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辅-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皇兄李璟唯一有出息的儿子李弘冀死了,剩下的从嘉、从善之流只能做个富贵闲人,让他们登基简直就是误国。尤其是失去了淮南,周边强敌环伺,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强硬有为的君主力挽狂澜。

李从嘉行吗?一个只知道吟风弄月,欢宴游幸,不问政事的懦弱之辈,指望他能够拯救唐国于危难之中?

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加上权力**作祟的私心,对此自然十分反对。李景达觉得,也许自己有这个力挽狂澜的能力。

可想要促成此事很难,要么是说服李璟主动点头,要么造势让李璟点头。

在历代立储的传统中,除了立嫡立长之外,还有乱世立贤的说法。倘若自己能够建功立业,保卫唐国安危,储位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想要造势最好是立下盖世功劳,比如收复江北十四州(淮南)。李重进反叛就是个绝好的机会,只要唐国出兵,领兵元帅的人选除了自己还会有谁呢?到时候携收复淮南之大功,手握唐国兵权返回,皇位还不是唾手可得?

李景达很精明,赵铮踏足江南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宋使的来意。所以他一手主导了秦淮河谣言事件,目的就在于抹黑宋使,激化唐国百姓的仇宋情绪。恰好韩微出现背了黑锅,没有人怀疑到他身上。

试想一下,要在极短时间内,在金陵城里散播谣言,弄的满城风雨,除了这这等实力强,人脉广,底蕴深厚的王侯,谁能做到?

可有什么用呢?李景达觉得他低估了皇兄李璟的忍耐力。那么大的民愤,竟然只是晾着不见而已,对宋使根本没有相应的打击对策。后来更派出了两个草包儿子和韩熙载、皇甫继勋等人打压宋使。

可惜几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草包策略不对,不仅没有成功,还让赵铮名满江南,更加嚣张。

李景达非常气愤,同时也看清了一件事,那就是李从嘉心胸狭窄,没有容人之量。本身就无能,不专心朝政,若再多疑猜忌会是什么后果?

如此一来,阻止李从嘉登基的心思也就越发强烈了。可是万万没想到,当李景达辛苦运作的时候,皇兄李璟没有与任何人商量,突然宣布让李从嘉迁居东宫。

这无疑是让李景达措手不及,好在尚未正式册立太子,事情还有转机,出兵淮南变得刻不容缓。

可是……李景达再次低估了皇兄李璟的忍耐能力,胆小怕事,拒绝出兵也就罢了,他竟然连运送粮草之事都禁绝了。

失望,李景达满心失望,对着父子两算是失望透顶了,这样下去,唐国必亡。作为烈祖李昪的嫡子,李景达觉得自己有义务匡扶社稷,野心也越发旺盛了。

让他欣慰的一点时,礼部侍郎钟谟竟当面劝谏,声称“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

有其兄必有其弟,李从善又能强到哪里去?通过此事,李景达看到了朝堂人心,反对李从嘉继位的还是大有人在,这完全可以利用啊!尤其是李璟愤怒之下,将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消息传出,更会引起舆论哗然,这可都是绝好的机会。

只要出兵淮南,一切大事可成矣!劝谏毫无作用,李景达已经对兄长李璟彻底死心了,而今只能强逼了。

一回到王府,儿子李从庆便道:“父王,我那六哥还真是急不可耐啊,已经让六嫂约了赵铮共游栖霞山!”

“好!”李景达笑道:“他封了吴王,即将迁居东宫,你平日与他走近些,该怎么做,不用为父教你吧?”

“父王放心,儿子一定办的妥帖,到时候必定轰动江南!”

“为夫等着,不过时日无多了,必须要抓紧!”

“父王放心了,不会很久,我那六哥比你我们更着急!”李从嘉哈哈一笑,很是得意。

“对了,那个驼背如何了?”李景达突然想起,沉声询问。

李从庆笑道:“也是个下/流坯子,从秦淮河带回去的那姑娘,原本也算是俊俏,只怕如今已经没有人样了……”

“哼哼,盯着点!”李景达冷冷一笑,目光阴沉了许多,也不知在想什么。

……

韩微从榻上起来,未着上衣,佝偻的驼背就更难看了。坐下之后,适才狰狞的笑意便停歇了,目光也变得沉重。

李重进起兵了,他也是今天得到的消息。

韩微不知道淮南事情有变,还是自己的效率太慢,以至于与李重进之间有些不合拍了。如此一来,请求南唐出兵援助就非常的迫切。一个月内如果不出,一切就完了。

可是……李璟那边将赵铮奉为上宾,自己连现身都不能。属下告诉他,南唐水师已经封锁江面,江南的粮草根本运不到扬州……

韩微很清楚,多年战乱后的淮南何其糜烂,根本支撑不了多久……想不到李璟竟然这懦弱,赵铮到底用了什么手段,让他这样死心塌地?

