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才选择出击的时机,是在北军经过了长途跋涉之后,大军疲惫不堪的时候,而他带领的六万黄巾军士卒可是养精蓄锐,在山坡上、树林中埋伏的,当北军的先头部队过去之后,波才一声令下,山坡上、道路另一侧的树林中还有官军前边的黄巾军士卒一齐拉弓射箭,猝不及防之下,北军前军损失巨大,而刚才还趾高气扬的官军将士顿时乱作一团,纷纷向后败逃,将中军和后军也都冲散了,好在朱儁及时整顿好一支上万人的骑兵队,一个冲锋便利用兵种上的优势,打退了黄巾军士兵的进攻,但是弓箭兵说来也是骑兵的克星,所以遭到弓箭兵的阻击之后,官军也不敢过分追击,于是在朱儁的指挥下,北军士兵边打边退,一直退到了长社之后,才进入长社城中,依靠城墙的掩护稳住了阵脚。
而波才与彭脱初战告捷,二人均是大喜过望,看来官军也不过如此罢了,因此二人指挥手下的六万黄巾军士兵,将长社紧紧包围起来,想把长社城中的官军一口吃掉。
退入长社的朱儁命人下去清点队伍人数,结果与黄巾军的第一仗,便损失了八千多名士兵,另外还有三千多人受伤,看来自己先前以为黄巾军士兵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想法是错了,因此朱儁急忙打起精神,分配士兵到四面的城墙上抵抗黄巾军士兵的进攻,好在这些黄巾军士兵根本没有什么用来攻城的器械,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攻城,所以
朱儁也就不用担心长社会在短期内被他们攻破。
结果这一围,便是十几天过去了,期间波才和彭脱也曾从百姓家中找了些梯子,他们自己也造了不少云梯出来,然后便派黄巾军士兵前去攻打长社城。
当城外的黄巾军士卒进入官军的弓箭射程后,朱儁马上指挥北军士兵用弓箭向黄巾军放箭,在这种环境下,北军士兵训练有素的优点便显现出来了,虽然波才也命令手下的弓箭手到城外与官军对射,好掩护那些用柳条筐抬着土石的黄巾军士兵冲到护城河边,把筐里的沙土石块投入护城河中去填平护城河,但是他们是仰射,自然不如城墙上的官军向下俯射来的方便,而且他们的长弓质量不及官军,因此射程也不如官军射的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皮甲护身的黄巾军士兵死伤惨重,能跑到护城河边上的,没有几个还能活着跑回来,而与官军对射的弓箭手,也大都死在了官军的弓箭之下,所以波才指挥手下士兵几次攻城,都被官军打退,而且他们根本连护城河都过不了,因此造的那些云梯根本也没用上。
几天下来,这次城上的北军伤亡倒是没有多少,而城下的黄巾军士兵的三千名弓箭手几乎都被官军射死了,朱儁看到黄巾军的人数比自己多,他们的战力也不弱,因此也不敢轻易出城与他们交战,没办法,双方便在长社僵持在一起。
朱儁无法克敌,便想到了在冀州的皇甫嵩,也不知道他那里现在的情况如何?他也听说了朝廷调幽州的戍边军前往冀州协助平叛之事,同时朝廷这边也给他调了一支援军过来,这支部队便是由河东太守董卓带领的以西凉骑兵为主,由西羌的胡人和汉人组成的混合军队,因此朱儁便安心在城中死守,等着董卓的援兵来为自己解围。
其实董卓说起来也不是一无是处,据史书记载,董卓出生于凉州陇西郡临洮县一家殷实富裕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临洮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而董卓自幼也是养尊处优,因此从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这一点,可以从史书中看到,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全文字版小说阅读,更新,更快,尽在支持文学,支持!由于家中有钱,因此父母为他请了不少先生教他习文,还请了一些有名的武师带他习武,因此长大以后的董卓不仅能识文字,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支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百姓都畏他三分。不仅是县里的汉人不敢惹他,即使是周边那些天生野蛮的羌人对他也不敢有丝毫怠慢,当地的羌族领豪帅为了保全自己,大都极力迎合趋附董卓,并且与他结为好友,以求得暂时的相安无事。
