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唐-第2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按照杨统和孔晟的计划,到本年年末,专门面向寒门子弟的平民学堂会扩建到江南各大城,乃至每一个县城。对于杨统来说,他此刻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他除了要教书育人之外,还要承担江宁大学堂的日常管理和各地分校的筹建工作,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对于孔晟,杨统心怀敬意。在杨统看来,孔晟在做一件古往今来无人敢做的大功德,给天下寒门子弟一个晋身路径,给天下底层百姓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这绝对是不亚于孔圣人的大德大善。没有人比杨统更清楚,江宁大学堂的所有花销都有孔晟这个郡王个人承担,如果开设分校的机会推进,孔晟每一年在平民教育方面的投入就要超过十万贯。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相当于一个江南世家豪门数年的纯收入。

    孔晟不计名利,付出巨大,就为了给寒门子弟打开上升通道。而孔晟正在做的还田于民,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做这样的两件事,对孔晟来说,只有付出、只有风险,没有半点收获,无论是名还是利。孔晟甚至不愿意公开江宁大学堂背后的东家就是郡王府。

    这是杨统最敬佩最感动的地方。(未完待续。。)

第六百八十七章 民乱(5)

    第六百八十七章民乱(5)

    但孔晟在杨统最忙的时候,将他招到军中,随他赴德清平乱,这让杨统在迷惑之余难免有几分揣度。

    “孔某让先生随行,主要是到了德清,有些事需要先生谋划相助。孔某听闻先生是德清人,在当地名望甚高。若是……”孔晟的话没有说完,就突然抬头凝望向前路那烟尘弥漫处,眉头紧促起来。

    孔晟的话虽然只说了半截,但杨统是何许人,自然明白孔晟的深意。无非是想利用他在德清的民望,来安抚这支暴…动的流民队伍。由此可见,孔晟此番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安抚流民的,这就足以解释他为什么只带一千人多人马来了。

    杨统在车上轻叹一声,像孔晟这样的心无私利心系天下安危的人在朝为官,占据高位,实在是大唐百姓和朝廷的幸事。

    前面的人声嘈杂起来,凌乱的奔跑声和车马粼粼唿喊声不绝于耳。孔晟挥挥手,命令军队原地待命。杨统也撑着疲倦的身子下了车,站在官道一侧向前眺望着。

    前路烟尘漫卷,隐隐见一群群百姓扶老携幼拖家带口连带车马朝着江宁的方向而来,杨统以手扶额,心里明白这大概是从德清方向逃难过来的百姓了。

    孔晟在马上神色凛然,大喝道:“李彪,袁晁,速速上前去查看动静,看看怎么回事!”

    “末将遵命!”李彪当即和袁晁一并纵马扬鞭奔驰向前,渐渐就消失在孔晟的视野之中。不多时,李彪和袁晁就驰马返回,神色却有些复杂。与他们同来的还有一个身着青衣的书生打扮的中年男子。

    此人文质彬彬,眉清目秀,眉眼间略有几分阴沉之色让孔晟看得不喜。

    袁晁翻身下马拜了下去:“属下拜见郡王!”

    孔晟笑笑:“免礼。袁晁,到底怎么回事?”

    “回郡王,是从德清逃难下来的百姓,大概有数千人吧。”袁晁轻叹一声:“这位是吴兴沈氏嫡枝的沈二公子,沈二公子,烦请向郡王禀报一下实情。”

    袁晁与此人显然是老熟人。

    在袁晁与孔晟对话的当口,这位沈二公子一直在暗暗打量着孔晟。孔晟这个江宁郡王的名头很大,但对于吴兴沈氏的人来说,沈二还是头一次见孔晟。见孔晟如此年轻,白衣亮甲英姿不凡,此人眼眸中掠过一丝惊异。

    沈二不卑不亢地躬身一礼:“学生沈二,见过郡王!”

    对于吴兴沈氏和义兴周氏的豪门子弟,孔晟谈不上什么恶感,但绝对没有什么好感。他淡淡一笑,望着沈二道:“沈二公子不必多礼,德清那边状况如何,百姓如何向江宁溃逃下来,你不妨向本王说一说。”

    沈二嗯了一声,清了清嗓子道:“回郡王,那袁瑛本是德清士绅,此人野心勃勃,暗中串联本地游民、歹徒,纠集数千人烧毁德清县衙,杀死县令,放开粮仓,蛊惑乡民来投,没有几日,临近游民和百姓被蛊惑来者数以十万计。如今袁瑛在德清私设朝廷,设立官职,自号宝胜王……”

    “那袁瑛一伙凶徒在德清无恶不作,烧杀掳掠,本地士绅百姓无不逃出德清。郡王,那袁瑛贼众势大,目前正在酝酿进攻德兴一线五县,还请朝廷速速派大军剿灭,否则必将祸乱江南……”