罢了,事到如今,想这些已经毫无意义,唯一能指望的只有那位齐王殿下了。听说李从嘉被封吴王,迁居东宫,韩微大为高兴,这对他而言是个好消息。

有人会比自己更着急,出兵之事,他自会想办法,自己只需看好戏就是了。闲来无事则……

韩微嘿嘿一笑,转身看着榻上已经木讷的柳莺儿,一个饿虎扑食就上去了……

第八十二章不虚此行

李重进是七月二十五起兵反宋的,按照原计划,他并未打算这样早起兵。

一来是淮南这边的准备尚未做好,二来是南唐方面的援助尚未确定,故而不可操之过急。他并未觉得这个词汇用在自己身上是否滑稽?当初打算和潞州合作的,结果李筠葬身火海,化为灰烬多日,他竟然还没有准备妥当……

李重进一番犹豫之后,开始不紧不慢,按部就班地准备兵器甲胄,军饷粮草,走广积粮,缓叛乱的路子。至于汴梁的赵匡胤是否察觉自己的野心,似乎一点都不在乎。

作为一个准备谋反的封疆大吏,如此心态,也当真算是一种境界。

即便如此,李重进的运气还是不好,事情总有意外,一个突然状况,让他不得不提前行动,举兵反叛。

事情是因淮南节度使府的一个小小监军而起的,此人名叫安友规,早年间曾随赵匡胤征战淮南。而今赵匡胤登基为帝,李重进心中愤恨,自然不喜安友规,甚至多有猜忌。

人是会察言观色的,安友规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不被李重进这样一个喜怒无常的人猜忌是很危险的。尤其是淮南与汴梁的关系越发紧张,自己被迫夹在中间不会有好结果。

思来想去,安友规想明白一个道理,与其在淮南随时可能丢掉小命,还不如去汴梁。凭着与赵匡胤昔日的香火之情,兴许能够谋上一官半职,寻个似锦前程也说不定。

打定这个主意之后,安友规就萌生去意,准备离开淮南前去投奔赵匡胤。临走的时候,他还想劝降一些身边的部署,只可惜事不机密,被李重进发现了。

不过安友规为人机灵,在李重进围捕之前逃出了扬州城,成功逃入了宋军控制的范围。

如此一来,淮南准备叛乱的事情终于泄露,被宋庭所知晓。(事实上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碍于各自的难处,没有立即公开而已)

安友规的出逃,使得这一心照不宣,彼此密切关注,却暂时隐忍不发的矛盾公之于众。李重进见到如此情况,知道再也隐瞒不不去,只得公然起兵。

杀了安友规正在劝降的那十几个将校祭旗,从扬州起兵,以赵匡胤忘恩负义,谋逆作乱为名出兵讨伐……

事情有些仓促,淮南军本身的准备并不周到(神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准备妥当),南唐的支援又遥遥无期,李重进心里越发的着急。

对韩微的指望就越发的期盼了,可他并不知道,韩驼背正在暖帐之中风/流快活……

……

安友规到了淮北,赵匡胤或许并不像见他,但既然来了,就不能拒之门外。从此刻开始,再也不能归然不动了。

于是乎立即安排赵光义留守大内,吴廷祚与吕余庆留守汴梁,亲自率军向东南杀去。宋军沿着汴水运河南下,进军速度很快。

不出几日,赵匡胤的战舰就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也就是后世的盱眙。以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李处耘为都监,宋延渥为都排阵使,率领禁军立即对淮南发起进攻。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赵匡胤针对战事提出了这么三个时间节点。一个月以内,可以确定宋军的战场优势,保证平叛可以成功,但有个前提是南唐不出兵。两个月内,基本上会大局已定,即便是南唐出兵,也将于事无补……

三月后,则可以彻底平定淮南,稳定秩序,大军就可以兵临大江,隔江虎视江南……

这个时候,宋军英勇作战很重要,南唐那边的稳住阵脚也同样重要。

和李重进一样,赵匡胤也没有收到确切的消息……

不过相比之下,没有消息对宋军可以算是好消息,对淮南军而言就是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不过赵匡胤也不是很安心,若是江南有变,淮南的局势也会变得很糟糕。在不完全确定结果之前,还是不敢掉与轻心……

密诏已经送去江南,赵铮能否稳住,实在让人挂念啊!

……

刚刚走到栖霞山下的赵铮猛然打个喷嚏,不禁心中疑惑,到底是谁这样念叨我?还是江南秋已到,不慎感冒了?

