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微波炉战争-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培训什么呀?就你们这些员工?白花力气。”这是日本东芝公司的讥讽之词。   

  “300万的生产线,1万台销量。盲人骑瞎马!”这是当年的微波炉行业老大岘华对格兰仕的嘲笑之语。   

  “不用我们出手,不出一年格兰仕就会玩儿完!”这是美国惠而浦下的断言。   

  “耻辱牌”醒目高悬,梁庆德召集公司员工在“耻辱牌”前集合,“我们能不能用5年时间,实现产销量800万台的目标,成为微波炉领域的世界冠军?我想一定能。到那时,我们一起砸碎这个耻辱牌。”   

  5年成为微波炉行业的“单打冠军”,梁庆德宏愿如此。         

虹←桥书←吧←BOOK。←  

第29节:扬眉剑出鞘(1)         

  扬眉剑出鞘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总裁俞敏洪,习惯以激昂的语气向公众传播关于“小草”和“大树”的“故事”——   

  当你是地平线上的一棵小草的时候,你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你?你的心灵如果是草的种子,你就永远是一棵被人践踏的小草。如果你的心灵是一棵树的种子,你早晚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从1978年创业的那一天起,梁庆德就立下誓言:草根的格兰仕要成长为“参天大树”。30年来,格兰仕驱动“专业主义的激情”、争夺并且捍卫全球微波炉产业话语权,夹缝求生、不惮前行。   

  中国家电行业的著名学者陈春花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企业的下一个机会》一书中归结出了中国企业撬动世界的四个杠杆——用学习换机遇、用成本换市场、用创新换认同、用速度换资本。格兰仕的崛起,被陈春花教授定性为“用成本换市场”之功。   

  1993年,在国内占微波炉市场份额最大的是蚬华,约占50%,但其在国内的年销量也不过12万台。   

  对于梁庆德来说,要想战胜蚬华,就必须充分施展人力成本的相对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拉低系统成本,继而放大经济效益。1993年底,格兰仕只有一条微波炉生产线,日产300台;1994年初增开了两条生产线,日产微波炉500台;之后,又加开了三条生产线,再两个月后变成6条生产线,工作制实行两班倒24小时不停工。1994年“五一”期间,格兰仕把微波炉价格调低到499元,上海一百、华联商场出现排长队抢购微波炉的景象。   

  早年间,中国家庭微波炉保有率极低,1994年不足1%,到1995年也不足4%,1997年6月上升至10。5%。价格是中国消费者购买微波炉的主要障碍,1993年,中国市场微波炉平均价格超过3 000元;而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 277。23元。据报道,1995年,中国城市微波炉购买者的目标价位多集中在1 000~1 600元这一区间。   

  价格,成为撕裂微波炉市场的不二利器。1995年,一台松下微波炉在中国市场的售价在3 000元以上,而格兰仕微波炉的价格保持在1 600元左右,甚至可能还要再低一些。尽管如此,和蚬华、松下、东芝这些品牌相比,格兰仕在微波炉领域并无绝对优势可言,基本上是跟随蚬华这样的知名品牌亦步亦趋,小心跟进、大胆模仿。格兰仕有自己的“两个凡是论”:凡是存在蚬华的地方,我们就跟进;凡是蚬华的“单子”,我们一定要争取截获。“两个凡是论”的目的是要通过价格战,将蚬华挑落马下。格兰仕早年的价格战比较突出的特征是“快”:决策快、实施快,几乎每周一次大促销,实现阶段性策略目标后迅速切入下一目标市场,继续发力继续硬攻。反观蚬华,涉及价格政策的调整与变动,通常都要一个多月的报批过程,等总部批复调价政策时,格兰仕早已经将市场血洗,得胜而归了。   

  格兰仕的战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94年微波炉销量冲到了10万台,逼近行业冠军蚬华。   

  1994年,对于格兰仕来说,无法遗忘。当年发生的两件大事,让格兰仕九死一生、脱胎换骨。第一件事是1994年4月,格兰仕迈出了产权改制第一步。当时经过评估,格兰仕净资产为5 400多万元,顺德桂洲镇政府持有30%的股份,余下的70%由格兰仕以3 800万元现金购买。梁庆德在此充分展现了其深谋远虑且睿智的一面,“不要以我们家族的名义买下企业,要把所有中高层全部纳入股东之列。为什么这么做?道理很简单,格兰仕不是我们家族的,而是所有创业者的。”①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30节:扬眉剑出鞘(2)         

