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排名越靠前,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就膨胀得越厉害。
由于这类家长的孩子智商较高,学习较好,让家长望子成龙的想法有一定依据,所以,只要孩子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愿意出去闯一下,就会争分夺秒,在国内先闯过语言关,然后,较顺利地一出国就学专业课。
此类型家长的风险评估:由于这类家庭的孩子起点较高,留学目的也无其它诸如政治因素等方面的缠绕,因此,相对其它几种家长心态,是最健康的一种。前期风险几乎没有。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让孩子关注学校排名次序,非名校不上,为上名校,不惜放弃专业上的考虑(即,在名校冷门,与次等学校热门专业之间,当然上名校)那么,孩子的发展优势有可能在留学中、后期出现逆转。
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手边就有三个例子。
其一是一位高材生,好不容易进入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并读上一个热门专业。
但是,由于功课难,又并非孩子的强项,所以每学期都有没及格的课程。
这样的残酷现实,不仅让孩子的自信心倍受打击,而且,因没及格的课程重修要多花很贵的学费,以至这孩子在二年级时,实在经不住该校百分之三十左右淘汰率的煎熬,带着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离开了滑铁卢大学,转入别的大学。
其二、也是一位优秀生,出于宁上名校冷门专业,也不读非名校热门专业的想法,而去了美国耶鲁大学。
学位最终是拿下了,但其家长的另一个期望却落了空——孩子没能留在美国。
因为孩子学的这个专业,实在找不到工作,而若没有在美国工作几年的经历,“绿卡”自然无从谈起。
其三的例子很让人感动。当家长还陶醉在孩子进了美国哈佛大学,并四处作报告时,机敏的孩子已渐渐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就业前景不佳。于是,便同时选修了第二专业。
这个孩子留学期间几乎没有凌晨一点前睡过觉。
然而,即使孩子是这么努力,但由于第二专业没有奖学金,美国大学学费高昂是闻名世界的,更何况是名校。
所以,计划外的庞大费用支出,让在国内高校任教的家长几乎招架不住。
好不容易孩子毕业了,可惜已赶上网络经济泡沫开始破灭,许多美国硅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熟手都难逃失业命运,何况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呢!
让人敬佩和感动的是孩子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为了保住学生签证能续签,孩子又去读技术学院的职业证书课程,并用课余打工的收入减轻家长的负担。
一年后,凭着职业证书,孩子找到了一份初级技术工作,一边熬着年头等拿绿卡,一边等着网络经济的复苏。
这第三个例子值得总结,值得反思,值得剖析的东西较多,所以,我们多次把它举出来。
只有身临其境的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才能感受到此例的震撼力——留学路上并非是一路掌声和鲜花。
再优秀的学生,再高的起点,也并非等于只要进了好大学,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这个事例中,应该说,孩子是尽了全力的,家长也是无可厚非的。那么,需要引以为戒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孩子留学“投资大规划为先,误区多思维要变”。
所谓规划,即:如果不急于学成回国当“海归”,那么,在起初作规划时,就要把上学与日后的就业一并考虑(至于怎么考虑才有效,后面在“误区展览会”部分再细说);
所谓误区,即:由于留学在中国大陆来说,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所以,总以为上了好学校,就等于万事大吉。
而这,正是一个可能害人不浅的误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心态一:有依据的望子成龙型(2)
之所以说它“可能害人不浅”,是因为家长如陷此误区,会忘记孩子的承受力是有极限的;
会忘记中西方教育存在的差异,对中国学生也有负面作用;
会忽略孩子用非母语学习所产生的思维障碍;
会低估欧美顶尖名校对淘汰率的严格执行力度。
并且,更可怕的是,家长还可能把在国内的教学经验照搬过来,认为孩子的潜力就像联上泉眼的水井一样,只要挖潜,就能涌出。
这其实就是把孩子留学起步时的光彩和顺利,变成了包袱;
变成了先压在家长身上,继而转移到孩子身上的压力。
其实,倘若能量体裁衣,并给孩子留些余地,不处处让其非拔尖,非超人一等不可,这种高材生本来是最容易学有所成、健康发展的。
心态二: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
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在孩子身上变成现实,这本身是众多父母或多或少都产生过的念头。
而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的家长,则把此念头,演化成一系列行动。
然而,偏偏孩子的想法又与家长有较大的差距。这差距既有认识上的,也是客观实际存在的。
比如说,孩子烦外语,可家长非让孩子去留学,这岂不是跟要他命差不多?