    袁瑛在沈二口中被描绘成了杀人恶魔。袁晁听着眉头暗暗一皱,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却颇不以为然。他承认袁瑛是一个心有大野心的人,否则他也不会撺掇利用游民造反,但袁瑛却绝对不是一个冲动嗜杀之人,他目前还要利用百姓反抗朝廷,最不可能伤害本地穷苦百姓。

    但很显然,袁瑛要起事是需要大量粮饷辎重的,而这些从哪里来?只能是抢劫士绅豪门了。

    但当着众人的面,袁晁也无法给袁瑛辩解。

    更让袁晁心里感觉不舒服的是,他们兄弟原本与这沈二关系甚笃,号称至交好友。没想到时过境迁之后,这沈二竟然将昔日好友诋毁至斯。不过,想想袁晁也就心平气和了,袁瑛目前可是逆贼,一旦事败,朝廷必然要将之诛杀抄斩,甚至整个袁家宗族都要受到他的牵连。

    孔晟深邃的目光从袁晁身上掠过,然后投射在沈二身上,淡然道:“那袁瑛真有十余万众?目前他们只占据了德清县城还是四处劫掠各州府县?”

    沈二深吸了一口气,朗声道:“回郡王的话,那袁瑛以开仓放粮为由蛊惑游民入伙,现在已经纠集十余万众,广为劫掠各州府县,若朝廷再不剿灭,迟早要祸乱到江宁郡来。”

    对于沈二的话,孔晟信也不信。

    而这场农民暴…动的具体信息早已记载进史,按照史书的记载,袁瑛起义军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扩展到二十万人,占领了附近几个州府县,一时气势很盛。如果不是朝廷命李光弼率精锐官军进驻围剿,恐怕还真要成了气候。

    这应该是唐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但农民义军一哄而起,未经必要的军事训练,也缺乏实战经验。面对“中兴名将”李光弼麾下的精兵悍将,双方实力悬殊,又与官军硬拼,因此迅即败亡。

    孔晟沉默了下去。

    沈二目光炯炯,却在孔晟身上来回打量。李彪李虎在身后皱了皱眉,却是压住了火气。一个江南豪门子弟,无官职在身,面对孔晟这个江宁郡王,竟敢毫无避讳毫无敬畏之心,让两人很是不爽。

    “既然是百姓逃难,袁晁,传本王之命,命江宁郡速速准备房舍粮食,出城安置难民,不得怠慢。告诉刘平山,若是有一个逃难百姓在江宁受到难为或者被拒之门外,本王就拿他是问!”孔晟挥了挥手,嘴角噙着一丝似有似无的笑容道:“沈二公子也一并到江宁城中暂居几日,但本王平定了袁瑛叛乱,自有尔等返回故土家园的一日!”

    沈二躬身一礼:“学生谢过郡王!学生代逃难百姓家眷,拜谢郡王恩德!”

    沈二旋即返回难民的队伍中,难民漫山遍野而来,根本毫无秩序和阵型可言,他们有的在官道上乘车带着家财而行,有的三五成群则游走在旷野之上,还有成群结队的家畜被驱赶着往江宁城而来。

    望着沈二的背影,孔晟突然淡淡道:“袁晁,这吴兴沈氏的根基就在德清吧?他们此番也一并放弃家业逃难下来?听闻光是沈氏一族便有数千人,奴仆婢女成群,但本王看这沈二却似乎只有两三个家仆相随?”

    袁晁呆了呆,他倒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根据他的掌握,此番沈家虽然也与大多数百姓一并逃难下来,但混在难民群中的沈家人似乎并不是太多,尤其是嫡系正枝,似乎只有一个第二代的沈二。

    袁晁突然意识到,这好像是一个值得慢慢品味的问题。

    沈氏是江南两大豪门之一,根基在吴兴也就是德清,可以说德清过半的土地、资产、店铺、商号,都是沈氏的产业。从这个角度来看,袁瑛起义受到损害最大的就是沈氏了。而既然沈氏是本地最大的地主,受到打压掠夺必然最多,按理逃难的沈家人应该很难计数才是。

    袁晁深吸了一口气道:“郡王,沈家的根基的确在德清,但沈家……”

    一时间,袁晁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他总不能说沈氏与袁瑛串联勾结一起造反吧?事实上,作为既得利益的大豪门,沈氏是最没有可能造大唐反的人。

    好在孔晟并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他旋即摆了摆手轻轻道:“袁晁,你带几个人急速赶往德清,如果能见到袁瑛,就劝他归降朝廷,不要执迷不悟。”

    袁晁叹息着:“属下遵命!请郡王放心,属下一定竭力劝说袁瑛放弃叛乱,向朝廷认罪伏法!”

