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彦斌了解了周超的具体情况之后,很是满意。
他的那位朋友将周超的传呼给了王彦斌。
王彦斌迫不及待地给周超打了个传呼。给他留了个言,表明自己的身份:京华新报的记者,有事找你,请回电。
这时候,周超正一个人待在寝室里翻看着这两天的京城各家报纸。
他将《明朝那些事儿》目前公布出来的章节全都找了出来,摆在面前翻来覆去的查资料做考证。
结果,周超就发现,肖飞的这部类似历史演义的书,虽然戏说的成份不小,但史料的运用真的是很严谨,所有历史事迹都有显著的出处,同时也加上了作者的考证。
这书写得还是很严密的。
由此可看出,作者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并不是胡乱拼凑的游戏之作。
一部通俗历史评书一样的作品能做到如此程度,已经是相当难得了。就目前这书可看到的内容来看若是都保持这样的水准,普通人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就足可以对明代的历史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要知道,普通的民众,他们对历史了解并不深刻,他们对各朝各代的历史都只是知道一个皮毛,也就是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学到的那么一点点。
这个时候,网络又是刚刚起步,绝大多数的人们是不上网的,网络上也没有像后世那样的丰富历史积淀。
就是对历史很感兴趣,想要探究一番的人,也是不得其门而入的。
现在好了,有了《明朝那些事儿》,大家想了解一下明史,又嫌那些历史典籍、论著太枯燥乏味的,看这本《明朝那些事儿》就足够了。
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
那么,它有没有缺点呢?
周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有!它的缺点还相当大!
历史是很客观的一件东西,一直来,历史学家都被要求尊重史实,不能随意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
而《明朝那些事儿》这书里,作者像个万能的神似的,对这些历史史实指手画脚随意臧否点评。
这个,不能说不行,但点评过多,主观的东西过多,就很容易犯主观主义的错误,这是很让人诟病的。
除了这个,周超还发现,《明朝那些事儿》对历史史实有很多很自我的细节发挥,如,这上面说,朱元璋给地主放了12年的羊,这个细节好像就不是那么准确的。
周超正在皱眉研究着。一边想,一边考证。一边将《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他认为的错漏之处用笔记下来。
正在这个时候,他放在一旁的bp机突然响了起来。有一条信息进来。
周超拿起来看了一眼,他就看到上面居然写着:我是京华新报的记者,有事找你,请回电。后面留了个电话。
周超就笑了。
这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自己正想着怎么找记者合作,将自己对《明朝那些事儿》的批判思考发表出来,记者就主动上了门。
他抓起桌上的插卡式固定电话就拨打了这个自称是京华新报记者的人的电话。
“您好?我是周超,您是哪位?”电话接通,周超彬彬有礼问道。
王彦斌倒是没想到。周超的电话回得这么快,他刚打完传呼还没过半分钟,对方电话就打过来了。
“您好,周博士,我叫王彦斌啊,我是《京华新报》的记者,我想给你做个专访,可以吗?”王彦斌说道。
“哦?哪方面的专访呢?”
“就是想了解一下你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的一些观点和评论。周博士是学历史的,肖飞又是北大历史系的学生。您对《明朝那些事儿》这书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吧?”王彦斌说。
周超心里更是惊喜。
这真是太巧了,没想到,对方找自己过来,竟然也是为着《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
“可以的。”周超满口答应下来。
一个小时之后。周超就和王彦斌坐在了一个茶楼的小包里面。
“周博士好。”
“王记者好。”
两人见面问好,王彦斌要了点茶点,就开始了试探性的采访。
王彦斌害怕周超会跟肖飞关系甚佳。那样的话,想要对方说肖飞的坏话。批驳肖飞的作品估计不太可能。
“周博士,你跟肖飞关系如何?肖飞现在可是北大风头最劲的学生啊!”王彦斌笑着说道。
周超冷哼了一声:“哼!王记者邀我过来不会是也想让我给肖飞唱赞歌的吧?那我恐怕会让您失望了。”
周超知道。最近两天,北大历史系好多跟肖飞关系比较近的学生被记者争相采访,目的都是为了深入挖掘肖飞写作《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手资料。
这位王记者一开口先问自己跟肖飞的关系,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王彦斌是何目的。
但他不管王彦斌是何目的,他今天过来见王彦斌就是为了炮轰肖飞泄私愤而来的。
他一定要说服这位王记者将自己批判肖飞作品的观点都写下来,形成报道并刊发在报纸上。
王彦斌看见周超这反应,心里就笑了。
单只看这一点,他就知道,眼前这位周博士想必跟肖飞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融洽,没准还有不小的仇怨。
那就好啊!