地方豪帅们经常带着大量的牲畜和财物前来拜望,与董卓称兄道弟。董卓年轻的时候就常常到羌人居住的地方游玩,依仗地主豪强的出身和富足的资产,广泛结交豪侠义士。他十分熟悉那里的情况,见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开始琢磨如何来利用和控制他们,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罗亲信,为自己以后的长远展打下基础。于是,在野心的趋使下,董卓丝毫不吝惜花费自己的家产,每当羌人豪帅来他家作客,他便杀牛宰羊款待羌人豪帅,以取得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和拥护。
羌人一方面畏服董卓的凶悍,一方面感于董卓的大气豪爽,所以都愿意归附于他,听候他的调遣。
一次,一个羌人豪帅见董卓家的牛羊宰得所剩无几,便从老远的地方赶来上千头牛羊,送给董卓,由此
可已看出董卓当时在羌人中的影响之大。
除了结交羌人,董卓还注意保持自己在当地豪强中的地位和影响,凭着他还算出众的才能和武功,董卓不断拉拢、兼并其他势力,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力量,他还经常扮演游侠豪杰的角色,因此在当地享有“健侠”的美名;同时,董卓还收罗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毫不吝惜财物的帮助他们,使得这些人都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后来便一直死心塌地地追随于他。
董卓之所以能培养出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势力,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自从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来,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就相当强大,尤其是到了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弱,农民起义不断,地方豪强便趁机兼并土地,扩充自己的势力,朝廷对于豪强势力的膨胀虽然深感忧虑,但又无能为力。
到了众多矛盾冲突并的灵帝时期,大汉朝廷一方面想极力抑制地方豪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利用地方豪强,借助他们的力量来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反抗,而坐拥强实力的董卓,便也毫不例外地成了官府利用和招抚的对象。
很快董卓就应地方官府的征召,出任凉州兵马掾一职,负责带兵巡守边塞,维护地方治安,如此一来,董卓便开始利用手中的职权,去控制更多的羌人,为他今后势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时之间,董卓便成了闻名陇西的风云人物,不管是在官府,还是在汉羌民间,董卓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自己势力的不断膨胀和地位的相继上升,董卓已经不在满足于自己只是边远豪强的名分,他觉得自己需要更加广阔的政治空间,来施展自己的远大报复,于是,他开始进一步蓄积力量,伺机展。
不久,由于东汉朝廷急于解决西羌反复无常的问题,这对于董卓来说,自然便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展契机,西羌问题一直是东汉政府最棘手的民族问题:自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o8年)开始,羌人就不断动起义,波及的范围相当大,持续时间也很长,令大汉朝廷颇为头疼。
到了汉桓帝年间,西羌问题不仅没有得到丝毫平息,反而声势更加浩大,羌人不堪忍受汉朝地方官吏对他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不断杀死汉人官吏,侵占州县。而面对羌人的反抗,积贫积弱的东汉政府根本就无能为力,只得求助于地方豪强,想借他们的力量来缓解日益严重的西羌危机,当时,深知董卓底细的陇西地方官吏便极力向朝廷推荐董卓,这无疑给董卓创造了一个展势力、满足他的贪欲和野心的良机。
