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盗破天下-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另一处宴会之地,有人也正在感慨,不过,再怎么感慨,也只是内心里的。

    这人,便是大唐肃宗之子,广平王李豫。他此刻,正在回纥首领葛勒可汗的王庭之中做客,接受其宴请,陪在一旁的,是郭子仪。

    在座的,回纥这边,除了回纥汗国的几名重臣之外,还有葛勒可汗的二儿子移地健。移地健的座位很特别,并没有区分主宾,而是就近李豫。

    酒不知过了几巡,肉也吃了不少。见了个空,李豫朝着王座之上的葛勒可汗道:“敢问大汗,关于借兵一事……”

    “哎!”葛勒可汗举着羊小腿的手一挥,“借兵一事本王肯定借,殿下不必担忧,只是如今入冬,天寒地冻,并不适宜带兵打仗,所以殿下大可不必着急!”

    李豫一听这话,面露不甘之色,不过见葛勒可汗模样,依旧如早前几次一样显露出不耐烦来,只得按下,点点头。

    “其实,肃宗可汗被那安禄山所害,我们大王也是极为痛心,恨不得喝其血,食其肉,只是,如今安禄山势大,所以报仇之事,只能从长计议,殿下切不可因为报仇心切而冒失啊!”对面位置,回纥宰相顿莫贺出言劝慰道。

    “宰相所言极是,吾兄切莫着急,等过了这冬,我定会率我回纥健儿与吾兄一道去杀了那安禄山!”说话的,乃是移地健,如今的回纥太子。

    “嗯!”见众人都是好言相劝,李豫点头,朝着移地健道:“多谢吾弟!”

    王座之上,葛勒可汗见此,突然幽幽地道:“看着我儿移地健与殿下称兄道弟,本王心里甚是开心。当日大唐肃宗可汗让我儿与殿下结为兄弟,视我回纥为一家人,我回纥自然视大唐为一家人,以后,殿下如若不嫌弃,也可如我儿移地健一样,唤我为父王……“

    一句话说出,场间的气氛陡然冷了下来。李豫惊愕地望着王座之上的葛勒可汗,身边下首位置的郭子仪,也是同样模样,不过神色间除了惊愕,更多的是皱眉深思。

    其实,在座的人谁不明白,虽然大唐当日因为安禄山叛乱而丢了京城,但大唐之于回纥,依旧在名义上是宗主,所以,李亨当时出于拉拢需要,让李豫与移地健结为兄弟,但之间的关系依旧是宗和附的关系,而如今,葛勒可汗则打破了这层关系,要越附而宗,让李豫唤其为父王,明显是存了心思的。

    “怎么?难道殿下看不上本王?”见李豫不答,葛勒可汗冷幽幽地问道。

    “父王……”移地健想说什么,但只叫了一声父王,便被葛勒可汗瞪回去了。

    “回纥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郭子仪内心冷哼一声,放在桌几下的手,不禁捏成了拳头。

第261章 除了乱,还是乱() 
昔日大唐之地,如今各处生乱,战事频仍。

    民间各种消息不断,传言自李亨被安禄山的手下李归仁杀死后,退位为太上皇的李隆基也没能熬过冬天,身染重疾,一命呜呼了。

    “难道大唐气数已尽?”有人不禁问道。

    “怎么可能,你没听说吗,广平王已经借来了回纥重兵,正在灵武集结,不日将挥军攻击叛军!”

    “哎,以我大唐如今形势,向回纥借兵,就怕即使赶走了安禄山这头猛虎,又来一只恶狼啊!”有读书人深沉道。

    “怎么会,回纥与我大唐向来交好,我可是听说,回纥太子与广平王可是约为兄弟……”

    “哼,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读书人见自己的深沉担忧被反对,冷哼一声,继续道,“自古而今,哪朝哪代能少了与外族约为兄弟、甥舅,甚至和亲为一家的,但还不是照样该捅刀子的时候捅刀子?”

    旁边心存美好想法的人一听这番话,闭嘴不言。

    当然,也有好事者,言之凿凿地传言,大唐气数已尽,因为,某某真人夜观天象,发现新的帝星耀天云云。这类传言,在这个时代,传播的速度简直如风。

    齐州、德州之地,因为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洞察安禄山反意较早,早有防范,所以自安禄山叛乱以来,其他各州相继失陷的情况下,平原郡得以存免,但即使这样,平原郡的形势也不容乐观。还好,后来河北道先后有十七郡纷纷响应平原郡,或抗击,或反戈,特别是在永王李璘应诏节度镇守河北道之后,经过与叛军的几番较量,才渐渐稳固了形势。

