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贵娇-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隐公子静静地看着韦传琳,仿佛没有听到韦传琳的恶语,脸上的表情十分平静。

    他的父亲早已不理安国公府中的事,寻花问柳才是其人生全部内容,现在都不知道在九府之中的何处。安国公府的死士和宫中的势力,都只听令于长隐公子。

    换言之,安国公府现在尽在长隐公子之手。

    他既然已经放出了韦传琳卧病的消息,就一定不会让韦传琳与外界有所接触。——他有这个本事,即使眼前这个人是他的祖父。

    在长隐公子看来,降爵远离朝堂,才是保住安国公府的不二之法,而不是像祖父所说的,送安国公府走上绝路。

    自从得知韦传琳收了半成干股后,长隐公子就找韦传琳摊牌了。这一对祖孙,在江南银库一事上,始终没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事情的发展,最终以长隐公子果断出手,抹平江南银库事、阻止韦传琳与成国公府互通消息而结束。

    这事,也像在这对祖孙间插了一根刺,带得以往隐藏的不和都爆发了出来。

    韦传琳有倚重长隐公子,就有多忌惮长隐公子。

    事情的根源,还是在十二年前的元家之事。长隐公子面上虽然不说,但对韦传琳在元家一事上的做法,充满了深深的怨怼。

    这怨怼,随着日月累加,随着江南银库一事,使得这一对祖孙势成水火。

    长隐公子和韦传琳。在安国公府将来要走的路上,意见截然相反。外人只看到安国公府赫赫之势,却不知道韦传琳与长隐公子的对峙。

    安国公夫人管氏在这一事上,保持了足够的清新,站在了自己孙子这一边,赞同安国公府远离朝堂,并且帮助长隐公子将安国公府稳住。

    管氏的见识,促使了她做这样的决定:她是郑太后的闺阁好友,在朝政局势上,多少有些敏锐。

    韦传琳被禁在自己的院中。好不容易才等来了长隐公子。气急败下,什么话都说了出来,然而长隐公子无动于衷。

    “祖父,请孙儿不孝。若祖父不上表请降爵。那么孙儿就请祖父让出安国公之位了。”长隐公子说道。目光却并不在韦传琳身上。

    即使说着这些夺权的话语。他的姿态依然似要超脱物外。不知他想到了什么,目光深邃悠远。

    韦传琳听了这话,气得用手指着长隐公子。却只是哆嗦着嘴唇,久久说不出话来。

    他清楚,这个谪仙般的孙儿,说得出便做到到,狠绝起来的时候,的确是六亲不认的。

    以崇德帝对长隐的喜爱,这个安国公他想得到,并不是什么难事。

    韦传琳的手指颓然地垂了下来,悲愤与痛心交织,心中酸涩不已。他知道一向聪慧绝顶的孙儿,为何要囚住他。江南银库事是其一,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当年元家的事。

    元家的事,阴魂不散!

    “显儿,这么多年了,你还放不下吗?我以为,你早已放下了。”韦传琳逸出了这一句,知道了说什么都无果。

    长隐公子垂下眼睑,淡然地回道:“祖父,我放不下。自那事后,安国公府荣显了那么多年,是应该赎罪了。”

    向当年的元家赎罪,向……沈度赎罪。

    是以,安国公府一定要远离朝堂。如此,才能真正保住安国公府。——局势走到了这一步,长隐公子已经隐约明白,沈度手中那张巨大的复仇图谱已经展开。

    安国公府作了那样的孽,肯定在图谱之上。他惟愿,以整个安国公府的权势,和他永恒无止的愧疚之心,赎回当年的罪。

    “赎罪……向谁赎罪……”韦传琳喃喃道,在见到长隐公子冷然的眼神后,话音戛然而止。

    到了这一刻,韦传琳才真正明白到,当年那件事,对长隐公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不惜用整个安国公府来陪葬。

    安国公府因元家而持续荣显,也将因为元家而骤然衰落,这莫不是报应么?