    孔晟点点头,默然不语。

    袁晁不敢怠慢,领命后立即带着自己的一干随从快马加鞭抄小路向德清而去。其实袁晁对劝降袁瑛不抱什么希望,因为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堂弟了,自小就心怀野心,如今见江南流民越来越多,朝廷横征暴敛,豪门肆意圈地压榨,民怨沸腾,这才趁势而起,准备学一学安禄山,若是能占了大唐朝廷,那他也就是开国皇帝了。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如果孔晟率数万江南大军压境,袁瑛或许还愿意跟官府谈判,但孔晟只带这么千把人马就想要让袁瑛归顺头像,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啊。

    杨统一直站在一边旁观。如今将袁晁奉命而去,这才站出来向孔晟抱了抱拳道:“郡王,以在下看来,袁晁此去非但不会有任何结果,甚至会危及他的性命。”

    孔晟笑了笑:“先生所言甚是,那袁瑛谋划多时,如今又煽动蛊惑十余万众,声势浩大,岂能因为袁晁三两句话就放弃唾手可得的基业局面?显然是不可能的。”

    杨统皱了皱眉,心道你既然知道袁晁此去毫无结果,还有性命之忧,为何还要让他去呢?这不是让袁晁去送死吗?

    似是看出了杨统的担心,孔晟耸耸肩笑道:“但袁晁劝降固然无果,却不至于危及性命。那袁瑛和袁晁本为堂兄弟……孔某之所以让袁晁去劝降,实则是为了让袁晁心安罢了。”

    孔晟说得没有错。袁瑛起事,袁晁心里必然存有心病。而他与袁瑛的关系也不可能长久保持秘密,一旦传扬开去,他很难在孔晟身边做事了无论是为了自己心理上的安慰,还是为了做给外人看,袁晁都必须要走上这么一遭。

    杨统深吸了一口气,抱拳躬身道:“在下浅薄,不明郡王深意,实在是汗颜之至!”(未完待续。。)

第六百八十八章 民乱(6)

    第六百八十八章民乱(6)

    孔晟大笑:“先生太客气!”

    杨统轻叹一声:“郡王,请恕在下直言,面对袁瑛乱民起事,郡王理应派大军围剿,更不可孤身犯险。郡王以千把人马前往德清平乱,若是被乱军围攻,后果不堪设想。在下知道郡王悲天悯人,痛惜百姓,此行并无与袁瑛一党作战之意,但……”

    孔晟笑容敛去,淡淡道:“孔某之所以只带一千人马前往德清平叛,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江南军与江南豪门世家血肉相连,不少世家子弟在江南军中为将,因为本王推动土改新政,世家子弟对本王恨之入骨,这些江南军若随孔某平乱,未必会真心诚意为朝廷出力,甚至会聚众生事,为防万一,所以才只调动一千江南官军随行。”

    “此外,江南官军出自江南,本乡本土,而袁瑛聚众则多为本地流民,本王实在是难以指望上江南军了。”

    “更重要的是”孔晟的声音旋即低沉下来:“孔某断定,袁瑛聚集流民造反,背后有人暗中撺掇资助,其目的必然是针对本王来的,事实上,他们似乎也已经达到了目的,即便本王平息了这场民乱,在朝廷那里也难辞其咎。如果江南豪门世家各自进京蛊惑生事,朝廷下诏废除了本王的土改新政也不是不可能。”

    杨统叹息着:“这一点,在下也想到了。郡王,这世间最难触碰的就是豪门世家的利益,自大唐开国以降,世家大族把持朝野,堵塞晋身路径,寒门只能承受压制和欺凌。这还是郡王的铁腕,若是换了旁人,恐怕这土改新政连半点推进的希望都没有……”

    “但在下坚信,朝中并非全是无能昏庸之辈。而皇上,也是英明天子。在下之前代郡王执笔接连上书,直言土改新政之利国利民,如果能得到朝廷和皇上的认可,新政落实完全可期。至于这些许地域民乱,其实不足为道。但郡王必须要快刀斩乱麻,尽快平息此乱,否则迟则生变。”

    杨统拱手肃然道:“德清是在下乡里,在下在德清还有几分民望,请郡王放心,在下就算是豁出这条命去,也要四下奔走,游说各乡士绅百姓向郡王倒戈!”

    孔晟躬身施礼:“如此,有劳先生了。穆大哥,你带几个人随先生先行赴德清,见机行事!至于孔某,拖延两日行军便是!”