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董卓受命担任羽林郎,统管元郡(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地的羽林军,时间不长,他便升为军司马,跟从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一带反叛的羌人,在这次征战中,董卓极力表现自己,充分挥出自己勇猛强悍的优势,纵横冲杀,左右开弓,由于战绩突出,因功迁升为郎中,后来又因功升迁为广武(今山西省代县)令、郡守北部都尉(统治四川省纹川县西南大部分地区的官名)、西域戌已校尉(掌管西部各民族事务的官名),到如今,他已经成了洛阳左近的河东刺史,手下拥有一支两万人的汉羌混编大军,威震西凉的数十万羌人。
得到朝廷迁自己为中中郎将,同时征调自己前往颖川,协助朱儁带领的北军平定当地的黄巾军之乱的命令之后,董卓深知这又是自己的一个机会,于是马上整肃大军,只是他还留了个心眼,并没
有将自己的两万大军全部带上,而是留下了一万人,只带了剩余的一万人前往颖川,他想的是要是万一自己失败了,那这一万人还是自己的资本,免得到时候自己因为吃败仗丢了官,真的变成一无所有了。
但是一万大军在人数上还是太少了,因此董卓也以朝廷征兵的名义,在当地强行拉起了一支由地痞无赖、无业游民等组成的另一支近万人的队伍,这样加起来,他出征的大军也有两万人了,把河东剩下的一万人交由自己的亲弟弟董旻带领,然后董卓带着自己拼凑起来的两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奔赴颖川。
一路之上,这支杂牌军是见什么抢什么,搞得沿途百姓家中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只是董卓并不去制止,反而纵容部下,看到大人都不反对,那些刚刚加入的地痞无赖更是有恃无恐,变本加厉的盘剥百姓,还美其名曰是百姓支援大军平叛。
由于有了这些人的加入,董卓部下原本的一万骑兵也没法快行军,只好跟着他们一起,慢慢悠悠的向颖川进,大军经箕关、河内后渡过黄河,然后按照探子传回的消息,董卓得知黄巾军正在围攻长社的朱儁,董卓暗道这真是天助我也,有朱儁的四万北军,加上自己的这两万人马,五六万的黄巾军何足道哉,因此马上传下命令,大军加快行军度,直扑长社而去,只要这次消灭了长社的黄巾军,自己一定重重的赏赐部下。
早就听说董大人出手大方的那些杂兵便如打了鸡血一般,开始玩命的向长社奔跑,居然冲到了那些骑兵的前边,令董卓不禁为自己的领兵才能暗暗叫好。
只是黄巾军中的渠帅并非都是些只知道舞枪弄棒的武夫,这颖川黄巾军的渠帅波才便是一员颇有计谋的大将之才,也因此他才能在与朱儁率领的北军一战时,取得歼灭北军士兵近万的大胜。
虽然波才一直在指挥手下的黄巾军士兵攻打长社,但是他也没有放松对周围的警戒,因此当董卓的杂牌军行进到距离长社还有五十多里地的中牟一带时,便被黄巾军的探子现了。
看到官军来了一支穿戴和自己的军容差不多的援军,从旗号上可以知道,领兵的大将是朝廷的中中郎将董卓,于是那些探子急忙骑上快马,赶回长社,把消息报给了长社城下的波才和彭脱二人。
………【第一百六十章 董卓大败】………
得知官军来了援兵,波才和彭脱二人商议了一番,根据探子的回报,那些援兵似乎不像是朝廷的正规军,虽然这支援兵中有不少骑兵,但是其中还夹杂着不少装备和自己手下黄巾军差不多的步兵。
看来朝廷真是无人可派了,只能临时拼凑了一队兵马前来援助朱儁,相比之下,还是打这队援兵容易些,攻城对于黄巾军士兵来说太难了,而且徒增伤亡,因此二人便决定留下一下士兵继续围困长社,同时虚张声势,做出大军还在长社的样子来迷惑城里的官军,免得他们知道自己的大军离开了,便出来攻打自己的营寨。
结果这一招还真的把城上的朱儁和北军骗过了,于是波才和彭脱二人留下不到两万人守营,自己则带着其余的四万大军,悄悄离开了大营,向中牟方向进。
大概在离长社城不到十五里远的地方,正好有一片草木丛生的荒地,大路便是从中间穿过,看到这里地形不错,正好可以用来伏击官军的援兵,于是波才便指挥手下士兵,在大路上挖了很多陷马坑,然后又让士兵埋伏在道路两边的树林中,等官军进入这片荒地之后,便用弓箭向他们射击,然后再将杂草点燃,用大火来攻击官军。
董卓带着的那些杂军哪里知道前边已经被黄巾军士兵设好了埋伏,立功心切的这些无赖们眼瞅着长社越来越近了,心中也是热血沸腾,这些人以前干的都是些偷鸡摸狗、欺男霸女的为百姓所不齿的勾当,如今有了董大人撑腰,摇身一变成了官军,一路上明火执仗的抢了一道,果然比以前偷偷摸摸的强多了,现在只要到了长社,把那些黄巾军杀光,便算是立了大功,自然少不了升官财,所以这些没有经过训练的杂兵居然硬撑到现在,虽然一个个脸红脖子粗,满脸满身都是汗水,但是竟然都没有掉队,只是被那些骑兵甩在了身后。
现在董卓的队伍是汉羌混杂的一万正规骑兵在前队,董卓跟在队伍的中央,而骑兵的后边便是那些临时拼凑来的一万杂兵,一群人吵吵闹闹、乱七八糟的跟在骑兵的后边,队伍行军之时毫无章法可言。
