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威-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蛇,号称赤帝之子起兵”

    “他人名号似乎无处可借啊,这鬼神之说”

    孟韬尚未有主意时,冯石匠灵光一闪道:“对了,有个人大名鼎鼎,若能用他的名号,必定非同凡响。”

    “谁?”

    “诸葛武侯!”

    冯石匠道:“诸葛武侯天下何人不敬仰?定军山又是他老人家的归葬之所最重要的是,上次修江堰之时,四邻乡间便有说法,称孟公子一身本领是受了诸葛武侯点拨。说实话,老冯我是愿意相信的”

    “这个”孟韬岂敢如此大言不惭?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很好的名头。

    于是孟韬在定军山下竖起了武侯军的大旗,称得到诸葛武侯梦中嘱托,招募义勇阻叛军,守卫武侯陵寝,卫我家园。

    诸葛亮的名头还真是非同一般,消息一出,便有一些复姓诸葛的青年前来。他们自称是诸葛武侯后裔,数百年来定居山下就是为了祖先守灵,焉能让歹人侵扰了祖先安眠之地?

    加之孟韬在定军山一带名声不错,有些威望,又有诸葛武侯“亲传弟子”这杆大旗在,确实有一些人来投奔。

    其实真正起到作用的是“卫我家园”四个字,试问有哪个人愿意看到家园毁于叛军之手?又有谁愿意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流离失所呢?他们也有心反抗,只是一两个人势单力薄,如今有人主动站起来组织,他们自然乐见其成,愿意加入出力。

    再者,粮食的吸引力也很大。很多人加入叛军的缘故便是为了一口饭吃,那还是要铤而走险,事败之后有杀头,甚至满门抄斩风险的。武侯军这边就不一样的,是抗击叛军的正义之师,正大光明,有饭吃,甚至有钱拿,甚至没有风险。

    无论是风险,还是心理上,显然是比加入叛军更好的选择。

    是以,不过一两日时间,便聚集了四五百人,效率确实很高了,但是相比于叛军数千,甚至上万人的规模,还是相差悬殊。

    再者,这些人大都是乡间农人,有把子力气没错,但是说到行军作战,排兵布阵,显然太业余。

    好在叛军似乎寻到了什么难得契机,正在全力进攻兴元府城,暂时停下了对周围村寨的袭掠,给定军寨以喘息之机,也留出了一点难得的训练时间。

    冯石匠没有耽搁,立即开始整编兵卒,开始操练。兵器匮乏是不可避免的,这些玩意平时管控严格,寻常百姓根本无处可寻。

    甲胄没有就算了,但刀枪箭戟似乎很必要。无可奈何,众人只好拿打猎的弓弩、猎叉、柴刀、长矛甚至木棒为武器,简单武装。

    情况远比预期差很多,组建抗敌义军当真不容易,孟韬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异想天开。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时已经没有后悔的余地,武侯军已经成为太多人的希望。

    可问题是以目前的实力,想要对抗叛军还远远不够,还需增强实力。

    该怎么办呢?毫无疑问,现在最好是能寻到一些骁勇强悍之人加入。如果规模比较大的话,除了官军便只有土匪了。

    孟韬提出这个想法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认为土匪平时以打家劫舍为生,品德不佳,恐怕不堪重用。但孟韬并不这么认为,一来是确实无人可用,二来后世面对外敌之时,有种说法叫统一阵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击来犯之敌

    以前的出身不重要,大敌当前,捐弃前嫌,一致对外,秦岭巴山上的土匪完全可以拉拢。

    不过想要拉拢土匪同样不是容易事,一群好勇斗狠之徒,如何肯轻易服人呢?再者,没有足够的利益,焉能打动他们?

    说白了,叛军本身也是盗匪出身,必然会对他们加以拉拢。南北二山的土匪不加入叛军就算不错,想让他们帮着平叛抗敌,哼哼

    这些人可没有悲天悯人,仁义慈悲之心,让他们平白卖命是不可能的。

    想要和他们说上话,说服他们参加抗敌统一阵线,必须要用实际利益为交换?可是如何能打动他们呢?