八月初五,栖霞寺有法师讲经,唐国吴王妃周娥皇提出邀约,请宋使赵铮前来礼佛游山。当然了,肯定不可能是赵铮与周娥皇两个人单独出游。

堂堂一国王妃,未来将会母仪天下的吴王妃怎么可能单独接触男人呢?吴王李从嘉要是不来,这个活动根本就进行不下去。

自从周娥皇提出邀请的那一刻起,赵铮心里就有疑虑,却又不好拒绝。这个时候,得罪李从嘉并非明智之举。

看得出来李璟和钟皇后是何等疼爱李从嘉,他吴王的身份又表明他在这个国家的影响力。如果得罪之,李从嘉在李璟耳边嘀咕几句,要求出兵该当如何是好?几次接触下来,看得出这位“才子”心眼并不大,是个容易产生嫉妒心的家伙。从历史上因为猜忌而杀了几个柱国的例子便可见一二,是以少不得要虚与委蛇。

赵匡胤正在淮南激战,这个时候可不能给他找麻烦,所以李从嘉的面子还是要给。

其实仔细说起来,还当真要感谢李从嘉。

若不是要恭贺其乔迁之喜,而今留在南唐会很蛋疼,名义上是来为李璟祝寿的。而今人家寿诞结束,还赖在江南不走做什么?

有了李从嘉入住东宫这个借口,便可以名正言顺留在江南,完成赵匡胤交代的任务。这种情况下,怎么好拒绝李从嘉的邀请呢?

至于他的目的,有可能是不怀好意,却也可能是捐弃前嫌,有意修好。赵铮接到消息,李璟确实有这样的意愿,并且专门叮嘱李从嘉。只是狗能不能改掉吃翔的毛病,当真让人拭目以待。

所以还是来看看,反正还要在金陵待不少时间,每日都停留于礼宾院也委实太闷。秋高气爽,四处游览也正当其时,好不惬意。栖霞山可是金陵绝佳美景之一,前世几次到南京都有意前往,最终却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未能成行,而今也算是异时空圆梦吧!

当然了,心怀警惕是必要的,赵铮也真想看看李从嘉是否故弄玄虚,另有所图?这也算是一次考验,一次彻底看清李从嘉考验。

到了栖霞山,瞧见窅娘的那一刻,赵铮觉得,自己也许要失望了。李从嘉和周娥皇夫妇前来参禅礼佛,带侍女是正常的,为什么要带舞娘呢?

窅娘也算是风姿卓越,而且舞蹈精美绝美,做侍女当真是太过委屈了。可李从嘉偏偏就带着他,目的到底何在呢?

赵铮心里更多了几分警惕,同时也更加好奇,李从嘉到底是要弄什么玄虚?

好在有美艳无双的周娥皇作陪,一路看美女,绝不乏味,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ps:三江只更一章有些说不过去,而且还这么晚,三问深表歉意。从早到晚一直在医院,晚上回来心烦意乱,只写出这么多,大家先将就着看。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颈部疼痛会这么多事,原以为最严重不过是颈椎病,结果医生危言耸听了,我希望他是危言耸听。明天还要去做检查,很关键……大家祝我好运吧,要是没事,回来好好码字更新,晚安!

第八十三章无缘霜叶红遍山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差不多已经快五百年的历史了,是江南数一数二的名刹。

今日驰名江南的**禅师在此讲经,吴王李从嘉素来崇信佛学,坐在台下听的如痴如醉。倒是赵铮这个还俗的和尚没什么感觉,似乎还有些心不在焉,完全就是礼节性的凑数。不经意间,六七成的目光反倒在周娥皇和窅娘身上。

窅娘在一边安静地坐着,仿佛在意的也并非禅师讲经,只见她眉头低沉,面带愁色,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反倒是周娥皇专心倾听,看着她那美艳无双的俏脸上满是专注的神情,赵铮不由感慨,还真是夫唱妇随啊!

如此也来了些兴趣,凝神静听,只听**禅师娓娓道:

有一天,佛祖于莲花池畔散步,凝望池水,突然看到了地狱景象。那里有无数的众生,在地狱的血池里浮沉哀嚎。佛祖静静地看着他们,想着他们的无知和罪业,不禁叹息。

不经意间,佛祖特别留意到一个叫健达多的人(魂魄),此人生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终因恶贯满盈而堕落地狱。

我佛慈悲,对他心生悲悯,欲将其从地狱中解救出来,但在遍查他宿世的因缘之后,遗憾地发现几乎找不到半点善行,足以让他得到救赎。

佛祖不信,一个人怎么可能尽为恶,无一丝善念善行呢?几经查找,总算找到了他一个微小善行,本着慈悲为怀之心,打算给健达多一个机会。

那还是在久远前的某一世,有一天,健达多走在路上时,看到有只蜘蛛也走在路上爬行,本想一脚蹋死它。当刚举足时,忽然心中生起一个善念,想小蜘蛛也不犯我,不如放它一条生路吧。善念一起,小蜘蛛就从他的脚下死里逃生。

因果循环,业因得业果。于是,佛祖就抓起银色的蜘蛛丝,从极乐世界徐徐的放到无间地狱里。

地狱里的健达多看到了一丝银色的光亮从头顶而来,他视为救星,赶紧用双手抓住蜘蛛丝,奋力地往上爬。可等他爬到中途休息时,突然看到蜘蛛丝的下方,有无数的地狱众生,也正攀爬在蜘蛛丝上。

健达多看见后,不禁惊慌和愤怒,心想蜘蛛丝这么细,能承受自己一个人已经难能可贵。如何能承受这么多人的重量,万一断了,不是又要堕回地狱受苦吗?

