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现代某些电视剧误导,好象古时候老百姓随时都带着银子上街,随便买个馒头要一两银子,简单吃顿饭上百两,给小二打赏也十几两,几十两,好象一两白银跟我们现在一块钱似的,显示出当前中国的影视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其实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他们使用的都是“钱”,即铜板,我们常说的“没有钱”,就是指没有铜钱。
白银和黄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间流通的货币,所以民间大多用钱或钞。钞:就是布做的货币。大量使用铜钱不方便,于是“而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所以说,进行大宗货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钞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银和黄金。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明朝末年白银与现在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首先要了解,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这是常常变动的,不同朝代兑换比例不一样,同一朝代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不像现在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另外,明朝一斤相当与现在的克,一斤十六两,一两折合现在的克。
根据以下描述: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为1:4或1:5,而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
得到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一般通行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今天的价值。另一种方法则是同时使用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来进行推算的。
1) 国际黄金基准牌价,金价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为一盎司。一盎司为克。明朝1两为今天的克。这样一算明代一两黄金相当于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汇基准价来算,100美元兑换人民币 元来算,相当于元。根据1两金为8两银,1000钱换算,明末一两白银相当于元,取712元;一文钱等于元。
2) 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1000铜钱,相当于元人民币,取105元。
3) 米价基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 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这里采用万历时期的最高价格作为一般物价水平,取每石1两白银来计算。明代1石合公斤,按照现在大米价格3元/公斤计算,一石米折合人民币283元,即1两白银折合283元人民币。
这样,我们最后得到三个数据,1两白银分别可兑换人民币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黄金的价值历史中一向比较稳定;虽然今天的粮食产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14亿人口在消费,而明朝中后期保守估计人口也有七八千万,因此粮食价格可以做为一个重要基准;考虑到白银的比价在各历史时期变化比较大,可参考性比较弱。
因此,我们取黄金基准的712和粮食基准的283取平均值,即元。为了凑整数,便于换算,也便于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这里取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500元。因此按照前一个比价的结论我们得到明朝中后期的货币兑换数据: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结论:
1两黄金=人民币4000元=8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000钱
1钱=人民币元
由于实际上,1两白银至少能兑换1500钱,则1文钱=3元,也可以大略地认为是三毛钱。
另外说个小知识,1两=10钱=100分,所以,一钱银子=50元人民币,一分银子=5元人民币,也就是10…15个铜钱左右。
这样,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物价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明朝一个从九品官员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这是政府最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正一品官员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币43500元/月,年薪万元人民币,这可是当时政府总理的薪水,想来也不过分。
在明代,据说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如果粮食自给自足,钱只用来买点柴米油盐的话,一年750多块钱过日子是挺苦,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问问老一辈,他们过过这样的日子,甚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现在还在过这样的日子。
