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佛商魂-12位精英传奇和69条商规评点-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羁的举止,也喜欢贬低当时浮华的风尚,他讽刺人,也讽刺自己。 1950年,华盛顿曾因为一个公共游泳池实行种族隔离而发生了严重的骚乱。几年来,在那个黑人城市里,种族关系日益紧张。《华盛顿邮报》派了一名叫本·布拉德利的人去采访这个消息。本·布拉德利是个好出风头的有本事的记者。他到现场作了深入的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然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报社发了一篇详尽报道—关于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骚乱。当报纸出来时,他惊讶地发现,他的长篇报道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死的《华盛顿邮报》在背离它自己的宗旨。布拉德利几乎绝望了,他被惊呆了。以茶余饭后消遣的方式来叙述这件事。布拉德利狂怒了,他大叫道,这个该这时候,《华盛顿邮报》的老板格雷厄姆来到他身边。他让布拉德利叙述所发生的事情,谈谈报纸上没有向读者披露的情况。当布拉德利讲完之后,格雷厄姆很快提出他想做的一笔交易的详细内容:除非政府在今年夏天立即关闭所有的游泳池,然后在第二年以黑白人共同使用的方式重新开放,否则《华盛顿邮报》将发表消息,将事实真相和盘托出。布拉德利听着,当格雷厄姆提出他的条件,其他人也逐渐同意他的条件时,他既惊讶又佩服。他认为这是说明菲尔·格雷厄姆的本质的一段事实:

在他认为适当的时候,利用他的报纸来实现他心目中的社会福利、仁慈和自由,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它作为他行使权力的手段,而不让华盛顿的人民以他们自己笨拙的方式来了解情况和作出决定。他在英文上有很好的功底,这方面他的母亲对他的影响比较大。他可以很好地用精妙的词汇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并且也爱这样做。一次,他对《新闻周刊》的高级工作人员说,他希望《新闻周刊》写出“历史的第一个粗稿”。用这个词语来描述新闻职业,是再恰当不过的。他才华横溢,一分钟也不能安静,但他的胆识有时接近鲁莽。他接管华盛顿的《时代先驱报》之后,一夜之内成了这个国家首都的最重要的发行人。

