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将军烈-第4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赏赐御宴对于臣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耀,臣子是绝对不能推辞,赵子良连忙答应:“是,臣遵旨!”

    中午吃饭的时候,李豫对赵子良推心置腹道:“姑丈啊,你是不知道啊,朕这个皇帝不好当啊,皇祖父和父皇留下这么一个烂摊子给朕,朕每日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唯恐因为自己的错误败坏了祖宗的江山社稷!你只怕也有所耳闻了,朝中局势负责,那些臣子们只顾争权夺利,却看不到朝廷的危机!就说朕吧,朕已经两次被叛军逼得不得不离开长安逃命,一次逃往陕郡、一次逃往奉天,当年皇祖父和父皇都曾经被叛军追得逃走,我大唐这是怎么了?为何现在人心不古,个个都想着要背叛朕、背叛大唐?”

    赵子良说道:“陛下,有异心之人只是少数,这天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忠于陛下、忠于大唐的!咱们再说这些起兵反叛的人为什么要反叛吧,首先是他们手里有实力反叛,他们的麾下将校官员都是他们一手提拔的,因此那些人都忠于这些反叛之人,他们既管着军队、又管着政务、还有财权,也就是说他们有兵权、又可以自行任命官员和将校,还有钱,如此一来,他们的野心就开始膨胀。人的**是无止境的,这些人一旦野心膨胀就一发不可收拾!当年臣就跟两位先帝建议过,不能再分封节度使,节度使可以在边疆地区设立,这是为了能够更快更好的对周边蛮族采取军事行动。但在关中、中原腹地、江南、蜀地、岭南一带就不能再设节度使了,陛下再看看现在,节度使已经泛滥成灾,起兵反叛的都是节度使,他们有兵有官有钱,想要起兵造反易如反掌啊!”

第986章 退居深宫() 


    听着赵子良的分析,李豫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一拍额头道:“对啊,这些年来,每次反叛的都是节度使!姑丈今日不说,朕还真没有注意!没错,这些人的权利太大了,他们又在地方,就算他们暗中蓄养兵马、锻造兵家、圈养战马,朕还真不容易知道!确实如姑丈所说,现在的节度使太多了,他们有兵有钱又可以自行任命官员,他们所在之地就是一个个国中之国啊!”

    李豫说着说着,情绪有些激动起来,好似真的发现了大唐之所以变成如今这种局面的真正原因!

    闷了一口酒之后,李豫拿着筷子对赵子良说:“姑丈,你说得太对了,你接着说,接着说!”

    赵子良继续道:“那些人之所以反叛的首要原因是他们有条件之外,还有几个原因:第一,陛下和朝廷颁布的政令触动了他们的利益,甚至要剥夺他们的权利,他们本来就已经野心膨胀了,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当然臣不是说陛下和朝廷颁布剥夺他们的权利和实力的政令举措不行,大唐想要在陛下手中实现中兴,就必须要施行削藩之策!在臣看来,朝廷对于各地藩镇的态度还是太过纵容和软弱了,如果是臣主政,臣绝对不会容忍这种情况发生,这些人一次一次的踏破陛下和朝廷的底线,而陛下和朝廷却已经习以为常,长此以往,陛下和朝廷将会逐渐散失威信,陛下和朝廷一旦没有了威信,就等于失去了权利,届时陛下就只有皇帝的名头,而无皇帝的权利,朝廷也会名存实亡,天下四分五裂,大唐也就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所以在涉及到皇帝和朝廷权威的事情上,陛下和朝廷绝对不能对任何藩镇力进行妥协!”

    “第二,陛下和朝廷有时的赏罚不公也让那些脾气暴躁的藩镇反叛,这种情况是有的,想必陛下也是有所了解的,这一点臣就不举例说明了!”

    “第三,陛下和朝廷对一些大将的猜忌也造成某些人的叛乱,就比如仆骨怀恩,可以说仆骨怀恩是完全被朝中大臣逼反的,而当时陛下并未及时表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仆骨怀恩对陛下失望了,如果那时陛下能够及时站出来表明立场,仆骨怀恩也不至于被逼上绝路,陛下想想,在安史之乱中,仆骨怀恩一家战死四十六口,家中叔伯兄弟子侄十不存一,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他的三个女儿作为和亲对象嫁给蛮族部落可汗首领,可谓是满门忠烈啊,他这样的人会轻易反叛吗?”

    李豫叹道:“是啊,朕在这件事情上反应迟钝了一些!”

    反应迟钝了一些?这话说得轻巧,赵子良暗中摇了摇头,一个反应迟钝了一些的说词就害死了一个战功卓著的封疆大吏和名将?

