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地点和人物都有了,接下来自然是故事情节了,这也是故事的主体。怎样叙述一件事才能抓住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你会讲故事吗?(5)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别人讲故事给我们听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会浮现出故事中展现的画面。当别人给我们讲海滩时,我们能感受到海浪和阳光,甚至还有海风的味道。当别人给我们讲古堡时,我们也许会看到在乌云中时隐时现的月亮,听到古堡内枯树上乌鸦的叫声。你能感受到多少,取决于你的想像力。但是当我们试着动用自己的全部感觉的时候,这个故事也就不再是讲故事的人独享的故事,而成了每个听故事的人自己感受到的故事。这就是说,听故事并不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不是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更不是肯定和批判的过程,而是一个用感官去感知的过程。很自然地,作为讲故事的人,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尽量把故事还原成当时的感觉,并把这些感觉分享给受众。让信息接受者也能产生同样,或者至少类似的感觉。做到这一点,就足以把任何受众拉进我们讲述的故事世界中。
所以,在讲述故事的情节时,最重要的事就是将感觉传递给信息接受者。
除此之外,我们在描述情节的过程中,最好能够适当地添加一些故事主角的心理活动,要让信息的受众感同身受地进入故事主角的内心世界中去。这一点,易中天先生做得就非常好。他在讲《品三国》时,经常以第一人称揣测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比如曹操在和政治对手较量的过程中怎么想,他手下的谋臣又是怎么想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观众看到的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曹操,而不是一个单纯存在于纸面上的历史人物。
因此,讲好一个故事的第四条规则是——用感觉描述情节,并恰当地加入心理活动。
我们还是继续补充刚才的范例,大家注意观察在下面这段故事情节的描述中,我一共使用了多少种感觉,心理活动又是怎么体现的?
“故事发生在2007年的冬天。北京王府井大街一如既往地热闹,我看着两旁熙熙攘攘的人群,却感觉到难以名状的孤独。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像是饿极了的人在啃咬着糕饼。算一算,我已经快20个小时没有吃过东西了。胃酸不知疲倦地翻滚着,让我的胃火辣辣地疼,不过我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不远处,烧烤的香味幽幽地飘过来,这让更多的胃酸分泌出来,几乎要从我的食道中呛出来。我使劲咽了几下口水,总算把它压了下去。腿部从膝盖以下已经冻得没有知觉了,不过还能走。其实,我也不知道能走到哪里去,还能走多久……”
好,现在回忆一下,刚才在看这段故事时,你的脑海中是否出现了画面?画面中都有什么?有“王府井大街”吗?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吗?有“积雪”吗?是的,这些词汇的存在起到了还原视觉的作用,它们构成了这幅画面的主要元素。
你是否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咯吱咯吱”的声音吗?这个拟声词有效地起到了还原听觉的作用。
你闻到了什么味道吗?是不是“烧烤的”味道?如果你吃过烧烤的话,应该已经闻到那股熟悉的味道了。这个词起到了还原嗅觉和味觉的作用。
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吗?你能否体会到“胃酸灼烧食道”的感觉,或者是小腿被冻麻的感觉?如果你有过类似的体验,是应该不难体会到的。这些词汇起到了还原触觉的作用。
你认为主人公拥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你曾经有过孤独的时候吗?如果有过,而且那段经历在你的记忆中还比较深刻的话,此刻你应该已经感到身处人海之中,却分外孤独的滋味了。除了孤独,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是茫然吗?是那种“不知该往何处去的茫然”吗?同样的,如果你在平日的生活中体验过这种心理活动的滋味,你一定能在看这段故事的时候想起它。
第五章 你会讲故事吗?(6)
就这样,通过利用恰当的词汇,我们可以再现一个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甚至是深层的心理活动。更为奇妙的是,通过对各感官活动的还原,我们可以让这些体验和信息接受者的体验融为一体,即产生“代入感”。
当然,寻找那些充满感官色彩的词汇,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掌握大量的感官词汇只是提升感官还原能力的第一步。但这远不是结束。你还必须要让这些感觉在你的脑海和内心深处重现,否则,即便拥有了丰富的词汇,你也很难还原出故事主人公的感觉。
很明显,最容易被还原的感觉并非来自他人,正是来自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当时的感觉。所以,讲自己的故事,是最容易引发听众共鸣和代入感的。很多伟大的讲故事高手都非常擅长讲自己的故事。
可能你会说,我这个人经历很平淡,没什么故事好讲。其实,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种错觉。我们大都是普通人,很少有人能拥有电影主人公那样丰富多彩的人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人生真的枯燥乏味。之所以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平淡,没什么好讲,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着自己的生活,并很容易对这些熟视无睹。而别人的经历,却往往能引发我们浓厚的兴趣,这一点,我们在与朋友间闲聊时应该深有体会。当别人讲出自己经历的时候,他本人可能觉得稀松平常,但你却听得津津有味。换位思考一下,当你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又怎么知道他不会听得津津有味呢?
