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就是手指粘连在了一起吗?还有手术刀可以将它们分开。手虽然不能正常握住东西,但是只要勤加练习,就有可能改善。吉米想的是:为了重返赛场,我能做什么?而消沉的人则会想:我的手指都粘在一起了,还能做什么?这就是心态的差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吉米就算失去了双手,也依然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因为失败对他来说,不是致命的打击,而是转变的契机:上帝不正是要让我更加努力吗?
不久前,我去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演讲,主题是“挖掘无限潜能”,演讲结束后,一位学员问道:“其实我以前也想过如何开发潜能,但是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动力。”我问他:“你有过失败的经历吗?”他说:“当然有啊,我高考失败了两次,第三次才考上大学。”我又问:“你目前在公司是什么职位呢?”他表情沮丧地说:“我现在只是一个部门经理,本来前一阵有机会晋升的,可惜被同事挤掉了,现在还是老样子……”于是,我笑了笑说:“你认为自己为什么会被挤掉呢?”他想了想,不无遗憾地说:“我觉得我和他的能力差不多,而且我在销售方面更有经验,只是他和高层主管走得比较近罢了,我觉得我更适合这个职位……”听完后,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么说来,你最后一次高考和考官很熟啦?”他一下愣住了,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红着脸,若有所思。
BOOK。←红←桥书←吧←
第13节:平等是成功的绊脚石
没有晋升只是说明了你的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上帝让你失败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你进步的机会。把失败写在背面,为的就是不挡住希望的光芒。
平等是成功的绊脚石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不太入耳,因为提倡自由和平等,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流行开来,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最值得一提的人物便是卢梭,他对平等这一概念提出了很多新的解释,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8世纪的法国依然是君主制,中央集权式的专制政府在不停地抵制自由思潮平民化,希望继续独裁。在这种特有的体制下,不平等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那些出身卑微但是又渴望崛起的人,开始呼吁平等,卢梭便是其中之一。卢梭“自由”和“平等”的观念,逐渐得到法国社会底层人士的认可,而后席卷了整个欧洲。卢梭对平等的看法比较绝对,意思是人和人之间生下来就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任何差异。仔细想一想,这种观点是否无懈可击呢?事实上,人在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有所不平等。有人天生残疾,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貌美,有人容颜丑陋;有人聪明,有人愚笨……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著有《动物农庄》一书,书中描写了一个极权主义国家是如何诞生的。故事的开始,农庄里的动物们共同商议制定了一套规则,它们希望依照规则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规则中共有七条戒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动物们生来是平等的。不过,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动物领袖们的心灵在权力和贪婪的促使下发生了质的变化,渐渐地,领袖们的心思不再是建立平等、公正的乌托邦社会了。最后,动物农庄的规则只剩下一条了:动物们生来是平等的,但有的动物比别的动物更平等。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喜欢对这个政治预言进行讨论。
对这个法则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可虽然我们愿意相信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就像卢梭主张的那样,平等近乎绝对;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同等的利益和安全,受到同样的关爱和接纳,有些人甚至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能力和资源,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也许这样的现实让人难以接受,但事实就是如此。
比起蒙昧时代,如今的平等算是进步了很多,但机会均等也并不容易实现。既然处处都可能存在着不平等,那我们是不是该一直抱怨下去呢?
