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夜天子-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释放。谁料你们族人这般大张旗鼓,本县却需想个不致令人生疑的理由了。”

李慕白和李言矩听了不禁暗悔冲动,花晴风故作思忖,想了想道:“这样吧,本县再好好想想,如果李言庭确非山贼眼线,该如何向人解释他被苏捕头拘走一事。你二人且安抚族人回去,不许无端生事。

然后你们去一趟大牢,为了防止走漏消息,苏捕头把他带去那里问话了。如果李言庭有罪,你二人要协助官府劝他自首,早早说出实情,尚可减轻罪责。如果无罪,你二人也可将本县的苦衷说与他听,一起为本县守秘。既是良民,就应协助官府,除暴安良、平靖地方。”

二人唯唯称是。灰溜溜地退了出去。

花晴风见他按照苏循天所说的办法一番交待下来,李家果然有偃旗息鼓之势,不由暗喜:“这一番连哄带吓,果然唬住了他们。那叶小天倒是有些歪才。”

他这书呆子一派天真。却不知叶小天这手法本就是捕快牢头们平素招摇撞骗、欺下瞒上的的惯用伎俩。

李氏族人眼巴巴地守在衙外,忽见两个族人好端端地从县衙里出来,登时松了口气,纷纷围拢上来。

这两人绷着面皮,对迎上来的族人不断的询问一言不答。匆匆赶到在场族人中辈份、年纪最尊者面前,先让其他族人避开,才把花知县的交待对那长辈小声说了一遍。

那个长辈听了也不免紧张起来,李慕白便对众人道:“诸位族人,李言庭被人拘走,实是一场误会。我二人这就去看看他,如果无事,明日一早就带他回去,大家且回吧。”

有个族人忍不住问道:“慕白叔,县太爷跟你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啊。言庭究竟为何被抓,你们倒是说个明白啊。”

那位族中长辈大声呵斥道:“闭嘴!慕白做事素来稳重,他既对你这么说,自然有他的道理。好啦,大家都回去吧,有什么事,且由慕白去处理,你们全都回去。”

这位老爷子一开口,那些李氏众族人再无异议,当下便交头接耳地散去了。李慕白和李言矩留在县衙门前。待族人纷纷散去后,便有两个公人赶来,领着他们赶往大牢。

大牢在县衙西面,一般的大牢都是与县衙建筑一体的。而葫县改为流官制才三四年光景,以前当地汉民是由巡检司军管的,当时大牢建在西城墙边,建县衙的时候为了节省资金,就接管使用了原来的巡检司大牢,是以与县衙并不在一起。

不过。葫县本来就不大,此一去也不过几条街的距离,很快他们就来到了大牢,那管牢见是县衙门派来的人,验看了两个公人的腰牌后,便让他们进了大厅牢,派一个狱卒陪同。

六人前行不过,穿过一个庭院,前方忽然传来一阵叱喝叫骂声,因为夜深人静,还能听到兵刃磕碰声。那两个公人吃了一惊,急忙拔出腰刀,为他们带路的狱卒也拔出刀来,装模作样地惊叫道:“不好,出事了!”

三人快步向前迎去,李慕白和李言矩有些紧张,有心退却又无人带路,只好硬着头皮跟着三个公人向前跑。

前方一转,便是一条甬道,甬道并非一条直线,前面不长一截,然后就是一个拐弯,这时就见前方墙壁上刀光剑影,闪动不已,显见是有人正在甬道里厮杀,被壁上灯火将身影映在了墙上。

甬道前方那堵墙上人影扭动不断,地上还躺着一个人,看衣袍却是寻常百姓的便袍,寂寂无声,似乎已经死了,旁边还有还有一个公人,正和一个身着囚服的人扭打在一起。

陪同李慕白和李言矩赶来的三个公人立即举刀扑了上去,李言矩只是寻常百姓,李慕白纵然见过些世面,又哪见过越狱这回事,当即战战兢兢地站住,进也不敢进,退也不敢退。

苏循天抱着一具死囚的尸体,抓着尸体的两只手腕正满地打滚,做扭打厮杀状,忽然三个公人扑过来,挥刀在那尸体上一通乱剁,血流了他一身。李言矩只觉脸上一湿,伸手一抹,全是溅来的鲜血,吓得两眼一翻,当即晕了过去。

苏循天暗暗松了口气,赶紧把那死尸一甩,大喊道:“快!死囚越狱,快去帮忙!”

