴。改变是勇者的事业……但是。当面临这个责任的时候。面对要承担起一个国家的责任时,谁能有勇气说,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陛时,当李子诚抽着香烟。望着梁启超那双尽显其睿智的眼睛,李子诚的内心却显得有些激荡,在未来,这些在历史上的人物,都将会被他“驱使”到一个目标之下,为一个目标努力着。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必须要做到一点。那就是绝不能接受任何人的落后。落后者会被历史淘汰,任何懈怠都是不可原谅的!

“这里的一切总让人感觉很兴奋。”

在提及过去三天的考察,梁启超整个人便显得很是兴奋,不停的地称赞道,

“那些产品着实不错……”

而这时,随同梁启超一起来的插话道:

“我在法国的一些朋友告诉我,现在在法国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工业品,他们写信告诉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存在,这对于旅外的侨民而言,非常重要,他们觉得民国和满清的大不同,就在这种地方……”

“工业品制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工业,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同样也是没有前途的!”

面对他们的称赞,李子诚到是没有一丝谦虚的模样。

“在当初和中央谈判,索要附属地的特权时,很多人不理解,有一些人叫我假洋鬼子,在他们眼中,我是喝牛奶长大的,所以心靠着洋鬼子,要那些特权是为洋鬼子要的,当我准确在这些附属地上建立工厂,发展工业的时候,一些洋人,到是觉得不太可能,甚至一些国人,也认为不可能,所以在过去三年,我在陇海,埋头苦干,靠得是一股气,一股证明给所有人看的气,去做这些事情,现在终于做出了一些事情……很多时候,做事情,就是要告诉那气,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你看,现在,我们做到了很多事情,很多过去,他人未曾想像的事业,现在我们正在努力的去做到,卓如先生,你看到了这里的一切,你觉得,我成功了吗?”

“成功了,这是大大的成功,前所未有的成功……”

梁启超点头说道,他的言语显得有些夸张,显得有些过份,不过在他看来,这是应该的,李子诚的确做到了他人难做之事。

“不!”

脸上带着笑,李子诚摇头说道。

“我只能说,现在,我们只是开了一个头,距离成功依然还很遥远!”

这时,李子诚的脸上显露出一种忧国忧民之色。

“就我个人而言,或许现在是某种事业上的成功,但是相较于整个国家,现在,中国的工业底子依然太薄,中国依然太落后,我们甚至还谈不上算是什么工业国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只是刚刚开始!”

“是啊,刚刚开始,对于你个人来说,这是事业上的成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只是开始,这很对,想更好的主掌这个开始,就要换个位置!”

梁启超看一眼李子诚,先是表示赞同,然后认真的说道。

“致远,这次,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一件事,大总统,希望您在伤愈后,能够前往京城……”

接着,梁启超认真的盯视着李子诚,看着那双总让觉得很是诚恳,没有一丝虚假的眼睛,他认真的说道。

“前往京城,主持国务院,主持全中国的实业经济建设,这才是真正的为国为民,这可远比你居于陇海一地,更能为国尽责啊!”

“嗯……”

面对梁启超扯入的正题,李子诚稍做沉思,然后说道,

“的确,整个国家的实业发展,需要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去全盘规划考虑……”

“是的,”

梁启超点头说道,

“致远,你擅于实业、长于经济。这点可谓是举国公认,现在你可谓是负天下之盛名,有知之士无不赞同由你主持国务院。而且,大总统也是这个问题,大总统已经同意由你出任国务总理,主持国务院。到那时。你可要担负起全中国的实业建设啊!”

梁启超的直接。换来的却是李子诚的沉默。注意到他的沉默,梁启超又开口说道。

“现在中央一共有十个部,大总统认为,目前中国虽是实行总统制。但国务院仍需主掌其中五部,在来时,大总统曾特意叮嘱我,如果您愿意前就任国务总理的话,那就请您准备一下财政、教育、农林、工商、内务五部总长的名单!”