又比如说,孩子烦理工科课程,可家长因听说出国只有学理工科才有前途,于是不让孩子学自己较喜欢的课程;
再比如说,孩子想读完硕士就工作,可家长认为,怎么着也得一鼓作气拿个博士再讲别的。。。。。。
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家长大多有三个共同特点。
其一就是真觉得自己很委屈。总觉得自己的一番好心、苦心,不被自己最牵挂、最关爱的人理解。对方越不理解,加上其他亲人还认为是自己过分,那就更觉得委屈了。
一般来说,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心态还能彼此妥协、彼此克制,特别是如果某一方的妥协也取得了较正面的结果——例如,非让孩子学外语,去留学,结果孩子也去了,也学有所成。那么,风险就算被控制了。
但是,如果情况是相反,或者一方妥协的结果是负面的——例如,非让孩子学理工科,结果孩子根本学不进去,总不及格,最后退学回家,那麻烦可就有点大了。
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家长的第二个共同特点,就是或多或少都喜欢攀比。
孩子没出国之前,与同事、亲友、甚至与邻居比谁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比谁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比谁的孩子会的乐器多等等。。。。。。
等孩子出国留学去了,攀比对象可能又换了一拨人。
这时,则互比谁的孩子去的国家更发达,谁的孩子读的大学更有名,谁的孩子先拿到了身份等等。。。。。。
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家长的第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很多方面都显得固执。
他们往往固执地相信,许多事情只要按自己的意愿,坚定地去做,就应该能实现;
固执地认为,只要出发点是为孩子好,那么,就等于一好百好;
固执地认为,只要是目前最让人羡慕的留学成功之路,自己的孩子就应该能走,而且,就必须照此去走。
鞋不合适,那就委屈脚吧!
倘若目标达不到,那就是因为孩子不努力,家人不配合,甚至是天公不作美。
在风险评估方面,我们根据搜集到的事例分析判断,倘若是小留学生,再加上自控力较差,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那么,如正好摊上了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的家长,则比较可能走向家长期望的反面,出现孩子厌学,继而转换专业或学校的情况。
如果仅仅是上述情况,这还是好的,只是费时费钱而已;
更有甚者,则出现孩子隐瞒实情、弃学、交友不慎、把学费乱花等情况。那种局面如出现,就有点不好收拾了。
其实,那些关于有的小留学生在国外玩物丧失的负面报道,若深入采访并加以分析,有不少事例的背后,与家长的言行有关。
如果是属于大学毕业再留学的孩子,面对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的家长,往往会坚持自己的主张,起码不会完全接受家长的意见。
此时家长如见好就收,则风险可能即被控制;
但如家长固执的特点比较突出,那要么是孩子妥协;要么,两代人由此产生不愉快。
看到这里,有读者也许会纳闷,难道孩子出去后,家长就不能“严管深说”了吗?
