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这是真的?”傅明德霍然从椅子上坐直了身子。
这个消息对他绝对是个天大的意外。
他看到肖飞发在中原晚报上的小品文稿子,心生喜爱,认为肖飞是个好苗子,假以时日可以光彩夺目。
但这个假以时日没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以后的事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肖飞现在就有一飞冲天之势。
第115章协议签订
“总编,是真的,‘用稿通知’我都看到了,不会假。”苏情轻声说道。
苏情知道,电话那头的付总编一定也吃惊不小,吃惊才是正常反应,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知道,那个19岁的少年竟会如此妖孽。
付明德没有沉吟太久,就做了决定。
“苏情,咱们社这次是捡到宝了,现在我给你交代一个必须无条件完成的任务:不惜一切代价,签下肖飞的这本书!此外,你努力争取将肖飞即将发表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上的那部长篇的出版权也拿到手!有什么问题,马上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我就守在办公室里,等着你的消息!”
付明德在电话里对苏情交代道。
事实上,付明德现在对肖飞将刊发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上的那部长篇兴趣更大。
但是,他相信,那本书肯定已经被不少的大出版社盯住,自己抢到手的可能性非常之小。付明德知道,收获新出刊的“长篇小说专号秋冬卷”是跟上海文艺出版社合作的,那上海文艺出版社肯定会近水楼台先得月的。
比起上海文艺出版社,河西文艺社的实力就弱得太多了。
除了上海文艺出版社,还有国内的其他大社,也一定对推出少年天才作家的处籹长篇非常感兴趣。
要求如此苛刻的收获杂志都认可的作品,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肖飞这孩子,付明德虽然没见过,但从他斤斤计较于支付稿酬的方式以及直到签订出版协议时才抛出自己的筹码这种表现来看,心计很深,不是靠简单地感情宠络就能忽悠得了的。
他想,肖飞没准对自己将在收获刊发的长篇的出版早有了计划。
即便如此,付明德还是想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抢到手。
他交代苏情,只要肖飞愿意将那本《陆地行走的鱼》签在河西文艺出版社,版税十个点再加基本稿费千字40元的条件都可以许出来。
苏情得了总编的授权,兴冲冲地从话吧出来,先到街上一家复印店将自己带来的格式协议复印了几份,再匆匆回到饭店包间。
他一进包间就对肖飞说道:“肖飞,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啊!”
肖飞眉毛一挑:“苏老师,什么好消息啊?”
苏情坐下来,喝了口啤酒润了润嗓子说道:“是这样,我们总编刚在电话里已经拍板,要把你的这本文集当成我们社的重点出版书籍加以推广包装,面向全国的新华社书店系统以及其他销售渠道征订。首印5万册,书出版后还会为你召开作品研讨会,组织邀请国内的名家对你的小品文进行研讨评论。肖飞你觉得怎么样?”
“谢谢苏老师,也感谢文艺社付总编对我的看重。”肖飞致谢道。
苏情又继续道:“我们总编说,这本集子的版税点数可以就确定为10%,付款方式为签订协议后三天内支付30%,作品出版上市后,再支付30%,等作品销售第一阶段结束,大约为出版后的三个月后,支付另外的40%,可以吗?”
肖飞自是点头同意。
这条件算得是比较不错了,只要签了协议就可拿钱,而且一次支付30%,9000元钱,这对于一个新人作者绝对是慷慨到了极点。
由此可见,《收获》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
既然双方达成了共识,再签协议也就顺溜多了,很快就在饭桌上完成了协议签订。
一式两份,苏情都带回社里,等盖了公章之后,再用挂号信回寄肖飞一份,这份出版协议也就算正式签订完毕。
苏情告诉肖飞,作品集文章的整理工作肖飞可以慢慢进行,选好稿子后,就可寄到河西文艺出版社去,由他来进行编辑出版统筹工作,肖飞不用再操一点心。
因为这本书目前来看,也并不急着出版,还要等新一期的收获出来,全国的媒体开始大肆炒作的时候,才是趁势出版,将作品集推向市场的最好时机。
那至少是一个多月后的事了。
现在可以先报出版计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万事俱备,东风一吹,也就直上重霄九了。
这份协议签完,苏情舒了口气。
提着的心这才算放了下来。
不过,另一个任务还压在肩上,他还得继续趁热打铁,他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举杯跟肖飞和刘泽来碰了一杯酒,然后才斟酌着说道:“肖飞,那个,我还有个不情之请,你也不要勉强,能答应下来,算是给哥哥我一个面子,实在不能答应的,也没什么。”
肖飞琢磨了下他的话,笑道:“苏老师您说。”
苏情道:“是这样,我们总编交代给我另外一个任务,他看中了你即将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上发表的那部长篇,想要签到咱们出版社来,不知道可不可以?”