    赵子良吃了一口菜,只见李豫停下筷子又说道:“在仆骨怀恩这件事情上,朕有愧啊!姑丈,为什么那些大将手里有了兵权就想着要反叛,朕没有亏待过他们呀,他们为何要这么对朕?姑丈你说,朕现在应该如何是好?”

    赵子良想了想说道:“陛下,大唐落到如今这种局面,归根结底是制度上已经不适合了,必须要施行改革!现在进行改革其实已经有足够的条件,这些年来大唐的人口大量向西秦迁移,人口锐减也让土地兼并的压力锐减,现在那些占有大量土地的世家大族、官员、地主和士大夫们找不到足够的佃户为他们耕作,大量的田地荒芜,如果这个时候朝廷实施一些政策,既能够解决普通百姓没有土地耕作的问题,又能让那些土地不会荒芜!当然,这只是土地问题,还有工商问题,朝廷对商人采取的养肥了杀猪的政策是绝对不可取的,想要增加税收,绝对不能竭泽而渔!刚才陛下问应该如何是好,臣认为陛下任命臣当任摄政王是最明智的决定,经过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天下百姓和文武百官们对陛下已经很失望了,各地藩镇也对陛下不再像以前那么尊重,所以陛下不能再做错事,如果再做错事,陛下的威信就会全无。而要不做错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做事,什么都不管!现在陛下已经委任臣为摄政王,就算再有错,也只是臣一个人的错,与陛下无关,天下百姓、朝廷大臣们和各地藩镇们也都没有理由把罪责怪罪在陛下头上,一切罪责由臣来承担,但若臣能够通过改革改变大唐混乱的局面,让政治清明、让国力恢复、使得大唐中兴,这难道不是陛下有识人之明吗?”

    李豫大喜,猛的一拍桌子大笑道:“哈哈哈,姑丈说得太好了!朕听姑丈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啊!你说得没错,朕现在不能再错下去,再错下去,那些藩镇大将就更有理由反叛了,所以朕不能再管事,朝中文武事就得麻烦姑丈了,只是若出了事,姑丈就得承担全部责任,委屈姑丈了!”

    赵子良道:“臣不委屈,如是能改革成功,能让大唐中兴,臣也能成为大唐名臣!”

    俱文珍在旁边听得额头上直冒虚汗,有心想要阻止李豫把一切军政大事都交给赵子良、什么事都不管,但赵子良就在这里,现在站出来劝说,无一会往死里得罪赵子良,这位可是不好相与的主儿。

    等午膳结束、赵子良离开皇宫之后,俱文珍才有机会跟李豫说话。

    “陛下啊,您刚才可真是孟浪了,您怎么能把所有军政大事都交给赵子良,什么事情都不管呢?如此一来,您不就是退居深宫,交出了所有权利了吗?”

    李豫不满道:“你刚才没听赵子良说吗?朕现在什么都不能做,如果继续管事,一旦出了错,那些藩镇大将们就有理由反对朕、就有理由起兵反叛,朕的威望就会消失殆尽,如果朕不管事,让赵子良来说,出了政绩当然是朕有识人之明,功劳少不了朕的,但是如果出错了,都是赵子良一个人的错,这等好事上哪儿去找?”

    俱文珍大急,他心知皇帝这是被赵子良给洗脑了,他跳着脚着急地说:“哎呀,我的陛下啊,您这是给赵子良给骗了呀,自古以来有哪位皇帝会主动把权利交给臣下的?赵子良如果大权在握,谁知道他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李豫闻言大怒,拍着桌子大声呵斥:“混账东西!又是权利,你们一个个就知道争权夺利,俱文珍,别以为朕就不知道,你和元载以及朝中大臣们那点破事,整天就为了这点权利斗来斗去,把朕这大好的江山都搞成这样,你们当真以为朕好欺负吗?没有你们,这大唐朝廷就不能转动了吗?当真以为朕不敢杀你们吗?”

    俱文珍大骇,迅速跪倒趴在李豫面前大声求饶:“陛下饶命啊,饶命啊,奴婢这一切都是为了陛下,奴婢忠诚之心天地可鉴啊!”

    李豫捏着拳头,恶狠狠地盯着俱文珍,良久才松开拳头,语气缓和:“若不是看在尔等还算忠心的份上,朕一定不会轻饶你!你一个太监,你要那么大的权利作甚?你去读读史书,看看史上有哪朝哪代的太监专权会有好下场的?”

    俱文珍听了这话骇得浑身颤抖不止,当场尿失禁。

    李豫看见俱文珍吓成这样,知道他对自己还算有些畏惧之心,见他这样感觉又有些可怜,心中有些不忍,道:“你呀,你怎么就不能学学高力士呢?你看看高力士服侍皇祖父几十年,任劳任怨,皇祖父对他是宠信有加,他从不揽权,从不私自与大臣结交,从不结党,但朝中文武大臣又有谁敢轻视他呢?又有谁敢不尊重他呢?”

