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宋不咳嗽-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学校,有了学生,学校就可以开课了。金河湾那些入学早的学生就是新学生的代课老师。尤其是女孩子,她们当教师比当见习军官合适的多。翁丫这样的除外,你让她去讲课,一节课能打哭好几个孩子。脾气太暴,是个女汉子。

“这个叫做土豆,产于南美洲,大家记好它的摸样,过几年我会带着你们一起去那块大陆上转一转,谁能找到它。或者我们上次说的玉米、地瓜,我就奖励他一艘船,让他当船长。罗美洲……你告诉我,你名字里这个美洲在我们学校的那一边儿?”洪涛这位校长也不能偷懒,他只要有时间,就会跑过来和孩子们一起住几天,顺便当一当代课老师。他很喜欢给一大群又听话、又肯学的孩子当老师,看着他们在下面认真听讲、使劲记忆老师讲得每一句话的样子,洪涛就感觉自己是在花园里种花呢。孩子们都是小苗儿,只要自己认真浇灌,他们就会长大、开花、结果。这种成就感一般工作里找不到,怪不得都把老师比喻成园丁,确实很形象。

“在……右边……”罗美洲是罗有德的小儿子,他那亲爹为了时时刻刻提醒洪涛别忘了去美洲寻找土豆、地瓜和玉米,把儿子名字都改了,还坚持送到航海学校里来接受专业教育。对罗有德而言,有一个大儿子去争取功名就够了,洪涛这边他更看重,如果不是他小女儿年岁还不够,也得一起送过来。而且他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把小女儿的名字也改了,叫罗澳洲,看来他还想去洪涛的家乡看看。

“嗖……啪……啊!什么左边右边的,说东南西北!”答案刚刚出口,小胖子罗美洲就遭到了洪涛的独门暗器攻击,一颗用鲸鱼骨磨制的小球就准确的打在了他的脑门上。这玩意是洪涛发明出来给孩子们玩的弹球,这里上课时间短,课间休息时间长,操场上专门有弹球场地,男孩子们都喜欢玩这种赢了就可以把别人弹球拿走、输了就被别人拿走自己弹球的游戏。洪涛有时候也会和孩子们一起玩,他肯定是大赢家,所以兜里总是装着一把骨头弹球。上课的时候这玩意就是暗器,谁让他生气谁就得挨这个玩意袭击,很疼啊,骨头一点不比石头软。

“……上东下西……左南右北……是、是……嗖、啪、哎呀……”罗美洲瘪着嘴,伸出胖手指头,努力回忆着口诀,还没等回答上来呢,脑袋上又挨了一弹球。这次力道更狠,打得他眼泪直在眼圈里转,却不敢哭出来。因为这里的规矩和他家里不一样,在家哭了马上有保姆、佣人、妈妈过来哄,在这里哭了,立马去教室外面罚站,一天都不会有其它孩子和爱哭的人玩,说话都不成,这是那个大个子校长规定的。罗美洲很纳闷,自己的父亲干嘛要把自己送到这个地狱一般的学校里来学习,放学了也不许回家,要和这些孩子住在一个叫做学生宿舍的地方,日常生活都要自己打理。

“坐下吧,好好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今天呢,我们再学一个新东西,叫做烟叶!它也产于南美洲。这个东西是这个样子滴……看清楚了哦,校长非常需要这个玩意,如果以后谁找到了这个,校长让他去战舰上发射霹雳弹,想打多少就打多少!”洪涛没有惩罚罗美洲,这个孩子在家里上过私塾,认字儿,但是不太习惯这里的学习环境,脑子也没继承他爹的灵光,除了喜欢吃之外,别无长处。

洪涛不歧视他,也不讨厌他,孩子嘛,学习快慢很正常,只要他能慢慢适应,就是好孩子,和那些没事就爬到树上去的黎人孩子比,罗美洲还算是省心的好孩子呢。不过洪涛这个校长就不太合格了,他不光教孩子认识正经东西,还把烟草画了一幅巨大的图画,挂在了黑板上。这要是放在后世,学生家长能把他吃喽,好嘛,上个学你教我们家孩子找烟草,这是什么破学校啊!不过在这里没人敢反对洪校长,他就算给孩子们讲西厢记,孩子的家长也不会多说半句的。

因为这座学校是免费的,不光免费还出钱给学生购置衣服、文具,一日四餐顿顿有鱼、有肉、有牛奶、有水果,用海商的话讲,学校比广州城里吃的还好。不收学费是不收学费,但洪涛收捐款,谁捐钱了,就把他的名字刻在学校门口的墙上。海商们一辈子也没指望能在什么公共建筑物上留下自己的名号,捐点钱给学校,里面还有自己的子侄辈,不冤,捐吧,于是洪涛不光没掏一分钱补贴给学校,还赚了不少。