果然如自己所猜测。
肖飞轻声笑了笑,这部长篇他还真没打算放在河西文艺出版社出版。
他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还指望着这本书能给自己带来更高的声誉,他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企图:这书有没有机会在国内获得大奖?
第五届的矛盾文学奖主要评选的是1995年至1998年这期间的长篇佳作。若是自己的这部小说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这样的大社出版,加上收获的影响加持,当能够获得初选的资格吧?
见肖飞笑而不语,沉吟着,苏情就知,戏不是太大。
但他还是说道:“肖飞,如果你把这本书签到我们社,我们可以保证给你最优厚的条件,基本稿费千字40元之外,仍然可以给你10%的版税分成,这是我们总编给出的条件,可以说,国内任何一家别的出版社都不会给你比我们更好的条件了。”
肖飞知道,他所言不假。
如果他与其他大出版社签约,他们绝不会给他这待遇。
可是,他更明白的一点就是:书签到别的实力更雄厚的国内顶尖出版社,他的书就先天性占据了一个高度,面对的市场的广度和影响力跟河西文艺社给他的也不可同日而语。
更何况,历史已经血淋淋的告诉了他,要想获茅奖,选择大出版社,得到大出版社的看重,几率要高出很多很多。
“对不起,苏老师,这本书咱们恐怕合作不了。”肖飞笑着拒绝。
“真的没有半点可能性吗?”苏情有点不死心。
“真的很抱歉。”肖飞毫不松口。
“那好吧,我待会给我们总编打个电话,他现在还在办公室等着我的消息呢。”苏情一脸失望地说。
第116章采访
ps:两章一块发了,第三章能不能发,要看今天工作忙不忙了。恳求书友大大们鼎力支持,多谢多谢……
协议签订完毕,三人也酒足饭饱。肖飞结账的时候,苏情还与他争得不可开交,说你一个学生,我怎么能让你付账呢,还是我来吧。
刘泽来在旁边用牙签剔着牙来了一句:“苏情,还是让肖飞结吧,毕竟他是地主,而且,甭看他还是学生,现在可比咱们俩挣得都多。”
苏情这才作罢,但还是颇感不好意思。
从饭店出来时,也不过才十二点半多点,苏情又去话吧跟总编通了个电话。
付明德果真没外出吃饭,而是让同事帮自己带了一点,他自己则守在办公室里等着苏情的消息。
听到苏情说,肖飞的那部长篇签不下来,付明德很是失望,不过,他本也就知道可能性不是太大,也没有怪苏情,还勉励了几句,让他尽快回来。
“泽来,肖飞,那我就赶最早一班车先回去了。”苏情打完电话出来,说道。
刘泽来道:“苏情你急什么,等会我采访完肖飞,一块走也不迟,去省城的长途车最晚一班好像是下午4点,不耽搁事儿的。”
苏情苦笑:“总编让我尽快回去,领导都发话了,如果我磨磨蹭蹭,今天赶不回去,他会不高兴的。”
傅明德是军转干部,脾气不小,苏情不敢造次。
没准这位付总编今天会等在办公室里,等着苏情带回与肖飞签订的协议呢,若是下午4点回去,难道让总编一直等到晚上8点多吗?
