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政府的"粮"-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救街   

  ……风暴行进中的美国式阻击   

  暴富与辛酸,喧嚣与宁静,世俗与神圣,教堂与铜牛这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感受,每天在这个神奇的地方奇妙地组合着。   

  目前,美国金融企业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份额从20年前的5%上升至40%,金融衍生品市场,后来也允许商业银行介入,因而投行领域的高风险渗透入商业银行。正是1999年后,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的界限被打破, 缺乏风险交叉感染的防火墙,才使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一路难以探底。   

  看来,中国、中东和欧佩克对于美国增发国债的态度最为关键,必然陷入所谓的〃囚徒〃困境。这就好比银行放债,对于一个需要续放的客户,放与不放,这是一个问题。被美国绑架,还是主动为美国陪绑?面对美国救市,各国央行思考的是同一个问题。   

  尽管财长保尔森在苦求救救美国,但众院还是以微弱多数否决了这个法案,从中可以看到美国政治的伟大和无奈,说她伟大,她真正代表了民意;说她无奈,那是因为大难当前的犹豫,显得是那样弱智!就像当年罗斯福,不得不牺牲珍珠港数千官兵的生命才能通过对日宣战法案。美国人一直宁愿选择有代价的民主,他们不需要行政独裁。   

  必须去拯救贪婪,这是理性的道德勇气;用贪婪来拯救贪婪,这是一贯的资本主义的原则和手法。确实,在〃效率至上〃的亚洲社会稳定观里面,我们是见不到这种丰富而严肃的探讨和博弈的。   

  2008年9月,世界经济的天空,迎来了〃华尔街神话〃的终结:   

  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   

  9月15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近440亿美元收购;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   

  9月21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申请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获美联储批准。   

  至此,标志华尔街创新金融的独立投行业走向没落。   

  全球经济,每一个铜板似乎都浸漫了绿锈,每一处角落都撒满了叹息……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布什美东时间2008年9月19日在白宫高声呐喊,〃为了结束目前这场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联邦政府干预金融市场不仅是有正当理由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名高级政府官员说,布什政府当晚提交众议院一项大规模救市方案,这一计划涉及多项措施,包括成立一个官方信托机构,购买金融机构的按揭坏账。一旦实施,此项计划将需动用逾7000亿美元。   

  7000亿救一条街?   

  华尔街,这条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街道,长不超过1英里、宽仅11米,却云集了美国著名的金融机构、纽约证券交易所。1792年,它由一道墙壁演变成为〃美国金融中心〃的代名词,尽管许多著名的金融机构早已搬离华尔街的地理位置,但它们仍旧归属于华尔街这一群体,秉持着统一的〃华尔街态度〃。         

§虹§桥书§吧§。  

第2节:第一章救街(2)         

  华尔街不是一个地理概念。   

  破碎的格拉斯   

  2008年9月21日晚间,美联储发表的一份声明显示,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所余最后两家将改弦易张……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已获批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接受美联储监管。转型的申请是在布什政府筹划为金融业输血7000亿美元的背景下,由两家公司主动提出的。    

  事实上,几天前,大摩和高盛还坚称无意染指商业银行,称其有足够财力支撑其成为华尔街上的最后两家大投行。   

  突然间风云变幻,只说明两家公司对于各自的筹资与投资模式已经丧失了信心,不得不寄希望于吸收商业银行存款以及从美联储获得更多贴现窗口融资来实现缓冲,从而减少其对短期融资的依赖,避免重蹈雷曼、美林和贝尔斯登的覆辙。    

  显然,背后的根本原因并不令人感到陌生……流动性严重不足。业内人士猜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实际亏损可能要比外界预想的大很多,这从它们〃变身〃的渴望和速度可以看出。   

  摆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公司面前的道路将是混业经营,目前两家公司都设有吸收存款业务,并预期逐步扩大该业务。除了吸收存款外,他们将可以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永久享受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后,美联储曾授予投行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尽管这一授权只是暂时的。   

  当然,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后,大摩和高盛将面临比原来严格得多的监管程序,比如更严苛的披露制度、更高的资本准备金以及更多风险投资的限制等等。   

  俯视全球金融界的投行就这样轻易被〃招安〃了。   

  就在一年前,华尔街的投行们还无一不视银行监管为金融业发展的绊脚石!   

