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才卦师-第3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留你们。不过,办完事有空的话一定要去我家住两天。我也好尽地主之谊。”说完他拿出了一张名片递给范剑南道,“这上面有我的住址和电话,再衡阳如果有遇到什么事情的话,尽管可以打电话给我。”

范剑南接过名片看了看,没想到这刘老先生在当地是一位名人,还挂着一个周易研究协会的会长名头。范剑南笑了笑,当时也没当一回事。只当是一句客套话。

不过这一路有这几个人陪伴倒是不显得无聊。这位刘君成老人经多识广,对于衡山的一些事情比较了解。还大致向范剑南等人介绍了一遍。不过范剑南和龙歌都刻意没有提及五岳真形图和衡山地窍的事情,所以话题也没有往这方面去。刘君成也只是谈论了一些衡山的传说典故,权当是听笑话罢了。

只是刘君成提到了一句,这南岳衡山也是全真道的圣地之一。这点倒是引起了范剑南的注意。他不由看了龙歌一眼,他们从泰山开始,到嵩山,似乎这五座名山大岳都和这个道教流派有着数不清的联系。

而全真道又和五岳真形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不知道,这种联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代表着什么。

车很快就到了衡阳,范剑南等人和刘君成一起下车。不过在车站,他们就找理由和刘君成分开了。因为他们并不是完全相信这个老人,而且也知道此行隐藏着未知的危险,并不愿意把这种危险带给刘君成。所以范剑南等人还是及早和他们分开了。

到了衡阳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现在去衡山肯定是不行了。范剑南等人就在衡阳找了一家酒店住下,准备休息一晚,等明天再一起上山。计划依然是范剑南和冯瑗先上山探探情况。而龙歌却待在酒店里,继续研究那块衡山的红色玉符。五行之中,南方属火,色赤。所以这块衡山玉符是一块罕见的红玉。

只是他们谁都不知道,这块红色玉符会把他们带向何方。

第884章青玉坛

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名山之一,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道、佛教圣地。尤其以世界独一无二的道佛“共存一山、共荣一庙”的宗教和谐特色著称于世,但其核心却还是道教。

因为道教宣称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中,南岳就独占了四处。

更因为先秦太上老君两降于衡山;西汉有茅盈祖师拜师访道;东汉,张道陵天师自天目山游南岳衡山,礼祝融君祠;东晋,魏华存夫人来南岳集贤峰紫虚阁潜心著《黄庭经》,开创上清派;魏晋,南岳道教上清派快速发展,自晋代到南朝的宋、齐、梁、陈约三百年间,陈兴明、施存、尹道全、陈慧度、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等九位著名高道在南岳修道归真,世称“南岳九仙”。

所以道教对于这座名山的影响,几乎是深入骨髓的。

范剑南和冯瑗一路上山,对这一切已经有了极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南岳大庙,在衡山南岳镇。这是五岳庙中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与泰安岱庙、登封中中岳庙并称于世,在国内外均有很大影响。不过这里古迹虽多,但是范剑南却再也没有当初在嵩山时的那种神奇感应。这让他有些意外,为此他还特意多走了几处地方,甚至接触了一些南岳庙之中的道士。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些道士大都是些平庸之辈,身上丝毫没有修行者那种内敛却厚重的感觉。几处佛教寺院也是如此,竟然找不出一个身上有术力波动术者。

范剑南忍不住苦笑道,“看来我们还是想得太容易了,毕竟现在这个时代,在那里能找出几个真正的术者?”

“我看也是,根本找不出一个懂术法的。你要是去问他们,他们还以为你是神经病呢。”冯瑗无奈地道,“现在我们怎么办?”

“回去也没事干,不如再到处找找吧?”范剑南叹了一口气道,“我就不信,这南岳这么大,就没有真正懂得术法的术者。”

冯瑗摇摇头道,“我看我们这样找不是办法。毕竟我们对这里的一切都不太熟悉。要在这些人之中找出术者,太难了,而且即便找出身上有术力波动的人,他也未必就知道衡山地窍的事情。我们还不如换个方式,从其他地方入手。”

“从其他地方入手?”范剑南皱眉道,“你说说看,我们怎么找?”

