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宋不咳嗽-第2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少人突然倒地不起。身上啥都没有,只有一个流着血的小洞,就算是穿着盔甲也不能幸免。

“嘟嘟……嘟嘟嘟……”此时,骑在马上的火枪兵指挥官手中的旗号又变了,变成了一面绿色的小旗子,嘴里叼着的铜哨鸣响的节奏也发生了变化。

看到旗语、听到声音的火枪兵突然停止了后退,开始一边开枪,一边交错前进。他们行进的速度并不快,依旧是走几步就停下、射击、装弹,然后再跨越前面两排已经发射过的同伴,站住,再发射。

而在火枪兵的身后,那些原本举着长矛准备近距离对付骑兵的海军陆战队员们听到了哨声、看到了旗语之后,则扔掉了手中的长矛,抽出短刀和手弩,纷纷骑上了战马,分成左右两个纵队,从战场的两边开始向敌军身后高速迂回。

这分明是要去抄敌军的后路,只要对方敢回头跑,那马蹄子和刀锋很快就会降临在他们身上。要是不回头跑,前面飞来的那些伤人于无形的东西又太可怕,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同伴就冒着血倒在了地上。这比被刀砍死、被枪扎死、被马蹄踢死还令人心悸。

这时候再聊什么指挥、什么战术就多余了。汪徳臣冲上去就没回来,汪世显的旗号也找不到了,上不能上、退不能退的这几百名蒙古步兵立马乱了套。有的举着盾牌想冲上去进入近身战距离,有的则还在寻找敌人射过来的武器到底是啥,有的则已经开始往两侧跑了。

三百火枪兵加三百长矛兵兼骑兵,在旷野上正面对抗三百多蒙古骑兵和六百多步兵,结果是火枪兵完胜。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热兵器对冷兵器的作战,面对几乎成倍多于自己的敌人,火枪兵展示了强大的杀伤力。这不光得益于洪涛搞出来的这种已经趋近于十八世纪技术的高射速燧发滑膛枪,还得益于敌人的无知。在不知道对方使用的是什么武器情况下,任何一名指挥官都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战克唐州!洪涛的火枪兵第一次出战,就取得了和孔沛当年在襄阳城下差不多辉煌的战绩,只用了两天半的时间就把宋蒙前线上的重要战略要地唐州拿了下来。此战不仅拿下了城池,还全歼了唐州守军,俘虏三百余人,打死打伤五百多人。蒙古帝国唐州便宜总帅汪世显及其次子汪德臣死于流弹,尸体被连夜送往了襄阳。

而跟随火枪兵出征的南宋军队观察员则欣喜若狂,战斗还没完全结束,他们就派人火速赶往襄阳,请求孟珙派兵前来占据唐州。目前邓州和蔡州的两支蒙古守军都被宋军牵扯,无法出城驰援,只要占据了唐州,就能切断邓州和蔡州之间的联络,然后集中兵力攻其一点,邓州和蔡州也就都保不住了。

如果唐州、邓州、蔡州都被南宋军队占领,那蒙古军队在荆湖防线上就没有了支撑点,必须要全线后撤到黄河一线去。这等于说一座城池的得失,牵扯着上百里的攻防态势,也牵扯到了宋蒙两国之间战争的主动权。

现在主动权就要被南宋拿到手了,什么时候打、什么时候停,不再由蒙古帝国说了算。没有了唐州、邓州两城,蒙古帝国别说再从中路南侵了,先重兵囤积到黄河防线上来吧,保不齐啥时候南宋军队就从大山中间的谷地里杀出来了呢。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只是一支小小的火枪队,如果不算上起辅助作用的皇家海军陆战队,他们只有三百人。

“陛下,神人也……三百勇士大破敌阵,攻城掠寨如探囊取物,神兵也!”火枪兵初战告捷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金河城,不比南宋朝廷知道的慢多少。有了慈禧的情报网,火枪队将领写的详细战报也一同到了洪涛手中。文南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再也没话可说了,只能伸出大拇指,还是两只手的,对洪涛予以高度评价。

这尼玛不服不成啊,第一次派遣战舰去襄阳,救了两座城池不说,还打死了一堆蒙古将领,连大汗的亲儿子都被打残废了,迫使风头正劲的蒙古军队后退了百余里。这次又是第一次派火枪兵出战,还是在襄阳,结果硬生生在野战中全歼了两倍于自己的蒙古军队,还把一座战略要地给夺了回来。

