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失踪了。
林彬失踪之后,林鸥便四处打探他的下落,由于父母早逝,林鸥和哥哥的感情很深,打探了两年多,大家都劝她别再找了,说是人肯定已经没了,她却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一直在打听哥哥的下落。认识江阔天之后,江阔天也帮着留意这方面的消息,但仍旧一无所获。
林鸥打探消息的方式有些可笑,细想来又让人不由得心酸。起初,她向哥哥的朋友和同事、邻居,任何一个有可能知道哥哥下落的人打听消息,每个人都不知道林彬的去向,在他失踪前几天,也没人见过他,他好像突然人间蒸发了一般,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后来,林鸥开始四处张贴哥哥的照片,连续贴了两年,仍旧一无所获。最近,江阔天也曾经帮着她四处调查知情者,答案和她自己得到的一样:在林彬失踪前后,没有任何人见到过他。
大致的情况就是如此。
“你想让我怎么帮你?”东方问。
“我不知道。”林鸥摇了摇头,“江阔天让我来找你们,说你们可以帮我……”
“让我先想想。”东方对着电脑屏幕上整理出来的资料沉吟起来。
君子堂新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十三章 突破口
晚上,东方赶到市局门口,想和江阔天一起喝酒。在接待室里等了半天,江阔天才匆匆地走出来,说今天没空。
“有案子?”东方问。
“自己看报纸。”江阔天扔给他一沓报纸,“林鸥的事你能帮她吗?”
“我会处理的,你不用操心了,偶尔也想着给她打个电话。”东方已经被报纸上的标题吸引住了,南城都市报头版头条,大黑体醒目地标题:白华山52具白骨惊见天日。“这案子好像蛮大啊。”匆匆浏览一遍之后,东方说。
“是很大。”江阔天喝完刚泡的一杯茶,“我做事去了,杨君那边怎么样?”
“不知道,他没跟我联系。”东方说,“白华山的案子有什么线索吗?”
“能告诉你的都在报纸上了。”江阔天指了指报纸。
“不能告诉我的是什么?”
“这案子很大,这回是真的不能说。”江阔天说。
“好吧。”东方摆了摆手,“你不用管我。”
江阔天匆匆上楼,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所有的人都在加班。大家忙得不可开交,这种忙碌的景象已经持续了一天,然而还是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线索。他在几个同事身边停留下来,问了问情况,便径直回到了自己的小办公室。
经过一整天的收集,白华山谷底的尸骨已经全部收回,现在都放在市人民医院的病理科,医院的医生和省、市有经验的法医们都聚集在那里,首要的工作是对尸骨进行还原。除了几具落在灌木上的尸骨保持原状之外,大部分尸骨都已经混在一处,要将这些混杂的碎骨还原成一具具的骷髅,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鉴证科那边正在对土壤和虫卵进行化验,希望能得出死亡的确切日期。
尸体已经白骨化,抛尸的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即便原本有些什么线索,到如今也已经荡然无存,江阔天他们例行公事地在崖顶和崖底附近仔细搜索了一番,只看到漫漫荒山,毫无人类的痕迹。离白华山最近的村子也在两公里之外,谁也不知道在这座山上竟然发生了这种事,目击证人暂时无法找到。对现场发现者的反复询问也没有得到有用的线索。
现场勘查显示,白骨集中在谷底靠近白华山一边,另一边与之对应的是鹿儿峰,两处山峰在山谷两边对峙,谷地标有奇特图案的大石块,恰好处于中心地带,白骨基本没有越过这个中心地带。这说明白骨是从白华山山顶而非鹿儿山顶抛下的,鹿儿峰基本上排除了抛尸者站立点的可能。经过粗略的轨道分析,从白华山顶抛下的尸体,即使是几个人合力朝外抛,最远也不会超过谷底的1/3,而实际情况是达到了谷底的一半,要达到这种效果,除非是从飞机直接投下。
目前唯一可以作为突破口的,就是交通工具。白华山地方如此偏僻,路过山脚下的公路只有一条,下车之后还需要行走20分钟左右的山道,外地人要到白华山,必然要走这条公路。无论这些白骨是生前还是死后来到白华山,他们都必须借助交通工具。52个人,如果是一次性运来,至少需要一辆大客车——这条路不通公交车和长途车,如果有这么一辆客车经过,应该能找到目击证人;如果52个人是分次运来,则需要中型面包车或者小轿车,甚至是摩托车。这也很容易找。白华山脚下这条路,实际上已经处于半废弃状态,原先是为了开荒才开出来的路,后来开荒的计划终止,这条路无论通往何方都需要绕一个大弯子,修了新路之后,除了需要到附近山村的人们,一般的车基本不走这条道了。如果真有什么车经过那里,总会留下些线索。
已经有两个兄弟去调查交通工具了,另外一组人正在南郊荒山群中的村子里询问有无失踪人口,还有一组人专门负责收集南城的失踪人口资料,准备与尸检结果相对照。
其中,林鸥的哥哥林彬也在失踪人口记录上。
一切都要等待尸检结果出来才能正式展开。
君子堂新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十四章 空荡的衣柜
依照事先的约定,第二天一大早,东方就赶到了林鸥家。
林鸥家是三室两厅的房子,布局很简单,父母去世后,她一直和林彬住在这里。房间里有些乱,林鸥一边招呼东方进屋,一边不好意思地收拾着散落于各处的小物件。
“不好意思,有点乱。”林鸥讪笑着道。
“没关系,”东方抬腿跨过一堆斜堆在地上的杂志,“江阔天善于收拾房屋。”
林鸥抿着嘴笑。
“他给你打电话了吗?”
