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1天穿越罗布泊-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著名探险家余纯顺先生生前经常被新闻媒体报道,有人认为他一直被外界的期望和自己设置的目标“绑架”着,最终踏上了不归路,酿成了命丧罗布泊的悲剧。有人说余纯顺先生是个看重声名的人,我并不赞成这个说法。我看重的是友情,是志同道合。在我行走时,喜欢和驴友们交流,喜欢接受陌生人的邀请,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喜欢他们听我讲天南海北的旅行故事。这些也是我旅途中最大的快乐。

    有了新闻媒体的跟踪报道和传播,便有了电视观众、读报人及网友的关注。他们的热情与我同行,心随我一起到神秘的罗布荒原去流浪、去体验。

    走在戈壁滩上,任重道远的感觉油然而生。

    会走动的沙丘

    不知不觉间,我离开了甘肃省境内,进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的三垄沙地区。走在满地黑色碎石的戈壁滩上,远处光秃秃的山,没有一点植被,长满了见棱见角的黑石头。

    三垄沙原是古罗布泊的一部分,它属于沙山和戈壁荒漠相结合的地貌,未来两天我都将在这样的地貌上行走。

    以前,三垄沙地区并没有沙山,而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只因新疆百里风区的狂风经过这里时一般都会减弱,风力一弱,它裹带的大量沙砾便会纷纷落下,聚沙成塔,经过数年的堆积逐渐形成了沙山。这里有个有趣的地理现象,颠覆了我们常说的一句俚语“山不转水转”:这里的沙山土丘会“转”,也就是会在风力的作用下移动变化。我亲眼看见一道旧车辙被流动的沙丘压在下面。因为三垄沙是一条流动沙丘带,受东北风影响,不停地游动。在山顶上,沙粒随风游走,在空中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沙线”,是一道难得一见的奇景。

    这里的沙山也是考察罗布泊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我除了要记录这里的地貌特征外,最重要的还是完成徒步穿越计划。假如遇到大风天,那就糟了,不小心的话你会被当成孙猴子压在山下。好在这几天的天气非常好。

    今夜,我要睡在三垄沙的沙包地貌里,为了不被它们“走动”时踩到,我把帐篷搭在它们的东北一侧。传说,三垄沙也是魔鬼经常出没的地方。今天是农历九月十四,月亮已经圆了,天上的繁星似乎变成了鬼魅的眼睛,不停地冲着我眨巴,很有些恐怖。随着气温急剧下降,万籁俱寂中猛然爆出吓人的声响。幸亏无风,否则还会有鬼哭狼嚎似的呜咽。当年,行经此地的东晋高僧法显,在这里也被吓得毛骨悚然,他说“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称此处“少禽多鬼怪”。当地的各种传说,更是惊心动魄。

    我知道,按照科学分析,这“恶鬼”和“鬼怪”的呜咽,只是沙山、土丘、石头热胀冷缩时发出的声响,还有大风受到雅丹阻挡而发出的不同音阶风声的合奏。我就这样睡在了所谓的魔鬼的怀抱里,一夜平安无事。
第五章 第5天——若羌淘金人(1)
    时间地点

    2008年10月13日,沿着库鲁克塔格山脉边缘行走。

    天气状况

    晴,气温略低,微风。

    饮食情况

    压缩饼干,矿泉水。

    夜宿情况

    在库鲁克塔格山露营。

    若羌是面镜子。这个全国行政面积数一数二的大县,仅拥有3万多人口。在它近20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耕地只占0。02%,湖泊只有0。54%。但这片土地承载着罗布泊,承载着野骆驼保护区,蕴藏着石棉、钾盐、黄金、铜、铁等丰富的宝藏。面对荒漠化的土地,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面对地下矿藏,我思考着它能怎样开发的问题。

    若羌的东北角

    这次徒步跨越罗布荒原的行程,绝大部分在若羌县境内。χ米χ花χ在χ线χ书χ库χ ;BoOK。mihuA。NET

    若羌的名气非常大。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隶属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甘肃、青海、西藏接壤。这里是典型的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少雨,风大沙多,日温差悬殊。这种气候使若羌成为中国沙尘暴发源地之一,平均每年有102。5天是沙尘天气。若羌的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还有丰富的古丝绸之路人文景观及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

    若羌县城和楼兰故城是一对姊妹,它们都曾是自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南道重镇。岁月变迁,兴废交替,楼兰死了,若羌却活了下来。清朝末年,若羌衰落到了极点。据说曾经有一个外国探险队到了这里,若羌的老村长坐在芦苇上接待了他们。如今的若羌面积太大了,我不敢指望县长能过来接待我。从县城到这片荒原没有公路,也不通公共汽车,除了飞机,其他任何交通工具最快也得五六天。