那三个公人“砍死了”那个“越狱的囚犯”,马上又往甬道里冲过去,李慕白哆哆嗦嗦地站着,就见墙上厮杀的人影愈发激烈,因为三个生力军的加入,迅速结束了战斗,墙上依旧站立的人影,都是穿公服、戴皂帽的狱卒模样,这才松了口气,直到此时他才发现胯下湿漉漉的,竟是吓得尿了裤子。

:诚求月票!



第39章皆大欢喜

苏循天立功了!

牢头和一众看牢狱卒立功了!

县衙派往监牢的两个捕快立功了!

李慕白和李言矩这两个平头百姓也立功了!

苏循天秘密调查一条龙盗贼余孽,提嫌疑人李言庭往大牢审问的时候,突遇死囚暴动,意图越狱,当即拔刀阻止,奋勇向前,成功地阻止了一众死囚脱逃,以免再度为祸人间。

葫县牢头和一众看牢狱卒在死囚越狱事件暴发时沉着冷静、迅速应对,勇敢战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将几名试图越狱的死囚当场格毙,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县衙派来监牢公干的两个捕快适逢其会,立即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战斗,在关键时刻协助葫县大牢的看牢狱卒平息了事态,功勋甚大。

而李慕白和李言矩两个良民在前往大牢协助调查时,恰逢死囚越狱,他们沉着果敢,协助官府打击暴徒,李言矩与歹徒近身搏斗,一枷打锁了死囚的脑袋,救下了危在旦夕的苏捕头,堪称良善百姓的楷模。这件事,住在葫县大牢附近的百姓都可以做证,他们亲眼看到,李言矩离开大牢时,满脸都是鲜血。

而李言矩的族叔李慕白,虽是中年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也不畏生死,奔走疾呼,通知四方守卫赶来阻止死囚逃脱,以致筋疲力尽,汗透重衣。这件事住在葫县大牢附近居住的百姓也可以做证:李慕白离开大牢时,衣服下摆还是湿的。

葫县县令为葫县捕快、狱卒们向铜仁府、贵阳府请功,并把两个见义勇为的良善百姓的事迹也报了上去,在还没有得到贵阳府、铜仁府旌表嘉勉的批示之前,就亲赴李家探望、赐匾,并由葫县大善人洪员外慷慨捐资纹银一百两以示嘉勉。

这桩越狱案的结果,可谓皆大欢喜。在这一连串的欢喜之中,有个人被大家下意识地就忽略掉了,这个人就是李言庭。

李言庭作为通匪嫌疑人被苏循天苏捕头带往大牢秘密讯问,恰逢死囚越狱。被一个死囚用木枷劈在脑袋上,当即脑浆迸裂,一命呜呼。李言庭的妻儿当然不满,不过在官府保举李慕白入县学做了生员。族长把官府嘉奖的一百两纹银分成他们母子五十两,花知县又暗示将向铜仁府请示,免去他们母子赋税钱粮之后,他们便默默地接受了这一现实。

五天之后,铜仁府的批示下来了。不但嘉奖了花知县亲自提名的一众有功人员,还对管狱官的直接上司叶典史、叶典史的直接上司徐县丞、徐县丞的直接上司花知县提出了嘉勉、记功。