当然了,这些钱都是有账目可查的,一分钱也不会挪作他用,全都要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去。目前学校还是木头房子,洪涛已经和计划好了,在收集黎人的铁矿石时,再顺便购买一些山里的石头,用船拉到西瑁洲上。课余时间就让孩子们去凿石头、搬石头,然后在西瑁洲的山脚下,也就是自己那座小院子旁边盖两座两层楼高的石头大房子,回字形,以后这里就是学校的教室和宿舍了。虽然西瑁洲属于热带气候,但是海岛上比较潮湿,小孩子长期住在木头房子里,身体可能会受影响。

说起学校的问题,洪涛刚开始其实是打错了算盘的,他想而然之的以为宋朝的普及教育很差,因为元明清那些朝代确实很差,很多穷人是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不仅花不起那个钱,也没有那么多机会。所以他在办这个学校的时候信心满满,总以为只要免费教授给别人知识,宋朝的平民百姓就会把儿女拼命往他这里塞。

第七十四章宋代教育体系(2320月票加更)

结果他的学校里学生确实也满额了,但这不是他这个学校的功绩,而是他这个人的号召力。说白了吧,就是那些海商都知道他会赚钱、能赚钱、在大海上是个强有力的靠山,于是都把自己家的孩子和亲朋好友的孩子给送来了,再加上疍家人和黎人的孩子,才能把生源招满。如果不是有海商帮衬,不是有疍家人和黎人这两个在大宋不受待见的化外之民,他这个学校除非能挣钱,否则不会有宋人的孩子来上学的。

为啥呢?罗有德告诉了他答案,因为宋朝的普及教育体系并不差,只要想上,大多数人还是能上学的!

宋朝的教育系统由上至下很完备,由中央政府创办的叫太学,分文武两座,相当于后世里的大学,一个文科大学、一个军校。太学采用的是三舍制,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啥意思呢?差不多就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每个舍还分了若干个斋,差不多就是班级吧。最好玩的是宋朝的太学里还有学分制,一年级学生攒够了学分,就升二年级,二年级学生攒够了学分就升三年级。这玩意可就厉害了,学分制的精髓是什么?就是把学习成绩量化了成了学分,这要是没有一整套科学的办法来支撑,绝对玩不转。具体的学分制世界上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我没去查找,反正大宋这个学分制,还不是原始形态的,确实领先世界N百年!

除了学分制之外,宋朝的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开放!没错,大宋京城中的太学不像任何一个朝代似的,被弄成一个官府一样高高在上的存在,它是允许任何人进入听课的,也就是旁听生。当然了,教室里肯定没有你的位置,想听可以。站教室外面听吧。

据说北宋大学士胡瑷讲课的时候,旁听生多的时候能有数千人。和胡瑷并称宋初三先生的孙复,最拿手的是讲授《春秋》,每每他讲课。就会有无数旁听生进入太学听课。朱熹编的《河南程氏文集》卷七里就有记载,是这么说的:初讲旬日间,来者莫知其数。堂上不容,然后谢之,立听户外者甚众。

太学之下。就是各个州县所设立的官学了,原则上是对所有国民开放的,也就是说大宋国民适龄儿童都可以入学。不管是太学还是官学,都是收学费的,收多少呢?每天一两文钱而已。不信?去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零,里面有一段富弼的话: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拿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按照当时大宋平民收入水平,每日差不多一百文钱左右,花一两文钱送孩子上学,确实不贵,甚至很便宜,百分之一啊。别非较真说还有更穷的人上不起学,这个问题到了新中国也没彻底解决,照样有穷人孩子上不起学。这不是教育体系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教育体系只能保证大多数人可以受到教育,并不是为所有人设立的,世界上有为所有人设立的教育体系吗?

