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明-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亦是镇守云南的主将。自小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抚养长大,一直被当做亲生儿子,沐英的去世虽然没有像太子一样让朱元璋感到心痛,可是也颇为感慨。当初随他一起打江山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沐英从十二岁就跟着他一起征战天下,原本以为是留给皇太孙的肱骨之臣。

可是没有想到才四十八岁就这么走了。朱元璋再奏折上批复了几个字,然后递给在一旁坐着看奏报的朱允炆。示意让他看一下。上面写着:

“回葬京师,追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朱允炆忙起身道:“皇祖父厚待功臣,是万千臣民之福。”

“不要说这些,允炆,你说说,这沐英死了,云南那里该派谁去?”朱元璋故意板着脸问道,其实对于孙儿的那句称颂颇为受用。

“允炆已经随皇祖父批阅奏折有两个月了,从以前的各地奏折可以看出,沐英之子沐春从小随西平侯在云南平叛,西平侯在云南有颇得人心,与其朝廷再派人过去,还不如让沐春子承父志,在哪里建功立业,更显得皇祖父的知人善用。”

两个月的时间不是白白度过,朱允炆已经渐渐适应了这个身份。再则知道沐家几百年都在云南替大明守护西南,在《鹿鼎记》清初的时候还出现沐家的身影,该怎么说他当然知道。

朱元璋对这个回答显得比较满意,点了点头,对于这个孙儿,他是十分了解的,性格像极了他父亲,只是比朱标更加善良和软弱,太子不管怎么说,也算是十分坚持原则的人,纵然朱元璋和儿子因为杀戮的问题争吵不休,私下还是比较欣赏儿子的耿直,但是这个孙儿却是一个墙头草似的人物,除了在吟诗作画方面是一个天才之外,对于****简直没有任何感觉,只是一味的想做个老好人而已。

而且喜怒都在脸上挂着,丝毫没有作为君王的心胸,所以朱元璋一直让他陪伴在自己身边,希望这个孙儿能够学会自己些许手段,能够继续替朱家守护江山。

在之前朱标没有亡故的时候,他也常常要朱允炆为自己读取奏章,也问过类似的问题,但只是得到“一切听凭皇祖父安排”之类的话,现在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也算难能可贵了。

孙儿有了进步使他感到欣慰,但孙儿却是一直托词为梦遇父王朱标,说是不想当皇帝。却不料他愈是这样说,在朱元璋心里却是愈诡异。

朱允炆却苦于再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托词,只能坚持到底。其实他早就不堪这样的生活,每天在东宫和皇宫御书房两线之间徘徊,要么是回到东宫面对自己那个没有主见却又整天以泪洗面的母亲。要么就是战战兢兢面对那个已经老迈但是又喜怒无常的爷爷。

他也不是无事可做,但做的都是触目惊心。在朱元璋的吩咐下,他开始帮助阅读奏折,甚至可以帮助批阅一些无关大局的奏章。

从那天开始,一个来自现代法制社会的灵魂,在附身之前又是专研法律的大学生,却每天接触的都是一言而决生死的封建制度,已经是和他所学的相违背。

最初伴驾御书房,就遇见周德兴之子周骥被揭发同宫女乱搞关系,以“帷德不修”罪名,父子连坐诛死。在没有什么证据的情况下,不用审问,也不用调查。就是朱元璋轻描淡写的一个朱批,就葬送了几条人命,上百人被发配岭南喂大象。虽然周德兴战功卓绝,虽然周德兴是朱元璋从小的玩伴。但因为牵涉到后宫的事情,谁敢多讲话。更不要说和天子论个高低了。每当看见朱元璋手中的毛笔伸向混合了朱砂的砚台。朱允炆的心就会剧烈的跳动,因为他知道又会有人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朱允炆只能保持沉默,心里忐忑着看着朱元璋拿起那本他最担心的密折,是锦衣卫呈上的,里面的内容是:靖宁侯叶昇牵连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

没有迟疑,朱元璋甚至没有再去看后面的详细内容,直接就用朱笔圈了上去。又是数条人命就要消失。

“不要……。”

“没有证据,单凭锦衣卫的一面之词就定罪,那是不对的。”

“要给叶将军一个解释的机会……。”

朱允炆仿佛又回到了现代的法庭,而自正在为当事人辩护。愕然抬起头,好似不相信有人敢这样对他说话一样。几个月平静而又无味的生活使朱允炆忘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千古暴君。此时才想起来。望着朱元璋有些迷茫的眼睛,心里不由一惊。

饶有兴趣的看着平ri儒雅随和的孙儿,朱元璋实在觉得没有理由允炆会变得这么急切,不过一个大臣的有罪无罪,该杀或者不该杀就在他的一念之间,不过他倒想听听孙儿要说出什么道理。

