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汇源内幕-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朱新礼只好去银行碰运气。他怀着满腹的希望踏进银行,与行长进行了友好洽谈。但之后很久,贷款还是杳无音信。
  资金犹如企业的咽喉,资金短缺迟迟得不到解决,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朱新礼的心头,使他喘不过气来。朱新礼已经踏上这条“贼船”,就注定了要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对布满荆棘的创业之路,他根本没法选择,只能义无反顾地向前。
  厂里没有钱,伙食开不起来,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买了便宜的面,在外面地里挖点菜,蒸些馒头,凑合着吃。每顿饭,朱新礼都带头吃得津津有味,还招呼大家多吃点。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大家以苦为乐,辛酸往肚里咽。
  日后,朱新礼这样形容:“尽管前方是沙漠,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因为我相信,前方一定会出现绿洲的。”
  

用外国人的技术和设备,赚外国人的钱
除了资金,让他苦恼的另一个紧迫的难题,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朱新礼首先想到的是一定要改进技术,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以前饮料生产设备是国产的,并且厂房和设备都极其陈旧落后。通过各种途径,朱新礼了解到现代化的浓缩果汁设备只有德国和瑞士才有。
  1993年3月,朱新礼带上沂蒙山区的玉米煎饼,飞到了德国和瑞士,考察德国水果加工设备和瑞士饮料灌装生产线。他已经把目标锁定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水果加工设备和瑞典利乐包无菌冷灌装生产线。
  然而,资金上的窘境却是极其现实的,他根本没有外汇支付给对方作为货款。
  回国之后,在一次聚会上,朱新礼听到朋友们在谈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补偿贸易。这是一种理想的筹资方式,可以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和韩国企业起家之时,也是采用补偿贸易的办法,顺利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难题,实现了腾飞。
  对他来说,补偿贸易其实也不算是陌生的词,早在几年前,他在山东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进修期间,就学过外贸方面的知识。只不过此前还没有走向企业经营的他,并没有深刻理解这种先进的贸易方式。
  有了这个意外发现之后,朱新礼惊喜万分:汇源有救了!
  有了初步想法后,他马上跟大家商量如何实施补偿贸易的具体计划。然而,当时的创业###,受教育的程度并不是很高,很少有人理解补偿贸易这样“过于深奥的学问”。
  不过,朱新礼却懂得如何用最通俗的语言说服大家。
  在一次职工大会上,他这样解释给他的员工们听:“你们不理解补偿贸易不要紧,重要的是明确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用外国人的钱,买外国人的设备,再去赚外国人的钱!”
  这话大家倒是都能听懂,也极为赞同,会后有人议论:“这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何乐而不为呢!”
  意见统一之后,大家就开始行动了。
  最关键的一步,是向银行申请一个5年信用证。这倒也不难,朱新礼利用自己当初在沂源县经委任职的一些社会关系,很快取得成功。
  也许真是朱新礼的命好。极富戏剧性的是,就在那笔5年信用证刚办理后的第10天,就爆出了一个轰动全国的金融诈骗案——美籍华人梅直方、李卓明骗取衡水农行100亿美元备用信用证案。从那以后,银行方面再也不开大额信用证了。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那个5年信用证再晚办理几天,汇源兴许就没戏了。
  1993年4月,中国第一条TBA…9利乐包无菌冷灌装生产线在汇源公司开始安装,7月下旬正式投产,灌装250ml果汁饮料,日产果汁饮料18万包。
  价值上千万美元的德国水果加工设备在汇源公司安家落户了。与此同时,1993年8月,朱新礼高薪聘请了以德国食品工程专家汉德舒先生为首的20多个德国果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设备安装调试和技术、品控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当200多个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安装机器设备时,小小的沂源县城沸腾了。山里的人没见过老外,也从没看到过老外给中国人干活,因此无论他们走到哪儿,都会有一大帮老百姓围着看热闹。
  张宗忠回忆当初的情形,至今仍旧历历在目,“……更使我好奇的是,在这里我看到了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
  那个时候,在一个县城是很难见到外国人的,更何况是在沂蒙山区。走在大街上,听到老百姓纷纷议论:‘汇源真了不起,朱新礼真有本事,竟然引来了这么多老外,听说汇源的机器还是从国外运来的呢!’”