“哦……”

正如情报中提及的那个五个部,李子诚沉呤片刻。

“这件事容我再考虑一下……”

许是怕梁启超误会自己的意思。李子诚随后又解释道。

“卓如先生。你来连云已经三天了。应该已经看到,这里的一切工作。不过刚刚步入正轨,这里有我的责任,所以我必须要考虑到这里,卓如,你是知道的,毕竟这里……”

望着梁启超征,李子诚不无诚恳的说道。

“就我个人来说,能够为国效力,那是我个人的荣幸,但是……”

但是刚一出口,梁启超的心下顿时暗叫不妙。

“过去,我希望为国效力,在国家的面前,个人可以牺牲很多事情,个人全心为国,国家回报个人,这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可是,你看到了,有很多时候,一些事情,我们必须要去考虑。”

接下来,李子诚到是沉默不语了,他只是静静的将烟蒂按灭于烟灰缸,随后用一种沉思的神色望着窗外。

梁启超自然明白李子诚的顾虑,那三枪,换做任何人都会心存顾虑。

“致远,你是担心……”

不待梁启超说完,李子诚却摇头说道:

“我所担心的是……。”

笑了笑,李子诚指了一下自己。

“相比很多人,我太过年青人了,像我这个年龄的很多人,现在不过是刚刚毕业,所以,我觉得,冒然居于高位,恐于国不利!”

这时李子诚到是明智的选择了“让步”,至少在表明一种态度。

“致远,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今日连云之成,已经足以让我辈汗颜!”梁启超接着笑说道,

“别的不说,只要致远你能将连云之成,推之全国,这中国不出十年必可大改变,而且,大总统另掌五部,可同你相互配合,国务院与总统府互相配合,致远你长于实事,大总统长于全局,这便是有内有外,有合有分。”

听到梁启这么讲,李子诚呵呵笑了起来,不过,很快他又蹙紧眉头——那不过只是说辞罢了,任何人都知道,表面的配合之后,却将是府院双方的争斗。

“卓如先生,“张园案”……几乎各大新闻社都有报道,不知您对此如何看?”

终于,李子诚还是主动提到了“张园案”,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李子诚知道,自己越是不提,袁世凯只怕越是担心,与其如此,不如直接提到此事,只有如此,才能让袁世凯暂时放下心来,如此才有可能建成未来的利益同盟。

“这个嘛,”

稍做沉吟,梁启超看着李子诚,然后认真的说道。

“我个人以为,那是狗急了跳墙之举,绝不会是大总统所为,如果所料不差的话,应该是孙文等革命党人所为,要知道,革命党人可是长于刺杀之道,清末时,其暗杀之举可谓是数不胜数,而这正显其当前之绝望……”

“现在谈话真凶为谁,还为时过早,目前案件还在调查之中,我相信会查出真相!”

李子诚到是没有在“真凶”的问题上扯下去,而是直截了当的说道。

“此事在国内引起恐慌最大,几天前,我刚回到连云时,连云有多达十万人签名请愿,要求我留在连云,不能前往京城与大总统会面……”

“但是,国家的利益,才是最高的!”

梁启超这时选择用李子诚过去的话,去劝说他,

“当然,致远你是“张园案”的受害者,不过,也正因如此,现在主动权已经掌握在你的手里,现在,你应该利用当前这一大好时机,前往京城,同大总统会面,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

“嗯……”

沉默着,李子诚站起身来,开始在客房内踱着步子,而梁启超则看着他继续说道。

“在未来,我会全力支持致远,你是一个干大事的,也是一个成大事的人,事情的轻重缓急,你必要分清!”

“卓如先生……”

梁启超的话,倒是让李子诚停下脚步,灯光映亮了他的脸庞,他将深沉的目光盯视梁启超,“你是否知道,大总统为何想重设国务院,并愿意任命我为国务总理?”

一声反问之后,不待梁启超回答,李子诚却又苦笑着说道。

“文杀李啊!”

一声长叹,李子诚闭上了眼睛,良久之后才说道。

“罢了,为国,子诚,只能偏向虎山行了!”

(实在是对不住,章节弄错了,这一章应该是372,昨天当真是眼花了!对不住,对不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374章双雄会(求月票!)

“当火车驶出连云火车站的时候,伴着那汽笛声,每一个人都在此时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中国!今天序幕已经拉开!”