不用自己多费口舌了。
“不,不,当然不是,我今天约您过来,就是想听听您这样的专业人士对《明朝那些事儿》的真实看法,好的坏的,您都可以说,我想做与众不同的新闻,我这话您能理解吗?”王彦斌呵呵笑着说道。
周超笑了,看这位王记者脸上表情及话里的暗示,他也是想做点标新立异的报道吧?
那他就是想听对《明朝那些事儿》的批判咯。
“我可以毫不客气地给《明朝那些事儿》两个字的评语,这俩字就是:垃圾!”周超冷笑着说道。
“哦,愿闻其详。”王彦斌一下子抖擞起了精神。
直接用“垃圾”评之,这可真够激烈的,看来,自己这篇新闻是一定能够做得好看了的。
不说别的,就只说肖飞跟同门博士师兄的恩怨纠葛,就肯定有不少人会感兴趣的。
“那我就逐条说道一下?”
“洗耳恭听。”王彦斌从兜里掏出个录音笔,打开来,又摊开了采访本,准备将要点记录下来。
周超就开始大肆批判起来。
他的主要批评有这么几条。
第一个,他认为,《明朝那些事儿》不是历史类的专著,充其量是个很业余的演义,跟天桥那儿的说书人似的目的不是研究历史,而是为了娱乐大众。所以,这书格调很低,很俗,难登大雅之堂,勉强算是一本历史快餐文。
第二个,《明朝那些事儿》其实跟学术不沾什么边,最多算是个读史札记,作者读读明代的历史,然后,按照历史的大致发展顺序,把自己所看的内容用比较逗比较痞的话写下来,再发表一些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评论,让看客哈哈一笑,完事!这对严肃的历史研究是个极大的伤害!
第三个,肖飞的这部书里存在太多的史料错误,单只是目前能看到的章节,就至少有一二十处之多。
错误之一,作者介绍到朱元璋的家族时,如此写道:在朱元璋出生后一个月,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元时惯例):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
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
“作者大概忘记了,元朝建国才不过百年,到它完全征服南宋,一统中原时,已经是1279年了。”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肯定不是元朝人,而是在南宋统治时期出生的,那么,为何朱元璋的祖父也是以数字来命名的呢?还有,朱元璋的曾祖、先祖,都更加肯定不是元朝的人了,为何他们也都是以数字命名的呢?”
“这里,我可以肯定的告诉王记者你,肖飞所写是个天大的谬误,其实,古代的时候,很多朝代汉人都有以数字取名的传统,不止是元朝如此。”
……
周超娓娓讲着,不大一会就将《明朝那些事儿》里的谬误列出了一大堆。
王彦斌听在耳中,频频点头,心里是高兴至极。他心想,这就是所谓驳得体无完肤吧?
可是,既然《明朝那些事儿》那么多的错误,为何吕泽林和钱大理两位历史名家就没有帮助肖飞斧正呢?
王彦斌对此有些不得其解。
或许,两位历史学家也不过是碍于面子才替肖飞站台呐喊的吧?事实上,没准他们连肖飞的书稿都没看的吧?
唉!没想到,著名的历史学者也这么不靠谱,为这么一本狗屁不是的书站台推荐,一世英名,到了老,竟然是要毁掉了啊。
“感谢周博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您这么一讲,我大有醍醐灌顶之感,顿时就悟了,我这就回去写稿子,咱们随时保持联系如何?”王彦斌得到了一手资料就想赶紧回去,就向周超告辞道。
“也好,王记者忙去吧。”周超道。
等王彦斌走后,周超深吸了一口气,无限怨毒地自语道:“我这篇专访发出来,不信对你造不成沉重打击!”
第463章速朽还是经典
ps:单位停电了,所以更新晚了点。今天再次看到一个叫“爱堕王子”的人投了本书一星评价票,我记得这人在我刚发书的时候就投过一次一星评价,我很纳闷,我压根就没招惹过他啊,他为啥就逮着人死劲地咬着不放呢?人心之险恶,真不是我这样单纯的人所能想象的。
“《明朝那些事儿》将速朽还是成就经典?”