  这20多个德国人喜欢骑着自行车满城跑,老百姓围观越多,他们越是开心,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德国人嗜啤酒如命,一到晚上就出去找馆子喝啤酒,很晚才回厂。
  朱新礼怕他们出去喝酒出事,就在工厂内部备好了青岛啤酒和下酒菜,供他们随时喝。
  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当时,整个沂源县城也找不到几个懂德语的人,与老外的语言沟通成了大难题,如何解决呢?
  有人提议,可以让德国人把他们的语言翻译成英语,汇源再请翻译把英语译成中文,讲给大家听。朱新礼一听,这倒是个办法,懂德语的不好找,会英语的还是有几个的。
  于是,德、英、中三种语言并驾齐驱,通过三次翻译,他们与洋专家开始了艰难的对话与沟通。1993年10月,在20多个德国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工厂正式开始投产。汇源的第一批浓缩果汁诞生了,而且经检验,完全合格。
  随着那庞大洋机器的“轰轰”作响,朱新礼难掩心中的激动,就如同一个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母亲,他感到幸福,感到骄傲。工厂沸腾了,整个沂源县城也沸腾了……
  日后,朱新礼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现在回忆起来,那是我们的员工第一次看到了世界的影子。”事实上,这不仅是他们第一次看到世界的影子,放眼全中国,世界的影子依然在国人心中朦胧而遥远。朱新礼带领汇源引进的生产设备(利乐生产线),正是中国当时唯一一条现代化的浓缩果汁生产设备。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经常出现技术人员解决不了的问题,生产的果汁质量也不知能否合格……
  后来,朱新礼决心高薪聘请一位德国食品行业的工程师,专门帮忙把关工艺、化验和检测。聘请这位工程师,朱新礼可是下了“血本”。“他一个人一个月的薪水,是我们全厂所有员工一年的薪水。”朱新礼回忆道。
  但为了果汁的质量,朱新礼铁下心,每个月到处找朋友借美元给这位德国工程师发工资。付出就有回报,自从德国工程师来了以后,汇源生产线显得“听话”多了,产品质量也上去了,果汁质量完全符合德国标准。
  汇源首战告捷。朱新礼激动万分,踌躇满志,决心要在国内大干一场。没料到,高兴没几天的朱新礼又发起愁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梦圆异国
朱新礼为何发愁呢?原来一个新的、更大的难题出现了,这就是市场阻力。
  在中国,饭桌上酒文化盛行,果汁市场刚刚起步,人们还不习惯在饭桌上喝果汁,中国人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是果汁推广的无形障碍。要花很大力度去推广,先改变人们的观念,再改变生活习惯,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当时,汇源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四处碰壁,销售业绩极为惨淡。
  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当时果汁行业“###两重天”的局面极为明显:一方面,许多创业者把眼光紧紧盯在国内市场上,他们不大喜欢到海外去历险;另一方面,国外的果汁产业发展很好,而且供不应求。
  朱新礼早就想到国际市场上“碰碰运气”。当第一批浓缩果汁生产出来的时候,他从朋友那里得到了确凿的消息——德国将举办国际性食品博览会。
  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前,朱新礼却有了前所未有的犹豫。原来,此时的汇源公司,刚刚成立不到一年,资金严重短缺,举步艰难。选择去,不小的开支对于负债累累的工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去,或许将错过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
  最终,朱新礼艰难地做出决定:去!
  1994年10月,朱新礼带着浓缩果汁样品,飞往德国慕尼黑,参加国际食品博览会。在他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有一样特别的东西——煎饼。这是他自小就爱吃的东西,也是吃着它长大的,他细心地把这些煎饼包好放到行李袋中。
  买不起机票,就向亲友借;住不起酒店,就和别人一起挤在招待所里;吃不起价格不菲的西餐,就啃煎饼。日后,朱新礼乐观地对人说道:“当时我们住的那招待所里早上吃饭不要钱,我就狠狠地吃。中午我一个人在展位上跑来跑去没有时间吃饭,晚上就吃煎饼。别人请我去吃饭我都不敢去,因为我没有钱回请人家。”
  在德国请不起翻译,幸好朱新礼女儿的一个老师的儿子在那边留学,便请他来做翻译。语言不通引起的不便,也让当时的朱新礼颇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过了许多年之后,当他功成名就之时,曾有人问道:“你最渴望拥有哪种能力?”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外语!”