十二天后,贵阳府的批示也下来了,这一次有功人员嘉勉名单上又加了两个人:铜仁府推官戴崇华和铜仁知府张绎。

第十三天,夜,花知县家的后宅里灯火通明。

这是一场比较私密的宴会,受邀人只有一个叶小天。

花知县、雅夫人、苏循天三人轮番向叶小天敬酒,虽然他们没有把一些话明白地挂在嘴边上,可是感激之情已经尽在不言之中了。

这场宴会虽然热烈,其实气氛很有些怪异的。因为雅夫人和她的弟弟苏循天,对这场宴会的男主人花晴风不冷不热,明显只是因为有个外人在,才不得不维持表面上的和气。

花晴风面对他的夫人和妻弟时,神态也是微现尴尬,有时为了表现一家人的和睦,刻意地对他们说些什么,他们即便是不想在叶小天面前表现出不和,反应还是明显地有些迟钝和冷淡。

不过对叶小天来说,这场晚宴却是收获极大。苏循天本来就是他的铁杆。这一下对他更是忠心耿耿。同时,他还分别获得了雅夫人和花晴风的友谊,尤其是花知县,在充分见识了叶小天的能力之后。尤其是徐伯夷和王主簿越走越近,似有结盟态势之后,他痛定思痛,终于决定尽释前嫌,抛弃成见,与叶小天友好相处。

在这一夜的晚宴上。在不着痕迹的杯筹交错之中,叶小天和花晴风便已达成了共识,从这一天开始,他们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老奸巨滑、实权在握的葫县三把手王主簿和略具权力、能力稍嫌不足的二把手徐县丞缔结了盟约,而名义上的一把手花晴风也终于选择了葫县的四爷叶小天,两人结成了同盟,壁垒分明。

而当初,花晴风是和徐伯夷穿一条裤子的,叶小天则一直想和王主簿结为盟友,今日竟然演化成这样一种局面,实是他们当初都不曾预料到的。

叶小天微醺地离开县衙,由若晓生提前灯笼引他上山,想到当初在山上建这所豪宅本是为了打花知县的脸,今日却与花知县在不动声色中结成了同盟,不由得哑然失笑。

回首看看山下的县衙,又抬头看向自己的宅院,忽见虽是夜深人静时刻,山上有一处院落居然依旧灯光明亮,仔细一看正是太阳妹妹的居所,叶小天不由得心中一暖。他知道,这一定是太阳妹妹在等他回家,并且正为他准备着夜宵:有家的感觉,真好啊!叶小天欣欣然地举步登山了。

小厨房里,俏媚可爱的小厨娘太阳妹妹双手插腰,嗅了嗅她已经炖好的香气四溢的煲汤,满意地点了点头。今天这道汤,是用子公鸡、海马、肉苁蓉、杜仲、猪腰子、龙眼等物炖的,却一点腥味儿也没有,她煲汤的手艺真是越来越高明了,堪称大师。

太阳妹妹可爱地皱了皱鼻子,小声地嘀咕:“哼!我就不信了!这么个补法,除非你有病,否则守着我这么漂亮的姑娘,就没一点想法!”

可怜的叶小天根本不知道,他如今每天早上都因一柱擎天的胀痛而醒,前晚甚至因为一场春。梦湿了被窝,都是因为这无穷无尽的进补。

※※※※※※※※※※※※※※※※※※※※※※※※※

葫县政局揭开了新的篇章,而在遥远的京城,此时却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件对京城大佬们来说微不足道到了极点,而对叶小天却生死倏关的事情。

大亨派往京城扫货的那支商队,此时已经赶到了京城,在进城的时候,税官搜检车上所载货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不妥之物,准确地说,是违禁之物。

详细罗列下来,其实那押运货物的伙计也听不太懂,就是司法的官员和专门负责打官司的讼师都很难记得全“大明律”,你怎么能指望这只是粗通文墨的人会有闲功夫去钻研那东西。

那伙计只记得税官曾从那一车货物里抻出一件绣有凤凰牡丹图案的花缎裙,而这种图案花纹的裙子,根本不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家眷可以穿用的衣服:这件衣服的主人逾制了!