从另一个角度说,再单调平淡的人生,也有一些闪光点。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在纳粹的犹太集中营中度过了三年的时光,在集中营里,他不但没有自由和尊严,还要面对日复一日的繁重的体力劳动、饥饿、伤病与死亡。每一天,他都过着几乎完全重复的日子。如此单调、恐怖和凄惨的经历,一般人可能都不愿提及,但弗兰克尔却把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而且丰富多彩。弗兰克尔是怎样把自己在狱中单调凄惨的经历写成催人向上的心理学书籍的?有兴趣的朋友请参阅弗兰克尔的名作——《活出意义来》。看过这本书之后,你将明白,如果弗兰克尔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描绘得如此丰富多彩,那么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能做到。
当然,以上所述并不是绝对的原则。有些时候,我们不方便用自己的故事来解释问题,或者,我们有更好的别人的故事可以说明问题。如果一定要使用别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要确定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其中感觉、经历都是你所熟悉的,起码是你能理解的。因为当你讲解别人故事的时候,需要先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感觉和经历,尽可能用你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别人的故事,并将它表演出来,这样的故事,才会是个好故事。如果你并不清楚故事的主人公所经历的感觉,也无法将它重现的话,你是不会讲好这个故事的。
所以,将以上两种情形——讲自己的故事和讲别人的故事,做一个综合,我们的最后一条法则就脱颖而出了:第五条规则是——尽量讲自己的和自己能够理解的故事。
讲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递观念和信息的手段,人们可能会去批判一个理论,却甚少去苛责一篇故事。可是再好的工具也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故事作为手段总是为说明一定的道理服务的。如果你讲了一个好故事,却没有说明你要讲述的道理,那么这个故事的作用将大打折扣。
还记得伊索寓言吗?那是一个寻找故事的好来源。不管寓言中的故事讲得有多生动,它总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然,作为寓言的作者,伊索往往并不直接说明这个道理,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
作为寓言,这样处理故事无可厚非。不过,如果你在传递有氧信息的时候,也让信息接受者在听过故事之后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那就未必是件好事了。因为你的故事最终是为说明你传递的有氧信息的主题而服务的。只有信息接受者能够从故事中得出与你的主题相关的结论,才有利于你继续传递后面的信息;如果他从你的故事中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些结论反而会成为你下一步阐述道理的阻碍。
所以,讲故事的规则不仅仅包括如何讲一则故事,还包括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
最后一条规则,也就是第六条规则——明确讲故事的目的。
如果你能够完全遵循这六条规则,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也能成为一名讲故事高手,并进而成为制造和传递有氧信息的成功人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如何吸引眼球?(1)
1。 人是兴趣的奴隶
想像一下,如果有人向你提出如下要求:他要你进入一个拥挤而阴暗的小屋,分配给你的空间不会超过2平方米,在长达4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里,你要保持身体的静止,头部、躯干和四肢都要尽可能减少运动——你不能吃饭,也不被允许喝水,甚至也不能上厕所。
你会不会按照他的要求去做?