    一刹那,韦传琳就像老了好几岁,就连长隐公子是什么时候离开的,都没有发觉。

    京兆局势的发展,不会因为这一对祖孙的争执而有所停滞。

    顾霑等吏部官员,仍是忙碌着东宫属官的配设;礼部的官员,则是为了帝王出巡的事,忙得脚不沾地。

    诏书已经晓示天下,帝王将于端午之后、五月初十离开京兆。离这个出巡的日子,虽然还有一个多月,但这一个多月里,还要准备法驾、卤薄等事宜,还要准备告宗庙等仪礼。

    仔细算来,礼部的时间仍十分紧迫。

    对于政事堂的官员来说,在帝王出巡这一事上,他们担着大任,最重要的事,就是太子监国与随行官员这两事。

    君王既出,太子监国就是必然了。政事堂官员也将留在京兆,协助太子处理国事;同时,须选有识通达的官员随皇上出行,以便能达到令帝王知风闻俗的初衷。

    那么,谁留,谁去,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了。

    选择随行的官员,须得顺皇上之意、与吏部仔细挑选。但政事堂官员,得先作出选择。

    政事堂的五位官员之中,裴公辅和王璋表示年老,自当留在京兆;朱有洛则是大声地说道:‘我随皇上出行!“

    他对帝王巡幸有一种莫名的执着,在他看来,巡幸即是帝王索贿,他倒很想亲眼去看看,江南官员送给皇上的“贿赂”会是什么。

    尚书左右仆射两人,必有一个要留守京兆的。既然朱有洛要去江南,那么留下来的,当然就是郑时雍了。

    令政事堂另外四名官员意外的是,御史大夫俞恒敬竟也想去江南。只见他挑着那一双深情的眼眸,笑意盈盈地说道:“我欲去江南。”

    政事堂官员意外,是因为俞恒敬近日在朝中相当沉寂。这还是他自上表监察六部后,第一次如此明确地就朝中大事表明态度。

    俞恒敬,怎么就这么想去江南了呢?

    面对着政事堂这些大佬们的探究目光,俞恒敬淡淡一笑,眼角眉梢全是情意。

    (章外:第一更!)(未完待续。。)

    ps:  第一更,谢谢大家~

424章 见微

    (第二更!)

    俞恒敬半眯着桃花眼,想起了那个年轻官员来拜访的情景。

    上一次,那个年轻官员送来的是一封没有钤印的奏疏。这一次,他送来的是一个消息。

    那封奏疏,是成全,对俞恒敬、御史台的成全。这个消息,则是艰难,俞恒敬、御史台的艰难。

    御史台的官员以清廉起仕,艰难什么的,实属常事,俞恒敬从来就没有怕过。

    因此,江南府,他无论如何都要去一趟了。身为御史台的长官,这是他不容推搪的职责。

    自上而下,政事堂的随行官员既然定下,那么其余的随行官员,也要陆续挑选了。

    因有杜预和韩士元争执一事,使得这一次帝王巡幸的规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小,就是为了避免劳民伤财。

    这一次随行人员,定为三百人左右,包括随行官员与仆从,却不包括随行守卫的虎贲士兵。

    可以这么说,这个人数已经相当相当精简了。在这一点上,大定历代帝王都和前朝不一样,或也是大定胜于前朝的地方。

    前朝巡幸的规模极大,而且巡幸的次数极多,史书都这样记载“西征东幸,无所暂息,六宫与文武吏士常十余万人,然非省方展义之行也。”

    非省方展义之行,这就是史书否定的评价。有时候,巡幸和暴政就只有一线之隔。这个度的把握,就尤为重要了。既要知道民情。又不可劳民伤财,所以朝廷才定员三百。

    这样的规模,怎么说都不能视为所以奢靡了。

    这三百人之中,主要的都是吏胥、侍从、文士,官员不过占了五十之数。这五十个官员,出自五省九寺五监,实际每个官衙不过出两三名官员,对朝事没多大的影响。

    这五十个官员,都有谁呢?

    顾霑和张明德碰了面,都为了挑选合适的随行官员。都绞尽了脑汁。因为这事,的确不太好办。

    跟随帝王出巡,这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荣耀。对很多官员来说。这是他们官场生涯中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伴驾出行。就意味着有机会在皇上跟前露面。对于文官来说,万一有机会,赋的某句诗、作的某副对。能得到皇上的赏识,那就意味着官员亨通了。

    对于武将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皇上巡幸,武将随身保护,这就多了时间和皇上相处。感情,都是处出来的,得到皇上的好感,还愁以后的官路吗?