  在他们看来,商业银行需要受存款准备金限制,还要受到监管部门有关商业银行可从事业务范围的规定限制,而投行发家的关键就是想方设法将针对投行各项业务的监管降至最低。一直以来,大摩和高盛等独立投行成功的秘诀正是在鲜有的外部监管下,积极介入高风险投资,进行杠杆交易,利用巨额债务丰盈利润。   

  高盛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发表的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我们相信,在美联储的监管之下,高盛会成为人们眼中的一个更安全的机构,一个拥有低负债资产负债表并提供更多元融资渠道的机构。〃   

  摩根士丹利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麦晋桁亦表示:〃新的银行控股结构将确保摩根士丹利处于当前可能的最强健的状态,利用其稳定性和灵活性在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上攫取机会。〃    

  对于两家公司来说,或许这是危墙之下不得已的生存之道。   

  但对于华尔街来说,二者的转型则可能意味着一个标志性的转折……一个将华尔街带回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发布以前的转折!   

  正是这部诞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法案确立了美国金融业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模式,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         

BOOK。←红←桥书←吧←  

第3节:第一章救街(3)         

  这部法案也称作《1933年银行法》。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时,大萧条正处于底谷阶段,1500万工人失业,实际GNP比1929年的高峰水平降低了将近30%,投资总额几乎为零。公众回想起20年代金融业的繁荣景象,深信那就是最初的罪魁。银行家和金融家们在20年代令人既畏惧又敬仰,在30年代则成为恐惧和诋毁的目标。政界人士更是助长了民众的敌意。在就职讲演中,罗斯福总统攻击〃钱商们〃的〃冷酷〃、〃轻率〃和〃自私〃,同时为自己呼求前所未有的权力,和〃一支情愿为了共同利益而牺牲的忠诚且训练有素的队伍〃。   

  这部法案反映了当时的普遍看法,认为摩根大通这类金融巨擘(既有吸收储蓄的零售银行也有华尔街经纪行)的存在为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崩溃创造了条件,庞大的金融巨头对当时整个金融体系构成了风险。   

  如今风水轮流转了。投行和商行分久必合?   

  1999年,在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中,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Gramm…Leach…Bliley Act)获得通过,允许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合并,宣告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从而摧毁了横亘在商行与投行二者之间的这道墙。这部法律是在花旗公司(Citicorp)和Travelers Group宣布合并后推出的。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由此诞生。   

  从那以后,投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越来越多的银行业公司都渴望成为涵盖全面业务的〃金融超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最近的行动表明,上述界限实质上已经消失,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完全破碎。   

  极力主张撤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银行业限制的议员利奇(James Leach)说,如果没有对该法案的改革,就不会有摩根大通来拯救贝尔斯登,也不会有美国银行救援美林。   

  但更多人指出,今天危机迅速蔓延,根源就在于1999年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从那以后,商业银行能够从事全能银行的业务。目前,美国金融企业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份额从20年前的5%上升至40%,金融衍生品市场,后来也允许商业银行介入,因而投行领域的高风险渗透入商业银行。正是1999年后,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的界限被打破, 缺乏风险交叉感染的防火墙,才使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一路难以探底。   

  今天危机前的态势和1929年完全吻合!   

  Auburn大学教授巴特说,换牌后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现在都在拼命吸储,让自己成为强大的商业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急于做大的潮流,这有点让人担心。   

  但在今天的危难时刻,对破碎的格拉斯,很多人怀有侥幸的感激。   

  看来,破碎的格拉斯,既是危机酿成过程的推手,又是危机颠峰时刻的帮手。   

  存废皆有因。   

  华尔街是什么?   