  第二件事发生在1994年6月18日23时,一场汹涌洪水在15分钟内淹没了格兰仕厂区。那是梁庆德最痛苦的时刻,“一场水灾,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新购进的设备很多都不能用了。但是我在水灾的时候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快乐,得到员工的支持、得到朋友的帮助,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找到了甜头,人生乐趣是从苦中得到的,最快乐的人也属于最苦恼的人。”   

  滔天洪水让格兰仕元气大伤,但是居然没有一个人因此离开企业。洪水消退、家园重建,拼命、苦干、实干的格兰仕精神由此巍然屹立。   

  今天,登临格兰仕集团大厦顶楼俯瞰,心旷神怡、悠然沉醉。依水而建、水绕其间,格兰仕的厂房建筑群恍如威尼斯的水景美轮美奂。为什么经历了1994年的滔天洪水而不选择整体搬离?原来,广东商人喜水,所谓“水润万物、见水生财”是也。顺德的语言体系里,“水”的运用也比较广泛,比如把“跳河”叫“跳水”,“吹牛”叫“吹水”。总之,“水”在顺德人特别是商人心目中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改制的成功,从体制上将格兰仕激活;洪水的袭扰,从精神上将格兰仕重构。   

  面对格兰仕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咄咄逼人之势,蚬华决定与惠而浦合作,联手封杀格兰仕。1995年,惠而浦与顺德蚬华合资,惠而浦斥巨资收购了蚬华65%的股份,不久又追加资金收购了剩下的35%股份。最终却是合资公司江河日下,几乎退出国内市场。   

  1995年是中国微波炉市场的一个分水岭。那一年,梁庆德从上海挖来了俞尧昌。俞尧昌是营销策划的好手,他提出了“价格驱动、引导消费”的营销概念。俞尧昌最擅长新闻策划,他说服梁庆德拨出30万元,在全国重点晚报上做引导消费如何使用微波炉的软文宣传。   

  起初,俞尧昌“引导消费”的行为让很多人嗤之以鼻,顺德的微波炉厂家都认为格兰仕在做一件蠢笨透顶的傻事,“你引导了消费,别人不是也跟着受益吗,而且这需要大量的投入。”俞尧昌的做法得到了梁庆德的充分支持,格兰仕微波炉逐渐在消费者中树立了品牌影响力。俞尧昌带领企划部工作人员编纂了《微波炉使用大全:菜谱900例》、《如何选购和使用家用微波炉》两本小册子,在商场广为散发,据说一年之内派发了好几百万份,“花钱不多,但是直达终端消费者,效果非常好。”   

  俞尧昌的“点子”开创了微波炉行业“文化营销”的先河。         

※虹※桥书※吧※BOOK。※  

第31节:“价格战”的秘密         

  “价格战”的秘密    

  在格兰仕进入微波炉市场之初,市场中常见的营销方式仍是电视广告,但这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但格兰仕选择了积极与报刊合作,采取宣传微波炉使用知识的“文化营销”手段,选择受众庞大的“晚报”、“广播电视报”刊登广告,广告几乎没有什么内涵与创意,只有一个朴素的诉求,告诉消费者格兰仕微波炉的价格几何,直降多少,一目了然、非常直观。从1995年开始,格兰仕与150家新闻媒体合作,持续不断地开展微波炉文化普及工程,让消费者对微波炉的功能、使用、选购和维修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认识,同时也牢固地记住了格兰仕品牌。   

  另一方面,中国家电企业的“价格战”已经显露端倪。在“供过于求、产品过剩”的事实下,格兰仕通过大幅降价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以制造轰动效应。资料显示,一些年销售额与格兰仕相当的家电企业投入广告上亿元,而格兰仕早期每年的广告费用仅1 000多万元。格兰仕“取胜”的秘诀,就是以“价格战”名义发动的事件营销。   

  如果我们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格兰仕微波炉的起家与发家其实很简单也很单纯,即用文化干预的方式引导市场、播扬品牌;以价格战的方式打击蚬华,震撼市场、获取市场。   

  1995年,格兰仕微波炉打破行规,首先推出全国上门服务,就此与竞争对手形成区隔。1995年末,格兰仕超过蚬华,以25。1%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一跃成为市场领导者。俞尧昌个人的体会是,“只要你的付出是有效的,你就有可能获得成功,企业如此,个人也如此”。   