《时代》杂志考虑把他登在该杂志的封面上。一位和此有关的《时代》杂志

编辑问他,作为一个自由派,他如何解释《华盛顿邮报》要聘请象乔治·索

科尔斯基这样一位如此保守的专栏作家。他回答说:“喔,我想每家报纸都

需要至少一个蹩脚的专栏作家。“

7。夕阳薄暮

格雷厄姆是个复杂矛盾的人,他处在两条同样强有力而又不一致的轨道

之间,处在自由和责任感之间。

好像有一个菲尔·格雷厄姆谋求取得绝对的自由,能够不对任何人感恩

种自由作为他的基础的。然而他最后还是接受了他的岳父的苦苦哀求—去

办《华盛顿邮报》。尽管他的经营很精明,而且至少从营业角度来说,他比

起岳父尤金·迈耶来更是成功得多的发行人,但他依然认为他的成功在某种

戴德,自由自在地过着一种放荡不羁的生活; 而同时又有一个这样的菲尔·格

雷厄姆,使他能影响事件,成为一个起推动作用的人,能同这个国家最强有

力的人平起平坐。他既想对事件采取嘲讽的态度,又想处在这些事件的中心。

但结果他没有遵循自己的生活道路,这条道路本来是可以为他的才华提供某



程度上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取得的。随着年龄一年年大起来,格雷厄姆就越加强烈地意识到他是人家的女婿。他认为不管他取得什么成就,这种成就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属于他,好象在他的履历表的旁边都有注解。不幸的是,他的矛盾思想导致了许许多多精神上的障碍和痛苦。当他快离开人间的时候,他周围的人才开始认识到他是个重病在身的人。过去就有过迹象,但是这些迹象不是被忽略了,就是被误解了,或者就是被掩盖起来了。但是几乎从一开始起,病根就有了。他在上大学时,喝酒喝得非常凶,有一个学期他父亲没有让他上学。在军队服役时给家里写信承认,他常常想入非非,一会儿失意绝望,一会儿又心醉神迷,连他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弗兰克福特的年轻的有才气的助手使该城的名流赞叹不已,但是当他一个人在家里时,就完全垮下来了,暗自流泪,意志消沉。在50年代末,他的神经脆弱的迹象更明显了。1957年,他有好几个月没有工作。他的病情日益恶化,每次发病的间隔越来越短,症状越来越明显。他像是一架很好的机器,由于用得太久了,开始损坏了,发生故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他病入膏肓,对他的知己朋友和家人大发雷霆。在他临终的两年里,他跟他的妻子怄气,开始在大庭广众之下同一个年轻的女人调情,并扬言要同妻子离婚。格雷厄姆显然已失去自制力。他擅自闯入白宫,要求晋见总统,对他高谈阔论各种问题。因此约翰·肯尼迪最后不得不告诉凯瑟琳说,她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他简直不能再忍受她丈夫的作为了。有人谈到一种使用锂的新疗法,这是格雷厄姆的律师建议的。但是,格雷厄姆对药剂和药剂可能对他起的作用,有一种病态的恐惧心理,因此加以拒绝。这场戏剧性的传奇传播了出去,引起了华盛顿众人的注视和议论。疾病增加了格雷厄姆的权欲。只围着政治斗争和政治家转是不够的了。生命的最后时期,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是一个直接参加者。他像飞蛾扑火一样扑向权力中心。他曾对林登·约翰逊说,如果他想得到总统职位的话,他就需要订个计划。于是他坐下来写了一个计划,约翰逊后来把这项计划视为“伟大社会”的先导。但预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在一次地方选举大会前夕,在格雷厄姆看来已经很清楚,林登·约翰逊的总统竟选活动将要失败。而格雷厄姆从来就不是一个象征失败事业的人。在此之前的那年夏天,他由支持约翰逊暗中转向支持杰克·肯尼迪。为什么?他们互相了解。肯尼迪曾对格雷厄姆谈他为何要在人们的不可思议中参加总统竟选:

“第一,除了林登·约翰逊以外,我比谁都强,而他是无法取胜的。第二,如果我站在一旁而让别人当8年总统的话,那么他也许能够决定他的继承人了。第三,如果我在参议院多等8年的话,我会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参议员。“的确,格雷厄姆和肯尼迪在许多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同样的风度,同样的幽默感,同样的灵敏,对无趣的事物同样缺乏耐性。此外,促使他选择肯尼迪的原因非常明显:肯尼迪越来越像个胜者。随着预选大会的临近,格雷厄姆反复在考虑一个已经在他心中想了一些时间的主意,一个提名肯尼迪—约翰逊为正副总统候选人的主意。

接着去见肯尼迪,要求他接受约翰逊作副总统候选人。肯尼迪立即表示同意。他又给约翰逊传话,说肯尼迪正在考虑他。接着,他又让约翰逊说服另一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放弃他保持中立的保证,这样史蒂文森可以提名肯尼迪为总统候选人了。肯尼迪和约翰逊之间并非是一种朋友般的合作关系,他们竞选总统—谁也不甘心轻易放弃正总统去当副总统—暗地里较劲,挥舞着拳头。这种情况下,格雷厄姆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来回奔走,为他们撮合,防止两头分裂,最终他取得了胜利。这是一份极为出人意外的正副总统候选人名单:

肯尼迪和约翰逊,这是他的候选人名单。所以,他是一个竞选后台老板。他喜欢这样,他感到心情愉快,在他协助下,合适的人物在合适的时间结合到了一起。关于他的所作所为,在他的报纸上或其他主要刊物上只字未露。直到一年以后一位叫西奥多·怀特的名记者出版了《总统是如何产生的》一书时,这一情况才被第一次透露出来。1961年底,菲尔·格雷厄姆的病情已经极其严重了。他的脾气更加暴躁,更加无法约束自己。他知道自己病得很厉害。在他一生最后几年中,他三次住进疯人院,其中两次是自愿进去的。他在心情更加阴郁的时刻越来越经常地对其朋友们说,他面临着如下的选择:要么作为大家认为是发了疯的一个重病人活下去,要么就自杀。他在公开场合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古怪了。