    清晨,天空晴朗,没有一丝云彩,气温略低。我收拾起帐篷,吃过早饭,沿着库鲁克塔格山脉西行。一路高高低低,坑坎沟壑,遍地的碎石岩块。

    这条路是从玉门关过来的。古籍记载,从西汉时期起,这里“玉石之路”、“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便叮咚响了一千多年。在佛教史上,我国著名僧侣法显、宋云、惠生、玄奘等,都曾途经这里。可如今,路荒废了,看不见车辆行人,偶尔会看到一些被人丢弃的衣服或日用品。最多见的是鞋子,有的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起,朝着东方,有的像是被随意丢掉的;还有印有某旅行社字样的旧背包、吃剩的干馒头。这些生活垃圾被空气和大地吸干了水分,成了“木乃伊”。这里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最干燥的地方,任何失去呵护、没有生命的东西,都难以保持自己原有的水分。

    但历史上并非如此。元朝初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途经这里,当时这里水源充足,而这次旅行也让他印象深刻。为此他在《马可?波罗行纪》中专辟一章,记录可供补充给养、能解决人和牲畜饥渴问题的“罗不大城”。当时,仅罗布泊岸边的两个村庄就拥有居民1000户,人烟密集,超过今天。马可?波罗没有确指罗不大城的地理位置,其遗址有待于考古学家的发现。到了明朝正德年间,罗布泊沿岸的罗布人,仍然过着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即便到了近代,罗布泊湖水最深处仍有3米,是个芦苇深深、鱼虾满舱的水乡泽国。

    是什么原因使这里的生态环境恶化到如此地步?我想主要是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始作俑者,要追溯到汉代的伊循屯田。公元前77年,汉朝派遣使节设计刺杀了亲匈奴的楼兰王,封亲汉的尉屠耆为楼兰王,楼兰随后迁都,并改国名为鄯善。尉屠耆王上书汉昭帝,请汉朝派遣将军至土地肥沃的伊循城屯田积谷。汉昭帝派军屯田伊循,后置都尉府。伊循屯田推动了鄯善国和西域南道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有效控制,但也拉开了人类对这里生态破坏的大幕。
第五章 第5天——若羌淘金人(2)
    大自然的恩泽

    行走了一个上午,也看不到一点儿绿色。中午,终于看见远处星散的沙丘上长着稀疏的植物,但都是黄色的,似乎已经枯死。彻底干涸的河床、沼泽,泛起一片片白色的盐碱,阵风吹过,空气都变成了咸的。走近看去,各有各的形态,有的像蜂巢,隆起不规则的土塄;有的龟裂成多边形的土片儿,中间还有个粗糙的圆;还有的像被犁杖翻过,凹凸不平,坚硬得如同石头。这种地貌被当地人叫做“盐壳地”。它们是怎么形成的?这让我百思不解。

    若羌是个资源大县。据当地一家网站介绍,目前拥有80余万亩的荒漠乔木、灌木和胡杨林,1700万亩的各类草场,近200万亩的宜用荒地。还有石棉、玉石、石膏、水晶、黄金、云母、铁、铜、铅、锌、铬、铍、锂、煤、钾盐、芒硝、天然碱、蛇纹岩等40余种矿藏。境内生活着野牦牛、野骆驼、野驴、藏羚、马鹿、岩羊、盘羊等49种哺乳动物,黑颈鹤、黑鹤、金雕、藏雪鸡、秃鹫、环颈雉、金眶鸽、红鹬等92种鸟类,250余种野生植物。此外,若羌还有一些河流湖泊。↓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如果真的是这样,这些资源应该是大自然留给若羌的最后恩泽。如何科学开发?如何永续利用?对于若羌人来讲,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新课题。解决得好,将会造福人类。解决得不好,生活在这里的3万人就得背井离乡。

    荒漠淘金人

    一整天,我一直沿着库鲁克塔格山脉边缘行走。凡是去过罗布泊的人都会记得它。库鲁克塔格山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其一,这一东西走向的山脉几乎横亘整个罗布泊北岸,如同一道屏障抵御着荒漠对罗布泊的侵袭;其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附近试爆成功。这座山脉蕴藏着无数的地下矿藏,有已知的,也有未知的。“库鲁克塔格”在维语、蒙古语中都是“干旱之山”的意思。它由许多岩土裸露的秃山群组成,一毛不长,大多是怪石嶙峋的地貌,极度荒凉。在路边,我发现一堆裸露的页岩,层层叠叠,非常特别,不知道是什么宝贝。

    下午3点,库鲁克塔格山脉一个山坡上出现了一个硕大的“金”字,是用白色石头摆的,红十井金矿到了。红十井金矿是1973年被发现的,虽说立了村子,也有名无实。十年行走中,我接触过许多小金矿。直观的感觉是,淘金人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这里到处都是矿坑,几米、几十米深不等,废弃的矿坑比比皆是。淘金人有新疆的、青海的,还有甘肃的。据他们说,在红十井有100多个淘金人分散在各个山头上挖掘矿坑。金矿的开采似乎没有什么规划,人们到处乱挖,个别山丘竟有多达四五百个的小矿坑。这对于本来就寸草不生的库鲁克塔格山脉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我接触了几个淘金人,他们纯朴善良,过着苦行僧般的日子。可他们似乎并不觉得劳苦,言谈中不乏幽默。