我猜你不会。但是有很多人都乐于这样去做。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甚至会在遵守上述要求的同时付钱给提出这些过分要求的人。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这些花钱买罪受的人叫做网民,而囚禁他们的小屋叫做网吧。
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会心地笑出声来,你自己就曾做过这样的网民。从事实来看,我的描述没有丝毫的夸张。大多数跑到网吧上网的网民都在身体上忍受着各种不适。可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能够忍耐得住?
答案是有趣。网络能够提供给他们比其他日常生活更多的乐趣,仅此而已。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中时,与之相关的绝大多数不适都可以被我们忽略。所以,你会看到一些打扫包干区的小学生一边干着并不沉重的活儿,一边抱怨;可是春游时大运动量的游戏,却让他们乐此不疲。杂志编辑在编稿时痛苦不已,可上论坛灌水时却兴高采烈。
千百年来,趣味一直在改变和塑造着人们的行为,甚至在人们选择职业时,兴趣也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很多人选择职业的初衷,仅仅是认为它很有趣。世界首富、全球IT业永远的神话人物——比尔·盖茨,就是一个游戏玩家。比尔·盖茨是从电脑游戏开始对电脑产生兴趣的,并最终引领他走入了电脑业。
即便成为首富后,比尔·盖茨仍然保持着对电脑的巨大兴趣,为了编出一段关键程序,他甚至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觉,其劲头比今天沉迷于网游的青少年们还要疯狂。而这些在外人看来是无比辛苦的工作,对比尔·盖茨来说,却是一种享受。
股神沃伦·巴菲特也是在兴趣的驱使下走入证券投资世界的。在很小的时候,巴菲特就已经是学校知名的股票专家,记录股票涨跌的数字是他最主要的童年乐趣。直到晚年,当巴菲特谈到自己的工作时,仍然兴奋得像个孩子:“我享受我做的事情,我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去工作。”
如果说人们是兴趣的奴隶,绝不为过。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各种性质的刺激中,情绪性刺激对注意的吸引力最大,而兴趣往往会激发人的积极情绪,从而吸引人的注意。
留心一下你看过的广告。几乎所有的广告都在想尽办法吸引你的注意,但是哪些广告最能吸引你的注意?答案是:那些引发你情绪波动的广告。还记得那则“雕牌”洗衣粉的广告吗?广告中妈妈下岗,她的女儿为了帮妈妈分担,便替妈妈洗衣服,还强调用“雕牌”可以更省钱。妈妈找工作失败后回到家,发现女儿已经累得睡着了。桌子上留着一张纸条: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我记不清自己为这则广告红过几次眼圈,后来看这则广告时,我总是忍不住偷偷瞄着旁边的人,结果发现他们的眼圈也红了。很奇怪的是,没过多久,大家买回的洗衣粉都是雕牌。
这则广告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即便现在我已经系统学习了社会心理学,也学习了丰富的广告知识,非常清楚这则广告运用的方法和技巧,更清楚它的目的是让我去买洗衣粉。但是每次重看它,我还是忍不住眼圈发红,这就是情绪的力量。
第六章 如何吸引眼球?(2)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广告商都可以如此高明地利用情绪因素。更多的情况下,仅仅是把商品和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放在一起,就能达到广告商的目的。想想我们在电视里看过的丝袜广告吧。有没有哪个广告只是把他们的产品堆放在一起,然后拍成照片给观众看?请仔细看一下,一个都不会有。大多数广告商会选择一位拥有美腿的模特穿着他们的丝袜摆出风情万种的姿势,然后再给丝袜一个特写。
很明显,在这则广告中,真正吸引人们注意的,并不是丝袜本身,而是那个拥有着美腿的模特。是她引起了广告的受众,尤其是男性受众的兴趣和美妙遐想。但有趣的是,当这些潜在顾客最终付了钱,把丝袜拿回家的时候,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是受了广告中美女的影响,他们大多会认为自己购买这些丝袜是出于理性的判断。
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理性。却没有留意生活中很多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对人的影响是可以略过苛刻的理性批判的,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让人们对一则信息产生兴趣,人们甚至可以不去关心这则信息本身的真伪和合理性。这既说明了有氧信息的巨大威力,也让我们在制作有氧信息的时候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一个负责的有氧信息制作者,应该在确保自己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前提下,才能使用这些手段来润饰自己的信息,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它。
2。 趣味性与记忆
如果你传递信息的目的,不仅仅是改变对方的认知,还希望他们能记住你传递的信息。那么,使用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手段,可以让你轻松地做到这一点。在学校里,学生们普遍反映那些讲课灵活、生动有趣的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容易接受。而同样的内容,如果是由讲课比较死板的教师来讲,记忆的效果就要差很多。对于那些低龄的孩子来说,信息传递的趣味性就更为必要。小学算术的应用题经常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数字之间的关系:比如,妈妈今天早上给了你2个苹果,下午又给了你3个,现在你手里有几个苹果?