这时朱允炆在一时冲动之下,冷静后才明白自己在和谁说话,看着那张拉长的马脸,心里感到些许不妙,这不是六百年后的法制社会。这是一个生杀大权集中的世界。

心里不由无状的****,几个月都过来了,何苦这样把自己摆在一个风头浪尖上呢?当下话锋一转,忙走到御案前跪下。道:“皇祖父,允炆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说吧……。”

“上次听皇祖父说,世人都说帝王无情,滥杀无辜。如果这次再无缘由杀靖宁侯,我想皇祖父的盛誉会被小人污蔑。所以我恳请皇祖父能法外开恩。或者给世人一个说法?”

“允炆,叶昇可是谋反,有什么法外开恩?你不要多言了。”在朱元璋的眼里,只要涉及谋反,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看见孙儿为了一介反臣辩解。心里不由泛起一丝厌烦。难道这个孙儿真的不能明白朕的心意吗?朕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你以后的顺利吗?

耐着性子,朱元璋中原按下心里那份怒火,孙儿的不识好歹已经让这个年迈的老人没有耐心。咬着牙说:“当初我叫人在厅中放了一枝带有很多刺的荆条,让你父亲捡起来。他不敢去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谁不知道,朱允炆腹诽道。这个故事在二十一世纪已经是人尽皆知了。

看见孙儿没有回答,朱元璋笑道:“我当初令标儿拾荆条,他却惧荆条有刺,恐刺伤自己的手。如果朕把刺除去,那么再去拿不就没事了吗?我今天所以要杀这些人,就是除刺,你难道还不明白我的意思吗?”

尽管是已经知道答案,但是朱允炆还是要起身行礼,赞叹圣上英明,心里转瞬一想,却是计上心来。

正文第四章叶昇案外

“如皇祖父所言,世人皆说朝廷擅杀,但却不知道杀的都是一些无知狂妄或者贪墨之徒,以至于造成今ri的误解。为什么世人会如此说法,为什么皇祖父为了天下人,却是遭人误解。皇上可能是不在乎身外名利,可是作为孙儿,却不能不为皇上证明,让天下万民都知道皇祖父的苦心。”

几句话说下来,朱元璋的脸上已经是变了几遍,年迈的他已经不在乎许多后果,但是孙儿的这一番言论却是可能打动了他的心扉,千古一帝谁不想做?又有谁甘心落个桀纣之君的名誉。

“朕一心为天下黎民百姓,但是天下人却认为朕嗜杀功臣,只看见朕杀的那么多功臣元勋,却没有看见朕杀的那么多贪官污吏,为什么,朕难道真的错了?难道他们没有看到那些所谓的功臣贪赃枉法,没有看到那些所谓的功臣鱼rou百姓吗?”

心里这样想着,但是脸上却未表露,只是淡淡的问道:“允炆你想说什么?”

看见朱元璋的脸色渐渐平静,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有了一些效果。朱允炆的心里踏实了很多。也是暗自鄙夷朱元璋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理。

当下把他在现代所学的法律程序削皮去筋、挑拣一些不会触及逆鳞的说了一些。比如说公审、辩护、取证和陪审团等等。反正也不管朱元璋听懂听不懂。主要的就是吸引其的注意力,他知道,叶昇的案子并不重要,已经是十几年前的案子了。朱元璋只是抱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心理来看待这个事情。不过也算是一种信号,一种新一轮清洗功臣的信号。他在逼迫像是蓝玉等其他武将做出反应。

在几个月的御书房伴驾中,他已经不止一次的看出朱元璋毫不掩饰的杀意,剑锋所指就是在胡惟庸案和郭桓案中的漏网之鱼。他要让人人自危,他要让大家都畏惧,他要把武将们逼上绝路。那么这些人为了自保也许就会露出破绽。

反正他要杀人,他要杀在自己驾崩后,一切能威胁到朱家大明江山的人。不过是寻找一个理由而已。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心里还是十分珍惜自己的名誉,而朱允炆就是利用这一点,挑拣了一个朱元璋并没有十分放在心上的人下手。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现在他的目的达到了。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听完了孙儿所讲,心里不由暗自叹息孙儿的妇人之仁,哪有谋反案还要公开审理的呢?那不是自曝家丑吗?反贼还可以请人辩护,还要锦衣卫找出具体证据让反贼辩驳。谋反乃是逆天大罪,落到谁头上都是抄家灭族。谁会承认?陪审团也不就是三堂会审?但是陪审团认为没有罪,大理寺不得强行通过有罪的决议,那还审什么?朕的官员每天都有国家大事要忙碌,天天陪审?那他们倒是愿意,可是朕的俸禄不是白发了吗?