“打了。”林鸥说。
“哦,那行。”东方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水,“你哥哥的房间是哪一间?”
“这边。”林鸥打开最里边一间房。
“你没动过里面的东西?”
“没有,只是打扫了下卫生。”
这就奇怪了。东方在林彬的房间里转了几圈,打开抽屉和衣柜看了看,都是空的,什么都没有。
“怎么什么都没有?”东方问。
“我也觉得奇怪,可能是他自己拿走了吧?”
“你不是说他从拘留所出来后就失踪了吗?”东方逐一翻看着各个抽屉,“他后来回来过吗?”
“不,没有回来过。”林鸥摇了摇头,“东西在他被关进去之前就没有了。”
这么重要的情况居然到现在才说,东方只好摇头苦笑:“什么时候发现东西没有的?”
“不记得了,好像是车祸前几天……”林鸥红着脸道。
这么看来,在车祸前几天,林彬就已经将这里清理一空,准备要离家出走了,随后的车祸阻碍了他出走的计划,离开拘留所之后,中断的出走计划继续实施。
如果是这样,他必须事先将这些转移走的东西安放到某个地方。
那是什么地方呢?
“看来你不用担心了。”东方笑道,“虽然我不知道他在哪,不过肯定还活着。”
“你怎么知道?”林鸥惊喜地问。
“他把这些东西都拿走了,说明他有出走的计划,这就排除了绑架或者谋杀的可能,”东方说,“他也肯定没想到要自杀,如果是自杀的话,普通的衣服和物件之类的,他不会带走。看来他只是想找个地方独自安静安静。”怪不得谁也不知道他的行踪,一个存心要出走的人,当然不会将自己的去向透露给别人。
“他不要我了吗?”林鸥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我不知道。”东方开始检查剩余的物品。
衣柜里干净得像新的一样,抽屉里也只留着些被撕得粉碎的纸片,东方将那些碎纸片翻来覆去看了看,上面什么也没有。这也有些奇怪,通常人们将纸撕碎,多半是为了销毁纸上留下的字迹,一张干净的纸片被撕成这样,又是为了什么呢?也许只能解释为抑郁症患者的狂躁举动吧。尽管如此,东方还是耐心地将碎纸片拼凑起来,组合成一张完整的A4打印纸。林鸥在一边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他。
拼凑出来的纸上,可以看出一行微微凹陷的痕迹。这种痕迹东方很熟悉,假如你在一叠白纸上写字,除了最上面一张纸上会留下笔迹之外,地下的纸张上也会显出笔划的痕迹,用力越大,痕迹越明显。
“有铅笔吗?”东方上下审视着,除了已经发现的一行笔划痕迹之外,满纸都是撕碎时留下的折痕,再没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林鸥跑到自己房间里翻了一阵,递给东方一支铅笔。东方将铅笔的笔尖削长磨钝,侧过来在笔划处轻轻地摩擦着。纸面上显出淡淡的铅笔印记,折痕和笔划的地方显示为反白色。摩擦了许久,终于露出一行文字来,虽然被许多乱七八糟的折痕所打扰,这行文字依旧可以辨认——“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只有1892160000万光里。”
“这是什么意思?”林鸥问。
东方摇了摇头。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光里”这个单位,看起来这是个很小的单位,动辄以万计。林彬是个患有忧郁症的艺术家,思想里有些古怪的东西不为常人所理解,也是正常的。看来这张纸并没有什么意义。
另外几个抽屉里都是空的,只有最下边一个抽屉里,胡乱地塞着许多的士车票。大部分车票的日期是2002和2003年,东方注意到,有一部分车票的票价完全一样:13、5元。这让他觉得有点意思,依照时间和价格对车票进行分类之后,便一目了然了。
“你哥哥是哪一天出的车祸?”他问。
“2003年1月15日。”
“他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上班的?”
