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迷,“乐不思蜀”,全不想回荆州。
赵云与五百军兵在东府前住,在终日无事的时候,想起孔明临行前给他的三个锦囊,按照孔明的要求,去告诉刘备说:“曹操要报赤壁鏖兵之恨,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刘备听了,十分着急。他对孙权说曹操眈视荆州不能不回去,孙权不好说不放的话,况且刘备早将吴国太哄得团团转,另外他也想让刘备驻荆州作为曹魏和东吴之间的缓冲。等到刘备携孙夫人回到了荆州以后,周瑜从江陵来见孙权,问起孙权为何放刘备回去,孙权说是防备曹操,周瑜只好无奈叹息。他给孙权分析了形势,孙权也很后悔,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桩政治婚姻十分奇妙。孙夫人怀着献身国家的使命,竟落入“嫁鸡随鸡飞,嫁狗随狗走”的世俗轮回之中。然而,这个智勇双全的女性,追随刘备回到荆州后,始终保持着进退自如的处境。但毕竟这是孙权埋在刘备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诸葛亮时刻提醒刘备要小心翼翼,以免稍有闪失,就会命归西天。
其实,孙权的这一招是一箭双雕,曹操听说后,吓得将笔掉在地上,曹操对孙刘更不敢轻举妄动。这不能说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战略意义怎能一下说清楚。
不久之后,刘备占领了湖南一带,接着占领益州,即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随着蜀国力量的壮大,蜀国占领荆州已经日益成为对吴国的威胁。孙权再一次强烈要求蜀国归还荆州。刘备取得益州后根本不想归还荆州,孙权便趁刘备西征入川的时候,悄悄给妹妹写信谎称吴国太病重,想将孙夫人和阿斗骗到东吴,然后用阿斗换回荆州。孙夫人不辨真伪,匆匆携阿斗登船回吴国,张飞、赵子龙闻讯追赶拦截,把刘阿斗留下了,放孙夫人一人回东吴。孙夫人到了东吴后才知吴国太根本没有病。从此以后,孙夫人留在了东吴,被迫还是自愿不得而知,只是与刘备再也没有见面。这桩政治婚姻大约持续了3年。
当初孙夫人虽然也有温存的一面,但日常倚仗兄长的势力不把刘备放在眼里,一向说一不二,不仅刘备身边的大将都怕她三分,刘备也不敢违忤。而且孙夫人从东吴带来一批吏卒,在蜀地纵横不法,谁都无法约束,好像是闺中的敌国。而刘备本人不必须时刻防备孙夫人手中的刀剑。等孙夫人回到了东吴,刘备回想起的只有那些提心吊胆的感觉,所以也不派使者去东吴迎接孙夫人。
孙夫人一去,吴蜀关系恶化,围绕着荆州上演了一幕幕的悲剧。
当时刘备镇守荆州的大将是关云长。这关云长自吕布一干人死后,他就没有碰见过对手。当时他刚刚水淹曹操七军,擒住曹军大将于禁,两军阵前斩了庞德,如日中天,正当振奋时刻,所以对于区区东吴,根本没有放在眼里。
刘备这时在蜀中站稳了脚跟,孙权又觉得要武力收回荆州希望渺茫。孙权又故伎重施,刚玩了大政治又玩小政治,希望与关云长结为儿女亲家,讨关云长的女儿做儿媳妇,被关云长拒绝,孙权更被关云长的“虎女焉配犬子”气得昏了过去。在周密准备后,吴国年轻的将领吕蒙轻取轻敌的关云长,让关云长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之后,曹操死在洛阳,而张飞也被部将所杀。曹操死后,他的儿子即位为皇帝,刘备即于第二年称帝。
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出兵讨伐东吴,为关云长、张飞报仇。
然而,刘备进攻吴国一败涂地,退到白帝城,愧悔交加,悒郁而死。
孙夫人听到刘备的死讯,百感交集,毕竟是一日夫妻百日恩,她亲至江边祭奠,投江而死。孙夫人在刘备生前没有做到一心一意地对待刘备、爱护刘备,她希望九泉之下能做到“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孙夫人就这样死了,可以说是孙权逼死了妹妹,也可说是刘备害死了孙夫人。如果刘备在关云长死后,不一意孤行去讨伐孙权,派人接回孙夫人有没有可能?且不说可能就兴复了汉室,但至少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是后人猜想。孙夫人听到刘备的死讯,百感交集,毕竟是一日夫妻百日恩,她亲至江边祭奠,投江而死。孙夫人在刘备生前没有做到一心一意地对待刘备、爱护刘备,她希望九泉之下能做到“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三国时期刘备和孙夫人的婚姻,是历史上最为典型的政治婚姻。
