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传奇留学生著书披露留学省钱秘笈-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日后能“大进”,开始时“大出”又有何妨?
  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奖学金   为何是双刃剑(1)
奖学金的诱惑力是不言而喻的。
  但重述它的实惠和光采,并不是这一节的重点。
  双刃剑,顾名思义是剑的两边都开了刃。这正是剑与刀最大的不同之处。
  那么,奖学金与一般意义上的金钱,都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呢?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刚实施不久,直接技术移民之路还没趟出来。
  可以说,除了那些公派留学生之外,绝大多数求学者,靠的就是勤工俭学和奖学金,才完成了学业深造,乃至人生转折。
  在教育资源本来就很丰富的土地上,奖学金犹如和熙春风,以及阳光雨露,使从全球各国精心挑选的种子,得以顺利生长成才。
  于是,在一部分国人心目中,国外大学的奖学金花落谁家,谁家便被罩上了两重光环:既有物质文明中,货币的含金量;又有精神文明中,优秀生的荣耀。
  然而,渐渐地,国人又发现:人家奖学金的设置,是很有章法的科学分布。
  那就是:既有对攻读热门专业,才智高超者的褒奖;
  更有对攀登基础学科高峰,艰苦登山者的鼓励。
  国人还发现,由于我国人口多、基数大,即使是在百里挑一的高材生之中,倘若仅有一半人涌过去申请奖学金,也会造成人家那边供不应求,乃至脱销的情形。
  对于已拿到名校理想专业奖学金的天才学生,大家自然是除了祝贺,就甭说什么了。
  但对于那些只是计划要拿到基础学科奖学金(因为相对机会多一些)的同学来说,就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对未来充满艰辛的攀登历程准备好了吗?
  所谓“艰辛”,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留学前后的所有课程均很枯燥,且都难学。
  其二、即是拿到奖学金,第二年也可能存在变数。
  所谓“变数”,就是奖学金中途断了。
  这变数又包括主观造成的和客观造成的。
  主观方面,是有可能因为你的学习跟不上,成绩不合格,而失去资格;
  客观方面,可能是项目资金后援出了问题(尤其是读学习时间较长的博士时,出问题机率较大)。
  其三、美国如今的就业行情也今非昔比了,读基础学科的留学生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也并不太容易了。
  那么,如何衡量自己是否准备好了呢?
  衡量的方法也包括三个方面。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一下,可供你进行自我评估。
  其一、你是否已属于清华、中国科技大等理工科名校团队中的一员,或者基本具备与这个团队旗鼓相当的实力?
  其二、你不可以是那种翻个山坡,就得拿到一个成果,如不采取“积小胜为大胜”战略,就自信心严重受挫的同志;而是属于有韧性、能攻坚、逢考必胜,又耐得住寂寞的理工科高材生。
  其三、你的大学四年要这样度过:
  前两年,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成绩不低于B档次的前提下,拿下托福和GRE。
  第三年,腾出较多精力专攻专业课,至少要有几个A……档次的成绩作为亮点,以便第四年申请时,去晃洋教授的眼球。
  另外,还要准备一点论文之类的作品。
  第四年,从上百家奖学金机会较多的美国大学中,选学校、选专业、整理好个人材料邮出,然后等佳音。
  记得一位学生家长在听完我们讲的这三个方面之后,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在大学“这么辛苦拼了四年,拿到的奖学金折成人民币最多能有多少?”
  我们答:“这太准确的数不好说,不过,三五十万人民币总有吧!”
  那位家长听后,表情先是惊诧,后是有点失望地轻吐了一口气。
  虽然不想让他太失望,但我们还是又实事求是地补上一句:“大部分人还拿不到这么多。而且,甭管拿多少,一般都要用工作补偿。”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奖学金   为何是双刃剑(2)
这回,那位家长的表情似乎应该这样描述:吃惊加无奈。然后又释然地自问自答:“这有什么奇怪?天下本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们猜想,在那位家长看来,三五十万人民币应该不算什么大钱。
  为这点钱如此拼命竞争,到头来,还可能学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奖学金还可能断顿,将来还可能难找工作,实在难说值得。
  果然,那位家长接着问:“有没有少给或不给奖学金,但是,申请不那么难,要求不那么高,将来工作又不那么难找的研究生可读呢?”