“这里佛道共存,并不没有原因的。”冯瑗笑了笑道,“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虽然佛道均是出家人,讲究与事无争。但同处南岳山中,明里暗里便有些纠纷争斗,直至闹得不可开交。后来朝廷为了息事宁人,以示佛道平等并存,干脆在南岳大庙两侧各修八座道观、佛寺,派道士、僧人共同进庙主事。

历代朝廷或尊佛或崇道,但基本上都承认南岳佛、道并立的事实,通常会分别加以封赏,以显示皇家容纳百川的气度。在朝廷的弹压下,佛道之间才得以和平共处,相安多年。不过两派之间多少会有些猜忌,有可能这才是佛道两家的术者都从这里逐渐消失的原因。”

范剑南点点头道,“有道理。不过,你还是没有说该怎么找。如果这里连一个普通的术者都没有,我们又能向谁去打听关于衡山地窍的事情。你千万别说让我们一点点找,这衡山地窍,可不是花十天半个月时间就能找出来的。真要是这么简单,那谁还用得着这五岳真形图?”

冯瑗笑道,“你别急啊。我这不是在给你分析吗。据我所知,五岳地窍和那本古代的连山易有关,而连山易极有可能就是风水术的前身。从我们所找到的泰山地窍和嵩山地窍来看,这些地窍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那些地窍虽然隐蔽得很好,但是都应该是已经被发现的地方。”

范剑南点点头道,“也是,泰山的黑龙潭和嵩山的峻极峰都是很早就被人发现的地方。”他的反应非常快,眼珠一转就道,“你的意思是这衡山地窍肯定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这地方很可能早就被发现,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是那是衡山地窍?”

“对了。但凡这种地窍所在的地方,都是地脉气息汇聚的节点。用一般的话说,也就是真正的风水宝地。而这些名山大川早就为人所熟知,真要有这样的地方,你当这几千年来的术者都是吃素的么?这样地气交会的节点意味着什么,他们难道不懂么?”冯瑗瞪了他一眼道。

“我懂你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这个衡山地窍有可能是在某个景点。”范剑南拍着手里的旅游指南道,“既然是景点,必然会在上面留下记录。”

“没错,我们只要在参观这些景点的时候,小心留意一下,应该还是能够发现一点蛛丝马迹的。”冯瑗笑着道。

范剑南点点头道,“看来也只能这样了,不过我们该从哪里开始?”

“还记得洞天福地么?”冯瑗看着他道。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

而衡山却是一小洞天,加上三大福地。

范剑南沉吟道,“衡山本来属于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而洞天迂回七百里之说有些太过夸张。倒是这福地,分别有三处。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光天坛——在衡岳西源头。洞灵源——在南岳招仙观西。我看是不是就从这三大福地入手。但凡能被道教评为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地方,绝对是百分之一百的风水宝地。”

冯瑗点头道,“我就是这个意思。”

青玉坛是道教的第二十四福地,位于祝融峰颠。范剑南和冯瑗两人顺着旅游手册的指引,一路找了过去。好容易才找到了这个地方。发现青玉坛的坛基其实是一片平坦的大岩石,可容数十人。石上有两块嵌立的巨石,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大者颜色温润如玉,有五丈见方。旁边有人在说明,这便是道教所说的青玉坛,即道教第二十四福地。

“相传青玉坛上,经常有上界神仙经常在这里相聚,演奏仙乐,每当夜静时,常能听到丝竹演奏的声音隐隐传来,其实是祝融峰顶特殊的地貌、竹木在风力的作用下引起的共鸣所产生的。”导游在向游客们解释道。

但是当范剑南的手放到了那块巨石上的时候,他的心中陡然一震,像是触电般地移开了手。

“怎么了?”范剑南的失态引起了冯瑗的注意,她小声道,“你没事吧?”

“没事,我只是觉得……只是觉得……”范剑南喃喃地道,“突然有一些心慌。”

“不是吧,难道你在这石头上也能感应到什么?”冯瑗吃惊地道。

范剑南的脸色有些苍白地道,“这块石头绝对不一般,这里面蕴藏着极大的能量。我甚至能够感觉到这是某个人用手触摸过的痕迹。虽然年代久远,但是让人感觉就像是在昨天一样清晰。我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强大的术力,明明只是某种古代残留下来的术力波动,却依然有着震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么夸张?”冯瑗吃惊地道。

“不行,我要打电话给龙歌。”范剑南摇头道,“他应该知道一点关于青玉坛的事情。”他连忙拿出手机打给龙歌。

一阵急促的铃声打断了正在思考中的龙歌,他拿起电话,有些不满地道,“喂,范剑南,我说过了在我没有完成破解玉符之前,最好不要打搅我。”

“但是我有一件事可能要向你请教。”范剑南压低声音道。

龙歌像是听出了他声音之中的认真程度,皱眉道,“说吧,到底是什么事情?”