  过去20多年主导华尔街和全球金融市场的投行模式已经出现彻底变化。   

  有人揶揄说,华尔街已不能再称之为〃华尔街〃了,应该叫银行街。         

▲虹桥▲书吧▲BOOK。▲  

第4节:第一章救街(4)         

  对于后华尔街时代,势必会增加风险控制。可以预见的是,之前被频频创新的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今后可能会出现倒退。   

  如果要说这场华尔街〃飓风〃标志着华尔街投行神话的终结,那么神话终结并非否定投行业务本身,而是否定建立在巨大潜在风险之上的盈利模式。   

  这幕动荡的大片依旧在继续。   

  〃贪婪是好东西。〃影片《华尔街》里的这句台词已经成为经典名言。但今天,小心翼翼走过这条街时,人们会留下深刻印象:贪婪可能是好东西,但如果不小心,它也可以是狼狈而致命的。    

  华尔街到底是什么?   

  翻开历史,人们知道,地理意义上,华尔街是一堵墙街。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墙,从东河(the East River)一直筑到哈德逊河(the Hudson River),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后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如今从华尔街地铁站出来,慢慢走上百老汇与华尔街的交界处,抬头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体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华尔街还是一堵破烂不堪的城墙的时候,它就已经是这附近的标志性建筑了。   

  现在,三一教堂的正前方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背后是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左右两侧都是高耸的写字楼,只有周围的一小块地方还保存着17世纪的花园和墓地。从教堂门前穿越百老汇,就算正式进入了这条又短又窄的华尔街。   

  平常日子,这条街上的人似乎都是游客,从他们的着装和神态就看的出来。路边的橱窗并没有写着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贯耳的名字,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外国人带着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么样子。   

  作为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每一座建筑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来争取最大的收益。由于建筑的间距非常小,走在街上有种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这种氛围不禁使人联想到这里的股市每天上演的激烈博弈。据统计,在纽约从事金融业的职员中,有10万在华尔街工作。因此,每天的上下班时间,是整条街彻底活过来的时候,到处都拥堵不堪。华尔街的快节奏生活使这里的人们步履匆匆,无暇顾及身边事。但这里人们的衣着都非常时髦光鲜,只要看到他们的穿戴,就能捕捉到这个季节的流行脉搏。   

  华尔街的标志是一座身长5米、体重6300公斤的铜牛塑像。设计者意大利艺术家迪莫迪卡1989年最早为它挑选的立足点是纽约证券交易所门前的人行道。当时,为了保证铜牛的安全,警察每晚8时在铜牛周围巡逻察看。当人们第一次看到这个身体健硕、鼻孔发光的庞然大物时,都被它浑身透着的〃牛〃气震住。不过,铜牛还是被搬到与华尔街斜交的百老汇大街上安了家。如今,它已成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似乎只要铜牛在,股市就能永保〃牛〃市。   

  大名鼎鼎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就坐落于华尔街11号。不过有趣的是,交易所的地理位置和名气有点不成正比:许多初来乍到的人都要在华尔街上转一圈才能找到交易所的入口。原来,它的正门并不在华尔街主道上,而是〃藏〃在了旁边一个不起眼的支道上。 在占地3700平方英尺的交易所大厅里,每天的股票交易高达25亿股,而每笔交易只需不到一分钟的时间。          

BOOK。←虹←桥书←吧←  

第5节:第一章救街(5)         

  18世纪,24个商人代表聚集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了梧桐协议,规定在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证券交易,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华尔街已经成为美国金融行业的象征。随着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进驻,华尔街成为垄断资本的代名词。这里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的中心,垄断资本从这里支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   