“北大历史系博士周超给出了自己两个字的评语,这两字便是:垃圾!”
“周博士告诉记者,《明朝那些事儿》充其量只是一个历史演义或者说书话本,很大俗的一个东西,把它捧得太高,是国内学术界的悲哀。”
“周博士还说,这本书注定是要速朽的,它顶多能火个一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然后,它很快就会被人遗忘。一个只能逗人一乐没什么深刻价值的玩意,能被人铭记不忘吗?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周超就目前《明朝那些事儿》公开发表的章节进行了深入严谨的史料考证,结果他发现,这部近日被吹上天的书谬误处处,到处都是低级错误,那么,多有哪些错误呢?记者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肖飞的寝室。
东方天、刘睿理、李建华围着郑星宇正在看一份京华新报。
是郑星宇拿着这份报纸过来找肖飞,结果肖飞不在,于是,他就将报上的新闻给肖飞的三位室友看。
京华新报是一份创立时间不太长的报纸,偏重于娱乐休闲,这报纸在市面上卖得还是很火的。但北大的学生却不怎么爱读这份报。
郑星宇是出校办事儿,中午回来时。听见两个人在议论着,说今天的京华新报上刊登了一则新闻。这新闻是批判肖飞新作《明朝那些事儿》的,骂得挺凶,把这书批得一文不值。
郑星宇听到了,就在路边的报摊上买了一份京华新报。
他拿在手上一看,好家伙,这报纸的头版上有导读,题目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垃圾还是经典?
打开内页的看,郑星宇发现。这新闻是京华新报一个名叫王彦斌的记者采访北大历史系博士生周超的专访。
在专访中,周超大放厥词,腔调很凶,放言,肖飞的这部《明朝那些事儿》没有半点学术价值,里面谬误皆是,对普通的读者来说,也是一棵大毒草。
周超还建议广大读者,千万不要对《明朝那些事儿》有太大的期待。不值当,这样的东西,只当没看到最好。
“呵呵!”东方天冷笑,“周超这是疯了吧?吕教授和钱老都看好的书。他给批得什么都不是,还想以一己之力把肖飞给打压下去,这也忒不自量力了吧?”
“螳螂挡车。蜉蚍撼树,说的就是周超这样的人吧?他说不好。没价值,就没价值了啊?”刘睿理也大摇其头。对周超的做法很是不齿。
“这是赤果果的妒忌,每一句话都酸溜溜的。”李建华简短评价道。
郑星宇“嘿嘿”笑道:“周超马上就要毕业了,他这是在为自己博取名声呢!肖飞现在这么火,《明朝那些事儿》万众期待,若是他第一个以反对者、批判者的姿态出现,就能吸引不少舆论到自己身上,既然肖飞写得不好,那么,他顺势就可推出自己的作品替换之,这大概就是周超的如意算盘。”
东方天点点头,深以为然。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人出了名就是非多,飞哥这本书这还是没出版呢,出版之后你就看吧,指定了会有一大批人跳出来批判,他们就指着骂人露脸呢。”东方天也说。
“给肖飞打个电话说一下,让他看看这个新闻,好也让他有个准备。”郑星宇建议道。
“嗯,那我现在就打,我估计飞哥说不定都已经知道了呢。”刘睿理说道。
他说着就开始拨打肖飞的手机。
而郑星宇说,他要拿着这报去找一下吕泽林教授。吕教授的得意弟子跟吕教授唱反调,老吕知道了,不知会有什么反应呢。
接到刘睿理的电话时,肖飞其实已经看到了京华新报上的新闻。
是飞讯科技副总经理刘新明打电话告诉肖飞,新报上有一篇关于他的负面,还是他北大历史系的师兄向他开了炮。
肖飞对此也不怎么在乎。
《明朝那些事儿》炒得那么火,若是没有批评的声音出现,那才是真正不正常的吧?
前世的时候,《明朝那些事儿》最先发在天涯论坛的时候,也是惹起了好大的争议的,而它出版之后,也是有不少的人对它展开了大肆的批判。
一本书再怎么好,总有人不喜欢。
一个人,再怎么完美,也会有人看他不顺眼。
肖飞倒是想看看,周超都发表了什么批评内容。他就下楼去买了一份京华新报上来读。
这一读,他就发现,看来这个周超对自己怨念颇深。
《明朝那些事儿》在他眼里简直就没有任何一个优点,不但毫无存世的价值,这厮字里行间还暗示着读者:我是明史权威,我已经给《明朝那些事儿》下了毒草的评判,你们这些读者谁买它读它,谁就是一大傻波衣!