肖飞说:“那好吧,苏老师,工作要紧,我就不留你了。”
两人目送苏情上了一辆拉客的机动三轮,往汽车站的方向走远,肖飞转脸儿对刘泽来说道:“刘老师,咱们去找间茶馆坐坐吧。”
刘泽来道:“也好,不过,容我先给报社打个电话,给我们陆主编说一声,先给他报一下新闻选题,想必他会非常感兴趣的,报了选题,今天采访完,晚上我回去写稿子,没准后天就能见报。”
刘泽来就去打了个电话。在移动通讯极不发达的年代,打电话就是这么麻烦。
果如他所想,中原晚报负责文化版块的主编陆劲听了刘泽来的汇报,非常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没准可以造成轰动效应的文化新闻,当即就指示刘泽来,让他一定要采访细致一点,多挖掘出来点猛料,陆主编说,他可以给刘泽来留半个版来做这个新闻,还可以争取一下,看是否能够将这新闻在报纸的头版做个标题导读。
中原晚报属于省会中原市的党报,同时也是影响力巨大的晚报,能在晚报上发半个版的专访,那是相当难得的,更何况陆主编还许诺了要争取头版标题导读。
刘泽来听了很是振奋。
打完电话回来,就跟肖飞说了。
肖飞也很高兴,这样的个人宣传机会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也很重要,要想出名,那就必须争取在报纸、电视上多多露脸。名声越响亮,市场号召力就越强大,自己未来的路才会越走越顺。若是顺利的话,肖飞希望,自己在今年,在自己19岁生日到来之前就能名噪全国。他是农历11月23的生日,而现在是农历的7月22日,距离生日到来还有4个月的时间。
他带着刘泽来就在附近找了间茶馆,在一张桌子旁坐下。
河阳人喜欢喝茶,喜欢三五好友聚一块吹牛打屁,县城里的茶馆不在少数。
这茶馆名叫“茗友茶社”,老板是个二十多岁的女子,名叫翠花。茶社面积不大,但挺干净,装潢风格为古典风格,殿堂里每间桌子都用屏风隔开,挺清净雅致的。中午时分,茶馆里人不多,女老板亲自接待,笑语嫣然,令人如沐春风,不过,肖飞看到她,却不由自主地想起后世“翠花上酸菜”那个梗,不由笑了起来。
肖飞叫了一壶毛尖,一个果盘一盘点心。
给刘泽来斟上茶,采访就开始了。
刘泽来的风格很直,喜欢单刀直入,所采访的问题也是往往一针见血。
他问肖飞,从何时开始喜欢写作,何时发现自己有文学天分,什么时候开始发表作品,怎么会突然想到要撰写系列文章反心灵鸡汤,又为何想到写作系列乡土散文,他的长篇《陆地行走的鱼》是受了怎样的启发才想到要将之写成一部长篇,这部长篇又是如何得到了收获编辑部的青睐,获得登上收获长篇小说专号机会的?将来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样的?
记者这行,要做到极致,那就必须学会刨根问底,从琐碎繁复的采访资料中发现新闻亮点,将之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
刘泽来问。
肖飞逐一地进行了解答。
通过采访,刘泽来越来越发现,肖飞能成长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多么的不容易。
出生在贫困的乡村农家,父母皆近乎文盲,周围几乎没有半点文学文化氛围的熏陶。他喜欢写作,几乎近于天性,从上小学开始,刚学会写作文,他就开始陶醉于用文字编织梦想表达想法。
文学渐渐成了他的最爱。
写作成了他的生命。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直到初三,他每天坚持写日记,长长短短,写了几十作业本,当然,他记日记的作业本都是用过的。
可惜的是,这些日记都被家人烧火做饭的时候引火烧掉了。
他第一次想到投稿是在上了高中之后,投过几篇稿子,很幸运地都发了出来。但为了考大学,他不得不暂时放下了自己的爱好,一心扑在了学习上。
直到高考结束之后,他的创作热情再也无法遏制,他开始在高考以后在家里日夜不息地写了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携带文稿只身远赴上海去见偶像戴侯英老师,恰好碰到戴老师家有歹徒行凶,奋力与歹徒搏斗,救下戴老师的侄女,在戴侯英的推荐下见到收获的程编辑,一部长篇及一篇文学评论受到编辑看重,幸运地得到上稿收获的机会,这样一个历程简直是个曲折离奇的传奇故事。
肖飞讲着。
刘泽来奋笔疾书,不停地记录着。
刘泽来的脑子里就渐渐地有了自己即将写作的新闻专访的稿子的雏形。
采访结束了。刘泽来放下笔,用手背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此刻,对着面前这男孩,一丝敬佩自心底油然而生。
“肖飞,复读期间继续写稿,会影响到你的学习吗?我已经知道,你现在的成绩是非常厉害的,但如果坚持自己的这个爱好必然会压缩你的学习,这是很矛盾的事情,你会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刘泽来问。
肖飞笑道:“刘老师,这个问题我已经完美解决掉,我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最适合我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我现在的学习程度,我需要做的只是一个查缺补漏,其余时间我都可以用来写作。”
“那好吧,我相信你能处理好二者关系的。”