情急之下,健达多恼怒地向下方呵责道喊道:‘蜘蛛丝乃我先发现,是属于我的,不容许你们攀爬!’

当呵责声还回荡在空中时,蜘蛛丝突然从他的手中断落了,于是健达多又从新掉回地狱中,只剩下银色的蜘蛛丝,在黑暗的空中闪闪晃荡着。

明辉禅师讲完故事之后,温言道:“佛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恶更为重要。一念善便可脱离苦海,一念恶便会永坠地狱。以德报怨,以善报恶者心有大慈悲;以怨报德,以恶报善者,或可入地狱。所以谨记,行善勿恶,当为佛门弟子,居士修行之己任。”

佛家的故事,精彩与否不多说,但劝人向善总是对的。明辉禅师说完之后,众人轰然应允,李从嘉更是一脸虔诚,周娥皇眼神中浮现出几分不自然来。

李从嘉笑道:“听闻赵少卿原乃汴梁名刹高僧,不知对此有何见解?”

又来了,看笑话是吗?

对于这种行为,赵铮甚为烦恼,有什么意思呢?李从嘉似乎像是个未长大的孩子,似乎乐此不疲。

“本官有幸在聆听晨钟梵音数年,哪里谈得上什么高僧?”赵铮笑道:“至于禅师的一番高论,在下也颇为赞同。人生在世,确实要分清楚善恶是非,惩恶扬善是对的,不过在下也有些许愚见。”

李从嘉笑道:“赵少卿有什么高见,说来听听。”

赵铮摇头道:“在下以为善恶是相对的,惩恶扬善是必要的,可是当善恶相互矛盾时,该如何是好?如何取舍呢?以德报怨,以善保恶者是慈悲为怀,却不见得可以普度众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被感化顿悟,立地成佛。否则天下诵经礼佛之人千万,有几人成有道高僧?有几人成佛?

再者,恶就要完全被摒弃,被批判吗?凡事皆有因,为善而恶还为恶吗?反过来为恶而善算是善吗?凡事都有两面,善恶亦是如此。”

“施主之言,为了大善就可以行小恶吗?”**禅师轻声询问。

李从嘉冷冷一笑,颇为鄙夷。周娥皇和窅娘则听的很专注,对赵铮越发感兴趣了。

赵铮摇头道:“佛祖有云,心诚则灵。在下以为必要的时候为善而恶并非不可,所谓善恶,并非过程,而在于初衷与目的。倘若以行善作为恶的借口,那就真的该下地狱了。”

“施主所言甚是,重在一颗向善之心,勿要以善为名行作恶之事。”**禅师对此颇为赞同。

李从嘉心中却窃喜,这可是赵铮自己说的,那就休要怪自己不客气了。

**禅师还在讲经,但几人已经意兴索然,没有心思再听下去,于是出了栖霞寺。

站在寺中的舍利塔前,放眼看去郁郁葱葱,满山秀色,美不胜收。

李从嘉笑道:“赵少卿果然深谙佛理,看来娥皇说的没错,请尊驾来是对了,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啊!”

“吴王殿下言重了!”赵铮的表情有些不自然,应付一个可能不怀好意的人,他觉得自己也变得很虚伪了。

“栖霞山的风景秀丽,本王愿当个向导,赵少卿可愿前往一游?”李从嘉笑着提出了邀请。

赵铮讪笑道:“好,不胜荣幸。”

“栖霞山的红叶是最美的,可惜如今季节还早,赵少卿怕是要错过了。”周娥皇一声慨叹,吐气如兰,声音婉转动人。

赵铮不由心中一动,仿佛也十分遗憾,叹道:“栖霞枫叶盛景本官有所听闻,只可惜要深秋时才可见那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那时本官该已经离开金陵,着实遗憾啊!”

周娥皇客气道:“若是赵少卿有空,可以多在金陵停留些日子,看过了红叶再离开。”

“身不由己啊!”赵铮笑道:“江南四时美景各不同,看过了秋叶还想看春花,岂非要常住金陵了?今日有吴王与王妃作陪游览,在下已经心满意足了!”

李从嘉笑道:“既然如此,那我们启程游山览景吧!从善在山上有所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