1963年8月3日,这位年仅48岁的菲尔·格雷厄姆—他是在他这一代中最聪明的男子之一,他曾做了许多工作—拿起猎枪,开枪自杀了。

【点评】

特殊企业的特殊策略

《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是当今世界驰名的报刊,它们的所有者

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美国人,编辑总部也设在美利坚合众国这块土地上。这两

家报刊,连同美国人办的其他报刊,对国际舆论都有着相当的影响。

如同关注这两份报刊一样,人们同样关心操纵它们运作的幕后人。人们

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办法,把充满新鲜观点的那么多份数的

报刊,卖给了那么多的人们。

格雷厄姆本来是想搞政治的,这是他从小就有的愿望,并且在政治上也

表现出了很好的前程。但机遇诱使他选择了报业,他的天才和睿智同样在报

业经营上得到了发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成功是和他的勤奋工作分不开

的。

一个人决定不了时代,但一个人可以影响一个时代。格雷厄姆就是对他

所处的及他身后的时代带来影响的人。报业也是企业,经营报业就是经营一

个企业,它需要经理人员付出智慧和辛劳。在此,我们探索格雷厄姆在经营

报业上取得的成功的原因,或许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哈佛商规40

好风凭借力。一个优秀的企业经理必须会充分利用对自己有

利的条件,并时时刻刻注意创造这种条件。一个人的大脑体积是



有限的,但思维空间是无限的;一个人脚的长度是有限的,但其可以迈出很远。

《三国演义》第49回,讲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当时孙

刘联兵,共同抵抗北方的曹操。诸葛亮设计谋,欲火攻曹操。但“万

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因此而吐血发病,卧床不起。诸葛亮明

晓这位年轻有为而又颇为负气的将领之心事,他对周瑜说,亮虽不

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呼风唤雨。若在南屏山筑台

祭风,能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

借风之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周瑜很是怀疑:“隆冬之时, 

怎得东南风乎?“没料到将近三更时分,风声响,旗幡动,真的刮

起了东南风。

不几时,孙刘的一场大火连烧曹操水军数里船舰,赤壁大战烽

烟燃起,此战后,曹操缩退黄河北,再也不敢轻易举兵南下了。

诸葛亮巧借东风,并非神话,但确够神奇。此例无非是想借用来说明一

条道理:要善于借力。

借力,就是借助外界力量,为我所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一个人的

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但其能“借”的“力”都是无限的。中国古人说“君子

善假(借)于物也“,意思是说,行业高手是善于利用周围条件为己所用的。

格雷厄姆走上事业成功之路,也借用了“外力”,尽管他不懂中国的“借

东风“,但是他理解哈佛的商业铭训。

格雷厄姆幸运地生活在一个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的氛围中。一战后,美

国总统罗斯福在全国推行新政,目的是拯救出现在国内的经济危机。那时,

国家权力的重心从国会转移到政府,政府迫切需要像格雷厄姆这样有高学

历、有才华的年轻人为它工作。这是格雷厄姆得以重用的客观条件。

那个时代给他带来的另一个不可小视的机遇是,他的导师弗兰克福特在

很多方面是个举足轻重的人。弗兰克福特同美国首都华盛顿“重要事件和活

动保持着直接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为在华盛顿同他有联系的人挑

选最有才华的年轻人,并引导他们到华盛顿。经他手所推荐的年轻人在华盛

顿组成了一个圈子,影响很大。格雷厄姆就是被弗兰克福特相中并极力推荐

的人。

从自身方面来讲,格雷厄姆能被弗兰克福特看重也是必然的。他比周围

的人都聪明机敏,记忆力好,头脑冷静,是哈佛大学的优等生,“尖子中的

尖子“。

如同埋在沙中的金子,没有淘金者的努力,它也没有见天日的机会。正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确需要这样

一些慧眼识英才的“伯乐”和“淘金者”。

机会就是机遇,机遇可以改变或决定一个人才的命运。在古代封建社会

的昌盛时期,主政的皇帝也算是个人才。但若他不是降生在天子之家,并恰

恰是太子,那他还能有权力做皇帝吗?换句话说,那些生长于民间的下里巴

人中,或许有比在朝的皇帝管家治国的水平更高的,但这样的人没有机会去

做皇帝。而这种机会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通过竞争得到。

以上所打的比方,目的在于说明机会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利用好机

会,就等于把握好了成功的捷径。这就是“善假于物”。

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观念里,人们往往会这样想:“我有才,还怕得

不到重用?“在这里,假定你确有经天纬地之才,小到能负责一个部门事务,

大到能主管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但是,你还应进一步寻找机会展露你的才

华,让人们了解你的才华,着重你的能力。唯有此,待“天将降大任”时,

人们才会把你推举出来。在竞争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参与竞争的方式。

当然,像格雷厄姆那样得到名流的提携未尝不是好事,但却不是很微妙

的事。这个“名流”或是你的顶头上司,或是你上司的上司,也或是其他社

会贤达。虽不至于说识千里马者必要先是千里马,但识人才者本身也须是个

人才。他可以不是专门的技术人才,但须对人才有较明智、独到的认识。这

恐怕就是识才者的“慧眼”吧!