这次蒙古军队面对的是孟珙而不是赵范了,结果将更糟,估计此时孟珙已经在围攻邓州城了,如此天赐良机他是绝对不会放过的。而蒙古军队目前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后撤,把通往中原的道路让出来。两次出击、两次事关整个战局的大胜。谁再敢说洪涛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运气好,文南第一个不同意,虽然他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先别神啊、鬼的了,大宋朝廷那边咋说?这么厉害的武器,一支卖五个帝国金币不算贵吧?还不一次买个万八千支的!”洪涛并没真的相信自己是战神,也没过于乐观把火枪兵看做战无不胜的神兵,这一切确实有巧合的因素存在,现在他更关心能用这些火枪换来多少利益。

这次的胜利只能说明燧发枪确实管用,性能也算不错,但绝不能说拿着火枪就算赢了。蒙古军队之所以吃了大亏,主要还是不了解火枪这种武器的作战方式和性能,一旦他们慢慢熟悉了火枪,那以后的战斗还有的打。就算火枪兵可以占些便宜,也达不到全面碾压的效果。

终归这只是单一兵种,还需要骑兵和长矛兵的配合,还需要指挥员有清醒的头脑,还需要火枪兵有严格的训练,还需要有非常高效的后勤保障系统,这些东西缺一不可。一旦盲目迷信某种武器,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战争打的是整个系统,越高级的武器越依靠这个系统。

“对对对……这次是演习……我忘了、忘了。我马上就去临安面见郑相,估计我去的时候他也回来了。就照陛下所说,五枚金币一支,绝不降价,而且子弹要另算钱!”文南也是高兴忘了,他口口声声说对大宋朝廷失望透顶,但骨子和洪涛一样,听到大宋有了进步,就不由自主的高兴。

三百九十六章罢市

“你就不是个做买卖的料,子弹还要钱,透着就那么小气。每把枪配五十分子弹,连包裹子弹的皮子都白送!你以为光买了枪就完事儿啦?以后枪坏了咋办?不会用咋办?所以说啊,买武器不比别的东西,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头还在后面。提供零配件的钱绝不比整枪便宜,提供培训服务的钱更贵,这叫卖服务懂不懂?咱赚的不是武器钱,而是指定标准的钱,不管谁买了咱的武器和服务,就要按照帝国的度量衡尺度算,就要按照帝国的习惯建造配套设施,久而久之,别人就会习惯,轻易就离不开咱们了。”一提起如何蒙古代人的钱,洪涛那是口吐莲花啊,把后世各国琢磨出来的那点坏水全想起来了,连改都不用改,直接就能套用在目前。

武器这个东西是货物,但和普通货物有很大区别,不管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都有它独特的作用,进而要求使用者具备相应的战术和后勤系统。拿火枪来举例,它要想形成战斗力,必须有合格的士兵、合格的军官、合格的后勤保障,还得有和其它兵种协调配合的能力,这些都要是通过训练来完成的。

如果南宋朝廷准备大批量装备火枪兵,必须要让金河帝国的陆军教官来训练他们的部队,然后这些新兵和军官就会被打上浓重的金河帝国烙印,他们使用的度量衡单位是帝国的、接受的战术思想是帝国的、耳濡目染的生活习惯也是帝国的,当他们结束了训练之后,火枪是学会了,顺带着还接触到了和大宋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这种理念和这个时代比都是先进的,人类会自然而然对比自己好的东西产生向往和好奇,所以这部分军人里有一部分的内心是对金河帝国抱有好感的。

别小看这种好感,它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这些军人、军官打胜仗的机会很大,相应的升官就应该也快,谁敢保证他们十年之后不会成为一位将军?谁知道他们身后是不是有大家族的背景?如果南宋朝廷里有三分之一的官员都能对金河帝国抱有丝丝好感,洪涛再想去影响南宋朝廷还会这么难吗?

立竿见影的事儿当然痛快,但是这种改变往往不深刻,越是缓慢的、毫无觉察的影响越容易深入骨髓,这种改变是润物细无声的、彻底的、很难逆转的,用个形象的比喻讲,这就是急性病和慢性病的区别。

心梗要命吧?十几分钟就能让一个活蹦乱跳的人魂归故里,但只要能及时得到医治,不耽误抢救时间,通常都会被救过来,打上几个支架,还能活好多年。但你要是得了肺癌,可就麻烦了,它很难在初期被发现,病人啥感觉都没有,等你有感觉、医院也检查出来了,一般都是三期了。这时候全世界的医生都只能告诉你一件事儿,就是你还能活几个月或者几年,没治!