“我现在和冯瑗在一起,我们在祝融峰顶的青玉坛。”范剑南缓缓地道,“我刚才不经意的时候触碰了一下那块石头,不知道为什么感受到了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似乎这块石头和某个实力强大的术者有所关联。我感觉应该是古代的事情,但是那种力量却实在让我感到震撼。你能不能帮我查一下,这个地方和什么人有关联?”

龙歌沉默了一会儿道,“不用查了,我大概知道那个人是谁。”

范剑南低声道,“这个人是谁?和衡山地窍有关么?”

“有没有关我不清楚,只不过我知道最早接触青玉坛的人可不是一般人。”龙歌叹了一口气道,“汉末期张道陵,他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坛、光天坛,礼祝融祠。你知不知道他是什么人?”

范剑南愣愣地道,“你是说,道教的创始人,东汉张道陵,传说之中的张天师……”

第885章再遇刘君成

祖天师张道陵,是道教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最初叫做张陵,后来才改名道陵,字辅汉,系张良的八世孙,后汉沛国丰县人。本来是太学书生,生性好学,博采五经,邃于黄老之道,七岁时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士。后弃官学道。创立了正一盟威道,俗称五斗米道,故称道教徒都奉张道陵为祖天师。

范剑南看着那块青色巨石有些发愣。术法高人能够在一些物品之中留下自己特殊的术力痕迹,这一点范剑南是知道的。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和武当山他都有过类似的感应。只是他从没有想到在经历了这么多年之后,这块青色巨石依然有着如此动人心魄的术力波动。就像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有一个人留下了独特的指纹,而任时光飞逝,也难以磨灭。

范剑南立刻在电话里问,“张道陵和衡山地窍有没有什么联系?”

“应该没有。不过,五岳真形图的流传是在汉武时期,而且当时世上所传的是方士们伪造的五岳真形图。张道陵却是汉末人士,他应该受到过其影响,因为当时伪传的五岳真形图影响非常大。”龙歌在电话里沉吟了片刻道,“不过关于张道陵这个人,历来是传说多于史实记载。所以他是不是会和衡山地窍有什么联系,这个我还真是不好说。”

范剑南苦笑到,“你这话说了等于没有说。对了,那块玉符你研究出什么了?”

龙歌在电话里有些无奈道,“暂时还没有。我正在抓紧时间破译水书的文字,根据之前的结果,已经差不多了。如果这次能够破解出来,那么对于后面的干支序数将会产生更大的推进作用,所花费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少。就相当于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当被识别的字母越来越多之后,剩下的将会更容易推算出来。”

范剑南点点头道,“那行,你自己小心点。我和冯瑗再四处查一查。”说完挂上了电话。

冯瑗看着他道,“这个青玉坛是不是有什么古怪?”

范剑南点点头道,“龙歌说,这个青玉坛似乎和道教祖师张道陵有关。而且据我看,这多半是真的。这块石头里蕴藏着非常惊人的术力残余,这绝非是普通术者能够达到的境界。我想这或许是某种值得我们探寻的线索。”

“可是这块位于衡山最高峰上的石头,又能和衡山地窍有什么关系呢?”冯瑗皱眉道。

范剑南也有些想不通,他苦笑道,“虽然我不清楚这石头上留下的术力残留代表了什么意义,但是张道陵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不过此人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师,尤其擅长符箓之道。后世的龙虎山符箓宗都是他的徒子徒孙。我刚刚就在想,这块石头上的术力残留会不会和符箓有关。”

“符箓,和石头?”冯瑗有些莫名其妙地道,“这两者怎么可能产生关系?”

“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黄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纸、帛上。”范剑南缓缓地道,“不过也有例外。”

“你是说像是五岳真形图那样的玉符?”冯瑗冰雪聪明一点就透。

范剑南点点头道,“后世流传的符箓大都是以笔画勾勒出术法图形,来制造某种术力场。就像是苏玄水用过的雷符,看似神秘莫测,但究其原理无非也是以符文来引发符箓周围的术力气场,人为制造出强大的正负电子放电现象。所以说一切的根源还是从术力开始,又以术力结束的。我在想,这块石头是不是当年也被书写了某种神秘的道符,所以才会留下这么强烈的术力波动。”