  展会几天下来,带去的样品让人叫好却不见有人订,眼看着都要撤展闭馆了,朱新礼可真有点坐不住了,山里的兄弟们可都等着呢!就在朱新礼感到一筹莫展之际,真可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朱新礼遇到了他生意中的第一个大买主——瑞士一家贸易公司的副总裁,而且还是主动找上门来的。
  这位副总裁独具慧眼地看中了汇源的浓缩###汁,立即向洛桑公司总部汇报,并派人将样品带回去检验。洛桑公司总部看到产品十分###,但对生产厂家——中国的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厂汇源毫无了解,便打电话到德国,德国方面确认是有一条生产线卖给了中国的汇源公司。洛桑公司总部立即通知检测部门对产品做了所有的检测,一共200多项指标,这些指标的图表对朱新礼来说几乎是天书,根本看不懂,只好等消息。
  第二天早上,朱新礼在饭店吃了个大饱,便开始了焦急的等待。晚上回住处,靠吃带来的煎饼充饥。由于当地的电视看不懂,报纸也不懂,只能躺在床上思考工作,或者无聊地走来走去。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朱新礼十分纳闷:“没人知道我的房间电话呀。”
  一接电话,传来的不是外语,而是中文,“我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秘书,我受瑞士公司的委托,接您到瑞士去。办签证的事已通知中国驻德国领事,我们会办妥。瑞士会派一架专机去接您!”
  朱新礼听后喜出望外,几乎要跳起来。原来,汇源产品的质量,赢得了瑞士方面的盛赞。他们从来没想到,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竟能生产出如此优质的产品。
  第二天,瑞士方面果然派来了专机,尽管很小,只能坐七个人,但朱新礼却觉得有些奢侈,毕竟这也是个专机呀!
  朱新礼到了瑞士洛桑,很快就签订了合同。这个合同让朱新礼有些吃惊——汇源第一笔出口“超级”大订单。
  签订好合同后,朱新礼被送回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转坐上了中航的飞机。朱新礼搭乘的飞机落地北京的时候,瑞士公司的远期信用证已然开到了汇源公司的开户银行。
  当朱新礼带着“第一块大蛋糕”凯旋而归,将这个天大的喜讯告诉汇源的员工时,全厂员工都欢呼雀跃……
  汇源有希望了,大家都有指望了!
  这次出口贸易订单,便是汇源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桶金”。相比日后动辄以千万乃至上亿元计的订单,“第一桶金”也许并不算太大。但对当时的汇源而言,这却是极其难得的雪中送炭。若干年之后,谈及这段往事时,朱新礼不无感慨地坦言:“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当时如果拿不回一个订单,我可能连回来的勇气都没有了。”
  第一笔出口订单到手后,很快,汇源浓缩果汁打开了更大的国际市场。而实际上,当时这还是一片真正的“蓝海”。
   。 想看书来

二次创业:移师京城苦立足
很多时候,不是刚开始就能够找准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地方的,许多变动是在发展过程中一步步展现出来的。
  ——朱新礼
  “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信息成为制胜的法宝。汇源迅速崛起,然而地方性却严重制约了汇源发展的视野。朱新礼意识到,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汇源就必须“迁都”,寻找一个更大的平台。于是他果断而理智地做出了决定:移师京城。
  汇源移师京城,是朱新礼的又一个重要的英明决定。看似一小步,实则是汇源走向全国、奔向世界的一大步。如此一步,可谓是为汇源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门。但是谁也料想不到,迈向这扇门的这一步是怎样的羁绊重重?
   。 想看书来

“迁都”计划
1994年,汇源公司已经拥有了5条生产线,初具规模,产品也逐步打入北京及各大城市,事业蒸蒸日上。
  就在这时候,朱新礼突然提出了一个议题:到北京去创业!
  此言一出,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好好的,为何要“迁都”呢?
  其实,这早已是朱新礼整个棋盘中的“一招”,要把汇源推向全国,首先必须有一个宣传和销售方面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即使山东这样的大省也不一定符合这样的需求,更何况一个小小的沂蒙山呢?
