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式团队-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族。其他的人尽管表面风光,却是囊中羞涩。
  美国人的一切都诉诸法律,而亲情比较淡薄,就算是父子之间感情也比较疏离。他们从小就很独立,享受自由。小孩长到18岁以后,就会到很远的地方读书。住在北方的到南方的学校去读书,住在东边的到西边的学校读书,离家远一点,可以更独立。在大学里面,美国人就开始去筹划自己的人生,因此他们所受的约束并不多。等他们毕业后,进入某公司,也不可能全心全意。如果公司赏识他,给他们较好的待遇,他们会留下来。否则,他们就会另谋出路。
  以事为中心,管理很科学
  西方人的管理以事为中心,而中国人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以人为中心的。
  一般来说,当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的时候,就不可能以人为本,而是要以事为主。美国式的团队就是以事为中心的,不要说普通员工的忠诚度较低,就连总裁都可能会突然离开。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中国的公司,肯定会人心大乱。
  人员流动太大,造成整个组织不安定,因此美国的团队不敢把重心放在人上,而是高度的科学化,用事来形成组织。美国人的做法是,成立一家公司后,把重要的工作分门别类地写下来,分析得非常详细,这叫做工作分析;每一项工作包含多少具体操作步骤都要一一列明,这叫做工作说明书;然后根据工作说明书来找所需要的人。这种做法就像按图索骥,有时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这就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企业只能找到一个“平均人”。如果这个人比要求的好,那这份工作会限制他的发展;如果他比要求的差,那这份工作就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因为受到工作说明书的限制,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办法让一个人充分地发挥潜力。美国人彼此之间划分得非常清楚。中国人你帮我一点,我帮你一点,是很正常的,但在美国绝对不行,都是各自为政。
  中国人不可能以事为中心,我们嘴上都会讲“这件事情我是对事不对人的”,但心里却比谁都清楚这事就是专门“对人”的,“不对人”就不会讲这种话。中国人以人为中心,就避免不了人情;美国人以事为中心,不受人情的干扰。如果你请美国人吃饭,他接受了,然后你要他帮忙,他照样摇头。这点中国人做不到,因为中国人认为,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
  

二、美国人随心所欲地转换工作(2)
美国人凡事讲究科学,他们的工作说明书很详细,把所有的事情都列明后,即使两个不认识的人也可以很好地合作;中国人的工作说明书即使很详细,两个人还是不能合作。中国人的工作说明书习惯于在最后要加一条“其他”,这个“其他”就成了人们推卸责任的借口,但如果没有“其他”,就会出现“三不管地带”。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敢把“其他”去掉,而美国人根本不需要“其他”。
  有利就去做,无利就放弃
  美国人讲究的是利害关系,对我有利的,我就去做;没有利的,我就不做。如果有两种产品,一种赚钱,另一种不赚钱。美国人会继续生产赚钱的产品,而将不赚钱的停产。中国人则不会这样,我们的观念是取长补短,会将赚钱的产品的利润补贴到不赚钱的产品上。因为中国人知道,风水轮流转,说不定哪天不赚钱的产品反而会赚钱了。
  美国公司经常把不赚钱的部门卖掉,而卖部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委托银行,让银行进行资产评估,而买方也要通过银行,银行同时也要为买家做担保。一件简单的事,弄得如此复杂,是因为美国人通常言而无信,嘴里说的话是不算数的,一定要落实到纸面上。所以买卖双方只有通过银行交涉,靠银行来确保利益。而中国公司要卖部门很简单,买卖双方谈好价钱,就可以成交了。
  

三、美国人的人际关系较为疏远
人际疏离也是美国人的一大问题。他们人与人之间没有互动,没有感情的投入,也没有伦理道德的观念。一家人,关系融洽的,相处得像朋友一样;关系恶劣的,彼此就像陌生人。
  在美国人看来,上帝是高高在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这就是所谓的“神本位”。由于“神本位”的影响,美国人必然会形成“个人主义”的观念,即以个人为单位,对上帝承担责任。在“神本位”与“个人主义”的双重作用下,美国人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大家同为上帝的子民,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在中国,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就会遭到谴责。中国人特别重视伦理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永远不能改变。据说,观世音菩萨之所以改名为观音菩萨,就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神仙也不能与皇帝共用一个字,可见君纲的影响有多大。
  各自为政,难于沟通
  美国人从小就养成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的习惯,不懂得迁就和让步,人与人之间非常难沟通,非常难协调。在美国公司里要协调一件事情,哪怕是件小事,也得请副总经理甚至职位更高的人出面。
  因为美国人重视专业能力以及严格的法律约束,每个人都局限于自身的工作范围,而无视他人的工作内容,即便在沟通的时候也往往采用自己的专业语言,完全体现了自身的本位主义立场,以及坚持自己原则的特色。所以,美国人的矛盾和冲突难以协调。
  中国人也很难沟通,但是很好商量。你有你的专业,我有我的专业;你有你的背景,我有我的背景;你有你的观念,我有我的观念,怎么沟通?商量就可以了。商量与沟通是不同的,商量表现出一种尊重,我会退一步,你会退一步,就大功告成了。
  好奇心重,疏离感强
  在西方世界,整部的人类学旨在证明“人没有什么稀奇,人就是动物”的观点,因此,美国人对人与对动物的态度是一样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美国人惯有的礼貌成为一种虚假的表象,其间并不含有任何情感因素。同时,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当的距离,结果不同年代的人之间会产生所谓的“代沟”。美国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关怀,只有好奇。人不能只凭好奇心相处,否则是很可怕的。
  不断跳槽,无归属感
  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关怀,每个人又总是随个人意愿而跳槽,造成美国人普遍没有归属感。家不像家,公司不像公司,朋友都是换来换去的。美国是高度没有组织的国家,但是它的组织力很强。因为美国人讲究权利、义务,这是他们最大的长处。美国人为了权利、义务,对该做的事情,会全力以赴;对不该做的事情,不会干扰。这反而形成很强的组织力。