“你是说,张道陵曾经在上面画过某种符?”冯瑗有些奇怪地道。

“可惜苍云啸不在,否则他倒是能够帮的上忙,毕竟他是山术宗师,精于各种符箓。”范剑南叹了一口气道。“说不定他能够从中发现某种术法规律。”

“那也没用。经过了这么多年,即便还有当年的术力残留,但也只是支离破碎的痕迹了,即便是苍云啸也未必能够解开这个谜,况且他也没有你那种对于术力的强大感知力。”冯瑗想了想还是摇头道。

范剑南想想也对,只是让他就此放弃,却也不太甘心,只是围着那块青色石头转了很久。不过最终他还是一无所获。冯瑗说得很对,即便是他也不能完全感知,当年的灵符是以一种什么规律运转的。更何况是苍云啸。

冯瑗几乎是硬拉着,才把他从那块石头前拉走。“赶紧走,在这样下去,你非憋出病来不可。”

范剑南也知道自己似乎是有些过于执着了,毕竟这世上的事情,并不是都能找到答案的。无奈之下只能跟着冯瑗下山,不过心里却对衡山的青玉坛一直念念不忘。

恰好另一处福地也在祝融峰,那就是道教排名第二十二的光天坛。

上封寺地处南岳最高峰——祝融峰侧,坐落在海拔一千多公尺的高山上。山门前原有民工年间建筑的左右手石牌坊,牌坊全部落花岗石构造。现存的有左牌坊。坊额汉白玉石上刻“上封寺”三字,竖书,飞动有力。两旁联曰:“南国记,江汉侨民齐景仰;岳神隆祀典,西天古佛共馨香。”为衡阳蒋铨衡书。石坊紧靠登山公路。对面逶丽一片矮松林,山高风劲,松枝一律朝南横斜伸出,盘曲苍劲。云团飞来,在松林中飞动飘逸,云在动,树也在动。

这里每到夏秋旺季,这里车水马龙,人们观日出、赏云海、送夕阳、迎素月,昼夜都在喧嗔沸腾中。范剑南和冯瑗跟随着观光的人群,过牌坊便是上封寺山门,山门为半圆形花岗石墙,山门上有“敕建上封寺”白色大理石额一方。

范剑南觉得有些奇怪,他有些不明白这道教福地怎么会是一座佛寺。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这里古代本是道家宫观,曾名“光天观”,“司天霍王庙”,“第二十二光天坛福地”。几经沧桑。直至南朝陈光大初,南岳佛教开山祖师慧思和尚在此建阁,作徒众听法之所。隋大业间才正式改为佛寺,并由炀帝赐“上封寺”额,沿袭至今。

上封寺原来寺院规模宏大,共有四进,寺前左右各有一处石牌坊,山门之后是天王殿,为宋代所建,殿内曾供有明代嘉靖年间铁铸的四天王像,重达五千斤。

可惜1950年一场大火,天王殿连同有名的穹林阁,一并化为灰烬。现在游客看到的上封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修复的了,规模小了许多不说,仅存的左牌坊孤零零地矗立在山门之外,只有坊额上那块刻有“上封寺”字样的汉白玉匾额仿佛还在向人们诉说着上封寺昔日的辉煌。范剑南和冯瑗转了一圈,并未感觉到有丝毫的不同之处,似乎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寺院罢了。

所谓的光天坛遗址附近也未曾感觉到任何的术力波动,这不禁让范剑南感到有些失落。他本能地感到,这光天坛福地似乎地脉之气已经枯竭,而福地也只是流传的一种说法罢了。风水流年,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当年的道家福地到现在早已不复从前了。

范剑南再也没有探究下去的**,转身和冯瑗缓缓离开,不过刚一出寺院却碰上了一个人。这个老人看着范剑南微微一笑,抱拳道,“范宗师,怎么,你来衡阳的事情办完了么?”

范剑南也认出这个人正是昨天在高铁列车上遇到的那个老人,湖南刘家的刘君成。想不到才分开一天,竟然又在这里相遇了。范剑南笑着打招呼道,“原来是刘老先生,刘老先生也是好兴致啊,昨天刚回来今天就上衡山来了?”

刘君成一笑道。“我和这上封寺的一位大师是至交,这次回来自然是要来探望他一下。怎么,你们这就要走?”

范剑南对他微微一笑道,“我们只是想来看看光天坛福地而已,既然刘老先生还有友人要探望,那我们也就不多打扰了。”

刘君成有些感慨地叹道,“这光天坛福地恐怕让两位失望了吧。原来这里可是一个好地方啊。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