    因此,为了能跟随帝王巡幸,官员们想尽了办法,就是为了让吏部和礼部的主官选中。一时间,前往顾家和张家拜访的官员便多了起来,而且都备了重礼。

    面对这么有目的性的拜访,顾霑一贯的原则都是推拒的,大部分帖子都是不受。但有一些官员的帖子,顾霑却不能不接

    这些官员,或是在朝中有大势力、大倚仗,或与顾家有很深的联系。比如,户部尚书张龟龄的帖子,还有太仆丞崔韶的帖子,类似这些官员,他都是要见的。

    他接了这些帖子,傅氏便变得比以往忙碌。无形中,顾琰也忙了起来。迎来送往、维系交情,历来都是当家夫人和嫡女的重要职责。

    崇德帝巡幸江南一事,令顾琰有些恍惚。前一世润州大疫肆虐,润州临近江南府,举国百姓避之不及,当然没有帝王巡幸江南一事。

    她从沈度的口中得知,沈家在江南早有谋划,针对的,就是成国公秦邑。

    沈家所谋划的事,是江南银库的事,具体细节并没有和顾琰多说,只是说十分有信心。

    沈肃和沈度的行事,顾琰很清楚。他们说十分有信心,就说明事情已经完备,就等着帝王巡幸江南了。

    有顾霑在,有杜预在,沈度在随行官员中,是意料中事。

    至于江南银库……顾琰所知不多,最大的印象,就是崇德十八年的三初宫变,江南银库是为朱宣明谋反提供钱财支持的。换言之,江南一直是朱宣明一系的后盾,而且是很可靠的后盾。

    这辈子时移世易,前世发生过的事情,或许也作不得准了。但朱宣明有这么坚固的后盾,她是一定要提醒沈度的。

    及到傍晚,她接到了傅铉的消息,联想到成国公府现在的处境和朱宣明的为人,她便想到了一个可能,恍惚渐渐变得清明。

    待沈度来到桐荫轩的时候,顾琰便将这个可能对沈度说了,是提醒,也是帮助。

    沈度惊异地看着沈度,再一次为她对朝局的敏锐感到震惊……和佩服。阿璧虽在闺阁之中,却所知甚多,包括对很多官员来变幻莫测的朝局,她都能把握得到。

    比如她当下说的这个可能,他就忽略了。

    “阿璧,你说,太子殿下会阻止皇上去杭州?太子意在江南银库?”沈度如此说道。

    他在江南的谋划,已经和父亲沈肃推了无数次,也将各种可能的情况都列了出来。秦邑会向朱宣明求助,是他们的预料之中。

    但是,据东宫的暗卫所报,朱宣明并没答应秦邑所请。先前,他们还感叹,道太子的确变聪明了,没有将这件祸事揽上身。

    但听了阿璧之言,他才发觉,或许他们算漏了些东西。不是太子变聪明了,而是太子的野心太大了,大到出乎他们的预料。

    阿璧说,傅家的暗卫查探到,江南卫大将军唐训刚纳了一门小妾,还喜爱得紧。

    这是来自军中的消息,自是傅家比沈家灵通得多。就是唐训纳妾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消息,能充分说明一件事:江南银库的相关官员,并无惊慌。

    唐训是江南卫大将军,江南银库不可能绕过他。据沈度所知,唐训手中也有江南银库半成干股。皇上即将巡幸江南,唐训还有心情纳妾?

    但他的的确确是纳妾了,还喜爱得紧,这就不寻常了。

    沈度的面容渐渐严肃起来,此刻他还不知道,东宫铺设的一张大网,已经罩到了他头顶。

    (章外:第二更!)(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

425章 套住

    (第一更!)

    朱宣明心中有根刺,这根刺,就是他怎么都无法拉拢的沈度。

    说来也奇怪,朝中这么多官员,不受他拉拢的人也有,但对沈度的拒绝,他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执念。

    自从秦绩死后,朱宣明就越发看沈度不顺眼。因他会时不时想起秦绩当初的话语,秦绩那时候劝朱宣明除了沈度,免得将来有后患。

    当初他没有将这话放在心上,现在早就觉得这些话有道理了。如果不是沈度,罗炳光不会出事,方集馨也能继续为他效命,他的势力会更加强大。

    然而,这都不是朱宣明想置沈度于死地的理由。

    真正让朱宣明对沈度起了杀意的,是和秦邑所说的消息有关,和秦绩之死有关的消息。

    秦绩虽已死了,死于京兆尹林世谦的虐杀,但秦邑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总觉得背后有人在着力对付成国公府。是以,他一直没有放弃过查探秦绩的死因,以期能揪出背后的暗手。

    几个月过去了,秦邑终于得到了一条线索:那些曾摆在京兆府尹的百姓刺客,被京兆录事参军事裴容换走了。这个裴容,是沈肃引荐入仕的,和沈家有莫大的联系。

    在秦邑看来,如果没有那些百姓伏杀成国公府的死士,那么秦绩就不会被带进京兆府,就不会死。归根到底,秦绩的死,那些百姓死士绝脱不了干系。

    秦邑现在已经捉了裴容,希望从他口中得知真相。然而不管怎么刑求,裴容什么话都没有说。

    秦邑会向朱宣明说起这事,乃是希望朱宣明记得秦绩的情谊,能在江南银库事上帮他一把。

    如秦邑所料,朱宣明记得了秦绩,想到,却不是在江南银库上帮他一把,而是怎么对付沈度!