  我们的回答是:“当然有”。
  于是,我们便把北美地区,即美国和加拿大有关硕士研究生的种类、课程设置的数量、学时长短、教学特点、教师授课方式,奖学金发放和毕业后工作方向、薪酬等方面的不同,一一介绍了一遍。
  美国和加拿大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培养研究人员为主的硕士,如文学硕士、理学硕士、应用科学硕士等等。
  第二类是以培养专业人员为主的硕士,如会计硕士、金融硕士、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等。
  即使在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学院,所培养的硕士也会按上述这两大类来区分。
  例如,在某大学的工程学院,就会有应用科学硕士和工程硕士之分。
  再例如,在某大学的教育学院,也会有文学硕士和教育硕士之分。
  在课程设置上,两类硕士的区别是:专业硕士课程较多,一般要有10至15门课程,另外,再加课程报告或实习报告。报告由指导教师阅后打分评定成绩。
  而研究硕士的课程一般只有4至8门,但还要有论文。而且,论文必须经过答辩。
  在学习时间上,全日制的专业硕士一般在12个月,最多18个月内即可完成学习。
  研究硕士则要长一些,一般在一年半至两年半之内完成学习,有时甚至需要三年。
  因为,要视每个人通过论文答辩所需的时间长短而定。
  在申请过程中,专业硕士的申请程序较简单,因为一般无需找指导教授认可。
  而研究硕士一般要先被指导教授接受才行。
  奖学金,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率和薪酬问题,一般是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
  因为问的人较多,所以,这也是我们一段时间以来,时不时就会分析琢磨的三个问题。
  之所以要琢磨,主要是不想照本宣科,仅仅把“研究硕士奖学金机会多,而专业硕士一般没有,且学费还贵”等等人家的规定重复一遍。
  而是要琢磨出为什么会这样?
  琢磨出针对这样的规定,什么类型的同学应作什么样的选择,其性价比才最高。
  由于没有框框束缚,思想比较解放,我们通过与人交流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象我们这么想,这么判断的人并不多;
  可是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多;感到恍然大悟的人倒有不少。
  下面,就把我们有关这方面的思考,简要地说给大家听。
  首先,我们觉得,北美乃至其它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也存在一个不适应市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两点。
  第一、就业市场对研究型人才需求减少,而培养这类人才的教授却基本没减,也没法减。因为,许多人已成为终身教授了。
  第二、技能类人才受市场欢迎。但因需求变化快,学校在师资、教材等方面总慢半拍。这可以从不少大学头一年不学专业课,只学相近的基础选修课等现象就能看出来。
  对这一现象的根源性分析,虽属于一家之言,但经向多位在国外大学留学或任教的同学、助教求证,基本属实。
  后面章节中,还会就如何应对此现象展开来谈。
  但是,人家对大学教育不适应市场的问题,不仅敢于承认,而且能拿出措施协调解决。奖学金向基础学科倾斜,就堪称是一个正面鼓励性的举措。
  

奖学金   为何是双刃剑(3)
而技能专业型人才由于相对好找工作,且毕业后的薪酬,比研究型人才毕业后的薪酬要高,那么,就让其课程学费贵,并且公立的奖学金极少。
  这应该被看成是一个限制性的举措。
  当然,要掌握这种平衡很难。
  经济衰退与转强等客观因素,都会使这种鼓励或限制的调节举措,在效果上大打折扣。
  坦率地说,打不打折扣,以及打多大折扣,不是我们这些来自国外的求学者操心的事。但是,什么时候打折扣、怎么避免自己被打折扣,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因为,如果经济处于强势状态,你选个冷一些的专业,毕业后就业也基本无忧。
  但如果经济处于衰退期,或者某一个行业已处于泡沫膨胀后的破灭期(例如上世纪末的网络经济)。那你在选择读什么专业时,可就必须反复琢磨了;就未必仍按照谁给奖学金,我就跟谁学的模式,来决定自己的未来了。