    孟韬正为此万般苦恼之时,一个熟悉的人再度登上定军寨的江岸,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

    ps:今天有事耽搁,更新太晚,只能先一章,抱歉!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

第四十六章 借兵的见面礼() 
ps:看宋威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乡勇整编训练如火如荼,冯石匠将自己的作战经验倾囊相授,教授乡勇们如何使用兵器,如何冲杀搏斗,以及些许基本行军作战常识。

    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临时拼凑起来的乡勇,纪律性很差,很难统一行动,协调就更差了,这让冯石匠很是焦急。

    “孟公子,禁军和厢军都训练日久才有效果乡勇,短时间内想要凑效,很难。”

    “做不到令行禁止,统一听命确实是个问题。”孟韬对此也颇为苦恼,不过当“令行禁止”四个字浮过脑海时,他顿时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军训经历。

    那套办法不知有用否?死马当活马医吧!

    只要能做到令行禁止,统一协调便再是乌合之众,对付同样一片散乱的叛军,多少能有些效用。

    “冯叔,此事这么办!”孟韬随即将所有乡勇召集起来,亲自示范教导,什么稍息立正、左右转、起步跑步等等

    冯石匠和乡勇们都莫名地看着孟韬,行军打仗这些玩意有何用?过家家还是耍花样?

    当有人提出异议时,孟韬朗声道:“此乃诸葛武侯梦中教授的练兵之法,诸位当需认真。大家听好了,只要教官发出指令,必须立即照做,不可忽视拖延表现优秀者,有优厚奖赏。”

    说话间,阿旺和唐老七搬上来一个箱子,所有人顿时眼前一亮。

    大把的铜钱在眼前,甚至还有白灿灿的银判,哪怕不把诸葛武侯和孟公子放在眼里,看在银钱的面子上也得好好做啊!

    孟韬很满意他们见钱眼开的反应,笑了笑,脸色突然一沉道:“你们都看到了,做得好孟韬不吝奖赏。但丑话说在前面,如果有人不当回事,视为儿戏,不听号令,必有责罚。轻者鞭笞杖责,重者滚出武侯军,全家滚出定军山”

    听到这句狠话,一众乡勇顿时神色凝重。鞭笞杖责算是皮肉之苦,受点疼丢面子也就罢了。但全家赶出定军山,这可是极为可怕的事情。除了定军寨,如今兴元府还有多少地方能安全无忧,还能吃饱饭呢?

    时间紧张,训练随即开始,孟韬亲自示范教导,冯石匠和唐老七等人监督训练。上半天的效果很一般,明显有些人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到中午吃饭时,几个表现优秀的人得到奖赏,明灿灿的银判和铜钱的声响着实让人羡慕。而几个平日游手好闲,为吃饭混入武侯军的痞/子因为不听号令,被鞭打一顿后赶了出去,午饭都没得吃。

    看着那些人凄惨的下场,以及哀求的呼喊,庄户人家的汉子们心里一阵阵的抽搐。很显然,孟公子没有开玩笑,而且格外认真。

    有人上前为他们求情,但看到孟韬冰冷的眼神,便不敢再开口。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孟公子除了仁义温厚之外,还有坚毅果断的一面。

    冯石匠对此很赞赏,此乃带兵为将的必要素质,这个十五岁的少年郎比想象的更利害。

    不只是冯石匠这么认为,利州路转运使陈贯见到这一幕,同样如是认为,心中更多的则是惊喜。

    他满怀失意离开了剑门关,并未回利州城,而是来了兴元府。治下百姓尚在水深火热之中,岂能视而不见,冷眼旁观。

    来兴元府做什么?帮助李喆;抑或想办法退敌?或者只是看一眼,求个心安理得?陈贯自己都闹不清楚意图何在?

    这已经不重要了,他惊喜地发现,自己来对了。

    路过定军山,竟听到了孟韬招募乡勇抗敌的消息,陈贯惊喜不已。官军未至,贼匪横行,兴元府有忠义之士,奋起而抗敌,难能可贵啊!

    惊喜之余,却又有些难过,感慨不已。地方寻常百姓,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郎都知道组织抗敌,保卫家园,可恨赵明一介将领竟投降贼寇;怀安军堂堂大宋禁军,畏首畏尾,拖延不前。

    这些尸位素餐,道貌岸然之人当真该羞愧而死。

    相比之下,孟韬则再次让人惊喜。组建乡勇抗敌,保卫家园,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非常之胆魄,这份当机立断的果决也殊为难得。

    他的仁义温厚,此举无论是初衷还是结果,都将有利定军寨,乃至整个兴元府的百姓,可谓救民于水火之中。

    难得还聪明有才,想出了利用诸葛武侯招募士兵的主意,短短时间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

    有能耐,聪明仁义,自然有人愿意归附效力。素知兵略的陈贯一眼便看出来,冯石匠是个行家里手,堪为重用,也不知这小子从何处寻来的好帮手?