    就算裴容没透露什么,在朱宣明看来,沈度就是令秦绩身死的人。——他心中已经认定了这一点。沈度就是他的死敌!

    罗炳光出事。是沈度所为;方集馨不遂,又有沈度在其中,还有定元寺中的老九,是沈度在护着。这些旧恨。加上秦绩之仇。让朱宣明下了决心。一定要将沈度这根刺拔除!

    但是,沈度是帝师的养子,是虎贲中郎将。不久前又立下了平疫大功,要对付他,在朱宣明来说真是有些困难。

    幸好,这个困难,在听了朱宣信的话语后,迎刃而解。

    朱宣信是他一母同胞的弟弟,精于吃喝玩乐却才能平庸。承淑妃之心意,朱宣明对这个弟弟还是很好的。——朱宣信时不时也来东宫,多少也知道东宫的的事。

    在听说了朱宣明的苦恼后,朱宣信笑了笑,和朱宣明极为相似的凤眼 一眯,说道:“皇兄,这有何难的?这事啊,就和臣弟对付倚红楼的姑娘,道理是一样的。现在不是在配设东宫属官吗?皇兄将他放在眼皮子下,想怎么对付他就怎么对付他了。”

    朱宣信的话语很糙,但道理很实在,这令朱宣明眸光一闪。

    的确,将他放在眼皮低下,将他和东宫绑在一起,想怎么对付他都可以了。

    鉴于在以往与沈度对上总是处于下风,这一次朱宣明多了个心眼。他没有通过吏部,而是直接去了紫宸殿,直接问崇德帝要人。

    “父皇,儿臣听得吏部的官员说,东宫属官中,右赞善大夫尚未有人选。儿臣想着,东宫的官员都上了年纪,宜应配个年轻的官员。中书舍人沈度,儿臣以为挺好的,请父皇允许。”朱宣明如此说道。

    在东宫属官上,朱宣明还是第一次开口指明官员。这令崇德帝颇感好奇,便问道:“沈度……为何是他?”

    朝中年轻的官员,其实不少。沈度毕竟曾做了天子近臣,再去东宫任职,是否合适?

    朱宣明回答的,正是这一点:“父皇,沈度是父皇近臣,若是他入了东宫,儿臣便能更清楚父皇的行事方式,也能减少朝政的错误……”

    将沈度放在东宫的理由,朱宣明早就想好了,此刻说得言辞切切。

    从中书舍人到太子右替善大夫,虽则都是五品官,但若是调职,这是平调而实降了。沈度刚刚平疫有功,降职似乎不太说得过去,这个请求,崇德帝还要斟酌一番。

    见到崇德帝犹豫,朱宣明继续说道:“父皇,沈度平疫有功,加了官等,右赞善大夫似乎不太合适,右谕德这个位置还是合适的。如此,父皇也示了对帝师的恩宠。”

    太子右谕德,是四品下的官位了,这可是对沈度的大大加赏。而对朱宣明来说,只要沈度入东宫就行了,什么位置他根本不在乎。

    朱宣明心中已有决定:秦绩当初遭受了什么,他就一定要让沈度都经历一遍!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此,方能让朱宣明心中的仇恨消除!

    他要将沈度套在东宫,再慢慢折磨他。父皇出巡之后,京兆就是他说了算。到时候,他也要沈度试试被虐杀的滋味。

    朱宣明能来紫宸殿,就有把握说服崇德帝。他已经和蒋钦分析过崇德帝对沈家的态度了。沈度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是一定要官升的。

    但沈度已经是五品中书舍人,再升,就只有各部之贰了。一个这么年轻的官员,又有帝师照拂着,这已经不合常理,崇德帝肯定要压下这种官势。

    最好的压下,就是明升实降,所以朱宣明便这样建议。

    这一次,朱宣明碰了个巧。因为崇德帝心中,的确想要压一压沈度的势,说到底,还是为了心中那若隐若现的猜疑。

    沈度不受东宫拉拢的事,崇德帝也有所听闻。一旦沈度去了东宫,必不受重用。面子给足了,不受重要,这正是崇德帝需要的。

    良久,崇德帝点了点头,准许了朱宣明的请求,拟将沈度调任为太子右谕德。

    很明显,这一对皇家父子的心思,都是想将沈度困在东宫。崇德帝这个决定,被人火速送到了沈家,提醒沈肃、沈度父子早作准备。

    (第一更!)(未完待续。。)

    ps:  一更!明天就结束双倍了,求人气求支持!

426章 掣制

    (第二更!双倍月票就要结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