在李子诚的专车从连云港一开出,袁世凯在北京就知道了,他不可能不知道,全中国都在关注着那列列车,关注着列车上的年青人,同样也关注着李连云在到达京城后,同他——民国大总统的会面。

知道李子诚出发的消息之后,袁世凯在长舒一口气的时候,同时却又变得患得患失起来,甚至变得有些不安。李子诚为什么来京城,是他袁世凯邀请的,邀请他来,是为了让他出任国务总理,是为了……

可那一切只是最初的计划,计划从来都赶不上变化,现在李子诚来京城,出任国务总理,就是在分他袁世凯的权,他不想干,也不想分权,可却又不能不分,这可是一件头痛的事。

坐在居仁堂内的袁世凯,看着时钟,再一次患得患失起来。

人总是这样,不论是否愿意,总需要做出决定,尽管有时候那决定做起来非常艰难。

袁世凯瘦了。

那是愁瘦的。人一变瘦,原本并不宽厚的脸膛仿佛又缩了一圈,看起来人也更精神了一些。他对着镜子瞅瞅,自言自语:

“这模样当总统?”

颇有点自惭。然而,他又笑了:

“就这模样,我也当得大总统!”

当他闭上眼睛又在想着自己的大总统之位的时候,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即将来到京城的李子诚和国务院。他不由的变得忐忑不安起来。他拿过那一份名单。那是梁启超回来时,带回来的一份国务院五部总长名单。他一个一个的看,一个一个的想,一个一个的品评:

对于那位出任财政总长的陈锦涛,他就狠狠地皱起眉头。

“这可是一个铜碗豆!”

对于陈锦涛,袁世凯并不算陌生。他曾以官费留学美国。初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数字、社会学,继入耶鲁大学,转攻政治经济学,回国后应部试。考中法政进步,衔入翰林院,在清末时,任大清银行监察、度支部预算案司长、统计局局长、印铸局局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民国后,又任临时政府财长,后又任国民党参议。

临时政府成立。陈锦涛出任财政总长。筹措军费和行政开支。成为临时政府的燃眉之急。对陈锦涛来说。没有比迅速建立中央银行更紧迫的事了。有着雄厚实力的大清银行,正是他借助的对象。陈锦涛上任后并没有呆在首都南京。而是常驻上海,住在汉口路大清银行的楼上,与原大清银行高层商谋筹划,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建立临时政府的中央银行。

但让袁世凯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个为人颇正直廉介,持躬极严,而且最恶舞弊纳贿,也正因如此,他才会称此人为“铜碗豆”。如果李子诚选其它人,袁世凯到是不觉有什么,官员他见过太多,正直的官员也见过不少,可正直且有才的官员却不多,这位陈澜生却不一般,这人正直不说,而且长于财政,是国内少的理财专家,甚至在其组建中国银行,以中国银行充当中央银行之后,袁世凯身边的幕僚曾言,若给革命党一年时间,临时政府财政境况将大不同。

这样一个理财专家,出任财政总长,倒也合适,但对袁世凯而言,却不是一个好消息,原因非常简单——陈锦涛不可能为他用!也正因如此,在过去几年,他宁可“废才”,也不用其,而现在,李子诚却用了他!他能不感其恩惠,尽力为其理财吗?

还好,还好,梁士诒那边还有法子牵制财政部,而且这陈锦涛性格过于耿直,他出任财政总长,不一定就是坏事。

至于教育部总长蔡元培,这倒是不出他的意料,蔡元培中过进士、当过翰林院编修。临时政府时的教育总长,经略使公署的教育督办,由其出任教育部总长,到也在意料之中。

再就是工商部总长,李子诚到省事,直接由其兼任,这却是在意料之外,原本按袁世凯的想法,这五个部,李子诚应该以“相酬”的方式按插自己人,可偏偏他自己任了,不过这也能理解,在中国论办实业,他李子诚说他排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再就是农林部总长,却是南通的张季直,对于张季直,袁世凯却没有什么恶感,两人也算是老交情了,对张季直,袁世凯到是一点都不担心,这位状元公就任农林总长,恐怕也就是一酬职罢了。

最后一位,却是内务部总长,看着内务总长的人选,袁世凯却是一愣,在他的情报中,从来都没有这个人,可以说,这个人完全就是一个陌生人。

怎么弄了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作内务部总长?

寻思着,百思不得其解的袁世凯,最后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