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有氧信息-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起来也很奇怪,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倾向于对自己了解的、熟悉的信息以苛刻的评价,却对那些自己看不懂、理解不了的信息顶礼膜拜。越是深奥的、说不清楚的东西,反而容易在小圈子里火起来。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的“诞生”。
  在香港,大家都把周星驰看作是一名普通的喜剧演员,即便是影迷,对周星驰的喜爱也都在偶像的正常范围之内。而中国内地的影迷就不同。一部《大话西游》,不但赚来了无数纯情少男少女的眼泪,还赚来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恶捧。他们把周星驰包装成“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把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定位成卓别林式的思想巨著。甚至还有些无聊的人专门把“后现代解构主义”写成了学术论文。一时间,关于“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讨论在国内传播得沸沸扬扬。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5)
事情至此,已经非常的喜剧化了。但是谁也想不到,为这个喜剧划上句号的却是周星驰本人。当周星驰来到北京大学,被大学生们扣上“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的帽子,在无数粉丝的簇拥下登场时,却对着媒体和学生们说出了一番很“不识抬举”的话:我不是什么大师,我只是一个演员。至于学生们所说的“后现代解构主义”,我也不懂是什么意思。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无聊到可爱的学生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日思夜想的、顶礼膜拜的偶像,竟然完全不买他们的账。这一回,这些所谓的学术精英们成了喜剧的主角,而他们的偶像——周星驰,则成了一名普通的、冷静的观众。
  为什么“简单”能够成为有氧信息的重要元素?
  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个突出的特点:喜欢简单、讨厌复杂。想一想那些曾经让你犯困的书籍中,有几本是简单易懂的?再想想让你读上几个小时都不知疲倦的书籍中,有几本是晦涩难懂的?
  思考,虽然是人的天性,却也是这个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除非必要,我们都不喜欢主动思考。与你想像的不同,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都不是在主动思考的参与下完成的。想想你打开家门或者锁上它的时候,你进行过有意识的思考吗?再想想你骑自行车的时候,有想过怎样保持平衡,或者哪只脚先用力吗?这些事情都是潜意识帮助我们完成的,除非环境或者外在刺激发生改变,否则你的意识不会轻易登场。所以,有些人才会已经离开家门好久,突然怀疑自己没有锁好门,结果回去一看却发现已经锁好了。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人类天性懒惰的表现?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完全是因为我们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思考复杂的事情,就意味着要让大脑消耗更多的氧气;思考复杂的事情,就意味着大脑更容易疲惫;思考复杂的事情,就意味着大脑进入自我抑制,从而让你哈欠连天。只有将大多数事情都交给近乎自动化的潜意识处理,大脑才有可能分配出多余的机能处理突发和意外状况。
  所以,作为有氧信息,其内容必须简单易懂。只有尽量简化内容,才能减轻大脑的负担,才能持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值得关注的是,简单与复杂的界限并不总是十分分明的。同样一则信息,在某些人看来是十分简单的,比如爱因斯坦读起量子物理学方面的书籍来,会像读小说一样轻松;可是对于我们大多数非物理学专业的人来说,读这样的书无异于破译天书。更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商、不同的资质、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禀赋,所以对于同一信息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也会有所差异。
  那么,我们在表达有氧信息的时候,应该以哪些人作为衡量的尺度和标准呢?也许用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旁观者》中的一句经典之语作为回答最为合适——“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得考虑到傻瓜——因为事情到最后总是要经由一些傻瓜来完成。”
  这句话原出自德鲁克的老板弗里德伯格之口,虽然听上去格外刺耳,却是至理名言。只有我们将信息难度的标杆降到跳得最低的人都能跨越的程度,其他人才能轻松通过。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什么每次做完诗后都要让不识字的老婆婆听一下。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6)
不过,把复杂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却也是这个世界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制造有氧信息并不像阅读有氧信息那样轻松。
  首先,作为有氧信息的制造者,他自己应该明白这些复杂信息的真正含义。你无法将自己都不理解的东西准确到位的表达出来。
  其次,他还要熟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明同一件事情的技巧。只有如此,他才能在众多表达方式之间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式,让信息的受众能够轻易理解自己的信息,而且产生共鸣。
  最后,将复杂的事物表达成简单的有氧信息,还需要具备很高的情商。也许他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他早已经烂熟于心的,但他还是要能够站在那些对这些信息一无所知的人的立场上,假设如果自己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信息,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并进而根据这些假设选择一种最适合初学者的表达方式。
  可是反过来,如果要把简单的事情用复杂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容易得多。故弄玄虚的本事不需要太多的学习就能掌握。
  有氧信息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我们脑细胞的氧气消耗,让原本沉重的阅读和信息的接收变成一种享受。
  4。这则信息有用吗?