摇着头,正想把其中利害慢慢的说出来,顺便驳回孙儿的要求。但是转眼看到允炆那充满期望的眼神。一向****的心忽然又软了下来。允炆长的可真像标儿啊,都是挺直的鼻梁,如剑的双眉,似水的眼睛,还有厚厚的嘴唇、白皙的皮肤,朱元璋仿佛又看见小时的朱标。

标儿这么大的时候,朕还在南征北伐,一年难得见几回,每当遇见,标儿就会为自己捶打酸痛的腰身,会默默为自己整理好地图和文书。会无声的站在自己的身后,然后用一种崇拜的眼神看着自己。

朱元璋的眼神有些迷离起来,好像又看见是朱标站在自己的面前,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却变成:“你看着办吧,但是让德阳跟着你,另外,有什么事情吩咐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去办,朕让他暂时听你的差遣。”

~~~~~~~~~~~~~~~~~~~~~~~~~~~~~~~~~~~~~~~~~~~~~~~~~~~~~~~~~~~~~~

叶昇,功劳在大明开国元勋中可能连末席也坐不上。因为是当初张士诚部降将的缘故,所以在官场上也没有什么人脉。不属于任何派系,也不属于任何门阀。

但是为什么却成为大明盛世的转折点呢?很多年之后,许多史学家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叶昇和当年只有十五岁的建文大帝是什么关系?成了许多人研究的课题,太祖皇帝杀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建文大帝会去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叶昇呢?谁也不知道。

很多人更不想不到的是,叶昇一案,其的重要性竟然超过了胡惟庸案、空印案和郭桓案成了大明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典型案例,因为他带动了整个大明的法律进程,在文官的眼中,叶昇案是建文大帝向百官发出实施仁政的信号。在已经被朱元璋杀怕了的武将眼里,却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大家的心里无一不充满了希望。

但是无论在什么光环之下,叶昇案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掩饰不住当初的尴尬。由于牵涉“谋反”两个字,虽然朱元璋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网开一面,但对于公开审理还是充满着抵触。

所谓的法庭就设在大理寺偏厅,那是一个深邃而又阴森的地方,反而显得比大理寺正堂大了很多,只是地砖上的血迹斑斑向众人传达着一个信息,那就是不知曾经有多少冤魂在这里哀怨辗转。

没有了公开审理,不过大理寺还是派了一个副卿主理此案。除了手执水火棍的衙役之外,二十个蒙面的陪审员也都在一侧坐了。

为了这二十个陪审团的人,朱允炆可是煞费苦心,本来以为中国人都喜欢看热闹,人应该是轻易的凑齐,所以当初在考虑陪审人员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只是吩咐要找到四个有爵位的、四个有功名的、四个商贾、四个工人和四个农民而已。为了保证案件在审理过程中的公正性,这二十个人都不能有官职在身。

谁知道在朱元璋强力的政策下,这分别从不同阶级凑齐的二十人却有着共同的理解,那就是所谓的陪审,和陪斩不会差太多。

当名单被朱允炆确定后,每个人几乎是被衙役押解着前往大理寺,每个人在临行告别家人之前,都显示了各自的凄惨悲切。交代后事,子女抱膝而凄。夫妻相望,眼中充满了绝望。

到了大理寺,看见太孙殿下,不约而同的长跪不起,哀求饶过。朱允炆被搞得啼笑皆非,没有想到会见到如此场景,不过看到有白须长者也以头捣地,以至于额上流出了血,嘴里还大叫着不能祸及家人,好像此番之后,就进了鬼门关一般。

心里也不好受,以太孙之名,保证他们的安全。但是陪审人员那里肯信。牵涉谋反,都是犯了帝王之大忌。但凡有丝毫牵涉,必是杀之而后快。现在朝廷居然让他们陪审,其中到底是怀疑自己,还是警告他人,原因不得而知,但是自己身居其中,危险成分还是大大的增加了。

经受不住苦苦的哀求,朱允炆也没有办法,只得命令锦衣卫置办面具、黑衣。每个陪审人员在法庭之上皆不以真面目出现,而他们身份证明和文书,在案件结束之后,将会在他们面前焚毁。用来抚慰这些人的不安。

不过看着他们不相信的眼光,还有惶惶不安的神情,对于自己原本十分得意的公审一事,信心还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动摇了。他忽略了被蒙古人欺压后,又在朱元璋yin威下生活了几十年百姓的胆量。也忽略了几千年来封建儒家思想的侵蚀。

不过唯一令他有些感到安慰的是,通过叶昇案,他终于发现了大明还是不缺血性男儿的。