  尽管格兰仕微波炉在1995年已经成为全国冠军,但是梁庆德依然焦虑,松下、夏普、惠而浦这些国际名牌如果依靠资本实力、技术实力和格兰仕决斗,格兰仕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而此时格兰仕在微波炉领域的市场领先也只是暂时现象。   

  1996年8月下旬的一个晚上,俞尧昌接到开会通知,“那是一次高层会议,讨论一项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   

  2007年12月8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格兰仕集团总部专访俞尧昌,俞讲述了1996年那次深夜会议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片段:“当时的主要议题是价格问题,即格兰仕微波炉要不要降价,要不要打价格战。当时我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打价格战的,会场上,我和小梁总(梁昭贤)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老梁总拍板说要执行‘最低价格原则’,主张价格一步到位,每台微波炉直降1 000元左右,用超乎竞争对手想象的价格轰炸市场、抢夺高地。”   

  在格兰仕,梁庆德是说一不二的铁腕人物,他的基本判断是,价格战肯定要打,无非是早打晚打的问题。1996年,顺德有18家微波炉制造企业、全国有88家,产业要重整,价格战不可避免。在价格战问题上,梁庆德说长痛不如短痛,晚打不如早打,打一场轰轰烈烈“摧毁产业投资价值”的价格战。   

  “当年我们不成熟,大家都不成熟,但至少在价格战问题上我们比别人领先了,觉悟更早。降价成为共识之后,大家开始讨论降价的具体操作问题,有人说一个产品、一个型号地去降。我说既然要大幅降价,怎么还温吞水?要干就向市场抛出重磅炸弹,把竞争对手炸个头晕脑胀,从而在媒体上制造出轰动效应。”俞尧昌说。   

  “压力之下的优雅”,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对勇气的著名定义。执行能力是一种管理天赋,梁庆德的人格魅力在于其柔软的坚毅、坚硬的感性。   

  1996年8月底,格兰仕开启“市场占有最大化战略”,发动第一次降价,平均降幅达40%。格兰仕的“价格战”有两大特点:一是降价的频率高,每年至少降一次,1996~2003年的7年间,共进行了9次大规模降价;二是降价的幅度大,每次降价最低降幅为25%,一般都在30%~40%。从1993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至今,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3 000元以上降到每台300元左右。1996年末,格兰仕微波炉实现产销65万台,市场占有率一举超过35%。排名第二的松下微波炉市场占有率是13。5%,岘华则退居第三位,市场占有率是10。7%。   

  “价格战一起来的时候,洋品牌都以为我们在抛库存,我们也不去争辩,装糊涂。等到第二波价格战打起来的时候,洋品牌发现不对头了,这时候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是他们的一倍到二倍了,我们在拼命地向前冲,他们则是萎缩。”俞尧昌说。1996年启动的“市场占有最大化战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销量急速上升导致产能断档,格兰仕不得不一方面采取“三班变四班、人休息机器不休息”的措施,另一方面加紧设备投资扩产。1997年梁昭贤在制定产销目标的会上说,“一定要完成目标,生产出来了卖不掉即使是送也要送完”。   

  三星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巳洋认为:通过低价拓展国内微波炉市场是格兰仕早期的唯一选择。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彩电、空调、冰箱行业,通过价格战,长虹等国内企业成长了起来。格兰仕很难不受这些经验的影响。与其被其他企业通过价格战赶出市场,不如做价格战的先行者。在上述背景下,格兰仕确立了通过降价并辅以大规模市场宣传为手段的中国微波炉市场战略。   

  价格战,并持续价格战。这被解读为格兰仕微波炉称霸江湖的秘诀。   

  1997年,格兰仕开展大幅降价和让利活动,掀起了城市家庭购买微波炉的狂潮。一年之中,格兰仕微波炉产销量由几十万台扶摇直上,逼近200万台,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按照梁庆德的思路,格兰仕要做到微波炉产品的全球市场垄断:“做绝、做穿、做烂,在单一产品上形成不可超越的绝对优势,这叫做铆足力气一个拳头打人。”俞尧昌则这样评说价格战:“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就是要使这个产业没有投资价值。”   

