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二生肖戾气转-第1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苟言志全部都死在了郑义手上,郑义不愧是太白金星的徒弟兼拯救苍生、替天行道的人,现在一十二道戾气全部都遇难了,最难过的自然是龙帝,这意味着龙帝辛辛苦苦花了两年建好的祭天殿已经失去了作用。一十二道生肖戾气是想上天去获得永生,而龙帝想上天得到他的长生不老兼天下无敌,现在破灭了,什么都没有了,龙帝的美梦彻底的破碎,现在龙帝也变得形单影只了,自己的六大护法神也相继去世,龙城里面的高手诺斯、诺顿、鬼道等也在之前的战斗中牺牲,龙帝踉踉跄跄带着绝望来到了祭天殿,他放眼望向了远方,远方的霞光还在,而光彩却黯淡了,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快要终结,天亡我也,明明自己竭尽全力,但是最终没能保护好戾气老大沈辰龙,以至于最后龙帝懊悔不已,龙帝根本就没有想到那个叫小莲的是者郑义的帮凶,本来郑义已经不行了,没想到传来了戾气老大沈辰龙遇害的消息,龙帝绝望了,他悲愤的再次把祭天殿毁灭了,用的是“毁天灭地”之类的绝招,接着龙帝在废墟上面沉吟,他难道忘记了他曾经的写过的警训了吗?如果不是忘记的话,他怎么这么狼狈?那警训是这样写道:

心欲小而胆欲大

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

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训曰: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乱时,因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信息不通,朕心忧之,现于词色。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军旅事,奏毕佥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向朕云:「臣观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兵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抵敌?不日永兴之师捷音必至。陛下独不观太祖、太宗乎?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朕甚是之。不日,永兴捷音果至。所以,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实人也。

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诚至言也!

敬以直内谨终如始

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之以应事物;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训曰:王师之平蜀也,大破逆贼王平藩于保宁,获苗人三千,皆释而归之。及进兵滇中,吴世铛荆裁缛思檬σ跃芪摇C绮豢闲校唬骸柑斐钗叶鞯轮梁瘢野踩桃员邢嗉右乓俊狗蛎缰瞠R,不可以礼义驯束,宜若天性然者。一旦感恩怀德,不忍轻倍主上,有内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顾能之,是可取之。子舆氏不云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宁谓苗异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

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故极其量,则民胞物与,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悌,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欢喜善念吉动怒恶念凶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俯仰无愧防于念起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防微杜渐

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治心之要先在克己

训曰:顺治元年五月己亥,谕内阁:前任太常寺少聊李棠阶奏条陈时务一折。据称:用人行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请于师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习之渐,并于暇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及《大学衍义》等书,以收格物意诚之效。

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在礼乐,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其斯之谓与?

求道之心乾乾不息

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至诚无息日积月累

训曰: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其功用岂可量哉!

修身治性谨于素日

训曰: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慎独为训暗室不欺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则为圣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

训曰: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体认世务据理审事

训曰: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

训曰: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夫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史,自然次第能之。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说者譬喻、指点之本心哉!是皆训子之道,尔等其切记之。

四书性理立命之道

训曰: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贤所留之经书。惟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以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希贤希圣孰能御之

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不以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

训曰: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人,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处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一字未明必加寻绎

训曰: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

知书明理贵在贯通

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则失俱无可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特思索矣。

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

训曰: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持善心行合道谓真孝

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体贴君亲忠出至诚

训曰:为臣子者,果能尽心体贴君亲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昔日太皇后驾诣五台,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轿。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维艰,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不甚安稳,因请乘轿,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在何处,焉得既至?」朕奏曰:「轿即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家居闲谈善行善言

训曰:吾人燕居之时,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朕每对尔等多教以善,尔等回家,各告尔之妻子,尔之妻子亦莫不乐于听也。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

严饬则爱娇纵则害

训曰: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子而爱恤过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相诱,百计奉承。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宽严兼济使人之要

训曰: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而亦不可过于宽纵。如小过误,可以宽者即宽宥之;罪之不可宽者,彼时则惩责训导之,不可记恨。若当下不惩责,时常琐屑蹂践,则小人恐惧,无益事也。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记之!

礼用和贵齐家治国

训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盖礼以严分,而和以通情分。严则尊卑贵贱不逾,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名实相副混淆不得

训曰: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在大位者,称其清廉可矣。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朕曾于护军骁骑中问其人如何,而侍卫有以端密对者,军卒人等岂堪当此?端密乃居大位之美称,军卒止可言其朴实耳!

敬畏之心不可不存

训曰: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天道好生仁爱为本

训曰:天道好生。人一心行善,则福履自至。观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内中颇有建立功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欤!

食宜淡薄于身有益

训曰:朕每岁巡行临幸处,居人各进本地所产菜蔬,尝喜食之。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

酒伤身心能饮不饮

训曰:朕自幼不喜饮酒,然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不能饮也。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至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故夏先君以旨酒为深戒也。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训曰:孟子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此诚然也。看来,人之善恶系于目者甚显,非止眸子之明暗有人焉,其视人也常有一种彷徨不定之态,则其人必不正。我朝满洲耆旧,亦甚贱此等人。

目容端不回顾

训曰:凡人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论语》曰:「车中不内顾。」《礼》曰:「目容端。」所谓内顾,即回顾也。不端,即斜视也。此等处,不但关于德容,亦且有犯忌讳。我朝先辈老人,亦以行走回顾之人为大忌讳,时常言之,以为戒也。

心志专一即是养生

训曰: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与我国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复有能画汉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画作如常。由是观之,凡人之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居家洁净清气著身

训曰: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时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俭约不贪福寿长全

训曰: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廉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以给之?与其寡廉,孰如寡欲?语云:「俭以成廉,侈以成贪。」此乃理之必然矣!

勤俭敦朴惟念民艰

训曰:尝闻明代宫闱之中,食御浩繁。掖庭宫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动费巨万。今以我朝各宫计之,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数。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仿佛。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一月之多。盖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古人有言:「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此为训,不敢过也。

雷雨大作不躲树下

训曰: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昔老年人时时告诫,朕亲眼常见,汝等切记!

神佛之教以善引人

训曰: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圣人经书所遗如许言语,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后世之学,每每各问一偏,故尔彼此如雠敌也。有自谓道学入神佛寺庙而不拜,自以为得真传正道,此皆学未至而心有偏。以正理度之,神佛者皆古之至人,我等礼之、敬之,乃理之当然也。

悖逆人性祸必上身

训曰:世上秉性何等无之。有一等拗性人,人以为好者,彼以为不好;人以为是者,彼反以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偾事。故古人云“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者,此等人之谓也。

恶言毁谤必遭罪谴

训曰:凡大人度量生成与小人之心志迥异。有等小人,满口恶言,讲论大人,或者背面毁谤,日后必遭罪谴。朕所见最多。可见,天道虽隐而其应实不爽也。

警溺偏好慎防逢迎

训曰: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以凡艺俱不能溺我。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训曰:《虞书》云:「宥过无大。」孔子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幸灾乐祸当此为戒

训曰:世上人心不一。有一种人,不记人之善,专记人之恶。视人有丑事恶事,转以为快乐,如自得奇物者。然此等幸灾乐祸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异如是也!汝等当此为戒。

为人君者岂可诿过

训曰:曩者三逆未叛之先,朕与议政诸王大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