其实,情况不是这样。
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家长,并不是根据孩子的爱好和自身条件而制定规划,而是从攀比中产生自己的期望,并要孩子去实现。
这种缺乏客观基础的主观意志,越“严管深说”,负面作用可能越大。
心态三:花钱保面子型
花钱保面子型的家长,与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家长最大的区别,就是对自己的孩子“太有自知之明”了。
并且,对外常以低估自己孩子能力或成绩的姿态出现。
高考是中国中学生的一道坎儿。只要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只要决定自己孩子要留学了,许多花钱保面子型家长都会让孩子在高中时就出去。
为什么呢?因为虽然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使高考的录取率一再飙升;
虽然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考上大学已不是个问题,但是,水涨船高,上大学不是问题,可上名牌大学仍是个问题。
于是,通过平时考试成绩和学校排名而心里已经有数的家长,索性让孩子早走一步。
有的家长即使不甘心,让孩子参加高考,也是采用两手准备,只要发榜一见孩子没考上心仪的大学,立刻着手打点出国的行装。
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花钱保面子型家长,往往是笑在最后的幸福之人。
因为,他们对自己孩子在学习上看到的不足多,发现的优势少;而对于旁人的成功经验,首先是羡慕,然后想效仿。
但是,当自己意识到,或者别人指出来:“你的孩子学不了此经验”时,一般都会很快打消此念,另寻出路。
有一位同学就曾告诉我们,他母亲总是告诉他:听人劝,吃饱饭。尤其是要多听行家的话,多听过来人的话。
于是,这位同学便照此办理。
在上大一时,及时改变了留学国家和所学专业。
如今,这位同学是学位拿到了,工作找到了,绿卡不久也快到手了。
他虽然读的不是什么名牌大学,但一家人都很知足。
因为,这位同学听他母亲跟人家说:“以我儿子的成绩若在国内,顶多考个第二批录取的大学,我实在在同事面前丢不起这人,只好花钱买个面子。没想到经高人指点,加上儿子争气,不仅解决了我们的一块心病,儿子还知道尽孝了,说等他买了house,就接我和他爸出去养老。”
类似上述这个例子的结局,在花钱保面子型家长身上还并非少数。
因为他们比较虚心,对谁都先不耻下问。问不出有价值的东西那便罢了,但是,只要觉得是对自己孩子有用的信息,就会全盘接纳,很少排斥或不屑一顾。
其实,这类家长只要控制住三个风险,就都属于“福将”。
这三个风险是:一、孩子的自控力较差,而且家长没有及时采取“孟母三迁”的方式,让孩子换环境,解决遇人不淑的问题;
二、一开始运气不佳,在留学规划上,犯了方向性错误。之后,又被“庸医”误诊,不能把孩子自身特长、意愿与不同留学国家有不同政策特点良性结合,达到快出成效的目的。
因为“庸医”的“庸”处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为“花钱保面子型”家长对症下药。
三、还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此类家长和他们的孩子,由于自信力有限,所以,所定的留学规划必须是采取“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即:爬坡不能太长,翻个山头就要能见到一个成果,连翻几个山头,就必须能收获一只果篮。
。。
心态四:激将型
恕我们直言,摊上这样的家长,孩子时常得学会如何把无奈化解成无忧。
让孩子时常无奈的原因,首先是这类家长既要孩子有好成绩,又要当班干部、当三好生(为了升学时加分)。
而当孩子想与要好的同学一样,高中毕业就去自己心仪的国家留学时,却因资金没达到大使馆几十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担保要求而被拒签。
这时,家长不仅没有歉疚之意,反而仍一本正经地告诉孩子:在国内读完大学再留学去读硕士,因为去国外读硕士可以拿奖学金。
二是对孩子的努力和成绩,家长总是用现实批判主义的口气评价。还美其名曰:响鼓就得用重锤。
以至有位孩子这样描述他的父亲:“他总是把他没实现的愿望压在我身上,无论是考个好成绩回来,还是拿个作文竞赛回来,他几乎没夸过一句,反而马上说他当年写大字报有多少人夸他毛笔字帅,说快板书参加过市里的汇演。紧接着,就会鸡蛋挑骨头,没茬找茬把我数落一顿。我妈解释说,那是怕我骄傲,更不服管了。。。。。。”
我们判断这位父亲在单位可能大小是个领导。可这套驭人之术,不仅档次有待提高,而且实施的场合和对象也有待商榷。
三是这类家长总以为,用激将法能产生精神变物质的超凡效果;
以为钢是用“恨”炼成的;
以为把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反复批评,甚至放大,就可以激励孩子痛改前非,奋发图强。
这类家长还总爱用一个伟人的名言回答劝戒者:“如果两个人在打架,你能说得清这一拳必要,而那一拳不必要吗?”