    还有这套训练兵卒之法,看似简单无用,但素知兵略的陈贯一眼便看出其中的价值。以如此简单之法,使令行禁止,听命行事的习惯印刻于兵卒脑海之中,简便易行,效果应该也不错。

    要知道,战场上兵卒的个人勇武并不见得很重要,军纪严明,坚决执行主帅意志,协同作战的队伍才是真正的雄师。在陈贯眼下,这些乡勇已经颇有威力,比那些一击即溃的乌合之众强很多。

    这便是胜利的可能,平叛的希望!

    陈贯受伤的心大受安慰,连声称赞道:“孟小郎君,不错,不错!”

    “陈公谬赞了,小子也是被逼无奈,别人欺上门,生命财产无保证,官军迟迟不见踪影,小子和庄户们只能拿起武器,保卫家园。”

    陈贯道:“老夫之前有想到你,还打算派人护送你过阳平关去利州暂避的”

    呃这样啊!

    一瞬间,孟韬隐约有些后悔,怎么没想到这茬呢?阳平关虽被封锁,但转运使肯定过得去,怎么就忘记了呢?那会似乎觉得转运使大人公务繁忙,顾不上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陈贯虽有几分交情,却也没有到这等地步。

    事实证明,自己想当然了,孟韬万万没想到,转运使大人比想象的更加古道热肠。可惜大好机会被错过了,如今箭已离弦,武侯军已然组建,退避不得了。

    “多谢陈公美意”孟韬嘴角略微抽搐,向陈贯致谢。

    “不必客气,倒是老夫要谢你了,组织乡勇抗敌,兴元府战事将有转机。”陈贯的精神状况改观很大,仿佛已经认定孟韬能力挽狂澜。

    “小子终究浅薄,如今有陈公前来,武侯军才能名正言顺,威势大振。”孟韬此话一点不需,陈贯的到来是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自己招募组织的那是民间乡勇,太过随意,甚至有些不符合大宋提防民间武装的一贯政策。

    陈贯到来之后就不同了,有堂堂转运使坐镇,那便是朝廷募集的义勇。听说陈贯还奉圣旨参赞军务,如此武侯军便能名正言顺,甚至可以说代表朝廷。

    “只要能抗敌平叛,老夫自当全力支持。”陈贯现在一心想要自救,孟韬的武侯军正是希望,不支持才奇怪。

    换做其他人,或许会有这样那样的顾及,但陈贯毫不在,那些虚伪的东西能有成千上万百姓的安危重要?

    孟韬道:“陈公,眼下确实需要实话实说,单凭这几百人,想要抗敌难成大事,小子以为还需招募更多勇者义士”

    “没错,有什么难处需要我帮忙?”陈贯是聪明人,一眼便看出孟韬有为难之处,很可能需要自己帮忙。

    “陈公,我等私下合计过,单单招募乡弄恐怕的来不及,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倒是南北二山的土匪”孟韬沉吟道:“这些人都是凶狠之人,最善好勇斗狠,值得争取至少不能让他们为叛军所用。”

    “盗匪?可堪用吗?”

    “也是无奈之举,大敌当前,捐弃前嫌组建抗敌统一阵线很必要;还有,倘若能收复土匪也有长远成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也不会重演张海,郭邈山旧事。”

    “抗敌统一阵线?你这个说法很新鲜啊!”陈贯笑道:“确有道理,若商山官府早日收复了张郭二人,何至有这场兵祸?说说,你打算怎么办?”

    孟韬笑道:“和土匪将大义没用,需要有实际许诺金钱财货是一方面;小子仔细想过,那些盗匪之所以落草为寇,也大都有迫不得已的缘由。倘若而今能将他们的过去一笔勾销,让他们重新于村寨城镇安居乐业,还有功勋赏赐可拿,您说他们会不会动心呢?”

    陈贯点头道:“想来大部分人会动心,穷凶极恶之徒就算了若能招安这些土匪,倒也是件好事。”

    招安!曾几何时,自己也用起了招安的策略,孟韬不由满心自嘲,但愿这些土匪和宋江的心思相似,能将他们守为己用。

    “你是想老夫出面来做?”陈贯心如明镜,笑道:“原本老夫没这个权力,不过眼下凑巧有个便利。”

    原来几日前,朝廷朝廷恰巧发布一则圣旨——诏县令佐能根括编户隐伪以增赋入者,量其数赏之。

    古代朝廷征收赋税,除了田赋地租之外,人头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有隐匿户口,逃避纳税的情况。