“啊!还有这么多讲究?可是如何与大宋朝庭谈,他们才会应允呢?”文南直接被洪涛说晕了,卖几支枪怎么搞得和卖身一样啊。

“你啊,也该到航海学校里去听听课了。时代在进步,光用以前的知识不成啦。这样吧,你去栗娘的商业部里借两个航海学校的毕业生跟你一起去,如果能说动栗娘和你一起去就更好了。你只需要把你想达到的目的告诉他们,剩下的具体细节他们会帮你完善的。”比起文南这些金河湾的一代或者一代半,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金河湾二代在这些方面就要强多了。他们可能在人生经验方面有缺陷,但是在坑人办法方面不比自己少多少,而且丝毫不认为坑外国人有什么不对的,那种理直气壮的感觉,连自己都做不到。

就在洪涛忙着向大宋朝廷兜售燧发滑膛枪的时候,在广州城里也发生了一件足以和拿下唐州相媲美的大事,甚至在洪涛眼中,这件事儿比把蒙古帝国赶回黄河以北还大。广州的海商集体罢市了!大部分商船都开着船出了海,但不是去做生意的,而是拖家带口的乘船去了马六甲和卡兰巴港,连人都找不到了。广州城里到处贴满了大字报,上面写清楚了罢市的起因和海商们的诉求。

还没等广州城里的官员们反应过来,泉州、福州、琼州的大部分海商也跟着罢了市,同样是贴完了大字报然后坐着海船带着家人下了南洋,剩下了一片关门闭户的码头。这场大规模的罢市傻子都能看出来是有人在幕后统一指挥的,因为那些大字报都不是手写的,而是用印刷机印出来的。稍微懂行点的人就能从上面看出端倪,这几个城市里张贴的大字报居然如出一辙,从纸张到油墨都是一模一样的。

确实,幕后策划者就是文浩和他的那个知音社社团,这些大字报就是由知音报社设在泉州的印刷厂印出来然后由海船分批运到广州、福州和泉州的。但是光凭他的知音社团还搞不出如此大规模的集体行动,这次罢市之所以会一呼百应,真正的幕后黑手还应该说是海峡公司的新任董事长慈禧。但是慈禧和文浩都没有这种斗争方式的实际操作经验,甚至以前连听说都没听说过,所以在很多细节上难免会犯错。好在他们没经验,南宋朝廷也没经验,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没有了海商大规模采购货物,那些周边小城市里的供货商可就惨了,成仓库的货物积压下来卖不出去。他们拿不到货款,就会影响到他们家乡的作坊和小供货商的资金回笼,然后在这些作坊里做工的活计也就拿不到工资了,在然后这些活计的家里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产业链的终端出了问题,谁也别想跑。

这就是工商业和农业的区别,粮食收获了没人买不怕,它本身就是一种货币。但工业产品和原料就不同了,有人买它们就是宝贝,甚至比金子还贵重,一旦失去了商业流通环节,它们就是废物,放在家里都嫌碍事,不能吃不能喝,越是工商业发达的地区这个现象就越严重。

除了供货商之外,海商们还牵扯到了另外一根绳子,那就是采购商。往常海商们从国外运回来的货物,都有各地的大商人预定下来,海船一出港,其实就等于货物到港了,后面的产业链都准备好了吃下这批货。这种大批量的进货可以压低一些价格,然后这些人再把货物分批运往内地,卖给当地的商人,他们算是这个时代的期货商人了,赚的就是货物转手量大的差价。

现在海商们突然不干活了,谁来给他们提供货物啊?这可不是一船两船的东西,每年十月份从这几座港口出航的大海船不下几百艘,小海船就更多了,谁有本事把这个大窟窿填平?光靠朝廷那十几艘大广船连一家大批发商的胃口也满足不了,杯水车薪啊。

没有了进货商,很多店铺就失去了原料来源,尤其是那些以加工为主的作坊。没有了资金回笼,加工完的货物还卖不出去,这就让更多的作坊、茶农、纺织商人陷入了困局。他们赚不到钱,下面的小作坊、蚕农就更拿不到钱了。这玩意是连锁性质的,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链条都受影响。而海商们是这条产业链上中间的重要一环,他们出了问题,整根产业链就全停止了。

这一切的起因全都是那支南宋朝廷派来的皇家商船队。从去年开始,这支商船队就跟着海商的船队下了一次南洋,结果从马六甲港拉回来十多船货物,并因为交税的问题和斯万的父亲产生了点摩擦,不过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的交了税。面对那样一个杀人魔王,这些南宋朝廷里的官员家属和皇家亲属真不敢刺毛,他们在南宋国内可以享有特权,但是出了国以后,就没人惯着了。尤其是在金河帝国统领的地盘上,一切都要按照法律行事,就算是洪涛的战舰去各港口补给,也得照样掏钱。