    只是,就在形势大好的时候,不曾想长安之内,李亨中计而亡,形势急转而下。不唯如此,在叛军士气大涨的情况下,又有一些州相继投降,李璘等人不得不收缩兵力固防。

    鄂州之地,以至山南、江西、岭南三道之地,叛军势力虽有侵入,但却兵寡将少,此前也被唐军收复了不少失地,而就在势如破竹的时候,长安城惊变,攻势也不得不松懈下来。

    叛乱后,寿王应诏节度镇守江陵。本来,他与鄂州以及山南、江西、岭南三道的唐军虽有联系,但并无指挥权,但如今,李亨的身亡,李隆基的驾崩,令驻守鄂州等地的唐军将领群龙无首之余,不得不转而主动联系李瑁,希望其出面拢心。正是这样,李瑁一下子成了掌握二十多万大军的一方势力。

    当然,其余各道州,无论是以往的皇子,还是曾经的王爷之流,仗着皇族身份,如今都俨然具有了号召一方的号召力,纷纷派出使者,奔赴往来,拉兵拢将,充实实力。又或者,曾今的一方节度,如今在群龙无首的大乱下,俨然成为了土皇帝,这些人,有的彷徨不定,有的高举义旗,有的两面三刀,都在为将来做着打算。

    然而,在外人看来,这般景象,如春秋战国之时一般,成为诸侯纷立的混乱局面,只不过,如今不是称呼为诸侯,而是节度罢了。

    幽州,范阳郡,节度使史思明如今算是一方诸侯了,当然,这个节度使,乃是安禄山封的。早先时,他还只是营州平卢的一个将军。

    最近,史思明得了安禄山诏令,正在集结兵力,之后,将挥兵南下,一路荡平黄河以北的唐军,也就是颜真卿及李璘等人所在的势力。

    营州,平卢镇治所所在地,如今的留守,乃是安禄山任命为平卢节度使的徐道归。平卢作为安禄山的根据地,如今虽然不处前沿阵地,但却担负着为叛军筹集粮草、征募新兵的重任。

    这会儿,徐道规正得了安禄山的诏令,为史思明南下筹集粮草、征募新兵,其麾下有一裨将,唤作侯希逸,本就对安禄山反叛大唐有颇多意见,因而并没有执行徐道归的命令。

    “将军,节度使大人那边,可是又派人来催了,我们是不是……”帐下,一员副将正向坐在帐后的侯希逸请示,不过请示到最后,看到侯希逸明显不在乎的表情,声音不自觉地低了。

    侯希逸看了眼副将,没有言语,而是继续低头对付起盘中的烤羊腿来。一旁,候在帐下的另一人见此,朝着副将打了个眼色,摇了摇头。

    副将见了,然后点点头,朝着侯希逸行礼道:“既如此,属下告退!”完了,又朝立在旁边的那人抱了一拳,便转身离开了。

    见副将离开了,这人转头看向帐后的侯希逸,轻声道:“将军,您既然不愿从安禄山反叛,但如今公然抗拒,怕是十分不妥啊!”

    侯希逸听了这话,正在撕咬羊腿的动作一滞,而后叹了一口气,也不吃了,直接将羊腿掼进了案上的盘中,拿起一旁的巾帕擦了擦嘴,接着又开始擦手。

    “我哪里不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侯希逸说着,站起身来,绕过长案,看向帐下之人,“当初正因为是这,我才忍了一时之气,没有抗拒,暂时顺了叛贼,想着有朝一日了,等我大唐缓过力气来了,再反了他安禄山的,可谁知,我大唐竟然如此不堪,连至尊都被安贼所杀,如今,我是骑虎难下啊,真的顺了安贼,替他冲锋陷阵,我良心难安,但如果反了安贼,却势单力薄,只会叫我手下的将士们白白送死啊!“说完,忍不住低下头,神色黯然。

    “将军忠心不二,用心良苦,又体恤将士性命,实乃我等的福气,其实,将军只是看到了眼下的困局,但如果将军将目光放长远一点,说不定不只能突破这困局,而且还成就大事呢?”帐下人微微一笑道。

    “哦?”侯希逸讶异一声,又看向帐下之人,“柳参军有何良策?”

    “良策嘛,也算不上!”被称作柳参军的帐下之人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属下倒是有个建议,就看将军……”

    “有何建议快快说来!”不等柳参军说完,侯希逸急急叫道。

    “啊,是!“柳参军见此,客气的话也不说了,直接道,“将军,如今的情势,安禄山的势力的确是大了,但我们也看到,随着地盘的扩大,无论是粮草供应还是兵源供给都出现了问题,所以,安禄山的后方兵力不足,此等机会,正是成事的好机会,而如果,再能与人联合,一起反了安禄山,大人还怕势单力薄吗?”

    安禄山后方空虚,这一点侯希逸是知道的,所以听了柳参军的分析,不由得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与人联合,一起反了安禄山”这句话上。

    “参军的意思是?”