    大宋朝廷下此诏书,就是让各地官员清查户口,将隐匿的人头登记编策,作为征税凭证。根据数量多少,还会有赏赐。

    地方官该怎么做?清查民间故意瞒报的人口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大头便是——山民土匪。

    在偏远地区,有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户为了逃避税赋劳役,或者其他缘故,不得已躲入山中。不要以为他们能过上闲云野鹤的逍遥日子,山中生活艰难,开采摘捕猎为生,或私自开垦点土地种植,但产量都不高。

    最重要的是他们缺乏生活物资,没有农具日用品,甚至食盐都相当匮乏。有的则索性落草为寇,干起了杀人越货的勾当。

    这些人不交赋税不说,还是不稳定因素,如果能够招安拉拢,自然最好不过。

    放在以前,行事或有不便,如今奉旨行事,自然就不同了。至少土匪更容易信服,这种被招安的机会可不多,只需再许诺点利益,比如说土地。

    战乱之后,兴元府东边家破人亡的不少,肯定有无主土地。事后那些加入叛军的人家必定会被清算,他们的土地如何分配呢?用来作为拉拢盗匪的蛋糕,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好,此事老夫会全力支持,随后还会写条陈上奏朝廷”陈贯答应的很是爽快。

    “陈公,小子有个不情之请。”

    “但说无妨!”

    “能不能把羌人也算在其中?”孟韬道:“他们生活在大宋境内,也当成为王化之民。”

    “你是说宁羌寨?”

    孟韬笑道:“没错,他们生活不易再者,小子欲前往羌寨借兵,空手前往不好吧?总得有个见面礼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

第四十七章 霸气女首领() 
ps:看宋威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借兵羌寨,是孟韬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招安收编土匪是个很理想的计划,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土匪中很多都是穷凶极恶之辈,要想让他们俯首听命,除了利益诱导,还得有足够的实力威慑和压制,恩威并施。

    施恩好办,但威慑是需要有足够实力的,眼下招募的乡勇人数不多,悍勇程度也不够,威慑力自然也有限。

    此时,很需要实力强劲的骁勇之辈为后盾。思来想去,能够请到的帮手唯有羌人,比如泽让武艺高超,堪为臂助。

    有羌人勇者参与,便有足够的威慑力,避免土匪成为武侯军的主导。

    至于羌人会不会答应,目前还不好说。但相比之下希望大些,毕竟有往日的交情在;再有便是给予羌人他们梦寐以求的户籍,以及平等的宋国百姓待遇,大概能对他们有些吸引力吧?

    此去宁羌寨,孟韬一如往昔带了一批粮食,并且将祖母、灵儿和荆娘、周婶等人一并带上。

    原因无他,定军寨即将面对叛军,已然不安全,必须另寻妥善之地安置祖母,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眼下整个兴元府,除了宁羌寨,还真找不出第二个安全所在。毕竟羌寨紧邻阳平关,汉水谷地最西端,暂时不会受到兵祸波及。

    即便最终叛军强势西进,羌寨厚实的寨墙和碉楼算是不错的屏障,可以作为最后固守的据点,最不济,还可以过阳平避往蜀中。

    “韬儿,羌人凶悍,我们去那处好吗?”孟氏诗礼传家,孟陈氏下意识会将羌人划分在番邦蛮族之列。

    孟韬道:“祖母,莫要担心,羌寨人很随和的,他们和我是朋友。您带着荆娘和灵儿待在那,我放心。”

    “果真吗?虽说有生意上的往来,但羌人到底非我族类,还是谨慎为好,毕竟他们绑架过你。”虽说事情过去很久了,但孟陈氏多少有些耿耿于怀。

    “那是以前,就那一个坏家伙现在不会,祖母放心好了,现在宁羌寨的首领是位汉家女子,为人和善”其实孟韬心中还有个小小的私念,这次算是给祖母和阿黎创造一个接触的机会,彼此熟悉接受,有利于将来家宅和睦

    留下陈贯坐镇定军山,孟韬在冯石匠和阿旺的陪同下前往宁羌寨。

    孟韬到来,羌寨上下无不欢迎,自打上次雷公崖上“雷电不扰”的奇迹之后,淳朴的羌人视为神一般的存在。何况孟公子每次前来,都会携带大量粮食,这样的客人自然欢迎,并且格外尊重。

    得知孟韬的祖母随同而来,老人家上山艰难,羌寨特意派出了几个壮汉用滑竿抬着老夫人上山。

    对于这样的殊荣,孟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