很快,董卓的大军便到了长社以北十五里远的地方,这里正是黄巾军的埋伏所在,毫无防备的董家军只是急着赶路,因此并没有介意周围的地形,结果便一头钻进了波才为他们设下的埋伏圈中。
道路上被黄巾军士兵挖了不少的陷马坑,由于刚刚挖好没有多久,其实只要仔细一看便可以现不少破绽,但是这些官军根本没有想到黄巾军士兵敢来主动攻击他们,因此一门心思就在如何尽快赶到长社上了,结果前边的几十名骑兵一头栽进了陷马坑之中,后边的骑兵急忙勒住马匹,而他们之后的因为不知道前边生的情况,便一头撞上了前边的士兵,把他们也顶到了陷马坑中,整个前军顿时乱作一团。
不过这支队伍毕竟跟着董卓东征西讨的已经很多年了,因此马上便明白中了黄巾军的陷阱,于是骑兵队伍马上散了开来,很多人策马跑到道路两旁的草丛之中,不再从有陷阱的大路前行。
藏在树林中的波才一看机会到了,于是高声命令部下放箭,同时点燃了身边的杂草,免得官军的骑兵向他们这边冲过来。
结果几轮弓箭下来,董卓的骑兵也损失了上千人,而现在大火从道路两旁的杂草丛中迅燃烧起来,将进入这一区域的官军包围在了火海之中。
而波才趁此时机,带着手下的士兵又向跟在后边的那些杂兵起了攻击,别看这些人平时欺负百姓挺在行,现在真的上了战场,真刀实枪的与黄巾
军士兵对上了,他们一路之上的威风早就没了,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他们刚刚赶了一个多时辰的路,早就成了强弩之末,没剩下多少力气了,因此刚一交手,前边的杂兵便被黄巾军士兵砍到一片,吓得后边的那些人早就没了立功财的心思,众人一声喊,转身便开始向后败逃,这一下带动整个董卓大军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队伍中央的董卓指挥着自己的亲兵和附近的骑兵,挡住向中间冲来的黄巾军士兵,他自己也是亲自上阵,手中长弓左右开弓,一连射死了十几名冲向中军的黄巾军士兵,而他周围的这些汉羌骑兵也挥出自己的骑射之术,将黄巾军士兵的攻势暂时挡住了。
但是现在真个董家军的前后两队都已经大乱,前军的几千人陷入了火海之中,很难逃生,而后军的那些杂兵根本派不是用场,现在就只顾着逃命了,哪里还有与黄巾军交战的勇气,气得董卓大骂这些胆小鬼误事。
黄巾军士兵从道路的两侧向官军动进攻,虽然他们的弓箭兵不多了,但是毕竟大部分人都会射箭,只是准头差些罢了,而且现在道路上的官军挤做一团,只要向着人群密集的地方胡乱放箭,便会有人中箭落马,看看这样下去自己的这两万人恐怕要全军覆没了,董卓急忙招呼周围的士兵跟着自己突围,现在已经顾不上被大火围住的那些士兵了,只能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再说,因此董卓带着亲兵,当先向来路方向冲去。
波才手下基本上都是步兵,有战马的也只有区区三百来人,但是就是这三百人的骑兵,在波才的亲自率领下,冲入了那些杂兵之中,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将那些只顾逃窜的官军杀的东逃西窜,苦不堪言。
好在董卓带领的骑兵现在退了回来,看到黄巾军的基本骑兵居然如虎入羊群一般,肆意摧残着自己的手下,董卓不禁大怒,带领着身边的二百名亲兵不再逃跑,而是去追赶那些黄巾军的骑兵。
收起长弓,董卓举起手中的大刀,向着波才冲了过去,他看出来了,波才便是这支黄巾军的头领,因为他的战马是一匹不错的好马,而且波才身上的头盔和铠甲都很齐全,与那些只穿皮甲的士兵明显不同,因此董卓想的是擒贼擒王,只要抓住了波才,便可以趁势击退这些围攻自己的黄巾军。
正在尽情斩杀官军的波才也看到了冲向自己的那员官军的大将,看到他身后的大旗,波才知道他便是这支大军的领,朝廷新任命的中中郎将董卓,于是急忙招呼自己的骑兵向自己靠拢,准备应战,他想的也是只要自己杀掉或抓住董卓,官军更是成了没头苍蝇,自己不仅可以获得一场大胜,还会立下斩杀官军大将的功劳,同时还能抢到大批战马,这对于自己的队伍来说,可是会令其实力大大增加的。
两人一照面,双方互通名姓,果然都是对方的领,于是也不再多说,各举手中兵器,杀在了一起。
两人手中用的兵器一般无二,都是大刀,董卓身材不高,但是生得膀大腰圆,一看便是力大无比,而波才说来也巧,外貌与董卓倒是很像,也是身材矮粗,场上的双方士兵看到对方冲到一起之后,就仿佛两匹马上驮着的两支大木桶一般,双方大刀挥舞,你来我往的打做一团。
董卓号称纵横凉、并二州十几载未遇敌手,武功自是不弱,而波才作为黄巾军的一员悍将,手下也有几分真功夫,再加上二人力量仿佛,这一交手果然是棋逢对手、将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