刚从医科大学毕业不久的Z,被分配到了一家大型药厂,负责药物的质量监督,待遇优厚。但他刚工作了一个月,便整天满面愁容。朋友不解地问:“你有那么好的工作,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Z这才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同在一个实验室的同事T,已经年过四十了,他一天到晚就对我唠叨个没完,说这个世界真不公平,当初他毕业的时候,只能去卖药,吃尽了苦头才找到这份工作,很不容易。没想到像我这样才毕业的学生就一步登天了,说现在这个世道真是越来越不公了。”朋友劝他,说这样的人很常见,只要不理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就是了。这时,Z叹了一口气,继续说:“我也想这样,可他是个心眼很小的人,经常在工作上和我过不去,我稍微做错一点事情他就会严加斥责,而且会向上面打报告。上次,我不小心拿错一张化验单,他就小题大做,骂了我一顿不说,还告诉了总经理,我因此被通报批评,而且被扣了半个月的工资!唉!我当初还满怀信心想做出一番成绩……下半年实验室要评绩效,看来晋升是没有希望了……”
听到这些抱怨,我并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等他情绪稍微稳定了一些,才对他说:“其实你应该为现在所处的环境而感到高兴。”Z不解地看着我,仿佛认为我在挖苦他,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两个人比武,结果不分胜负,于是约定一年后再比。其中一个人雇了顶尖的杀手,去追杀另一个人,而自己则跑到少林寺去学习独门武功。一年后二人再次相遇,你说谁会打赢谁呢?”Z想了想,说:“应该是那个去少林寺学习武艺的人吧。”我说:“恰恰相反,赢家是那个被追杀的人。”Z百思不得其解。
Z之所以认为去少林寺学习武艺的人会赢,是因为他还在沿袭惯性思维。在他看来,这个人占尽了一切优势,怎么可能输呢?是啊,对手被追杀,哪里有时间练功呢?而且自己又学会了少林的绝学,功力肯定更上一层楼啊!没错,但这个思维却出现了一个盲点。一年以后,二人相遇,说明顶尖的杀手没有将对手杀死,一个能和顶尖杀手周旋一年的人,武功提升的速度,绝对比在安全的环境下要快得多。因此,去少林寺学武艺的人,反而将对手培养成了顶尖高手,最终打败了自己。Z听完分析以后,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知道自己正是那个被追杀的人。时隔半年,再次见到Z时,他脸上的愁云已经烟消云散,他说自己已经成了“高手”,经过不停地努力,他通过了更高等级的考试,目前已经调离了那个实验室,负责监督产品开发……
试想一下,假如Z没有遇到那个“喋喋不休”的同事,他有可能逼迫自己努力并得以快速进步吗?我想不会,因为在相对安逸的环境里,人往往会丧失斗志。如果Z和同事都非常“平等”,那么他很难产生变成高手的念头,所以话说回来,Z还应该好好感谢那位苛刻的同事呢,正是他促成了Z事业的发展。我们主张“不平等”,就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产生改变现状的想法。
▲虹▲桥▲书▲吧▲BOOK。▲
第14节:没有不经历失败的成功(1)
没有不经历失败的成功
诺贝尔奖可谓是最著名的科学奖项了,通常代表了科学的最高成就,如果要问起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那么评委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犹太人。犹太人可谓是一个“从地狱里走出来”的民族,他们经受的苦难,称得上是“炼狱”。
犹太人也曾有过安定的日子,他们在耶路撒冷定居后,逐渐繁荣起来,特别是在所罗门的带领下,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然而当时世界上强国林立,且都对耶路撒冷这块富饶之地垂涎已久,战乱给犹太人带来了灾难。耶路撒冷附近地势平缓,没有山脉之类的天然屏障,所以仅凭脆弱的城墙,是无法抵御强敌的。于是犹太人失败了,被奴役,被流放,他们甚至在巴比伦坐过牢,史称“巴比伦之囚”。经历了无数次腥风血雨后,犹太人彻底地失去了国土,流落他乡。一个无家可归的民族,有可能随时被历史遗忘。曾经的伊特鲁利亚人、赫梯人、西哥特人等,都是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逐渐消失了。但犹太人却没有灭绝。他们虽然身在异乡,却团结如一,继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面临了空前的灭顶之灾,在种族主义的迫害下,大批犹太人被杀害,但是他们依然挺了过来。战后,犹太民族的“复国主义”兴起,他们终于重返耶路撒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如今,这个民族的强大有目共睹,他们不仅告别了“乞丐岁月”,而且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犹太人成功的秘诀,一部分人将其归为犹太人拥有的共同信仰——犹太教。我认为这个归纳并不全面,应该说,犹太人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经历和信念。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犹太小女孩和父亲玩游戏,小女孩从一米高的地方跳下来,由父亲接住,玩得不亦乐乎。反复几次以后,父亲故意松手,让小女孩摔在了地上。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个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儿?于是小女孩觉得非常委屈,坐在地上哭闹,不肯站起来。可父亲既没有上前将她扶起,也没有说半句抚慰的话,而是站在一旁说:“我知道你现在非常讨厌我,甚至恨我为什么不将你接住。我是要让你记住,任何事情都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还伴随着不幸与挫折。只是经历了不幸与挫折之后,当你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这种不幸与挫折也许会成为你的动力。”
由此可见,挫折造就坚韧,坚韧成就不凡。如果我们就此得出“挫折造就成功”的结论,那么肯定有人会反驳:“我也见过很多一帆风顺的人,他们现在活得很好啊,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挫折,难道这种成功没有意义吗?”