朱元璋称帝后,制订了一套严格的符合封建礼法的制度,包括礼节、称谓、建筑、服饰等等,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是不能穿戴不符合规定的冠帽袍服、首饰头面,居住不符合其身份的建筑的。

这个规矩,在明初时候十分严格,那时就算是当朝宰相也不敢逾矩,否则动辄就可能牵扯上杀头大罪。到了这个时代,纲纪已经有些崩坏,不过还是很少有人敢公开逾矩,不过地方上有很多官绅已经变相逾矩了。

他们活着不敢逾矩,死后却想尊荣一回。于是七品的官死后埋葬时,家人往往会给他换上六品甚至五品的冠戴,五品的则换上四品甚至三品的冠戴,反正往坟里一埋,也没人发现,活着过把瘾会死,死了过把瘾问题就不大了。

这种事随着一些盗墓事件的发生,官府也有所耳闻,不过只是让死掉的人逾矩,满足一些虚荣心,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做生意的人在有人买袍服时,也不会特意问一问买主身份,配不配穿戴这种质料或款式的衣服。以前问没关系,因为都是给活人穿的,现在则不然,难道还能说一句:“这套图案的裙子,得是五品命妇才能穿戴,请问你是五品官,还是准备给死人穿的?”那样的话不只生意没得做,恐怕命都被人打没了半条。

叶小天为家人购买礼物时,见这套裙子艳丽大方,定能讨得他嫂子欢喜,w他正想讨好嫂子,以便让嫂子同意举家迁往贵州,对这么繁琐详细的规矩,他是不清楚的,便掏钱买了下来。

其实他买了下来也未必就出事,即便他嫂子真的穿上这件裙子,如果恰好遇到个明白人提醒一下,赶紧换下来,只要无人举报,也不会出事,可徐伯夷为了完成田妙雯所交待的“要让他死,而且是身败名裂、一无所有地死”的要求,不惜重金买通了一个伙计,往叶小天的礼物里面悄悄塞了几件违禁品,之后又派人一路尾随商队,在他们进京城之前提前向守门的官兵和税官告密示警了。这税官自然一查就着,只不过其它几件违禁品实属栽脏,而这件违禁品确实是叶小天本人的失误。

《大明律》对文武官员犯罪的处理曾几度更改,劳模皇帝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是所有文武官员,但凡入流品以上官员犯罪,必须奏请天子。而此时,则是在外六品以下官,由分巡御史、按察司取问。

叶小天是典史,这个官职比较特殊,虽不入流却按入流官管理,可他案发地在京城,相应的分巡道和按察司在贵阳,又没有把案子发回贵阳去审的道理,于是这个微末小吏的案子,便因为制度的缺陷,直接呈送到了当朝首辅张居正的案上。



第40章风云突变

首辅张江陵近来身体不大好,主要是身患隐疾,行走不便,是以除了进宫觐见天子外,轻易不大出门。阁臣部堂、各衙大臣们凡有要事,都是往张府拜谒、向他请示。

区区一个典史,在权倾朝野的张江陵面前,本来就如蚂蚁行于大象脚下,任他如何蹦哒如何呐喊,都休想让这头大象瞧见他渺小的身影,听见他微弱的声音,如今却阴差阳错,愣是被张江陵注意到了。

张首辅的府邸在宣武门一带,书房之内,正有一位客人坐于客座,慢条斯理地品着香茗。而张首辅则于案后批阅着刚刚送来的一批公文,书房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翻动公文时纸张发出的悉索的声音。

这位客人就是曾往贵阳讲学的那位大儒崔象生,张江陵一向的习惯,即便有密友至亲到访,若手头尚有公务,也必先行将公务处理完毕,除非需要思虑、沟通,当日不能处断的,否则绝不积压手中,即便正身患重病,也是抱病处理公务。