“2002年5月份左右吧。”
“他平时不爱出门吧?”
“嗯,他很少出门,除了上班就是在家看电影。”
“从这里到他的公司要多久?”
“打的的话,半个小时吧。”
东方迅速在脑海里换算了一下,依照的士的平均车速,半个小时大约是15公里,本市的士起步价格是6元,15公里的的士,大概需要30元。看来没错,2002年5月份之前的车票,大部分都是30元的价格,这应当是林彬上班时乘坐的车子。从时间上来看也是如此,时间以早晨9点和下午7点到8点比较集中,正是上下班的时间。
2002年5月份之后的车票,开始朝16元的价格集中,这个价格的的士,应当是在距离这里8公里之外。除了十几张车票的价格比较零散之外,其余车票全部都是这个价,这说明林彬每次都是去同一个地方。
他会去什么地方呢?
“他不上班之后,常去什么地方?”
“不知道啊,”林鸥满脸茫然,“他几乎不出门。”
车票上显示的时间都在上午10到下午5点之间,这段时间正是林鸥的上班时间,林彬去了什么地方,她没法知道,除非林彬自己告诉她。林彬如此频繁地去同一个地方,却对自己唯一的亲人只字不提,这点倒是有些怪。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内16元的车票虽然很多,但时间上并不集中,刚开始是一个月两张,后来是每周两张,到11月份的时候,就几乎是每天两张了,看来林彬在这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去这个地方,在他车祸前夕,也就是2003年初,甚至一天都有好几张车票。从车票上来看,林彬每次在那个地方停留的时间也是随时间递进的,起初是半个小时,后来发展到一个小时,最后将近两个小时,有时候甚至呆上一整天。
也许,林彬是在偷偷地谈恋爱?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亲密,这正好符合车票的分布规律。
2003年1月14日,16元的车票有四张。上午,林彬去了一次那个地方,一个小时之后,另一张30元的车票出现了。依照车票显示,他从那个地方出来之后,便赶到了距离那个地方大约半个小时路程的另一处,在那里几乎没有停留,又乘车返回了第一个地方,呆了15分钟后,乘车返回住处。下午,他再次去了“那个地方”,呆了3个小时后返回。
第二天就发生了车祸,随后林彬就失踪了。在此之前的整整半个月内,林彬除了“那个地方”之外,哪也没去。他的衣物和其他物品,应当是在这段时间运送到“那个地方”,或者是在1月14日运送到距离“那个地方”15公里的另一处。如果林鸥能够记清衣服是在什么时候被清理一空的,就能准确判断这一点了。可惜林鸥对于这一点始终无法确定。
要找到“那个地方”,并不困难。林鸥家住得稍微有点偏,正好在一条公路的尽头,从这里出去,通往任何地方,首先必须经过这条公路。来的时候,东方留意到,这条公路有将近**公里的直道,如果从林鸥家出发,在到达这条公路的分叉口之前,的士刚好跳表。之后便面临三个分叉口。“那个地方”距离林鸥家并不远,的士跳了两次表就到了,一种可行的笨办法是,在分叉口分别朝三个方向乘坐的士,等跳到车票上的价格时,再下车慢慢搜索,总能找到要找的地方。但这个方法太费时间,东方不喜欢用这么笨的方法。
另一个办法省事得多。
“你有林彬的照片吗?”东方问,“给我一张。”
虽然说的士车没有固定路线,相对比较自由,但实际上,每个的士司机都会依照自己的情况,寻找一些固定的载客点。尤其是在林鸥家这里,只有一条公路通往外界,守在这里的的士司机大半家就在附近,到下午交班前夕,更是有很多司机只愿意载客朝自己居住地附近跑,顺便交班。虽然说有规定不肯拒载,但司机真要拒载,一般乘客也懒得多说什么,换辆的士就是了。
林彬如此频繁地去同一个地方,乘坐的士的频率非常高,对于司机来说,就算是熟客了,一般司机都会记住这样的熟客面容,甚至记下他习惯要去的地方,也算是一种服务的跟进。虽然距离林彬失踪已经过去了两年,但仍旧有可能会有人记得他。
“这怎么可能?”听了东方的主意之后,林鸥连连摇头,“哥哥失踪以后没多久,我就到处打听他的下落,楼下的车站边贴了很多寻人启事,那些的士司机要是认识哥哥,早就认出来了,怎么没人告诉我呢?”