孙夫人的父亲孙坚,哥哥孙策、孙权都是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铁马金戈,悲歌慷慨。但英雄命短,孙策死时只有26岁。当时孙权20岁左右,他继承父兄遗愿,东打西杀,顽强作战,开创了一个新的天下。孙家的天下确实来之不易,一寸一寸的土地都是用血换来的。
在曹操欲扫平江南的时候,孙权出于无奈与刘备合作。当初刘备没有立足的地方,向东吴借荆州暂时栖身,约定以后归还。赤壁之战后孙权想讨回荆州,刘备以各种理由再三推托。荆州在今天湖北一带,当时,不但物产丰饶,粮草充足,而且荆州地处西川与东吴之间,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更何况当年孙坚就是在夺荆州的战争中战死的,所以刘备借荆州而不还对孙权来说,根本不能接受。但一提起归还荆州的事,刘备就放声大哭。孙权实在没有办法,东吴的得力将领周瑜给孙权设计,趁刘备丧妻之机,以其妹孙尚香送给刘备作继室为诱饵,借口吴国太夫人特别疼爱这个最小的女儿,不愿意远嫁,所以请刘备去东吴完成婚礼。名为东吴与刘备连亲,实则趁刘备过江之机加以拘禁,好逼诸葛亮拿荆州换回刘备。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美人计”。
刘备原先的夫人有甘夫人、穆夫人、糜夫人,但在兵荒马乱中都先后死的死,亡的亡。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历来就告诫刘备,蜀国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蜀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应是“联吴抗曹”。所以当孙权派使者鲁肃到蜀国表达了愿结秦晋之好并共同抗曹的意见后,自然是一拍即合。
孙权使的美人计,自然逃不出诸葛亮的眼睛,他想将计就计,刘备却有些疑虑,但拗不过诸葛亮的一劝再劝,并让大将赵子龙随身保护,终于在汉献帝十二年腊月下旬,刘备率领一行从人来到京口,与吴国缔结良缘。
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刘备到京口后,先拜访鲁肃,再贿赂乔国老,更讨好吴国太,在甘露寺吴国太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就真的招他为婿。终于使圈套、陷阱遍布的相亲事件,在刀光剑影中圆满完成。吉日良辰,流水席开过,完成了一桩政治婚姻。
第一百一十七章 死亡之路2
提起德国二战时期发动的“闪电战”,不少军迷总会以为是二战中最牛的神兵利器。德军之所以选择这种看似“酷炫”的战法,实则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工业力量当时排世界老二的德国,实则是个石油资源匮乏的“穷国”。为什么在西线战场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闪电战”一到东线就不灵了?希特勒又为何急于对苏宣战?本文将从资源战的角度,重新解读看似光鲜的“闪电战”。
被持久战拖死过
首先得说说高大上的闪电战咋来的。闪电战的反面当然是持久战,但欧洲人打持久战的历史其实特别短,直到一战才真正开始。在此之前,欧洲大陆上一千多年的各国掐架活动,在今天看来其实都是闪电战。像英法“百年战争”那样名头听起来吓人的大阵仗,细究起来,都是用无数个并不连接的战役连缀而成。在这些战役的间歇,战争的主体贵族老爷们和负责跑龙套的平民,其实都处于各回各家的放羊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欧洲的小领主们领地太小、资源调配能力不行,撑不起像中国楚汉战争那样一打八年的大阵仗,仗打一会儿,双方都有喘口气的需求,实在速战速决不了,通常都会用骑士间的单挑来解决,这跟项羽当年在成皋找刘邦约架是一样一样的。
这种小打小闹给欧洲人造成了一个错觉,觉得好像战争是种“打打更健康”的大众娱乐活动。在这方面德国人受毒害最深,一战前他们经历的最激烈的战争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然而这场德国的立国之战听来很宏大,其实只持续了半年,其间双方真打的时间连俩月都不到。当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9月2日,拿破仑三世就率领40多万法军主力在色当投降了。所以在一战前的德国人看来,战争就是这样人畜无害的存在。
“孩子们,当秋天来临,树叶从树上飘落时,你们就可以带着勋章回家了。”1914年8月,德皇威廉二世在为参战士兵们送行时,曾如此打包票。