  从你拿起这本书到你看到这里,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先把书本放下,看看你的手表或者手机,大致估计一下。好了,现在你可以重新回到我们的讨论中来,并思考一个问题:刚才你是用什么看时间的?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十分奇怪:我们难道不是在用眼睛看时间吗?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就错了。事实上,我们都不是在用自己的眼睛,而是用自己的大脑看世界。所有来自视网膜的图像都要经过大脑的分析和加工,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信息。回忆上一次你在昏昏欲睡时强迫自己读书时的情形吧:你很困,但你却想继续阅读。你努力地睁着眼睛,不时还眨眨眼,晃晃头,试图保持自己的清醒——你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
  再想想那些不幸成为植物人的病人吧,即便他们的眼睛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他们也无法看到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无法正常工作了。
  毫无疑问,大脑才是处理各类信息的最主要器官。不管你是在看手表,还是听音乐,或者拍篮球,这些外在的知觉只有通过神经传导至人的大脑,并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成为我们理解的感觉。所以,我们的大脑才是帮助我们接受信息、加工信息的组织。
  但大脑对外界的信息并不是照单全收,大部分的外界信息在进入我们大脑中的存储系统之前,已经被过滤掉了。而这一点,我们甚至都感觉不到。试着和你的朋友一起回忆你们共同看过的电影吧。电影本身应该是完全一样的。你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还有其他感官也都处在正常工作状态中。但是当你们分别回忆的时候,却总会发现你们的描述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你的回忆中一定有许多与你的朋友不一样的细节。反过来也一样。很多人把这看作是人与人之间在记忆力上的差别。这的确是大家描述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却不是最关键的。导致描述或者回忆结果不同的关键其实是我们的注意力,更进一步地说,就是我们大脑的过滤和筛选能力。
  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完全说清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大脑中的这种过滤器是如何工作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工作效果。即便是最顶级、最智能化的搜索引擎,也比不上我们大脑过滤器工作效率的万分之一。毕竟,你在搜索引擎上看到的大多数网页仍然是你不想看到的。可是被你大脑过滤并保存的信息几乎清一色都是你关注的。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7)
翻看一下你手边的报纸,那里面究竟有多少信息是你真正读过的?仔细计算过后告诉我答案。我不知道你在读什么报纸,但我敢肯定你认真阅读的部分不会超过整份报纸的三分之一。一张报纸按版面计算,至少有2万字,而一份报纸就有10万字左右——这和一本书的字数差不多相当了。一本书往往会消耗我们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可是一份报纸往往只会消耗我们一个早上的时间。为什么?因为你的大脑在报纸的信息中进行了迅速的、积极的筛选。那些超过三分之二的信息都因为对你没有用处而被你的大脑自动过滤掉了。有了这种功能,我们就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有用的信息。
  也许有人会很好奇,我为什么敢认定你的答案会少于三分之一呢?原因很简单:常规下报纸都会用二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去做广告,而大多数人是不会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聊的广告上的。
  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不会看报纸广告。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各种商品和服务才能生存下去。消费,不但可以让卖给我们商品和服务的人赚大钱,也可以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当你急需买一套价格合理的二手房的时候,报纸上那些小如棋盘格子的房地产广告一定会引起你的兴趣。当你很想赶在打折的时候去商场购物的时候,报纸上的商场打折广告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如果压根没有人关注这些广告,那些刊登广告的商家又怎么肯掏腰包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报纸上的信息都是有用的,即便广告也是如此。而你的大脑,则在搜索中选择你现在需要的有用信息。
  所以,“有用”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一则信息,也许昨天还对你有用,但是今天就变得无用了。比如每次高考结束,很多学生在第二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所有的教科书、辅导书和习题册统统卖掉,甚至是烧掉。这些资料和其中的信息刚刚还关系着他的命运,但是现在已经变得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了。同样,还有一些信息,就在不久前还是你懒得看上一眼的,今天就成为了你苦苦寻找的珍宝。前些年中国股市迅猛上涨的时候,很多人开始捧起基金入门书籍,刻苦研读,关于股神巴菲特的传记和相关书籍也迅速火爆。而这些书原本是以前人们懒得去看的。
  所以,作为有氧信息的制造者,必须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接受者现在就需要的信息。只要这些信息对他们有用,哪怕它的形式枯燥乏味、内容复杂难懂,也能够吸引他们足够的关注。
  与“简单”原则相似,“实用”原则又是一则知易行难的信条。想要让信息变得实用,就必须能够洞悉信息接受者的需要。而洞悉人的需要却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
  正所谓“众口难调”,不管你提供的是什么信息,都会有人觉得没有用处。所以我们的春节联欢晚会才会年复一年地成为大家抱怨和批判的靶子。试图去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永远是徒劳无功的奢望,我们只能抓住一部分人的需要。对于有氧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而言,只要让受众中很小一部分比例的人能够注意到我们提供的信息就已经很不错了。想想我们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注意到你提供的信息,你的信息接受者就会有千万人之众!如果你的信息能够传播到全世界,那么这个数字还会更加可观。
  问题的关键是,你的信息究竟提供给谁?他们都有什么特征?他们有什么需要?那些你假想中的信息接受者是否会对你提供的信息感兴趣,你的信息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只有认真思考并回答了上述问题,你提供的信息才有可能叩击到你的信息接受者的心灵,并让他们敞开心扉接受它。换句话说,只有弄清了你的听众或者读者们需要什么,并将他们需要的东西提供给他们,你提供的信息在他们眼中才显得有用。而你的听众或者读者才会因为捕捉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感到兴奋,他们的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在你的话或者文字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氧信息。
  不过,还有一点是你必须要注意的:“信息本身有用”并不等于“信息的接受一方感觉信息有用”。良药是能治病的,但是人们还是不爱吃,为什么?因为它苦。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对孩子们有帮助吗?有。但为什么很多孩子都非常反感父母的教导。因为其中有些话很难听,孩子不愿意接受。
  这些问题其实很好解决。药如果很苦,包一层糖衣就会好一些。话如果生硬,包装一下就会更容易接受。
  所以,关于信息实用性的问题,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信息本身是否有用。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让接触这些信息的人感觉它很有用。
  美国的瑞奇德·哈里森博士写了一本书,名叫《男人了解的关于女人的一切》。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是完全空白的!整整96页,作者一个字也没有写!也许你会问,会有人去购买一堆白纸装订成的书吗?答案是有,而且是很多。成千上万的读者成批成批地购买此书,送给她们的朋友!哈里森博士仅凭这一本书就赚足了退休的钱!