原本认为最难的是为叶昇寻找讼师,因为要为一个有谋反嫌疑的人辩解,需要莫大的勇气,虽然公开审理的是叶昇贪赃枉法,但是在消息灵通的京师,谁不知道锦衣卫办的案子大都是逆了皇上龙鳞的大事。

就在朱允炆一筹莫展的时候,两个士子直接找上门来,景清,陕西真宁人,戴德彝,奉化人。两个人皆是洪武二十三年落第的士子。在京师中求学等待下次的秋闱。得知叶昇案陷入了尴尬,堂堂大明竟然没有人敢仗义出言。

出于义愤就揭榜而入,让朱允炆大为高兴。当时就全权委托他们二人为叶昇辩护,为了坚定他们的信心,在许多辩护措辞和证据反复提出自己的意见。让二人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会审的主要过程,很少人在事后提起,无论是陪审人员或者是衙役官差,在事后都被锦衣卫下了封口令。不过就算是不下封口令,相信也没有什么人敢主动议论此事。

但是有人问及景清和戴德彝二人时,却都是暗自称赞。对于两人在堂上的表现,只有朱允炆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说他们胆大心细,口才绝伦。最要紧的是敢冒着得罪锦衣卫的危险来参与这次公审,那基本是拿着自己的性命和功名前程做赌注。

“不才二人一时莽撞,只是觉得靖宁侯虽然可疑,但罪不至死,更不要说祸及家人了。锦衣卫虽得皇上信赖,但是近十年来颇为嚣张,安知不是公报私仇乎?所以才不自量力、螳臂当车。但愿能使皇上明白锦衣卫为祸,非朝廷之福也。”

景清初见朱允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单单凭着这一句话,就可以将其打入锦衣卫的黑名单。更不要说一年后的秋闱了。在锦衣卫的罗织下,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还不一定。

鉴于如此,作为此事的始作俑者,朱允炆已经将其二人要到身边,作为侍读之人,将他们打上太孙殿下的烙痕,那样可以使锦衣卫做事有些忌讳,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他们,不过朱允炆对于他们的欣赏已经到了不加掩饰的地步。

没有重复的审理,叶昇一案很快的就落下帷幕。善于揣摩圣意的百官和锦衣卫,在此事之初就做了放水的打算,所以公审也不过是陪着太孙殿下过家家而已。

叶昇保爵去职,暂时留于京师。未得皇上御旨,不得擅离。所公开审理的几项罪名,本来就是锦衣卫强加而上的,在景清和戴德彝的辩解下。也被驳的漏洞百出。

正文第五章正式册封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借助叶昇案朱允炆所积累的人望。朱元璋正式下诏,皇太孙朱允炆为大明储君,以黄子澄、齐泰、为东宫侍读。景清和戴德彝为伴读。重建东宫制,诏命皇太孙断刑狱之事,锦衣卫南镇抚司听命于皇太孙。

锦衣卫主要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北镇抚司管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司法机构。

朱元璋让皇太孙主理锦衣卫南镇抚司的用意十分暧昧,但又似乎十分明显,作为皇家爪牙的锦衣卫始终要掌握大明皇帝的手中,那么让锦衣卫下一步听从皇太孙的旨意就势在必得,而北镇抚司掌握皇帝钦定的案件,现在的皇帝还有利用的价值,所以暂时不能交与皇太孙,而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如果是别人主理也没有什么,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清水差事。但若是皇太孙亲自主理,那么意义就不一般了。等于说锦衣卫内部的事务他皆可插手,看着谁不顺眼就可以以军纪、法纪来约束对方,是让人都有些心惊胆颤的。

其中最为不安的不是别人,就是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蒋瓛。本来在锦衣卫中一手遮天的他,突然被放个凤子龙孙在身边,还真的不好受,特别这个凤子龙孙还是以后的大明皇帝。怎么能不让他如坐针毡呢?

皇上天马行空的安排实在让他难以揣测,但是蒋瓛却被皇太孙雷厉风行的作风吓了一跳。为了方便北镇抚司专心诏狱之事,很多事务现在名誉上都归南镇抚司监管。除了缇骑和探听局之外,别的基本都是南镇抚司在主理着,乍一看皇太孙只是主理南镇抚司,但是锦衣卫却是大半在朱允炆的掌握之中。

也不知道皇太孙是没有将他放在眼里,还是不知道官场规则。接到圣旨,皇太孙却是连他也不通知,就召集南镇抚司所有官员开了一个会,其中还叫上了主管南镇抚司的同知和佥事,就偏偏没有他这个锦衣卫的第一号人物,等他赶去请罪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成了定局。

朱允炆封官许愿完毕,众人皆大欢喜。当然,不熟悉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