  换个角度说,还没跨出国门,就有一个资助你留学的承诺,的确很荣耀、很诱人。
  但是,如果这笔奖学金因你成绩不行,或者因你转系去学别的专业,或者后续资金跟不上等原因断顿了;
  如果几年后的毕业文凭起不到职场敲门砖的作用,那这个折扣可就大了。
  再者说,有的家长和同学可能忽略了这样两个情况,即:许多没有奖学金的技能型专业有带薪实习。
  而所谓奖学金,其实大部分属于助教津贴或助研津贴,也是要凭工作换取的。
  由此可见,彼此都是要付出的。
  正所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可带薪实习,对于一个学生毕业后的求职,却是一个极有效的助推器。
  总而言之,留学这项工程的设计,不仅需要有经济学的理念,而且,需要有运筹学的理念。
  所谓运筹,简单地说,就是把要做的事,分轻重缓急,安排好次序。
  安排的原则是:不光看开始的效果,还要看运作发展中的效果,更要看最后的效果。
  本小节最后再强调几句:奖学金的确是把双刃剑。
  它有金钱的功能,但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金钱。
  它是你留学的能源动力,但你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则要自己把握。
  每个人的剑术,风格有不同,水平有高低,但有两点是一样的,即:舞剑是一种表演,而击剑则是要论输赢的。
   。 想看书来

选校只看排名是糊弄自己(1)
有比较才有鉴别;
  有比较才能选择。
  为了避免在鉴别或选择时挑花了眼,于是,人类发明了“排名”。
  办教育的人都很有知识,搞媒体的人也很有文化。
  这两拨人中善于创意的才子凑到一块,那智慧多得还不碰撞出一簇簇火星子?
  就算十个火星子,才凑成一个点子,这些点子也足以把一个“大学排名”完善得无以附加。
  于是,当中国刚开始把大学排名拆分成文科、理科、教育、农业等等几个队列的时候,西方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根据“社会声誉”、“毕业率”、“平均入学成绩”、“奖学金数额”、“总藏书量”、“国际学生比例”等十几种细分方法,来给大学排队了。
  细分之余,象留学热门国家之一的加拿大,人家还给大学再按什么“医学及科研类大学”(即有医学院,且其它科研院所较齐全,有博士课程的大学)、“综合技能型大学”和“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学”排列成队,然后,按不同的队列,各自排出上述那十几种细分的名次。
  这种名次的排名,一般由一个国家某权威媒体,每年排列一次。
  再由其它媒体、以及通过书籍、网络,广为传播。
  一个国家的留学生拥有量越多,其大学排名,在全球的传播面往往越广。
  每年向往去美国留学的各国青年至少几十万人,因此,美国的几种大学排名最受关注,传播面也最广。
  欲说选校不能只看大学排名,先要简单说一下,外国的大学排名究竟主要都有什么作用。
  接着再说一说,一个留学生及家长,或一个准留学生及家长。只需要在什么情况下,才看一看,或说一说,自己或自家孩子所读大学的排名。
  毕竟,那是有智慧、善创意的才子想出来的东西,又得到西方国家那么多教育界精英们的认可,才得以从上个世纪流传至今,并让众多发展中国家仿效。
  如果说大学排名没有一点意义,那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某个角度看,大学排名,就像给小汽车的品牌排名。
  如果你认可这一比喻,那你就容易把握个人留学申请与大学排名的关系了。
  别看每年都有学校站出来,对大学排名表示异议(最近几年,国内大学也开始出现此种现象)。
  其实,大学排名对一所学校,尤其是对后来居上者来说,在提高自身声誉,获得更多经费,争取好的生源,吸引优秀教师等诸多方面,都有相当正面的作用。
  这也是大学排名发明之后,这么多年来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原因所在。
  然而,对于个人留学申请者来说,如果你只迷信于它,并把对其名次的了解,当做你申请学校的主要依据,那就有点象你欲买小汽车,若因为“宝马”牌名声最响,便不计算自身购买能力,不考虑日后维修、保险费用,而一定要买一样。
  先不说你是否买得起,按揭是否供得起,就算好不容易买下了,以后是否养得起呢?