官学的收费很便宜。太学的也不贵,《宋会要辑稿。官职》中有记载:国初以来,但补为生者,即纳束脩二千,属监司公用。也就是说宋代大学生考进了大学,学费为每人二贯钱。不是一年,是到毕业。而且这个学费到了宋英宗的时候,也给免了,以后考入大学都是免费的。

不光免费,还给奖学金,一年级每月850文,二年级和三年级每月1100文。不光大学给奖学金,所有官办学校都给,叫做伙食补贴。具体数字我没查到,但是有的学生能用这笔伙食补贴赡养母亲,可见也不是块八毛儿的,至少能供两口人吃饭了。

除了中央和各级政府所办的官学之外,宋朝人还嫌不够,于是由私人创办的私塾、书院、族学、舍馆、书会、家塾又冒了出来。这就有点像后世里的私人学校和家庭教师了,估计普通老百姓是没福气享受的,面对的是更高的教育要求。

而且宋朝的教育体系还有一个地方很先进、或者说很文明,它不排斥女孩子上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观念在宋朝没有市场,正相反,朱程理学的朱熹,也主张让女子读书。南宋时,还有女童参加了科举考试,这个玩意在元明清朝代能想像吗?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完备的教育体系,所以洪涛的学校如果没有点特别的地方,真招不到学生。好在他这个航海学校还真特别,满宋朝也找不到一个专门教授航海知识、培养未来船长和水手的学校。而这个学校,正好满足了一部分宋人的需求,也就是沿海城市里的海商,于是他这里没有门可罗雀,反倒欣欣向荣了起来。

又有人问了,你说宋朝的教育体系这么好,那宋朝的识字率有多少、消除文盲了吗?我觉得吧,这个要求有点苛刻了,别忘了,那可是一个封建朝廷,还老挨外族揍,还得给外国赔钱,能坚持从国库里掏出大量的钱财用于教育,就很不错了。消除文盲?你去查查现在的教育数据,2015年消除文盲了没有?

另外宋人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宋人并不愿意让自家孩子去上学,或者上个一两年就不上了。为啥呢?因为立志于科考、想一步登天的人家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自家孩子学点手艺,以后好能找个正经工作干干,总不能说全民都去报考公务员,考不上咋办?宋朝的公务员考试还非常操蛋,它是三年一次,考不上就得再等三年,人生中有几个三年可以浪费啊?

所以在洪涛看来,大宋并不缺乏普及教育和高端教育,而是缺乏就业教育,也就是说大宋缺少中专、职业学校、蓝翔技校这种东西。而一个时代要想快速发展,光靠高科技是没用的,你得有足够的蓝领阶级才成,没有他们,你发明出来的高科技谁去给你实现啊,总不能让每个科学家都去学钳工吧!

这时候洪涛又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了,虽然天上那个家伙老和自己对着干,但冥冥中自己的运气确实不错。现在他终于找准了一个方向,就是要在大宋朝弄出蓝翔技校来。自己不光要影响大宋人对商业的理念,还要给他们弄出千千万万的技术工人,倒时候不用自己去折腾,这些商人阶级加上工人阶级就能要了蒙古国的老命,顺便说不定也得要了南宋朝廷的老命。管它呢,豁了干死了算,反正结果谁都不知道,南宋原本就是一匹死马,自己就算做得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

说到这里,扯两句闲篇。可能很多人对朱程理学很反感,认为他们这套东西害苦了很多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人。其实在写这本书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程颢(hao)、程颐、朱熹这几个操蛋玩意,没事搞出这么一堆灭人性的理论不是糟蹋人嘛!

可是随着看的书越来越多,我发现有很多东西好像不是他们几个的主张,而是被后世的某些人故意曲解了一下。比如说缠足吧,宋代贵族妇女和一部分文艺工作者确实缠足,但不是三寸金莲,而是把脚裹得很瘦,叫做“快上马”。这玩意就和现代女性穿恨天高、高跟鞋一样,是自发的,不是谁主张的,爱美之心人皆有嘛。

有意思的是,程颐是明确反对女人裹小脚的。元代有一本叫做《湛渊静语》的书里曾经记载:宋程伊川家妇女具不裹足、不贯耳。后唐刘后不及履,跣而出。是可知宋与五代贵族妇女之不尽缠足也。也就是说,程伊川,就是程颐家的妇女,一直到元代,都不缠小脚、不扎耳朵眼。

如果说元代的记载不够,那还有一位更具有说服力的人,就是南宋的车若水。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很俗气,叫做《脚气集》。这本书可不是医书,也不是说如何治疗脚气的,而是这个车若水本人有脚气,写了一本书,就自嘲用了这个名字。这本书里也有关于妇女缠足的记载:妇人缠足不知始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得小来,不知何用。

车若水是谁?他是南宋朱熹的弟子,如果朱熹提倡缠足,他这个学生敢出书反对?这在当时那个时代里可是大不敬,会被全社会唾弃的。

另外我们常常唾弃一句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说它是朱程理学用来压制女性的罪证。其实这句话不是这样理解的,它还有前言后语。这句话正确的解释是主要针对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气节,和庶民无关。也就是说,这句话是用来要求国家精英的,不适用于普通人,这一点和君子远庖厨这句话被人误解的程度差不多。