类似这样的问题,因为充满了趣味性和生活性,才能够被理解能力尚弱的孩子们轻松接受。否则,如果一开始就给孩子们讲解一些抽象的数理概念,孩子们能听懂才怪呢。
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低龄孩子们的教材上总会有很多花花绿绿的图片,为什么老师总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教给低龄孩子们一些道理。答案很简单:增加教材和教学的趣味性。
很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在研究少儿教育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十分注意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信息形式来传播电视教学内容,比如著名的美国少儿教育电视系列节目《芝麻街》,之所以能够迅速在儿童类节目中异军突起,长期占据收视率排行榜前位,就是靠着对儿童兴趣的准确把握和揣摩。
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会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关注和好感。与儿童不断变化的兴趣相比,成年人的兴趣相对稳定。而且,因为成年人很少受到有趣信息的刺激,所以一旦接触到趣味性信息(即有氧信息)的刺激后,反应会比儿童更加强烈,更加持久。
这样说来,趣味性法则对成年人的作用比儿童还要大。充满趣味性的信息同样能够以吸引儿童的方式吸引成人,只不过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章 如何吸引眼球?(3)
对儿童来说,他们对书本中的插图似乎更感兴趣,更愿意了解;对成年人来说,充斥着PPT中的图表和各种插图,显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儿童来说,动画片往往是他们的最爱,他们无比崇拜动画片中的虚拟英雄;对成年人来说,取代动画片的,是充斥着各种电脑特技的电影,银幕上的英雄成为了他们的新偶像;对儿童来说,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玩具,成为了他们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对成年人来说,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成为了他们的新玩具。
总的来说,成年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更高的层次上重复儿童的行为。所以,对儿童来说适用的理论有很多一样可以适用于成年人。
当然,在步入成年的过程中,人总会有一些变化,比如人的机械记忆能力会明显下滑,过去只是重复两三遍便可以记住的信息,现在可能要花上更长的时间才能记住,而且很容易遗忘。
这使得很多成年人把记东西看作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为了提升记忆能力,很多成年人都报名参加了一些专门训练记忆力的培训班。在这些针对成年人的记忆训练课程中,“趣味性”同样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比如,圆周率的数字是:……,我们在记忆这一组数字的时候,就可以把它编成一个有趣的口诀:山巅一寺一壶酒。你可以想像在山顶上有一座寺庙,而寺庙里烫着一壶酒。这幅鲜活有趣的图像足以让你记住枯燥的圆周率。
简单总结一下:“趣味性”原则对每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它不但可以让信息更加引人注意,还可以让信息更长久地被人们记住。
3。 制造趣味的秘笈(上)
既然“趣味性”原则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让我们传递的信息变得更有趣呢?
第一,我们仍然要遵循“受众导向”原则。
“趣味性”这个概念,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同样的事情,对一些人来说可能趣味十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乏味透顶。为什么对于孩子们来说十分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很难吸引成年人的注意?因为他们的兴趣不同。同样地,当一个彩票玩家兴奋地在纸上画中奖号码的走势图时,那些不买彩票的人可能对这些抽象的数字不屑一顾。
在制作有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