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到士兵两万八千人,上书皇帝要求:“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虽然这是为了笼络毛文龙的旧部而增加了的军饷,但是也能看出个大概。就是说,养活一万人的部队,每年需要军饷15万两,粮食万石即900万斤。用现在的话换算过来就是,万人的一个军,一年的维持费用为7500万元人民币,可以吧?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明修《武进县志》称当地 “受募者日银一分”,年饷还不足4两的。到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食无所依,募兵变得容易,加上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个结论:维持一支万人部队的正常消耗应该是每年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崇祯三年,御史郝晋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我们来计算一下崇祯三年税赋:辽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馀万,加上正常税收二百万,总共是一千八百三十万两。假设国家什么都不干,只养军队的话,能养活180万人的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得到了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第二个结论: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两白银=10钱白银=100分白银,
第三个结论:一支万人部队每年的正常消耗应该是: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千年前神秘消失的海昏古城
江西东晋骑都尉墓证千年前神秘消失的海昏古城
江西民间至今流传的“沉掉海昏县,立起吴城来”的歌谣今天首次得到了实物佐证。南昌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利今天向本社记者透露,几天前在南昌发现的东晋古墓墓主身份原为一千五百多年前神秘“消失”的海昏县骑都尉。
十四日,一名普通的挖土机工人挖出了一个千年古墓,考古专家从中出土了铜镜、墨碇、青瓷小灯盏、银耳挖、木器、漆器、梳子、木枕等二十余件文物,甚至还有一根长约二十四点五厘米,标有刻度的直尺。
李国利表示,本次考古发现还是以记载了墓主身份的“名刺”最为重要。所谓“名刺”类似于现在的名片。经考古专家努力,这个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名片”现出了其主人的身份,上书:“豫章郡海昏县都郎吉阳里骑都尉周涉年五十六字子常”。
从“名片”可知,墓主为豫章郡海昏县都郎吉阳里的一名骑都尉,名叫周涉,字子常。从另一个棺木找到的名刺,则只能看清“问起居海昏字子常”的字样。根据此前在南昌发现的西晋吴应墓和东吴高荣墓出土的类似名刺的格式可推测,该名刺完整应为“弟子周涉再拜问起居海昏字子常”。考古中还发现一个印章,上用篆体刻写着六个字,正面刻着“周×言事”,反面则是“周×”,虽然周后那个字暂时无法判断,但专家判断应为“涉”,即墓主的印章。
李国利告诉记者,骑都尉是主管地方军事的武官。据《中国历代职官辞典》记载:骑都尉,汉武帝始置。晋以后历代沿置,唐为勋官十二转之第五转,即相当于从五品。不过,本次考古却没发现武官墓常见的剑等兵器,专家推测此官职可能是墓主去世后虚封的。
尽管骑都尉这一官职并不显要,但令专家兴奋的则是“海昏县”几个字。海昏古城就像楼兰古城那样被历史“风化”的无影无踪,如今首次发现实物虽不能完全揭开古城消失之迷,却足以佐证古城的存在,对研究古城的历史也有重要意义。
海昏古城是汉代豫章郡所辖十八城之一,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二0一年)立海昏县,县治设在与吴城镇隔河相望的芦潭村附近。这块低洼的鄱阳盆地原本人烟稠密,东吴名将太史慈曾在此升堂断案。随着湖水不断入侵,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四二五),海昏沉没,商业迁至地势较高的吴城,故民间一直有“沉掉海昏,浮起吴城”的传说。。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龙戏珠的神秘渊源
二龙戏珠的神秘渊源
在中国民间吉祥图案和舞龙表演里,经常见到“二龙戏珠”景致。在文学作品和地形地貌的描述里,也会使用“二龙戏珠”词汇;例如,长江和黄河是两条龙,四川盆地是龙珠,四川盆地这个龙珠对于长江、黄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龙珠?“戏珠”是在做游戏,还是在调戏(类似游龙戏凤)?二龙戏珠的形象(经常用于新婚被面上)或者表演究竟是在模拟重现什么场景呢?
《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即柑橘),不如一龙珠。’”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为:“合浦人向有得一龙珠者,不知其为宝也,以之易粟。其人纳入口中,误吞之,腹遂涨满,不能食。数数入水。未几,遍体龙鳞,遂化为龙。所居室陷成深渊,故今谓之龙村。”
合浦县,在廉江东岸,滨临南海北部湾,今属广西,以盛产珍珠闻名于世。类似合浦人吞龙珠化为龙的故事,在许多地方都有流传,例如望娘滩的故事。从合浦县出珍珠来看,所谓龙吐珠,应该就是指蚌壳里的珍珠,被鱼类吃了后又吐出来的情况,属于鱼类的一种游戏动作。这是因为,珍珠是不能被消化的,如果不吐出来,有可能造成消化器官的疾病。有趣的是,娃娃鱼的食物清单里也有蚌类,而河蚌与海蚌一样都可能产珍珠;笔者小时候,在北京玉渊谭游泳,捉鱼捞蚌,就曾在一个蚌壳里见到珍珠。
问题是,如果龙珠是指珍珠,那么二龙戏珠又是为什么呢?既然鱼不能吃珍珠,它们又为什么要“戏”珍珠呢?其实,所谓龙珠,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龙珠乃是指龙卵。不过,有人把龙卵想象成与鳄鱼卵、蛇卵一样的东西,却是不对的;这是因为,蛇卵、鳄鱼卵都是在陆地上,需要小心翼翼的保护,根本就是无法去“戏”的。