▲虹桥▲书吧▲BOOK。▲
第15节:没有不经历失败的成功(2)
L在大学里不仅品学兼优,而且相貌出众,不仅是学生组织的负责人,而且是众多男生追求的对象。毕业后,她很自然地到了一家大型企业做主管,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她就辞职了,在家里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出来四处求职。有一次,我无意间遇到她公司的同事,于是闲谈了几句,才发现她无限风光的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L初到公司,一下就成了同事注目的焦点,她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女生,才貌双全,赢得上司的器重和男同事的青睐都很正常。然而问题逐渐浮出水面,L发现她和单位的女同事都无法和平相处,在她看来,这些女同事是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变得暗淡无光,所以总是找她的麻烦。L有着不服输的性格,就连小事情也会锱铢必较,所以她几乎和所有的女同事都吵过架。但不久,L发现就连男同事都对她敬而远之,为此,她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她找到总经理,将自己的苦水倒了出来,希望得到上司的理解和支持,然而结果却让她再受打击。总经理对她说:“我知道你很能干,但似乎做主管还不太成熟,所以你愿不愿意先从职员做起,再锻炼一下……”这个建议对L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她无法接收这样的事实,于是立即辞职。
从L接受的教育来看,她是一个典型的“优等生”,不可避免地拥有“优等生心理”。也就是她不管走到哪里,都充满自信:因为我成绩好,而且模样出众,我理所当然地应该被人们重视,被人们羡慕。这种心理的另一个表现,即是她养成了轻视别人的习惯,她将自己的优势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认为周围的人在各方面都不如她。单位的女同事,其实并没有产生嫉妒的心理,问题出在L自己身上。她身为主管,原本应该深入地了解下属,但她没有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从来不会站在下属的立场上想问题,她认为是正确的就一定正确,容不得别人反驳。而且,L打心眼里瞧不起女同事,认为她们既没有自己能干,也没有自己漂亮,因此在言谈举止间,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轻蔑的态度。如果你不尊重对方,又怎么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可L却误认为是女同事嫉妒自己,和自己做对。那男同事为什么也会对她敬而远之呢?在大学里她不是众人的追求对象吗?照理说应该大受欢迎才对啊!其实道理是一样的,L对自己的定位很高,看待异性的眼光自然也很挑剔。那么,这些平凡的男同事,她能看得上吗?所以,她的高傲只能换来冷眼相对。一个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人,当然不适合做主管。
我们分析L的性格特征,不难发现,她的孤傲和偏见来源于自己的优秀,一种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优秀。正因为没有遭受过大的失败,她才会认为自己无人能及,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那么自然不会产生虚心的态度,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无法积累更多的资源,因而也就离成功越来越远。当然,L经历了职场的第一次失败,应该说这其实是一次不错的机会,她完全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各种原因。如果她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改进,那么凭借她的资质,成功会离她越来越近。
当我们向真正的成功者请教问题的时候,他们一定不会盛气凌人、趾高气扬,而是会非常谦和地告知你答案。如果我们赞扬他们取得的成就,他们也会微微一笑,绝不自夸。谦逊和善解人意是大多数成功者的基本素养,因为他们在艰难岁月中懂得了无数道理,明白了挫折的意义,所以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没有经历过失败的成功,就像一座地基并不严实的高楼,试想一下,你能躺在摇摇欲坠的建筑里高枕无忧吗?