第七十五章时间和胆量

由此可见,有些东西并不是我们日常里听见、看见的多就是正确。现代社会里,信息发达,同时量也非常大,数量一多,就有罗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很多东西都是一知半解就被拿出来忽悠人。所以吧,碰到自己不太理解的事情,还是别去问度娘和贴吧了,那些地方只是一个娱乐场所,不负责学习,想知道真伪,还是去找一些比较靠谱的书籍看吧。

有人说了,你这段废话是灌水,是充字数的。我呸你一脸!这尼玛才是一个人的精华所在,是一个人的感悟和经验,这玩意平时都没人说,谁没事拿出来告诉别人啊,说完了还得挨骂。

书这个玩意,不管是网文还是传统文学,我个人认为,没有思想的书、没有个人思想的书,都是垃圾。文字是什么?文字是表达每个人心声的工具,都尼玛要求别带个人思想,那还要文字何用?不管这个思想是对是错,有就比没有强。所以我的书里,时不时就会有这种被某些人称呼为私货的东西出现,认同也好,不认同也罢,我都要写,爱咋地咋地。这是我的书,人一辈子有几件事儿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办?如果写本书还得听别人的,活得憋屈不憋屈?

马场那边洪涛也过去看了看,和矿山离得不太远,三名马奴再加上两名蒙古俘虏,就是马场里的养马师傅。南宁军给派来了十五户军户,专门跟着养马师傅打下手,另外还有一个都的真正南宋军人,就在马场旁边安营扎寨了,算是给马场的武装保护。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军人在,洪涛都没敢在马场多待,走马观花的看了一圈,就上船跑了。目前他的脑袋上还戴着一顶非正式的南宋朝廷委派官职,叫做骐骥使。

这个骐骥使是个啥品级的官儿呢?没品!枢密院下面确实有个骐骥院,下设群牧司。是专门管养马的,可是人家有群牧使、都监、判官,唯独没有骐骥使这么一个职务。

“艹!算你们狠啊!知道小爷我本来就没人品,故意给我这么一个没品的官儿!成。老罗,让你那个副主席的世伯等着,早晚有一天我让他知道知道啥叫没品!”洪涛很明白这是谁捣的鬼,就是罗有德那个军委副主席的世伯。他这是要把自己拉住,不管自己最终能不能为他所用。反正先打上一个枢密院的烙印再说。同时也是在告诉南宋朝堂里别的势力,别随便伸手啊,这个小伙子老夫看上了。

“以后请叫我弼马温!”不管有品没品,反正洪涛已经是官儿了,他还给自己设计了一套官服,其实就是一套骑马装。头盔是用鲸须内衬外包鲸鱼皮,鲸鱼皮的长靴,可惜没有鞋油,只能是灰色的,头盔上还有一个小旗子。上面用金银丝线绣着三个大字儿,弼马温!

既然是弼马温了,那手底下总得有一群小猴子啊,结果航海学校里的学生又多了一个福利,一人一身弼马温的官服,只是头上没有旗子。洪涛一想去骑马了,就会带着一群孩子旷课一起去,至于航海学校干嘛要学骑马,洪涛说了,这座学校里出去的学生。下了海就是蛟龙,上了陆地也不能是狗熊,所以骑马是必须的,打不过还可以逃命嘛!对于洪涛这番说辞。海商们深以为然,虽然是海商,却也难免不了上陆地去做生意,如果会骑马,行走起来要方便的多,艺不压身。学吧!继续捐钱,给自己孩子修建更平整的马道,免得被摔断胳膊腿儿!

至于如何养马,洪涛就不清楚了,他只知道一个马群要想繁衍下去,那就不能数量太少,否则老是近亲繁殖种群就退化了。如何提高马群的数量呢?换呗!白糖有的是,自己的船队再去西边,啥也不要,就用白糖换马匹。其它海商不是要交带路钱吗?得,也用马匹折算吧,一来一回,给我交两三匹马就算路费了,给别的不要,没用!

不过目前船队还不能西行,去了两次印度洋,都是反着季风跑的,光是金河湾的舰队没事儿,带上这些南宋商船就很艰难了。虽然说远洋贸易是个危险的工作,海商们也都有觉悟,如果真是碰上风浪船毁人亡,他们谁也不怪,只怪自己倒霉。但洪涛不这么想,这些海商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他准备改造的群体一份子,能多活着一个就增加一份儿力量,没事儿干嘛要找死啊?冒险是没办法的时候,如果有办法还去冒险,这就是脑子坏了。洪涛自问脑子没坏,所以他不管那些海商如何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