刘泽来随身带的有一部傻瓜相机,他给肖飞拍了几张照片,就打算告辞离开。但肖飞叫住了他:“刘老师,先不急着回去,我想跟你商量一点事。”
第117章畅谈合作
ps:第三更,求书友大大们支持,谢谢大家了……
刘泽来刚要站起,听到肖飞叫他,复又坐了下来,看看表,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谈了两个多小时。
“肖飞你说。”刘泽来道。
按照肖飞前世对刘泽来的了解,他是个敢作敢为,不愿墨守陈规的人,他热爱工作,勤勉踏实像老黄牛一般卖力干活的同时,还有着一颗不安份的心。
当他意识到靠着自己的一份微薄工资不足以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开始放下文人的架子,毅然噗通一下跳入商海。
他投资开过蛋糕房,他不惜抵押上自己的房子贷来一笔巨资,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开了一家快捷酒店。
他成功地转变身份,成了一名儒商,而且做得还相当不错。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的刘泽来还很年轻,他的思想或许还没有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但即便如此,肖飞还是认为,现在的刘泽来仍然是他能找得到的最好的合作伙伴。
刘泽来为人真诚,忠厚本分,足可以信任。
刘泽来做事严谨认真,思虑周全,虽然富有冒险精神,但他并不急躁冒进。跟他合作,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刘泽来在中原晚报工作多年,除了百花台副刊,他还负责连载版面的编辑工作,这使得他在文化圈里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国内很多出版社里都有他的熟人,他还跟不少的作家关系良好。
刘泽来毕业于河西大学中文系,他的很多同学都在省内外的媒体、电视台、出版社工作,这也是个相当有用的关系网。
正是出于以上的全面考虑,肖飞才选定了刘泽来作为自己未来的合作伙伴。
只是他现在疑虑的是,不知道自己现在能否说服刘泽来,跟自己合作。毕竟,在报社工作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不是什么人都能毅然决然放弃掉的。
“刘老师,是这样,我有个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我打算开一家图书策划公司,想问问您的意见。”肖飞开口说道。
“什么?开公司?你还是个学生吧?即使抛开你的身份不说,开公司也不是说着玩儿的,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去经营,我觉得你的想法不太现实。”刘泽来挑了下眉毛,微皱了眉头道。
他的说话风格一如既往地直接。
“资金我认为自己可以在最多两三个月内筹措到位,现在开一家公司,成本也不过租写字间、招聘人员工资、办公用具置办、流动资金预留几大块,三十万元应该足够了吧?至于经营上,我打算完全放手,交给我的合作伙伴。”肖飞淡淡笑着说道。
刘泽来看着肖飞,觉得这孩子脑子是不抽了?
胡说什么呢?
三十万元是小数目吗?平均月工资两三百的时代,对于国内的绝大多数人,三十万元钱都是个一辈子都不可能企及的天文数目。
肖飞居然说可以在短短两三个月内筹措到位。他哪里来的这么大的自信?他又能从哪里筹措来这样一大笔钱。
再说经营这块,他居然说,可以完全放手交给自己的合作伙伴,这绝对是脑子进水的节奏,这世上有可以完全放心的合作伙伴吗?就不怕自己被吃得骨头渣都不剩吗?还是年龄太小,想得太天真了。
“肖飞,我觉得你这纯属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我劝你还是现实一点,不要再胡想八想,老老实实读书准备考大学才是正理。”刘泽来劝道。
肖飞轻轻叹了口气。由于年龄和身份的缘故,说服刘泽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他觉得还是拿出点干货来。
“刘老师,您不觉得现在的图书出版市场是个很大的机遇吗?只要我们有好的图书策划选题、好的作品,就可从出版社运作来书号,编辑排版之后,交由印刷厂印刷,然后全力开拓销售市场,书卖了之后,就可以回笼资金赚取不菲利润,您觉得我的想法可行吗?”肖飞直视刘泽来的眼睛,轻声说道。
“啊?”
听了肖飞这番说辞,刘泽来这才明白过来,肖飞是打算钻出版业的空子,从出版图书上面牟取利润。
对于现在的图书市场,刘泽来还是很了解的。
就他所知,现在的京城就有不少的私营图书公司,靠着找枪手炮制策划好的图书专题,再从出版社买书号,自己印刷发行来赚钱,且的确是利润丰厚。
但这个行当私人来做,绝对是不怎么见得了光的,属于灰色地带,国家并不允许私营书商做出版这块。
现在所有的书商都是捞偏门,与出版社合作,或者直接承包出版社的某个科室,以此来为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
但不管怎么说,这块的确是有利可图的。
关键是,你要有人脉,还要有优秀的图书策划,当然,如果是文学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