此种心态的家长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
除非其孩子有异常坚强的神经,而又安全度过了心理叛逆期;
或者孩子已把家长的话当成耳旁风,而自尊意识也已经麻木。
如果是前一种,真应祈求上苍,保佑孩子的自我调控力;
如果是后一种,则请家长自我衡量一下,你长期采用激将法的效果究竟怎样。
txt小说上传分享
心态五:想只掏钱不操心型
如果有能量身定做孩子留学规划,且做事到位(即不仅是帮助办一办留学签证,并只推荐与自己有业务合作关系的外国大学)的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那种想只掏钱不操心型的家长,一定会举双手欢迎。
因为他们太忙了,而且所忙之事与留学、甚至与教育都相距太远。
所以,总想拜托某专业公司或内行人士,把孩子留学的事情搞掂,而他们则只是一个买单者。
这类家长往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他们从事的工作越宏观,越习惯于模块式的管理运作方式,即:一个事情从决策,到布置、到签字生效(或签字买单),大体上只有这三步曲。
孩子留学虽是家里的大事,可他们仍不想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多。
如果孩子能基本继承家长这种举重若轻的遗传基因,很具独立性,那么,他们能对家长的这种态度给予理解。
若再有尽心尽责的人帮助设计和打理,则这类家庭孩子的留学规划,可能因自由空间较大,而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水平。执行的过程也会比较愉快。
然而,倘若这类家长摊上一个个性较强、但独立生活能力弱的孩子;
或者,摊上一个心智欠成熟、又娇生惯养的孩子,那么有些风险就算孕育了。
由于这类家庭经济上比较宽裕,在金钱支出上,凡是孩子提出有合理名目的要求,从来是有求必应。
所以,这类家庭的相当一部分孩子,与下面将提到的“家族事业需要型”和“一石双鸟型”家庭的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异国他乡因花钱大手大脚,而格外引起老一代留学生、乃至技术移民们的注目和感叹。
这些孩子为何总能成为媒体关于留学生报道的重点对象?
分析起来,其实也不奇怪:灯红酒绿生活,总比枯燥的复习考试,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既然“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那么,自古以来,对于一个将“穷学生”概念彻底颠覆的小群体,自然被记者或作家们格外青睐。
至于这个小群体的生活,究竟被渲染或放大了多少,恐怕只有当事人心里最有数。
我们这里要指出的是,一、这个小群体的确很小很小;
二、只要经济供给管道通畅,且有求必应,高消费未必与沉沦和犯罪相联;
三、出事的大多是资金链条断裂,或心理承受能力失控的孩子。
不过,如果做家长的仅比旁人富裕一些,但并没到绝对富裕,即“按需分配”的程度,那最好别盲目把自己划进“钱不是问题”的人群里。
对孩子留学的期望,也别轻易断定自己绝对没有攀比心态。
因为,你很难做到:发现别人孩子总在念书,自己孩子却总想旅游,而自己仍能沉住气,敞开金钱供应。
心态六:家族事业需要型
这类家长在心态上有两个特点:
其一,是与望子成龙型,以及一厢情愿望子成龙型家长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的愿望,远远不及他们要孩子学到真本事的愿望。
这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将来几乎不必经历一个需要社会认可,才能完成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孩子只要能担起家族事业的重任,就一切都有了,一切都够了。
其二,是与花钱保面子型、以及激将型、想只掏钱不操心型的家长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对孩子所学的专业,在出国前,早已明确,而且基本上是不变的(当然,留学的国家与学校,还是可以商量的)。
其三,是作为家长的这一辈人,绝大多数属于多子女家庭。
在决定谁当家族事业掌门接班人的问题上,由于各个小家往往都不甘示弱,所以,家族事业需要型的家长,一般对留学子女在生活上有求必应,但在学习上,却并不放纵。
即人们常说的,“娇生,但不惯养”。
不过,所谓学习,并不光指在校园课堂上的课本学习。
而是包括社交、礼仪、洽谈见习等等全方位的。
我们曾在一条七万多吨级的豪华邮轮上,遇到一位文质彬彬的小伙子。
多年当记者采访的经验告诉我们,闲聊时少打听人家的隐私,反而能让人减少戒备、打开心扉。
原来,小伙子无论是白天跳进游泳池,跟着教练的节拍做水中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