  你认为人们为什么要买这本书?答案是她们感受到了这本书对于她们的价值。这正是哈里森博士的过人之处。如果白纸也能成为畅销书,那么你的思想又为什么不能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畅销品呢?实现这一点并非不可能,关键是你要说明自己提供的信息有什么样的用处,它能为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第三章 无处不在的有氧信息形式(1)

  1。日常用语
  学习过外语的人都知道,任何一种语言的口头语和书面语,都是有一定分别的。甚至有些语言中的词汇只用在书面语中,而另一部分词专门用在口头语中。相对于书面语而言,日常用语中用到的口头语更灵活、更简单、更实在一些,它天然就具备有氧信息的特点。而书面语就显得更实在、更繁琐、更正式一些。
  胡适先生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是把民间的“口头语”与官方的“书面语”相结合的一次运动。实际上就是倡导大家把原来只在日常生活中说出来的话写在纸上,降低书面语言的繁琐程度和复杂程度,进而实现有氧化。
  在书面语言进行改革的同时,日常用语中的口头语也在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很多过去口头语中使用的词汇,我们今天已经基本废弃了。比如问人年龄时,我们过去曾经使用“贵庚”这个词,但是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直接问“你多大年纪?”或者干脆问“你多大?”如果有人和你搭讪时再次使用“您贵庚”这样的方式询问,你一定会觉得他很怪异。
  这种日常用语上的变化反映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一切阻碍人们理解和表达的因素都在我们的语言中慢慢消失,而一切能够让我们更顺利地进行表达的因素,都会在我们的语言中慢慢沉淀下来。这是有氧信息(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对无氧信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信息)的胜利。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所有国家在迈向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其日常用语也在不断向有氧信息进化。比如这个世界上最为流行、最为国际化的语言——英语。
  英语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这个问题,很多人曾经探讨过。主流的意见是,英语的流行是大英帝国推行殖民主义的结果。所有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纷纷都学习英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迅速崛起又成为英语进一步流行的助推器。尤其是近些年来,美国强势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和渗透,实际上也起到推广英语的作用。
  这些意见都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大英帝国的殖民活动,美利坚帝国的文化扩张,英语恐怕难有今天的地位。但除此之外,英语自身的特点也是它能够流行的重要原因。历史上进行过殖民扩张的国家有很多,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德国、法国以及日本……但是真正让自己的语言成为殖民地长期使用语言的国家,只有英国。这是个偶然吗?显然不是。英语自身的简单易学(和其他语言相比)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简单易学是有氧信息的重要特点。而且,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国英语自身也在不断向有氧信息的方向进化,它的词汇越来越有规则,它的语法越来越简单,它的发音越来越容易。美式英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英式英语衍生出来的简化产物。
  在我们中国,早期开设的英语课教的都是英式英语,后来美式英语在中国渐渐流行。以至于出现了某些中小学教英式英语,而大学教美式英语的奇怪现象。总的说来,美式英语在目前的中国英语界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不仅仅反映了美式文化的强势,也反映了有氧信息对语言进化和学习的影响。只有简单易学的,才是容易传播的,这是语言传播上的硬道理。即便是最喜欢英式英语、讨厌变了味道的美式英语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种过分严谨、过分正统的语言是比较没有效率的。至少和美式英语相比是这样。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无处不在的有氧信息形式(2)
所以,当我们看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一部100分钟左右的电影,实际使用到的词汇少而又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也不过500个左右。掌握了这500个词,就可以比较自如地和懂英语的人进行日常对话。这样的语言,自然有利于学习和传播。
  说完了英语,再回到我们的汉语。汉语的复杂和难学是出了名的。创立“疯狂英语”的李阳就曾经说过,除了德语,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而且汉语中的方块字在书写习惯与字词规则上与西方的字母文字有很大不同。一个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想要学好汉语,恐怕要比他学会英语花费的时间多得多,而想要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种注定了慢节奏的语言学习进度恐怕与飞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