东方笑了起来:“你那是寻人启事,不光是要认识他,还得知道他失踪后在什么地方出现过。那些司机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出现过,当然就不会打电话通知了你什么了。”见林鸥似乎有些沮丧,他连忙又安慰道,“不过你这么做也有个好处。”
“什么好处?”
“你说得没错,到处张贴你哥哥的照片,那些司机在等客的时候闲来无聊,难免会对电线杆上的广告瞄上两眼,如果正好是熟悉你哥哥的司机,这就能加深他对你哥哥的印象,我们收获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嗯!”林鸥立刻感到充满了希望,迫不及待地便要下楼。见她对此深信不疑,东方想提醒她做好最坏的思想准备,想了想又算了。
也许真的能找到认识林彬的司机呢?林鸥找了这么久,也该给她点希望了吧?
第十五章 出乎意料的顺利
事情意想不到地顺利!
东方和林鸥下楼,朝聚集着的士的那块空地上走过去,往每个窗口递林彬的照片,问他们见没见过这个人,还特别声明是两年前。两人都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料,刚问到第5个人,那人就认出了林彬。
“他呀,熟客!”那人笑眯眯地道,“好像失踪了吧?”
“嗯。我是他妹妹。你知道他去哪了吗?”林鸥急匆匆地问。
“这我可不知道!”司机连忙撇清。
东方忍不住笑了:“不,不是问你这个。”他看了林鸥一眼,林鸥意识到自己问话的错误,脸刷地一红。东方又问那司机:“你还记得他常去什么地方吗?”
“记得!”司机大咧咧地道,“我跟他熟,我的情况他都知道!”他的口气好像在说自己的哥们,不过这哥们显然很不够意思,“我的情况他都知道”,这话的潜台词就是,“他的情况我完全不知道”,开的士的司机有很多人爱开这种玩笑。眼看林鸥兴冲冲地信以为真,东方稍微用手挡了挡她,她愣了愣,连忙朝后退了退,让东方来问。
“这么久了,你怎么还记得他常去什么地方啊?”东方问。
“别的地方我不记得,那地方有个鸭脖子专卖店,把他送到那里后,我自己也总买点鸭脖子回来吃。我还在想呢,这人天天吃鸭脖子,不会吃出毛病来吧?”他哈哈大笑起来。
看来他是真记得。
“带我们去吧。”东方和林鸥上了车。
一路上,的士司机天南地北地侃,什么都说,从自己的祖父说到父亲,再说到儿子,祖孙几代都说遍了,看来他那句“我的情况他都知道”也并非完全是玩笑,就算是东方和林鸥这样的生客,听他这么一说,也对他了解了个大概,熟客就更不用说了。
车子过了直路,跳了一次表,在叉路口继续直走,往前走了没多久,又跳了一次表,票价显示正好是16元,林鸥急忙要喊司机停下来,被东方压了压肩膀。
“到了。”林鸥小声对东方说。
“让他开。”东方也小声道。
司机又开了两分钟左右,停了下来。
“就是这里了,”司机指着路边一家红得耀眼的鸭脖子店说,“他每次都在这里下车。”他同情地回头看来看林鸥,“都两年了,估计是找不到了吧?”这话让林鸥心里很不舒服,没理他就下车了。
“他下车后朝哪个方向走?”东方问。
“那边。”司机指了个方向。
东方也下车了。
看来就是这里了,票价和抽屉里车票上显示的完全一样。
“哥哥来这里干什么?”林鸥喃喃地道。
两人沿着司机指的方向朝前走,边走边向两边店铺的人出示林彬的照片。虽然已经到了这里,要找到林彬具体去的地方,还是要费一番工夫,但比起林鸥满世界张贴照片的方法,范围已经缩小了很多。
走了一阵,东方想到一个关键的问题。
“你哥哥不是有车吗?为什么要坐的士?”他问。
“哥哥没有车,”林鸥摇了摇头,“出车祸那天,他回了原来的公司一趟,找公司借了辆车,说是想去郊游,没想到一出门就撞了人。”
2003年1月15日,在将自己的物品全部从家中转移后,林彬肯定没有郊游的心情。那辆车也许是他借来用作出走的交通工具,没料到半路出了车祸,也算他倒霉了,更倒霉的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