    “是是是,奴婢谨记陛下教诲!”俱文珍连忙磕头答应,他知道这件事情已经无法改变,赵子良大权独揽已经成为定居,皇帝这是被叛军给吓破了胆儿啊,赵子良是抓住了皇帝这个弱点才能一举说服皇帝退居深宫、交出了权力,朝中大小事儿,以后只怕真的全部由赵子良做主了。

    返回府中的赵子良并不知道他走后李豫与俱文珍之间发生的事儿,他回到府中当即召集文武大臣议事。

    文武大臣们到齐之后,赵子良拿出皇帝的制书对众臣说道:“这次去宫中,事情出乎本王预料的顺利,陛下找本王过去,原本是要任命本王为丞相,全权署理朝中军政大事,本王随便提了一句,说任命为丞相不如改称摄政王,两者权利相当,只是称呼不同而已,哪知皇帝竟然同意了,这是皇帝下的制书,通过门下省任命本王为大唐摄政王!”

    在周朝时期,帝王的命令叫命。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汉朝沿用了秦朝的规定,唐朝在以往的规定上作了一些修改,分别有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统称圣旨,用途不一,而制书一般多用于任命高级别官爵的任免。

    赵子良带回来的消息让文武大臣们都是一呆,都有点不敢相信皇帝竟然会把军政大权叫出来。

第987章 谋臣李泌() 


    大厅内鸦雀无声,众臣发呆了一会儿,杜甫站出来拱手行礼问道:“大王,这······皇帝怎么会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大王、退居深宫?难道他不担心大王谋朝篡位?”

    赵子良摸着短须若有所思地说道:“刚开始本王也有些纳闷,但看了元载、太子和俱文珍等人的反应之后,本王猜到了一些,只怕是这三人之间起了龌蹉,皇帝被吵得心烦意乱,再加上皇帝这段时间被叛乱搞怕了,又接连被叛军追杀了几回,本王又给皇帝分析了一番局势,皇帝索性把权利都叫出来,自己退居深宫,让本王全权处理军政事务!如能干出成绩、中兴大唐,皇帝的功劳是绝对跑不了的,但若出了差错,责任由本王一人承担,皇帝什么事都没有,臣民们只会找本王算账,而不会去找皇帝的麻烦,他还是皇帝,这等好事去哪儿找?”

    杜甫皱眉道:“理是这么个理,但皇帝就甘心把权利交出来?要知道手中握有大权,可以醉枕江山、怀抱美人,这是何等快意?”

    高站出来道:“这不难理解,皇帝现在能干什么?若是皇帝有办法扭转局面也不会同意让大王回来了,还有什么比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更便宜的事儿?若我推测得不错,皇帝这是对当今局势束手无策才实行的无奈之举!但凡他有一点办法,也绝不可能把权利交出来,不过这也方便了大王行事,现在大王是摄政王,颁布政令、整顿军务就不会被束手束脚了!”

    “这倒是!”赵子良点点头,从怀中拿出一条丝绢对众臣说道:“昨日卫伯玉来见本王,想要投到本王帐下,以此作为投名状,这上面记载了十几个朝中官员和宫中大太监的姓名,这些人收取各地藩镇的贿赂、与他们勾结、向他们暗中传递朝廷的军情和重大决策!诸位轮着看一下”。

    丝绢从一个一个大臣的手里传递下去,一刻钟左右,丝帕再次回到了赵子良手中,他收起丝帕说道:“本王已经让卫伯玉向皇帝请罪,继续回家丁忧去了!诸卿家对此事怎么看?”

    有人讥笑:“这个卫伯玉倒是机灵得很,知道大王这次回来只怕会大有作为,竟然能够舍弃俱文珍前来投靠大王,这等三心二意之人,忠诚度实在难以值得相信,他能背叛俱文珍,日后只怕也会背叛大王,大王不可不防!微臣倒是不解,大王为何要接纳他、难道就仅仅他手中掌握着神策军右厢七八千人马?可是大王又让他回家丁忧了,朝廷肯定会重新派人接替他在神策军中的职位,他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啊!”

    高问道:“大王这是在试探他,如果他真继续回家丁忧,舍弃神策军的职位,就说明他是真心投靠,而若他没有这么做,他来投靠大王的事情就是另有目的?”