  格兰仕的多次大规模降价,的确使微波炉利润迅速下降,规模较小的企业根本无法支撑。俞尧昌坦承,生产规模达到125万台时,格兰仕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又把出厂价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1997年、1998年,格兰仕微波炉的利润率分别为11%、9%,1999年,格兰仕主动将利润率调低到6%,此时,中国市场的微波炉企业从100家减少到了不足30家,格兰仕的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   

  1998年5月,格兰仕微波炉创下高达73。5%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当年,实现产销规模“全球第一”。   

  虽然有租借一年的约定在先,但是陆荣发始终没有再回上海,也是在1998年,曾以“飞跃”电视机享誉全国的上海无线电十八厂账面资产1。5亿元,负债6亿元,所有者权益-4。5亿元,亏损5。3亿元。   

  陆荣发留在了格兰仕,1998年,他和梁庆德一起,摘下了悬挂在厂区里长达5年之久的“耻辱牌”。         

※虹※桥※书※吧※BOOK。  

第32节:“德叔”豪壮——能人经济(1)         

  “德叔”豪壮——能人经济   

  格兰仕微波炉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也改写了自身的命运。遭逢、恭迎产业转移与中国崛起的历史机遇,是梁庆德父子诚挚所言的幸运与幸福。   

  1998年,当格兰仕成为微波炉行业的世界冠军时,梁庆德依然无法狂喜,因为如果“不掌握微波炉制造的核心技术”,充其量也就是个“组装高手”、“营销冠军”而已。变压器、磁控管是微波炉的核心部件,格兰仕要想成为行业领袖,就必须想方设法将其掌握、牢固把持。唯其如此,格兰仕才能在微波炉领域实现总成本领先的战略目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势。   

  其时,格兰仕微波炉每年所需的磁控管来自四家公司:松下、三洋、东芝、三星。每一次,格兰仕向四家公司采购磁控管时,总要为价格问题伤透脑筋,民族感情也屡受挫伤,“为了拿到价格便宜点的磁控管难免要忍受屈辱”。1998年初,时任格兰仕集团副董事长的梁昭贤与广州市粤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秘密研发磁控管。粤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业产品生产线的设计及制造,成功地为制冷业、家电业等设计过成套生产线设备等,格兰仕与他们的合作一开始并不顺利,一直拖到2000年底,磁控管项目才正式启动。当年的合作方式是:粤港工程公司出技术,格兰仕出资金出人。2001年底,格兰仕研制出第一个可以发射微波的磁控管,这款磁控管效力不高,但是能在半小时内把一斤碎牛肉烤熟,这样的实验结果让参与其间的技术人员异常兴奋。为表彰在研发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2001年底梁昭贤设宴庆祝磁控管的研制成功。2002年初,格兰仕微波炉磁控管开始小批量生产,每月的数量由3 000个增加到8 000个。   

  这边厢,格兰仕低调研发磁控管,那边厢,美的走上一条“捷径”:2001年10月,美的斥资收购了日本三洋的磁控管工厂,一步进入微波炉核心部件磁控管领域。   

  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经说过:“在中国IT界,华为和联想是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华为崇尚技术立足,就像一直在爬喜马拉雅山的北坡,陡峭险峻;联想是从平缓的南坡向上,缓和迂回,走的是贸工技的通路,最后也能爬上山顶。两家登顶的路径不同,但异曲同工。”众所周知,登临珠穆朗玛峰,北坡攀登比较陡峭,需经历冰川、冰壁,而由南坡攀登相对较为容易。格兰仕选择的是“北坡攀登”,美的则是“南坡攀登”。   

  各显其能、殊途同归。美的、格兰仕经受过各自发展中的风险与艰辛。   

  为了掌控微波炉制造的核心部件变压器,格兰仕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之路。2000年前后,格兰仕采用的微波炉变压器要从日本、欧洲进口,欧洲制造的变压器每个30多美元,日本制造的变压器每个20多美元。无数次谈判,多少次争执,价格始终压不下来,而变压器的成本无法降低,便直接影响格兰仕微波炉的成本与竞争力。         

虹桥书吧。  

第33节:“德叔”豪壮——能人经济(2)         

  变压器的谈判不能再拖了,梁庆德亲自上阵,摆出一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凛然架势。会议开始,双方企业坐定,梁庆德抢先发言:“我给你8美元,你把生产线、技术全部搬到中国,格兰仕为你打工,做你的生产车间。”   

  梁庆德的一席话翻译过去,欧洲企业代表频频点头,心里乐开了花,“好啊,这多划算,一点也不用费心,就净得8美元。”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