笔者认为,龙珠实际上就是雌性大鲵产下的“念珠状长链型的带状卵”,而“二龙戏珠”实际上就是雄性大鲵争着要在雌鲵所产卵上授精的现象。大鲵属于体外受精的鱼类,雄鲵为了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就必须在繁殖期紧紧靠着雌鲵。此时,大鲵可能与某些高等鱼类一样,雄鲵会挤压雌鲵腹部,以促使其产卵;而雌鲵(如果看上雄鲵)也会挤压雄鲵腹部,以促使其排精;这种行为,已经比较类似体内授精动物之间的“调戏”和“交尾”了。也就是说,二龙戏珠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雄鲵之间争夺授精权的竞争,二是雄鲵与雌鲵之间为了繁育下一代的亲密接触。事实上,我国民间传说,人吃了龙珠会变成龙,例如前述合浦人的故事,以及望娘滩的故事,都是在暗示“龙珠”实际上就是“龙种”亦即龙的受精卵。据此可知,二龙戏珠表演,实际上是在模拟再现龙的繁殖,寓意子孙兴旺,属于生殖崇拜文化。
关于龙珠的传说,还有痴龙和娃娃鱼的轶闻。《博物志佚文》(范宁《博物志校正》辑)云:“龙抱宝而眠,谓之痴龙。”所谓痴龙抱宝而眠,实际上指的正是雄鲵把受精卵盘在身上进行孵化。此外,痴龙又被后人演义成为神羊,《古小说钩沉》辑《幽明录》称,晋时有人误入一洞穴,来到一处世外桃源,那里有神羊,捋其羊须,即可得珠,吃了第一次得到的珠,可与天地等寿,后来得到的珠只能延年、充饥。
河南淮阳(古称宛丘、陈州)地区,是伏羲(太昊)的故都,当地有著名的太昊陵;由于太昊“以龙纪官”,因此又被称为“龙都”。有趣的是,当地民间故事讲,陈州东关龙湖畔,有一个名叫王小的孤儿,捕鱼为生;一天,他捕到一条大娃娃鱼,看到娃娃鱼可怜,就放了它;当天夜里,有人要害王小;大娃娃鱼叫醒了王小,告诉自己是东海龙王八太子,并说自己的眼睛是金光日夜不息的龙珠,愿意拿来报答王小;后来,龙珠遗失在龙湖里。显然,这个故事表明,古代还是有人知道娃娃鱼就是龙的,而且龙珠是指娃娃鱼身上的器官。
笔者之所以要讨论龙的生殖问题,是因为这涉及到生物物种在生殖方式上的进化问题。例如,动物是如何从体外受精进化出体内受精的?这里显然存在着跳跃式进化现象,龙的“二龙戏珠”式体外受精,可能正是迈向体内受精的一种跳跃式进化的例子。
事实上,生殖方式的进化,只能是整体协同的和跳跃式的进化,而不可能像是达尔文所说的“存在着无数多的中间过渡状态物种”即随机微变式进化。无论是从体外受精到体内受精,还是从卵生到胎生,或者从自然分娩到剖腹产,都是整体协同的和跳跃式的进化。例如,水生动物上岸变成爬虫走兽,既要解决在陆地、空中行动的问题,又要解决在空气中呼吸的问题,还要完成从体外受精到体内受精的器官结构转变,这种组合、协同、整体的变化显然是不可能通过随机微变过程来实现的。
道理很简单,从一种生殖方式到另一种生殖方式,必须是一步到位的,或者说每一次生殖方式进化出的新器官都是“能用”的,否则就不可能有下一代;而没有下一代,也就根本谈不上“无数微小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累积进化。据此可知,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悖论,科学界应该提出全新的进化理论
《山海经》怪物、神兽名称、简介一览表
《山海经》怪物、神兽名称、简介一览表
注:“囗”指写不出来的字
南山经卷一:
1。 狌々:兽,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2。 鹿蜀:兽,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佩之宜子孙
3。 旋龟:兽,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
4。 鲑:鱼,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5。 类:兽,其状如狸而有髦,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6。 犭尃訑:兽,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7。 尚付:鸟,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
8。 九尾狐:兽,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9。 灌灌:鸟,其状如鸠,其音若呵,佩之不惑。
10。赤鱬:鱼,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11。狸力:兽,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见则其县多土功
12。鴸鸟:鸟,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土
13。长右:兽,其状如禺而四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14。猾囗:兽,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15。彘:兽,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是食人
16。⺶患:兽,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
17。蛊雕:兽,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18。瞿如:鸟,其状如䴔而白首,三足、人面,其鸣自号也
19。虎蛟:鱼,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20。凤凰: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21。鲭鱼: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22。颙:鸟,其状职枭,人而四目而有耳,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南山三次经过依次所见之神:鸟首龙身、龙首鸟身、人面龙身
西山经卷二
1。'左羊右咸'羊:兽,其状如羊而马尾,其脂可以已腊
2。 虫渠:鸟,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暴
3。 肥囗:蛇,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4。 赤鷩:鸟,可以御火
5。 葱聋:兽,其状如羊而赤鬣
6。 鴖:鸟,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7。 鱧鱼: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
8。 肥遗:鸟,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食之已疠
9。 豪彘:兽,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