崔象生知道这是张江陵一向的习惯,对任何人都是如此,并非有意怠慢于他,他能被请进书房相待,已是极大礼遇,是以丝毫不恼,只是耐心等候。

说起崔象生与张江陵的交情,那就是不打不相识了。当初皇帝听闻崔象生的贤名,曾想让他入朝为官,却被张江陵一言否决,认为此人乃一腐儒,不是做官的材料,就此绝了崔象生的仕途。

崔象生本是一个极功利的人,张江陵断了他的前程,他心中岂能不恨,实是恨张江陵入骨了,可这位当朝首辅权倾天下,就连皇帝在他面前都战战兢兢、敬畏如父,崔象生哪能奈何得了他。

是以对张江陵近乎羞辱的评价,崔象生毫不着恼。反而坦然承认,对人言道:“崔某一直无意为官,就是因为崔某有自知之明。某之所学虽然繁博,于经世致用方面却不擅长。只宜穷首皓经、钻研学问。”

崔象生这一手自黑玩得漂亮极了,一下子就化被动为主动,张江陵的评价不但没有成为他的污点,反而彰显了他的胸襟气度、把他定位为一个饱学鸿儒,更加提高了他在士林的威望。

张江陵听说此事后。对他的胸襟和气量也大为欣赏。张江陵当日对他的评价本就不抱什么个人成见,只是觉得他名望虽高、学问虽博,于致世经用方面却没多大用处,只适合钻故纸堆,研经读卷、考据学问,如今对他有了好感,在他有意接近之下,成为朋友就是必然了。

张江陵并未想到这位大儒因为他的一句评价,已经恨他入骨。实际上,像崔象生这样的人在朝野中已不知有多少。只是他们心中再恨,也只能表现得对张江陵无比敬仰、无比尊崇,除非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下,否则他们隐忍许久的仇恨绝不敢暴露一丝一毫。

“荒唐!一个小小典史,居然忘乎所以,僭越若斯,使用种种逾矩之物!”

张江陵看到关于叶小天的那份公文,不禁皱起了眉头。崔象生本就是事先得到有心人提醒,故意冲着叶小天来的,以报当日在贵阳栖云之宴时的一箭之仇。一听这话,立即放下茶杯,笑问道:“太岳先生执掌中枢,日理万机。连一典史小吏的事情都要过问么?”

张江陵道:“此人此事有些特别,所以才送到张某案前。”

张江陵把叶小天的事对崔象先简单说了几句,便又低头去看公文,提笔思忖处置意见,崔象生做恍然大悟状,轻轻“啊”了一声道:“叶小天。原来是他呀,那就难怪了。”

张江陵听到这话,讶然抬头道:“怎么,象生居然认识此人?”

崔象生泰然道:“不错,崔某游历贵阳时,恰曾见过此人。此人不学无术,本是一方痞赖,只因巧言谄媚,讨好了铜仁土知府,受他抬举被点为秀才,摇身一变,就此成了读书人,真是士林之耻啊!之后……”

崔象先把他所见所闻和这次有心人透露给他的叶小天在葫县的一些举动,说成勾结地方、排挤上官、营造豪宅,添油加醋一番讲述,张江陵勃然大怒,道:“竟有此事,如此人物,沐猴而冠,把官府当成杂耍堂子不成!”

崔象生用很无奈的语气道:“太岳先生呕心沥血,主政多年,我大明在太岳先生的苦心经营之下,已是河清海晏、清明朗朗。只是还有些偏僻所在,道路难行、消息闭塞,土著百姓眼中只知土司,不知朝廷,才会生出叶小天这种怪胎。”

张江陵沉着脸色道:“便是千山万山相隔,既是我大明王土,也得服我大明王道教化!”

他想了想,便提笔写下了批示意见,崔象生给叶小天上完了眼药,便浑若无事地端起茶杯假意喝茶,眼角微微睨着,见张江陵沉着脸色做下批示,眸中不禁微微掠过一丝得意之色。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