    “将军可知道,如今除了您对安禄山不听调不听宣外,还有何人如此?”

    “我倒是听说,那安东都护王玄志曾多次驳了安禄山的命令,但他也固守安东,不曾声援过大唐!”

    柳参军点点头,微微笑道,“将军所说不假,王玄志背依高句丽、渤海国等小国,自认有退路,所以对于安禄山与大唐的战争,只作壁上观,但将军估计不知道,如今,安东都护,虽然表面上还是那王玄志,但实际上,早已经换了主人了!”

    “换了主人了?什么时候的事?是谁?”侯希逸大为惊奇,接连发问。

    “这个人,说起来,还是将军您的旧僚呢?”

    “哦,是谁?“

    “李嗣业!”

    “是他!”侯希逸怔然,疑惑道,“还记得他以前是在安西那里才对,怎么出现在了安东了?”

    也难怪侯希逸疑惑了。因为自安禄山反叛以来,叛军与唐军对峙,隔断了东西联系,往往很多消息,需要很久才能传到彼此这边。

    “这个属下也不知道,只不过属下有好友在李嗣业麾下,前些日子不巧相遇,属下才知道了安东都护已经换人的事,而且据我那友人讲,李嗣业将军不只整合了契丹、奚族等部落,而且还将高句丽、渤海以及倭国等的势力都整合了起来……”

    “什么?”侯希逸惊得有些目瞪口呆,甚至后退了一步。

    “嘶……”吸了一口冷气,让自己平复下来后,侯希逸皱眉道,“李嗣业从安西跑到了安东,居然还整合了这些势力,他,图的又是什么呢?”

    “图的什么,属下的确不知,不过,据我那友人讲,李嗣业将军似乎正在谋划着攻打安禄山,而恰巧,将军您又不愿与安禄山为伍,所以,属下想,如果可以,您能与李嗣业将军联手,说不定……”话到这里,柳参军收住了话音,而后将目光投向侯希逸,一副静待侯希逸拿主意的模样。

    侯希逸听了,皱眉沉思起来。

    ……

    而在侯希逸沉思的时候,齐州,永王李璘轻驾纵马,刚刚来到紫极宫拜访玉露真人。只是,却被道童告之玉露真人云游未归。不得已,李璘折返。而在李璘折返不久,道童回到后山时,被言云游未归的玉露真人却在凉亭之内张望风景。

    “人走了?”玉露真人问道。

    “是!”道童回应。

    “嗯!”玉露真人点点头,“你且下去,以后无论谁来,都说我云游去了!”

    “是!”道童应了一声,弓腰施礼,而后退了下去。

    道童离开后,玉露真人依旧眺望着远山,久立不动。好久之后,突然,雨露真人深吸一口气,轻言道:“西方帝星耀天,他,终于成气候了啊!”

    

第262章 李嗣业的征伐史() 
安东都护府,乃是与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一样的大唐设立的六个主要的都护府之一。自高宗总章元年大唐灭了高句丽后设立,统辖原高句丽辖地,并成为处理与新罗国、渤海国等小国关系的军政机构。期间,治所多次变迁,至玄宗朝时,迁至了辽西故郡城。

    安禄山叛乱之时,倒是联络过安东都护王玄志,但被王玄志拒绝了,但却并没有针对安禄山,而是作壁上观。一心觊觎中原大地的安禄山见此,便任命徐归道驻守营州牵制王玄志。

    王玄志见此,倒也老老实实地做那看客。当然背地里,也没少了与新罗国和渤海国等勾搭,打的算盘,不外乎等安禄山与大唐河蚌相争到了两败俱伤的时候,他做那得利的渔翁。

    王玄志的美梦做得不错,不过却中途被人打断了。而打断他美梦的人,是李嗣业。

    本来,李嗣业只是安西都护府一个军镇的长官,与安东都护府之间,太平之时隔着老远的距离,来往一趟很是费事,更何况如今天下大乱,隔着的,可是千军万马的混战,但李嗣业却偏偏来了,而且还是带着军队来的。

    要说李嗣业突然出现在安东,其实是李无解当年被追杀后受伤,在奚组村落养伤之时,那次活捉了两名倭国的人贩子时起的心思。

    而后来李嗣业从疏勒到了龟兹后,与封常清一般,不想直接直接与大唐针对,故而被李无解安排来了安东。当时在龟兹时,李嗣业的士兵接受了整编后,便被设为独立于第一兵团和第二兵团的一支独立旅。当然,最初的时候,这支独立旅只是名义上的,因为这支独立旅的兵员只有李嗣业从疏勒带来的两千士兵,离一个整编旅的七千兵员来说,数量还差许多。