  这里总在制造着一夜暴富的神话,但也不乏令人心酸的回忆。1929年10月24日,美国许多家最有名望的企业股票突然急剧下跌,失去控制,最终导致几百万人破产,引发了那场美国著名的经济大萧条。此外,〃9·11〃事件也给华尔街繁荣的金融生活带来了沉重打击,当时的遇难者大多数是活跃在华尔街各大金融机构的精英。事件发生后,人们用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包裹住了证券交易所门前的石柱。   

  暴富与辛酸,喧嚣与宁静,世俗与神圣,教堂与铜牛这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感受,每天在这个神奇的地方奇妙地组合着。    

  但是,这条街实在太小太窄了,早在20年前,许多金融机构就已经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去了──无论地理位置相隔多远,人们在精神上却仍然属于同一条街道,属于这个全美金融界的统一体。   

  现在,更多的人把华尔街理解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    

  游客们,则把华尔街看作是世贸中心遗址和前往自由女神像渡轮码头之间的一个旅游热点;   

  世界各地那些财富狂热者,从来认为华尔街作为世界金融中心是首选的梦想淘金地;   

  或许,只有那些真正热爱华尔街的人,才能说清楚华尔街是什么:华尔街是一种让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华尔街是一种简单的爱好;华尔街是一个喜欢打喷嚏的华服女妖。   

  瘾君子·狂躁的抑郁症   

  据说,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安排的: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教堂这里做祷告,祷告完毕,抖落一身的疲惫风尘,转身又投入到证券市场的血腥绞杀中。    

  对于这些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来说,华尔街是一个让人容易上瘾的地方。   

  从早晨7点到晚上12点,每一个金融机构办公楼里,灯光都不会熄灭,电脑都不会关闭。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时候,外汇交易员在聚精会神地做着某个遥远市场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分析师已经喝着浓浓的咖啡,开始举行例行晨会……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工作,更是个人的生活和爱好。难怪CNBC有一个证券分析节目,主持人是一位对冲基金经理,他写了一本非常自大的书,名字就叫〃华尔街瘾君子〃!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6节:第一章救街(6)         

  在这里,〃瘾君子〃显然是褒义词。人们对华尔街有着复杂的态度:赞许,憧憬,不屑,仇恨……但是只有这些真正的〃华尔街瘾君子〃,他们活在这个神奇的博弈场中,挥洒自己的人生,沉迷自己的爱好,过去是,现在还是,既伟大又渺小,既高贵又卑贱,既聪慧又愚蠢,既自私又慷慨,就象你我那种普通而又可爱的人。   

  假如你是一个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发现华尔街这条沥青路,沿路有公寓、两间健身俱乐部、几家餐馆、一间蒂芙尼(Tiffany〃s)珠宝店、一家博物馆,还有一个果汁摊,你可能会有些失望,除了铜牛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似乎这里找不到让〃隐君子〃们搏杀迷恋的理由啊?   

  不,细细辨认一下,你会发现所有这些不起眼的所在,其实都沉积着岁月的繁华。   

  华尔街37号以前的银行大厅如今成了蒂芙尼珠宝店, 很多人站在珠宝店前,荷包鼓鼓,但他们决不是美国人和金融家,而是游客。华尔街大亨们以前在这里设过路障,最早的时候是1653年左右设立的木制路障,以防土著部落、英国或新英格兰殖民者袭击。140年后,经纪商们涌进此地,在华尔街与百老汇路口那棵著名的梧桐树下集会。这种树现在在停车场里随处可见。    

  街对面就是金融界曾经最财雄势大的地方……华尔街23号,摩根财团(House of Morgan)的所在地。这幢并不太高的建筑于1914年建成,1920年,一枚炸弹在这幢楼旁边爆炸,造成38人死亡。大楼正面弹痕仍在,刚好对着那个卖果汁的小摊。但摩根最终与大通(Chase)合并且搬离华尔街,这幢建筑不久将成为店面。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