    袁晁和杨统先后两拨人先期秘密赶赴德清,一路是劝降袁瑛,一路是暗中见机行事,利用杨统在德清的民间影响力,看看能不能让袁瑛一党出现内乱,瓦解其声势。

    但实际上,这两路人马虽然都是孔晟安排出去的,但他本人对袁晁和杨统的努力不抱任何怀疑、却也不抱任何希望。

    孔晟更相信自己的力量。

    他一直对官方和民间的信息来源抱某种怀疑态度。以他看来,能跟袁瑛起兵造反的人肯定是老百姓中的中下层,简而言之就是无地流民和失地农人,这一群体在江南肯定数量庞大,但局限于德清周边地域来说,顶多不会超过二十万人。从国民的本性来说,但凡能吃上饭的人,哪怕是吃个半饱,都不会去冒着杀头的风险去造反,尤其是在江南这种鱼米之乡,民风安逸闲散惯了。

    而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不可能全部都心甘情愿地跟随袁瑛造反。至少有半数是被裹夹的。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袁瑛只占据了德清附近一线地区,城池只有两三个县城,如何来养活十余万的军队,他的辎重兵器从哪里来。单单靠德清县的粮草储备去供养一支十万大军,显然是很滑稽的。

    所以,在孔晟看来,所谓袁瑛麾下的十余万众,其实能上战场为袁瑛所用的也就是一两万人,撑死了。而更多的是,被袁瑛一党裹夹在县城中的流民和人口。

    即便是有这么一两万人武装起来,在孔晟看来也不堪一击。即便不敌,孔晟完全可以从容而退。

    所以,孔晟这才只带一千多人马而来。实际上,孔晟真正要用的无非还是江宁铁骑五百人。有这五百铁骑,足矣。

    靠大军围剿,不知道要造多少杀孽,让无数流民无辜惨死。孔晟不愿意这么做。

    孔晟率军缓缓前行,五百江宁铁骑神色肃杀军容之严整,进退有序,让江南军一千人看得心内凛然敬畏。这五百悍卒骨子里血脉里发散出来的某种杀气,足以说明了他们超强的战斗力。这些没有经过真正战阵的江南军卒其实很难想象,像这样一批悍卒到了战场之上,该是如何的凶勐无敌。

    几骑快马从后驰来,孔晟回头一扫,见竟然是那沈氏的沈二公子,眉梢一挑,眼眸中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东西。

    沈二到了近前,在马上躬身施礼道:“郡王,学生熟悉德清,今特自告奋勇,前来郡王军中效力。若是能早日平息祸乱,对于我沈氏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孔晟哦了一声:“难得沈二公子如此深明大义。也罢,你就留在我军中协助我平息叛乱便是。”

    旋即,孔晟似乎有意无意地追问了一句:“沈二公子,据闻吴兴沈氏根基在德清,怎么此番逃难,似乎只有沈二公子逃离了德清,沈氏家大业大,其他人等难道避难到了别处?”

    沈二被问得一愣,马上神色微变,却还是躬身勉强笑道:“回郡王的话,我们吴兴沈氏根基的确在德清,不过,乱起之时,我沈氏家主就率家族多数人避往山南江州了。我沈氏在山南也薄有产业,避往山南也不过是权宜之计了。”

    “哦。避往山南江州了啊……”孔晟笑了起来,却是没有再问什么,立即扭头催马向前,不再理会沈二。

    沈二在马上眸光闪烁,却是悄然带着自己的几个随从家仆慢慢跟随在了孔晟军队之后,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孔晟心头冷笑起来:沈氏的人竟然舍近求远,放弃江南道的其他州府不去,反而退往更远的山南江州,这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细一想问题太大了。这其中必然有诈,这从一个侧面再次验证了孔晟心里对沈氏的怀疑。只是他的怀疑没有具体的证据支撑,孔晟并没有表现出来。

    德清县。

    德清县,取名于“人有德行,如水至清”。这虽然只是一个县城,但却是整个江南着名的鱼米之乡,还是江南两大豪门之一的吴兴沈氏的发迹之地。沈氏在此地已经繁衍了数百年,沈氏族人的枝叶散布整个江南北部地区,尤其以德清为多。

    而袁瑛起事之后,驱逐了德清县令,占领了德清县城,其帅府就设在了城中最大也是最繁华的一处府邸中,沈氏的祖宅。

    城中十余万众,正如孔晟的判断,多数都是从各地聚集而来的流民及其家眷,真正武装起来的能为袁瑛所用的也就是一两万人,而且因为没有经过真正的军事训练,谈不上什么战斗力。

    但袁瑛为谋反谋划了这么久,肯定不可能毫无准备。他暗中串联各州府县有野心的士绅豪强,约定一起起事,将来共分天下,最不济也要瓜分江南一地。所以,在袁瑛军中,实际上士绅豪强的家仆家丁占据了很大的份额。这批人平素被各地豪强秘密操练,倒也具备一定的凶悍素质。

    袁瑛选择在这个时候起事,自然是经过慎重思量的。在袁瑛看来,中原乱未平,朝廷没有精力顾及江南,而江南只有杨奇的数万江南军,多数部署在江宁一线,对于偏远的德清一带,鞭长莫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