虹←桥书←吧←。←
第16节:惩罚的力量
惩罚的力量
有一个小孩,由于上课的时候不认真,结果被老师罚站,可是他觉得自己很委屈,心想为什么我就说了一句话,却要站一个上午?于是他自作主张,跑回家去,找父亲诉苦。父亲没有说话,只是带着他回到学校,还没等小孩开口,父亲就对老师说:“非常对不起,我教子无方,他违反了纪律却跑回家,所以我建议让他站一整天。”这个建议被老师采纳了,小孩满怀委屈地站到放学。回家后,小孩想找父亲评理,可父亲却说:“什么也别说,到门口去罚站,不准吃晚饭!”小孩流着眼泪,服从父亲的惩罚,可他一边罚站一边赌咒发誓,要找机会离家出走。
第二天,小孩故意找了一张字条,写下了离家出走的豪言壮语,然后拿给父亲看。父亲的反应很平静:“好啊,只要你考试达到了我的要求,你要到哪里去,我都不管。”小孩得到了这个承诺,每日发奋读书,为了让父亲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终于考出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当他拿着成绩单让父亲兑现承诺的时候,父亲反问他:“我要是用游戏机作为奖品,你能考出那么好的成绩吗?你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就可以走。”小孩一下愣住了,一时间无言以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我们并不赞成随意对孩子进行体罚,但父亲的这种激励效果,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离家出走”取得的效果,大于游戏机的诱惑带来的动力,这便是惩罚的力量。我们赞成的惩罚和暴力有着明显的区别,严格说来是一种挫折下的奋进。
古希腊人创造过辉煌的文明,而且建立了现代科学的基本构架,当我们回过头来探讨科学和哲学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这些问题古希腊人已经想过了。公元前五世纪,是希腊人的黄金时期,他们先后击败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Artaxerxes)一世带领的庞大军队,科学和军事全面繁荣,最耀眼的两个希腊城邦便是雅典和斯巴达。我们或许对雅典非常熟悉,但往往忽略了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军队的斯巴达。斯巴达人可谓是一个把“尚武”发挥到了极致的民族,他们的战士无限勇猛,以一挡百,所向披靡。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予了斯巴达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呢?
斯巴达人的小孩生活到七岁,就必须离开自己的母亲,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军队里绝对毫无人情可言,任何人都是同等待遇,弱者不会得到同情只会被淘汰。所以在训练格斗的时候,大人允许小孩使用一切手段将对手击倒,只要不使对方致命就可以了。斯巴达的军事化教育,最有特点的就是鞭刑,这是每个小孩必须经过的一关。无论你是平凡还是优秀,鞭刑都是人生的必修课,这是为了让你熟悉痛苦的滋味,当敌人的刀剑刺伤你时,你就不会再感到恐慌了,因为这种感觉你早已熟悉,你需要做的就是用你手中的武器,击败对手。今天你被鞭挞,为的是将这种痛苦带给未来的敌人……所以,斯巴达人面对战争,从来不会感觉到恐惧,而真正克服了恐惧的勇士,才拥有最可怕最无穷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并非要学习斯巴达人的极端方式。只是触类旁通,我们不难发现,这种鞭刑的惩罚,正好激发了斯巴达人的潜力。而人生路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不正是一种惩罚吗?上帝惩罚你,并不是因为你犯了错误,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你的潜能。
在一次聚会上,我遇见了在职场上闯荡多年的T。酒过三巡,T开始对朋友们倾诉自己的苦恼。T已经年过不惑,在一家IT公司带领开发组开发计算机游戏,由于他有很丰富的经验,所以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老板也对他非常信任。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前,一位曾在雅虎公司当过技术员的年轻人来到了公司,因为他技术不错,老板破格让他参与了T的开发。T一开始还比较器重这个新人,一心想借助他在技术上的优势,把游戏做好。但是,年轻人认为自己在技术上比T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