    在一个简易的土屋门口,我和两个采金工人攀谈。他们一位是中年人、一个是小伙子。中年人是个大胖子,皮肤黝黑,身材魁梧,蓄着漂亮的小胡子。起初,他有些拘谨,目光呆滞,说话也含糊不清,加上长时间不能洗澡,身上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过了一会儿话开始多了。他对我说,这些零零星星的淘金人,每年三月进来,十二月左右撤出。因为长时期在干旱高温和风沙中作业,常有人患病不治而死。这里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不通公共汽车,与外界隔绝,缺医少药,到距离最近的村镇开车要花一天的时间。
第五章 第5天——若羌淘金人(3)
    他疑惑地问我:“你到这里干什么?”

    我告诉他,我要徒步走遍中国,这是最后一段——穿越罗布荒原。

    他听了特别震惊,觉得不可思议。眼神中的诧异就像我对他们生存环境的诧异一样。

    这两个工人对我的热情和关怀是发自心底的,没有丝毫的功利。中年人对我说:“知道么,我来到这里,很久都不能出去一次,见到的唯一的人,就是几个月才来一回给我们送补给的人。我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待几天。”

    若不是亲眼看见,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采金工人是怎样长时间生活在这种地方的。我看了他们的住房,和东北早年的“地窨子”、“干打垒”差不多:在土丘挖出四框,在上面横几道圆木,再覆盖上树枝和芦苇,上面再压一层20公分的沙土,用来遮风挡雨。房子没有玻璃窗,室内全靠煤油灯照明。

    中年人解释说,他们也曾盖过一些铁皮房子,但戈壁上经常刮沙尘暴,那种房子经不住,铁皮盖说被掀翻就被掀翻。他们只好住在这里面,虽黑洞洞的,却很安全。

    我问他:“为什么要来这里吃苦?”

    他说,开始的时候想好好赚一点钱,养活家人。没想到在这里一待就是这么久。与世隔绝了这么长的时间,出去了反而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他还说,他们这里有八九年都没回过家的工人。大家在一起开玩笑时,那个工人自我解嘲说,媳妇都不知道是谁的媳妇了!矿上没有电视,没有广播,也没有电话信号,唯一的娱乐是看录像片。

    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罗布泊的故事。包括不少走进罗布泊出事的人,有的被他们救活了;还有的在湖滩上迷路而死,变成干尸。他劝我:“回去吧。设备再先进,一个人孤身进去终究还是很危险的。”我谢过他的好心,说自己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我怎么会不知道危险呢?但无法放弃。既然已经选择了前行,后面就没有了退路。多年的行走经验,让我明白在面对困难、艰险、猛兽的时候,绝对不能逃避,既然逃不掉,不如与它来一场搏斗,亮剑才能胜利。

    我继续赶路,又遇到一个神色忧郁的淘金师傅。他住在半地下的土屋里。他本来是个铁匠,从小跟着父亲围着火炉打铁,靠打镰刀、坎土曼(新疆少数民族的一种铁制农具)和铁器维持生活。他不愿意打铁,原因不是嫌大锤太重,而是拼死拼活地干,到头来还是住破烂房子。于是,他上了金矿,想赚钱盖一间新房子,给未婚妻做一件漂亮的金首饰。我问他,愿望实现了吗?他苦笑说,没有。钱都让老板挣去了,未婚妻也去了内地,听说嫁给了别人。

    他对罗布泊一带非常熟悉,得知我要徒步穿越罗布泊,很是感动,送了我一些食物,并详细地向我说明了去湖心的路线。分别时,他端给我一碗带有咸味的水和一张馕。他常年就吃这个。

    尊重智者

    关于这片土地,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浩瀚的沙漠原来是一片美丽的绿洲,绿洲上有一座很大的城镇。有一天,镇子里来了一位老人,在镇上树立了一座释迦牟尼的塑像。镇上的人非常愤怒,不准他这样做,还把老人抓了起来埋进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镇上一位信徒偷偷地给老人送食物,后来竟然大胆地放走了他。老人在逃命时说:“七天之内,这个城将被落下来的沙子所掩埋,而你将是唯一能得救的人。”信徒实在不忍心看着亲戚邻居们遭到灭顶之灾,将老人的预言告诉了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还嘲讽讥笑他。没办法,信徒只好一个人躲进了山洞。第七天,天上果然开始下起很大的沙雨,整座城市被深埋在地下,所有的人都窒息而死。沙雨过后,信徒爬出山洞,另找地方重建了家园。

    若羌需要一位这样的“老人”,向民众宣传合理开发资源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更需要决策者们践行科学发展观,殚精竭虑,改善环境,把若羌建设成适宜人居的乐土。

    傍晚,刮起了风。风吹进嘴里,裹带了细沙,还裹带了盐碱粉末,又苦又咸,特别干涩。一会儿工夫,我的嘴唇被吹裂了,疼痛难忍。只好停下来,就地露营,钻进帐篷里休息。

    今天,我走了近40公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