  交通不畅使得产品很难走出去,信息不畅使公司不能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人才不济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
  既然地方天地不够广阔,那就只好“迁都”了。
  经过审慎的思考和研究比较,朱新礼看中了北京。
  北京拥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和抗衡的首都地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高智能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等因素,而这些正是朱新礼大展身手所必需的。
  在北京招聘人才时发生的一件事,更加快了他 “迁都”的进程。
  在1993年底,朱新礼在报纸上看到北京有一个高级人才竞聘会的广告,求才心切的他立刻赶去参加。
  会上,全国的很多高级人才进行自我推销,企业家、厂长在下面举牌招聘。因为急切需要人才,朱新礼挤到了会场最前面,很多次迫切地举起招聘牌子。当时山东省只有朱新礼一家公司参加,公司的名称是山东淄博汇源,没什么名气,自然很不起眼。
  朱新礼好不容易连续找了9个人才,每次具体面谈的时候,虽然汇源的工资提得挺高,无奈人家只要一听是沂蒙山区的就不去了。更让人生气的是,“人才”同时表示:“在北京年薪2万元就干,在你那里4万元也不干。”
  朱新礼有些恼了,告诉其中一个人:“你等着吧,两年以后我就到北京去办厂。”
  除了在这次招聘中受挫外,还有一个促动他“迁都”的原因是朱新礼看到了竞争形势的严峻。
  20世纪90年代初,果汁市场的参战人马还很少,汇源发展所向披靡,没遇到什么强悍的对手。
  但是到了1994年,果汁市场形势迅速好转,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果汁开始成为香饽饽了。
  中国巨大的消费群体,果汁需求潜力无限,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的饮料巨头纷纷加入。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娃哈哈、农夫山泉、健力宝等纷纷杀入果汁饮料市场,这对刚刚启航的汇源巨轮来说,面临着异常严酷的市场挑战。
  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朱新礼和汇源开始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对于汇源下一步该怎么走,朱新礼和众人开始共同探讨、反复分析,在听取了众人的意见和建议后,朱新礼逐渐有了思路,他认为除了产品质量和创新以外,还要建立一个核心基地来维系整个汇源的运转。
  他开始着手设计汇源在国内的发展蓝图,要把汇源推向全国,首先必须有一个宣传和销售方面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即使山东这样的大省也不一定符合这样的需求,更何况一个小小的沂蒙山呢?
  交通不畅使得客户喝不到最新鲜的果汁,信息不畅使公司不能对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应,等等,地方性制约了汇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既然地方天地不够广阔,那就只好“迁都”了。
  汇源是要走向世界的,因此它需要一个世界级的平台。
  于是,朱新礼开始在全国寻找新的落脚点。
  中国这么大,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的大城市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到底选哪个更合适呢?
  经过审慎的思考和研究比较,朱新礼还是看中了北京。
  北京拥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抗衡的首都地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高智能人才优势等因素,可以为朱新礼大展身手提供优越的条件。
  接着,朱新礼召集汇源党支部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大家重点研究移师北京建厂问题。
  在会议上,朱新礼这样跟大家分析:
  一,首都北京具有人才、技术、信息、资金、交通、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到北京建厂,可以尽快做大汇源事业,做强汇源品牌。如果可口可乐是越南的企业,就做不成世界品牌。
  二,北京作为汇源的首选主打市场,已有一定基础。沂源和北京相距600公里,运送产品费用太高。而在北京建厂,可以节省大量运费。
  会议决定:“迁都”北京,建设工厂,开拓市场。
  汇源“迁都”的消息刊登出去之后,立即在山东引起轰动,受到了各方的质疑。
  经济专家分析,汇源离开山东将对汇源的发展不利,会增加很大成本。
  也有许多人认为,山东有像海尔电器、青岛啤酒、海信集团等享誉全球的知名企业,汇源完全可以依靠家乡人气、政府人脉及山东的原料和出口基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而且还有种种流言飞语向朱新礼劈头盖面地打来。
  有人谣传“汇源就要被其他公司收购了”,有人说朱新礼这一招是想上演“蛇吞象”,最离奇的说法是:汇源的突然搬走,是因为朱新礼“得罪了上级,在沂蒙山混不下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