    赵子良点点头,“不错,高大人知我!今日早上本王派人去打探了一番,发现卫伯玉还真的进宫向皇帝请罪,接着回家丁忧去了!看得出来,皇帝任命本王为摄政王是临时的决定,卫伯玉应该事先不知道,这么看来卫伯玉是真心投靠的,否则他不会舍得丢下神策军这个起家之本!卫伯玉虽然干出了暗中指使麾下将校违抗圣命的事情,但他交代是俱文珍等人指使他这么干的,处在他的位置上,他还真反抗不了!这个人才干和武勇还是有的,至于忠诚度就得看他是否经得起考验了!算了,这件事情暂时揭过去,咱们还是说一说,接下来咱们怎么打开局面,从哪方面入手,接过朝中军政事务!”

    对典章制度颇有研究的杜甫站出来拱手说道:“大王,既然皇帝的制书已经下达了,相应的诏书不日就会传遍天下,我等必须尽快筹备摄政王府,同时以摄政王的名义向朝廷各官署衙门和各地方各级官吏行文通告,今后朝廷各官署衙门的重要军政奏章文书都要送到摄政王府由大王阅览裁决,国家大事皆由摄政王府署理和决定。皇帝批阅奏章用朱批,大王不可违制,微臣建议大王用蓝批。每月初一和十五照常举行朝会,由大王主持,地点不变,大王另设王座,立于丹陛之下、低于皇帝宝座,诸臣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赵子良予以采纳,对杜甫说道:“好,摄政王府的筹备事宜就交给你来负责,你先列出摄政王府各署衙的大体框架,等本王看过之后再进行具体的人事任命!至于摄政王府的地点就设在这里,不必再另行寻找地点了,门口要尽快挂起摄政王府的牌子!”

    “是,大王!”

    赵子良看了看自己拟的议事议题,接着问道:“今日召集诸卿家过来还有一事,如今本王被皇帝任命为摄政王,以军国大事全盘委托于本王,本王想征求诸卿家之意见,在国事上该如何着手?”

    杜甫站出来拱手道:“大王,关于此事,微臣可为大王引荐一人,此人胸中有安邦定国之才!”

    “哦?此人是谁?”赵子良问道。

    杜甫拍了拍手,一个中年文士走了进来,此人一副仙风道骨,神色从容,在众人注视下走到大厅中间向赵子良拱手行礼:“李某拜见大王!”

    赵子良看见此人有些面熟,但一时间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指着他迟疑道:“李先生?本王见你如此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这位李先生笑道:“大王,当年先帝还是太子之时,李某曾与大王有过数面之缘!”

    这人一说起李亨,赵子良马上想起来了,当年李亨还是太子之时,身边有一个谋臣姓李,叫李泌,就是这个李泌,李亨才能够在斗争极为复杂和残酷环境中始终不倒,马嵬驿事变之后,李亨父子被软禁,李泌不知所踪,后来李亨复出、登基为帝,李泌又出来献计献策,李亨死后,他又成为李豫的谋臣,但先后遭到宠臣的排挤和陷害!

    “本王想起来了,你是李泌!”赵子良恍然大悟道。

    李泌拱手道:“正是在下!”

    赵子良问道:“李大人现在所任何职?”

    杜甫代为回答:“大王,李大人本为翰林学士,因经常为皇帝献计献策,遭到俱文珍、元载和太子等人排挤,李大人已经被外放,为澧郎峡团练使,这几日正准备启程。微臣得知后,立即前往拜访,李大人这等大才却只做一个团练使,太屈才了,微臣与李大人一番长谈,被李大人的惊世大才所折服,遂引荐给大王!”

    赵子良当然知道李泌是能力极强的谋臣,否则玄宗皇帝和肃宗皇帝都不可能这么看重他。于是赵子良对李泌说道:“李大人,本王听闻你对当年局势颇有见解,可为本王解惑否?”

    李泌拱手道:“下官听闻皇帝已经下制书册封大王为摄政王,以军国大事全权委托于大王,大王既有此名分,从此可大展宏图。首先,大王当务之急对外便要解除襄阳之围

    、平定李忠臣之乱,以达到震慑诸藩镇的目的;对内,革新财税、缓解朝廷财政压力!诸藩镇受到震慑便不敢妄动,朝廷外部便稳定下来,财政压力缓解之后,大王就可以对朝廷内部进行整顿······”

    李泌的声音不急不慢,语调扬抑顿挫,赵子良和众臣听得聚精会神,这一说就说了半个小时,赵子良听完之后叹道:“李大人不愧是高士,难怪当年两位先帝都对大人极为看重。刚才李大人之言实乃安邦定国之策,去做一个团练使就太屈才了。李大人,团练使你就不要去做了,现在大唐朝廷由本王主政,本王给你两个选择:第一,在摄政王府给本王做录事参军;第二,出任京兆府尹!李大人,不知道你选择哪一个?”

    李泌诧异道:“京兆府尹?京兆府尹不是王翃吗?”

    赵子良嘿嘿一笑:“就因为王翃给增援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