  所谓名校,其实就是让平庸者却步,让挑战者兴奋,让优秀者更优秀的学校。
  为了保持这几个特点,于是,名校的淘汰率便很高。
  所以,阁下千万不要以为进去了,就肯定能毕业。
  选校只看大学排名者所陷入的误区,就是模糊了以下两个概念:
  其一、什么是这一类中最好的;
  其二、什么是我最适合的。
  把这两个有本质不同的概念,加以混淆的结果,很可能是既最终把握不住“最好的”,也与“我最适合的”失之交臂。
  因为,具体到一个人来说,其实没有什么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你这一小节标题是“选校只看排名,那是糊弄自己”,并没强调是不应往“好”了看,还是不应往“坏”了看。
  而文章中,却只着重谈了不自量力,光往“好”了看的弊处,为什么没谈另一面呢?
  

选校只看排名是糊弄自己(2)
这个问题发现得好,下面就要说到这儿。
  首先,这不是我们的疏忽,而是因为,排名靠前的大学,尤其是名校,淘汰率极高。
  如果你“高”估了自己,结果造成“笑着进来,哭着出去”的结果,不仅耽误时间,浪费金钱,而且对自信心是一个沉重打击。调整及恢复过来,是要花不小力气和时间的。
  而若是“低”估了自己,调整起来,则要简单得多——可以凭你的成绩申请转校。
  我们说“只看排名,那是糊弄自己”,主要想指出的,还不是“高”估与“低”估的问题,而是为后面要展开谈的专业问题做铺垫。
  因为,一个学校其排名再靠前,几十乃至上百个专业也不可能都优秀、都有名。
  而一个留学生,既然在异国他乡从政的机会比较小,那么,比较实际的操作方法,还是选一个将来容易在职场安身立命的专业去读。
  而在初入职场的时候,学校排名的次序,远远不如一个受到职场青睐的专业更有竞争力。
  有读者想说:那我去读一个名校的好专业,岂不两全其美?
  那自然是毫无疑义的了。
  可问题是,名校的好专业,势必聚集了一批精英。
  即使开始不全是精英,等毕业时,经过几年淘汰,也只剩下了精英。
  阁下如有这等实力,自然是两全其美。
  可若属于对自己“高”估了,那岂不是“糊弄自己”?
  那么,作为一个留学生及家长,什么时候该看一看,或说一说,自己或自家孩子所读大学的排名呢?
  我们以为,是在你读了一段时间,并且感到自己比较适合之后。
  那时,你再顺便看一看,发现自己所在学校,只要排名不是倒数第一,就会有欣慰感!
  即使排名是倒数第一,可如果所学专业好找工作,而且本人门门功课都是一次通过,那油然而升的满足感,可是充满含金量的。
  因为,没通过,就要重读;重读,就要重新付学费,就要多花钱。
  所谓满足感,就如同买了一辆价不高,但养得起,且小偷看不上眼,又质量过关,还挺皮实的国产车,开着省心,停着放心,除了牌子不靓,没别的毛病。
  如果你还觉得自己所上的大学排名不理想,心里有点不平衡,或者很遗憾,那就这么想想:假如车主本身是一个平常人,即使开上了著名的“宝马”小汽车,难道就能摇身一变,成“名人”啦?
  这一节讲了那么多泼冷水的话,其本意,决非是要拦着大家去读名校,而是希望能量力而行。
  因为,孩子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敢想敢干;
  家长如果也“望子成龙”心切,那么,一个好大喜功式的“大跃进”规划,便会很容易形成。
  而在“大跃进”式规划形成的前后,往往会忽略,或者根本没人会想起查阅一下,去年美国“常青藤”的几所大学,加上另外十几所名校,其能吸引留学生的那些系,分别才招收了多少中国孩子。
  很少的!同学们。
  别说几十个申请者竞争一个名额,就是几个申请者竞争一个名额,落选的机率也是不小。
  如果你在申请时,再没有其它大学作保底,那么,耽误的时间,会把整个留学规划向后推延。
  而且,从趋势上看(即:对比几年前的招生情况),也不乐观。
  据透露,很多系,招中国孩子的人数,都已经低于招印度孩子的人数了。
  有的系,干脆一个中国孩子也没招。
  有人说,这是种族歧视的一种表现。
  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就因此爆发过游行请愿。
  有人说,这是中国留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结果。
  一些中国孩子被录取之后,进了大学就转系(去学相对热门、相对好找工作的系)。然后,还想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