然而,等德国兵们到了战场上才发现,他们也许能在秋天回家,但具体是哪年的秋天,却要看上帝的心情。由于科技的革新与欧洲各强国国力的膨胀,半个世纪没打大仗的欧洲人突然见识到了持久战这个新生事物。堑壕战代替了干净利落的骑兵突击和前列步兵互相排队枪毙,战壕挖到无远弗届、机关枪响到海枯石烂。战争突然张开了它的血盆大口,作战双方每一天都要向其中填进大量的资源、金钱和生命。而在这种对耗之中,英法等殖民大国其实是不怵的,广阔的领土为其提供了大量可供耗费的资源。而德国就惨了,发动战争的目的本就是为本国工业夺取足够的资源,如今资源没捞着,反而遭到封锁,当然只能被拖死。
二战初期“秒杀”多国
在一战中被持久战坑惨了的德国人中,有位职业军官叫古德里安。此人原本是骑兵军官,骑兵在机枪铁丝网当道的一战中基本只负责打酱油,所以战败的耻辱对古德里安而言自然加深了一层。战后,古德里安立志要找到破解这种无聊战争的方法,最终他在英*事家富勒的“瘫痪战”理论中找到灵感。在富勒的启发下,古德里安提出应该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然后迅速向纵深推进,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灭对方部队。有趣的是,古德里安这种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受到他那些思维古板的上司的重视,当他向上级申请成立专门的机械化部队时,得到国防部长的粗暴答复:“见鬼!他们只配运面粉!”直到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当政,古德里安才获得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整个二战前期几乎成了古德里安理论的试验场。德国用这套战法完成了对敌国的“秒杀”,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尤其是在对法国实施的“黄色计划”中,德军在面对坦克数量、质量均优于己方的英法联军时,依靠对坦克的集中应用短时间内将对手打垮。英法联军面对有时己方还吃着饭时就从侧翼钻出来的德军坦克几乎丧失了战斗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此战过后,这种战法被美国报纸正式定名为“闪电’。闪电战由此扬名天下,当时给人的感觉是,地球人似乎已经不能阻止德国平推世界了。
起步太顺生幻觉
然而,闪电战在征服欧洲的同时,却还有另外一个听起来不那么好听的叫法:“穷人的战法”。若问闪电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号,还得回到古德里安创立这套战法的初衷上来——德国是个资源小国。
闪电战所以能够成型,依靠的是坦克、飞机的集中使用,而想要开动这些铁家伙需要耗费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不巧的是,在几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中,煤炭德国有的是,钢铁和有色金属也不缺,但偏偏石油极其匮乏,本土石油年产量只有几十万吨,对于上千万吨的石油消耗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更别说打一场以石油为核心的闪电战了。为了搜刮石油资源,纳粹德国在战前多方出击,力图多囤石油:一是从仆从国罗马尼亚那里进口;二是以出口技术和在政治上让步作为条件,购买苏联的石油;三是自己花高价用煤炭合成。应当说,虽然费了如此心机满世界搜刮,找来的石油存量依然不够德国阔阔气气地打一场常规战争。截至1939年开战后,德国的石油存量仅有240万吨。德军统帅部曾经做过估算,这点库存仅够和平时期消耗3个月左右,如果全面开动战争机器则更惨,可能只能维持战争正常进行一个多月的时间,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
捉襟见肘的石油困局决定了德国在二战中拖不起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军在二战初期那些“秒杀”敌国的战绩,其实是被逼出来的——由于知道自己在石油储备方面的“月光”属性,在苏德战争开打之前,德军参谋部在制定入侵各国的作战计划时都以一个月为周期。中心思想就是在结束一轮攻势后停下战争机器歇一歇,囤点油,准备下次攻击。