吃了一个哑巴亏!对这些南宋官员的代理人而言,交税就是吃亏!他们不敢和斯万的父亲叫板,但是可以把怒火撒到海商们身上,任何时候,欺负自己的国民总是最容易的。如何欺负呢?就是在广州和泉州倾销低价货物。反正他们也是拿着朝廷的钱和船出来帮自己家族赚钱,什么多赚少赚的,只要不亏就成,出气最重要。

这么一来,可就打乱了原本井井有条的外贸市场,等后期返回的远航海商们一靠岸才发现,他们辛苦了好几年制定下来的销售指导价格体系全乱套了,朝廷商船队成了海商这个大粥锅里的苍蝇屎,一整锅粥都变了味儿。

三百九十七章图穷匕见

现在的海商,尤其是广州、泉州、福州、琼州这些主要跑南洋地区的海商可跟十年前比不一样了。他们过惯了按照商业秩序做买卖的生活,面对朝廷如此赤果果的扰乱市场、欺负人行为也不再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而是很积极的发出了他们自己的声音,还通过各种渠道把他们的声音向朝廷传播了过去。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做买卖可以,但是得守规矩,不管是谁,也得守规矩!

这个变化就是洪涛辛苦经营了十多年,小心翼翼给南宋朝廷挖的一个大坑!通常而言,挖坑的速度越慢,证明这个坑越大、越深、越要命。坑蒙古帝国他只挖了三年多,结果就让蒙古帝国一蹶不振,用两个三年都缓不过来。这个挖了十多年的大坑,其深度可想而知。

不过坑和坑也是不同的。有的坑下面带着尖刺,不管大小,掉下去就得伤筋动骨,洪涛给蒙古人挖的坑就是这种。有的坑里面全是大粪,掉下去不会伤及性命,但是恶心无比,爬上来之后还得被别人笑话,洪涛给欧洲人挖的坑就是这种。有的坑下面啥也没有,就是四边溜滑,掉下去既不受伤、也不恶心,但是你爬不出来,或者说你不和挖坑的人做出某种妥协,就永远也爬不出来了,洪涛给南宋朝廷挖的坑就是这种。

在如何影响南宋社会尽快完成转变、弥补自身缺憾的问题上,洪涛想了好久才得出一个结论,只能采取由下至上的方式,仿照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那样,让南宋的资产阶级自己站出来,去和封建贵族和皇权要他们自己的权利。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内战,自己也不用对南宋大打出手。不管赵范之流、郑清之之流如何耍弄权术为他们自家牟利,说到底他们也都是宋人,只是眼光、境界还达不到更高的水平,并不是必须彻底消灭的人群。

假如自己强行插手南宋内部事务,那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战争!只要战争一打响,不管因为什么,最终吃亏的还是普通老百姓,这个答案是经过历史无数次证明的,无一例外。那些南宋百姓并不明白为谁而战,他们只能被动的往上冲,然后死在自己的大炮和火枪前面,就算自己最终胜利了,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先进、富裕?这么大个国家,还是已经打烂了的国家,就算没有外部威胁,需要多少年才能恢复元气?在这个过程中还得病死、饿死、冻死多少人?自己已经快五十岁了,还能为这个国家操劳多少年?能不能在自己闭眼之前把它领上一条看上去正确的发展道路?这可都是未知数。难道只为了证明这么一大堆未知数,就要尸横遍野、荒地千里吗?

这个选择洪涛永远也不会选,他宁可啥也不干也不会去干这种用别人鲜血染红自己功劳簿的事情,那不就和文浩之流一样了嘛。洪涛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野心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和这些家都不沾边,也不想沾边。要是非让他当个啥家,他宁愿去当洪涛斯坦也不选择当皇帝,这是个人性格和喜好问题。

另外洪涛还要极力避免采用纯粹暴力推翻现政权的事情发生,他自己认为中国几千年以来,采用纯暴力方式改朝换代的比例太高了,每次城头变幻大王旗都杀得尸横遍野。成者王侯败者贼的思想要不得,这不和逻辑,对民族的向前发展也弊多于利。当这种思想养成了习惯、深深的植入一个民族思想里时,这件事儿就麻烦了,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会被过份解读。

洪涛一直幻想着让国家内部矛盾处于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状态中,对自己人别那么狠,有劲儿最好去往外国人身上使,别一见洋大人就弯腰,一见到本国百姓就横眉立目;别把外国人都当友邦,把自己人当家贼防着。而这一切他认为应该从根源上做起,开一个和平转变的先例,至于说能不能成为一个榜样、成为后世模仿完善的基础,那就不关他的事儿了,他一向是管杀不管埋的。理想嘛,你总要去追,追的上追不上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而且洪涛这么做是有理论依据的,马克思、恩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