其用心,可真是恶毒啊!
可是,肖飞左思右想,都不认为自己曾跟周超发生过直接的冲突,寥寥的几次见面,也只是相互点个头说一两句废话而已。
这个周超,怎么就那么看自己不顺眼呢?
原因可能就只有一个了:肖飞表现得太优秀了,历史系的领导、名家对自己太看重了,周超认为。肖飞抢走了他的资源,抢走了系里对他的支持。
所以。在吕泽林和钱大理给肖飞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巨大的支持和赞誉,甚至出席该书新闻发布会之后。周超彻底不爽了,所以,他爆发了。
当然,肖飞揣测,估计周超也有借批评《明朝那些事儿》以扬自己之名的想法。
人心险恶。
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踩着他人的身体在拼命地往上爬啊!
这新闻出来之后,很多人给肖飞打电话。除了刘新明、刘睿理这样的下属、同学、师友之外,这其中还有不少之前认识的记者,比如华夏青年报的孟曦东。
前段时间,肖飞在刘泽来的引荐下。认识了华夏青年报的新闻部主任孟曦东,还给孟曦东提了个新闻炒作的创意。
结果,这个创意让华夏青年报大火了一把。
孟曦东跟肖飞也成了朋友。
“肖飞,怎么回事啊?那个周超,还是你师兄呢,批评起你的作品来真叫一个毫不留情面啊!”孟曦东说道。
“孟哥,这也很正常吧。”肖飞说道。
“这怎么能叫正常?这都已经脱离了批评的范畴,已经算是恶意的攻击了,肖飞你没打算反击回去吗?”孟曦东有些气愤地说道。
“狗咬了人。难道人还要咬回去吗?呵呵,孟哥,我是不打算正面回应周超的,他还不配跟我辩论。”肖飞笑道。
“那你准备怎么办?”孟曦东显得比肖飞还着急。
孟曦东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他很想让肖飞逐条批驳回去,然后新闻发在华夏青年报上,有影响力的争鸣。也是很吸引眼球的。
肖飞打算怎么办呢?
他是想就《明朝那些事儿》发表一个声明,阐述一下这本书写作的目的。所面对的读者群体!免得某些人一心想要揪住这书的小辫喋喋不休的发出攻击。
他没那闲心跟他们争论。
有那时间他还想写点正经文字呢!
“孟哥,我的想法很简单。我要借助贵报发一则声明。”肖飞说。
之前在专门为《明朝那些事儿》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肖飞几乎没说什么话,都是翰墨公司及吕泽林和钱大理在回应记者。
两位历史学家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评价都是基于历史学研究来进行的,他们认为,这部书有利于明史相关史实的普及传播,有利于扩大历史学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等等。
他们看的都是有益的方面。
至于这书语言活泼,行文太不严肃,不像历史学著作之类的事情,他们是自动忽略掉的。
这是因为,在两位历史大家眼里,肖飞这书只是个历史科普作品,是用来给广大民众阅读的,对其要求太高,是很可笑的一种行为。
“哦,你要发什么声明。”孟曦东精神一振,问道。
“我现在就写下来,然后,传真给你可好?”肖飞说。
“行的,那你等会给我发来吧。”孟曦东笑道。
挂了电话,肖飞直接将自己的手机关了机,省得被不断响起的铃声打扰到。
他略一沉吟,就在纸上唰唰写了下来: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作者声明。
这则声明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个,肖飞表明,《明朝那些事儿》并非严肃的历史研究专著,而的确是一部类似读史札记一样的书。
第二个,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将枯燥的历史趣味化,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身心愉悦地读此书,深度了解明代被历史的迷雾阉割了的历史史实。也就是说,作者并不否认,这是一本历史科普类的著作,是对明史的一个大归纳大综合式的翻译。从纷繁的历史海洋中整理出明史的清晰发展轨迹。
第三个,本书之中有大量作者的观点,系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一个评点,属于一家之言,其中自然会有偏激之处,这也实属正常。
第四个,本书所有史实皆有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