识才也难,所以常常出现有才不识,识非人才,识得歪才之事。一个真

正的人才,是否也要考虑一下把自己交给有水平的“伯乐”去相识?

一个企业经理善于借用外部条件,但此外部条件必须是值得借用,并且

借用来后能实实在在帮自己的忙。这是一个较深层次的问题。

哈佛商规41 

企业要创出特色。没有特色的企业就像风雨中飘摇不定的航

船。对于一个企业经理来说,要时时刻刻拿出绝招来—管理

的、产品的、宣传的,等等。

德国的戴姆拉—奔驰汽车公司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汽车制造

厂,世界上最早的一辆汽车就诞生在这里。一个世纪以来,汽车行

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倒闭,有的新生,

很多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危机的冲击,唯独奔驰汽车始终“吉星

高照“。

现在奔驰公司生产的车辆,从一般小轿车到255吨大型载重汽

车,以及各种运输车等,共计1600多个品种,3700种型号,年产量

控制在70万辆,而营业额却高达400亿马克。当前,奔驰车已成为

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和知名人士的重要交通工具和接待用的专车。

奔驰公司取得这样的成就,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靠的就是普

通的三个宗旨。而这三个宗旨竟是奔驰公司致胜的法宝。

质量第一。奔驰公司曾刊登广告说:“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

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送您一万美金。“这虽然是则

广告,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它的质量确实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

以创新求发展。为了不断发展新技术,奔驰公司建有一支8500

人的专、兼职研究队伍,每年花在科研上的经费达14亿马克。此外,

公司还鼓励职工进行技术革新,按贡献大小发给革新奖,最高金额

达7万马克。

广为顾客服务。奔驰公司以“顾客要求第一”、“广为顾客服

务“为发展业务的方针,为实现这个方针,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而

方便的服务网。

奔驰公司的这三条宗旨,并非什么独家秘诀,一般企业都了解

并在实践中贯彻,但其结果各企业差异悬殊。奔驰公司正是出色地

做到了这三条,不是当作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地去做,才使它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汽车工业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颗举世瞩目的明星。格雷厄姆经营《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时,也采取了一个绝招,那就是聘请全美赫赫有名的李普曼做两报刊的专栏作家。 “专栏作家”在西方报刊界颇为流行。一份报刊要办出名气,办出影响,必须具备有多方条件,如有自己的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有独家新闻等。其中,构成它们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要有一批办得成功的专栏,并拥有一批专栏作家为这些书栏长期供槁。名牌栏目是一份报刊的灵魂,专栏作家是灵魂的缔造者,是报刊特色的缔造者。格雷厄姆开始接手《新闻周刊》时,就决定重金聘请李普曼来做专栏作家。这可以说是格雷厄姆的远见卓识,为自己的报刊寻找到了一条绝妙的招式,当有人认为他付给李普曼10万美金年薪有点过高时,格雷厄姆却认为,李普曼配得上获得高酬:“因为只有一个李普曼。”甚至,格雷厄姆还送给李普曼一辆大型轿车作为他尽力工作的回报! 为什么李普曼会被格雷厄姆看中,并把他押为振兴报刊的赌注? 李普曼“最好不过地象征着美国报界的作用”。他是30多年来美国第一流的专栏作家,并对美国两代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新闻工作者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别的新闻记者是因为了解他们所处的城市而出名的,而李普曼则是因为了解这个世界而出名的。解释性新闻,据认为就是李普曼首创的。这个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闻工作不只是事实和新闻简报,它必须对事情作出解释,新闻工作必须包括见解。作为一名专栏作家,任何其他人都没有李普曼所具有的知识面和聪明才智,“尤其是对自己判断力的自信”。所以,格雷厄姆认为:“有他作为这个大企业的一部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