    但就是这两千士兵,在龟兹接受了新的练兵方法的操练后,最后全部以蚂蚁搬家的形式,一拨拨地经由回纥领地,有的,则是经由大唐和回纥的边界,最终来到在乞塔等契丹人的带领下,来到了安东。

    而后,李嗣业借助图娅、洛青等契丹族、奚组部落的力量,并通过不断整合周围其他部落,慢慢壮大队伍。本来,李嗣业的军队是在图娅所在的扈突部驻扎,后来知道了王玄志作壁上观的事情,于是直接来了个鸠占鹊巢,进而以安东为支点,征伐了最近的渤海国,而后又征服了新罗,最后直接越海而过,征服了倭国。

    而征服这三个国家,总共只花不到一年的时间。之所以如此,就因为李嗣业的军队,掌握着领先于这个时代的火器,并且李无解颇有远见地让一批一百多人的兵工厂的技术人员随着李嗣业一同出发,避免了因为路途长远而导致弹药供应出现问题。

    弹药供应无后顾之忧的李嗣业,带领着一千多亲军,再加上契丹族和奚组的战士,浩荡而来,每到一座城下,并不着急冲锋,而是首先架起火炮,对准城内大肆轰炸一番,待轰碎了城门,轰塌了城墙厚后,乘着敌人呆愣的功夫,便命令士兵冲锋。

    而那些被火炮轰炸得头脑嗡嗡响的敌军还没反应过来,李嗣业的军队已经冲进了城中,大肆杀戮起来。特别是其中的奚组和契丹族战士,简直不要命了地冲锋、杀戮、抢劫,特别是在征伐倭国时,要不是李嗣业的收束,这些人差点杀红了眼。

    这一日,故郡城外,李嗣业正在为人践行。践行的主要对象,乃是刚刚从安西赶来安东没几天的杜文宗等人,其中以杜文宗为首。

    李嗣业从侍卫端着的盘中端起一碗酒,高举面前,朝着杜文宗道:“此去新罗,总司令的大计能否施行,全在宗文专员了,希望专员此行马到成功!”说罢,将酒碗双手举着递给了杜宗文。

    杜宗文接过酒碗,微抬一下:“谢李旅长!”说罢,也将酒碗中的酒喝掉。

    李嗣业又从杜文宗手中接过了酒碗,而后扭身放在了侍卫端着的盘中,又端起另一个斟了酒的酒碗,朝向站在杜文宗旁边的一个军人,此人,乃是李嗣业麾下的一员战将,唤作李仕成。李仕成和他的五百士兵在征伐新罗时出力甚众。

    “此去,切记等新罗的一切布置妥当后,再前往倭国。到了倭国后,切记听从杜专员安排,不可再像以前一般脾气上来了只管杀伐!当然,按总司令说的,那些贵族,如果还有其他心思,该敲打的时候就敲打,切不可让他们再成气候!”叮嘱完了,才将酒递给了李仕成。

    李仕成郑重地接过酒,高高地端着,严肃道:“请旅长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总司令和您的期望!”

    “嗯!”李嗣业点点头,看着李仕成将半碗酒饮下,接了酒碗,而后又放回了侍卫端着的酒盘中,后看着李仕成和杜文宗道:“好了,时间不早了,你们出发吧,一路顺风!”

    李仕成一听,朝着李嗣业行了军礼,而杜文宗则抱拳施了一礼。

    当李仕成和杜文宗率领着队伍浩荡而去后,李嗣业这才收回了目光,转过身,朝身边的侍卫们说道:“好了,咱们也回吧!”

    哗啦啦一阵响,侍卫们纷纷行动起来,围绕在李嗣业周围伴行。

    走了没几步,李嗣业身边的侍卫长袁霄忍不住道:“旅长,属下有一事不明!”

    “哦?”李嗣业撇头看了一眼袁霄,脚步不停,开口道:“什么事情不明白?”

    “属相不明白的是,同样都是昔日的属国,为何总司令却对新罗国和倭国的态度迥然?”

    袁霄说的,自然是指听到李嗣业与杜文宗谈话时,杜文宗所传达的李无解的治夷方略。原来,李无解在得到了李嗣业征服了新罗和倭国等小国的消息后,专门从安西派来了杜文宗等一众行政专员。这些人的使命,便是在军政机构之外,新设行政机构,并通过实施新政,取得当地百姓的认同,而后慢慢淡化军政色彩。

    本来,李嗣业凭借绝对武力在一年不到的时间久征伐下三国。其中因渤海国最是接近安东都护府,管理起来相对便利些;而新罗国和倭国,因距离的原因,不得已,李嗣业只得掠了两国的国王等一众高层安置在安东。至于驻守的驻军,李嗣业则以少量安西将士配以奚组和契丹族的战士,再加上整合的一部分渤海国的士兵及新罗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