不过,天算地算,恐怕连德国人自己也没算出闪电战在欧洲打得如此顺手,由于被侵略国家突然死亡,再加上苏联对于德国的石油出口,石油“月光”的梦魇一度似乎成了天方夜谭。据英国史学家迈德里克特估算,1939年9月,德国陆军和空军突袭波兰。因为作战迅速,战事较短,共消耗石油约15。5万吨,低耗能地实现了占领该国的目标。次年,德军进攻挪威、丹麦和西欧战役,只用了不到50万吨石油,加上该年度头四个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万吨,德国从发动战争至法国投降,消耗总量不足150万吨。德军原先估算,征服欧洲的作战可能要花费500万吨的石油,如今却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更大的喜讯是,德军从欧洲各处掠夺到不少于150万吨的石油,单是这些就已经足以弥补此前的战争消耗。到了1940年,德国石油储备一度冲高到500万吨左右,这个家底成了德军发动对苏联作战的底气。希特勒显然妄图通过这场战争,据苏联的石油为己有,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吃油难”的问题。
闪电战的出奇顺利,给德国释放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战争可以在低能耗的状态下持续进行下去。然而,正是在苏联战场上,闪电战遭遇了它的克星。
利器最终变绞索
由于苏联领土过于广阔,道路交通又不及西欧良好,德军不得不把宝贵的油料浪费在运输过程中。这个时候,闪电战遭遇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悖论——德军的装甲集群的确可以重复在西线上演过的大纵深穿插推进,但在辽阔的俄罗斯平原上,这种战术使用得越多,就意味着油料消耗越快,给后勤补给造成的压力越大。其结果是,闪电战从德国原先赖以立足的“神兵利器”蜕变为套在德国自己脖子上的绞索,实行得越成功,绞索就勒得越紧。
到1941年底,德国的石油储备已经下降到不足80万吨。捉襟见肘的资源储备,打乱了德国原先有条不紊的战争计划,希特勒一度将莫斯科近郊的中路中央集团军的装甲主力抽调到南线,试图夺取苏联的产油地巴库。这个决定让莫斯科战役推迟了一个月才爆发,俄罗斯极寒的天气和德军捉襟见肘的后勤补给最终拖垮了善战的德军。
进军速度越快,战略纵深就变得越大,石油供应线也就拉得更长,这就为敌军对补给线的攻击制造了方便。在二战后期,德国的石油供应系统开始遭到美英空军的持续轰炸。瑞典学者博·黑恩贝克称,四个月内,德国“每一个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六十九座炼油厂、许多存储设备及若干各种各样的液体燃料工厂也都遭到了空袭”。
德国最终为闪电战在战争之初的顺风顺水付出了代价。1944年12月,德军调集最后一点油料储备,在西线的阿登森林地区发动了反击战。战役前期的走向证明,即便面对装备、兵力都已远优于自身的盟军,德军的闪电战仍有的打,但装甲兵团快速推进所造成的油料短缺,再次成为窒息德军的绞索。阿登反击战最终不得不在持续一个月后收场,而德军此战中损失的坦克,大多不是被击毁的,而是因为缺少燃油,最终被抛在了路边。曾经辉煌的闪电战,最终不得不以这种尴尬结局作为它的收场。
19世纪的德*事家克劳塞维茨曾经在战争论中告诫他的后辈:“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再精彩的战争理论,如果脱离对国家实力的考量,就难免沦为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闪电战理论的古德里安和他的同事们并非克劳塞维茨的好学生,他们的失败在于,让资源匮乏的德国一度拥有了本不应属于它的幻觉与自信,并沉迷于其中,这不能不让人想起那句名言:“战争是件如此重要的事,以至于我们不能将它只交给军人去考虑。”提起德国二战时期发动的“闪电战”,不少军迷总会以为是二战中最牛的神兵利器。德军之所以选择这种看似“酷炫”的战法,实则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工业力量当时排世界老二的德国,实则是个石油资源匮乏的“穷国”。为什么在西线战场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闪电战”一到东线就不灵了?希特勒又为何急于对苏宣战?本文将从资源战的角度,重新解读看似光鲜的“闪电战”。
被持久战拖死过
首先得说说高大上的闪电战咋来的。闪电战的反面当然是持久战,但欧洲人打持久战的历史其实特别短,直到一战才真正开始。在此之前,欧洲大陆上一千多年的各国掐架活动,在今天看来其实都是闪电战。像英法“百年战争”那样名头听起来吓人的大阵仗,细究起来,都是用无数个并不连接的战役连缀而成。在这些战役的间歇,战争的主体贵族老爷们和负责跑龙套的平民,其实都处于各回各家的放羊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欧洲的小领主们领地太小、资源调配能力不行,撑不起像中国楚汉战争那样一打八年的大阵仗,仗打一会儿,双方都有喘口气的需求,实在速战速决不了,通常都会用骑士间的单挑来解决,这跟项羽当年在成皋找刘邦约架是一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