  日本的团队有一致的看法,美国的团队永远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在冲击。当他们有不同的意见的时候,会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当然美国人表决完以后,大家不会放弃不同的意见,但会按照同样的决议执行。中国人则不可能,你要他放弃主张,很难。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永不变(1)
中国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中国的团队是互动的,不提倡个人主义。现在有一个怪现象,越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越不受企业的欢迎。关于这一点,企业的回答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学问很好,但是太自我了,没办法和别人合作。
  一个人要投入一个团体,就不能太自我。凡事好商量,遇到争执,各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才能维护团结,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一个人太自我,只能以事为中心,不能以人为中心。太过于自我的人,在公司里只能大材小用。即使他学问很好,专业素养也很好,可是老板却只能让他做可以独立完成的项目,因为他跟谁都合不来。在美国,个人主义却可以行得通,你有能力,就表现出来。但这样的人在中国会吃大亏的,当然中国人没有日本人那么极端,所有出头的钉子都打进去;也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有能力尽量表现。在中国,凡是有能力就马上表现、自我膨胀的人,很快就消失了,就跟气球一样。
  中国人的要求比较简单,只有两个字——合理,合理就好。合理是人决定的,不是法决定的。合理不是通过制度产生的,制度比较死,而人比较灵活。
  美国人也讲合理,但是美国人的合理跟中国人的合理不一样。美国人认为,少数服从多数才是合理的,中国人不会接受少数服从多数,因为中国人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摇摆不定的民族。不可否认,中国人比较喜欢变化,在中国人看来,不变是非常态,变是常态。全世界最懂得变化道理的是中国人;美国人为什么要强调求新、求变?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变”。懂得怎么变的人已经把“变”当成家常便饭了,就不会再谈“变”。
  中国人都很安分守己,但是当情况许可的时候,就会想到变通。中国人不会乱变,但时刻保留变通的余地。
  中国人经常同时讲两句话,比如,中国人说“事无不可对人言”,敢做就要敢说,但另一句话告诉你,“逢人只说三分话”,而且那“三分”还是不重要的“三分”,说了等于没说。这两句话怎么处理?我观察了一下,真正做到说了等于没有说的人最“长寿”,如果说得很清楚,就没有机会再说,也就失去了变通的余地。
  后来,我悟到一个道理,即老祖宗的话永远没有错,只是我们看错了,想错了,做错了,而不是他错。我以前觉得,老子对不起我们,他的哲学乱七八糟,一无是处。其实不然,《道德经》这本书永远不会错,因为它根本没讲什么,什么都没讲难道会讲错吗?这就像现代的模糊理论。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依托
  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存在国界性,是可以并且值得借鉴和运用的。但是团队管理涉及的是最为复杂的人的因素,必须依据团队管理的对象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性来予以不同的处理。因此,要把握中国式团队管理的核心内容,首先就应该从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
  中华文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外在表征,只要汉字继续存在,那么中华文化就不会消亡。
  从古至今,汉字一直都在不断地进行变化,最直观的就是汉字从繁体到简体的转变。那把汉字简化以后,会不会改变中华文化呢?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我可以很清楚地说明,尽管我们的文字正经历着贯穿始终的变化过程,但是并不能影响到中华文化的本质。所以,中华文化跟简体字、繁体字没有太大的关系,何况现在的简体字已经不能再简了。
  汉字的造字原理很特别
  汉字跟西方的文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西方文字以句为单位,一个单词是不能说明意思的;汉字以字为单位,一个字只要写出来,哪怕不认识,也能基本猜出它的意思。因为汉字把形状、声音、字义结合在一起,使得每个人可以观其形而知其音,观其形而明其意,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汉字的部首偏旁都是有讲究的,带有“犭”的字,多半跟动物有关系,如猫、狗、猪等;带有“心”的字,多半跟心理活动有关系,如思、想、念等。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永不变(2)
学英语刚开始时比学中文容易,因为英语只有26个字母,只要记住26个字母就行了,所有的单词都是由这26个字母组成的。汉字的每一个字都是独立的,学会这个却学不会那个。但是学一阵子以后,你会发现学中文非常容易,学英语很难。
  文化变与不变的差异性
  汉字一直在变,汉语一直在变,中国人也一直在变,但是汉字、汉语和中国人尽管变来变去,又好像没有变一样,这也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地方。
  “持经达变”是根本原则
  我们有一个概念叫做“经”,中国人自古以来把“经”抓得牢牢的。“经”是根本的原则,不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原则,变到最后就会一无所有。中国人的变化依据四个字——持经达变,就是说你不能够变得太离谱,谱就是“经”,离经就是叛道。持经达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中国人的“经”找出来,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变化的。中国人是有原则地变,不是没有原则地乱变。我们首先分出可变和不可变两大部分,变的只是可变的部分,不可变的部分永远不变。虽然中国人变来变去,但是基本的东西从来没变过的。变的只是形式,而非本质,所以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持经达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的方式可以变,生活的法则不能变。生活方式必须变,不变的话就活不下去,在21世纪,你不可能还维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而是更适应于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但是生活的法则却不能轻易改变。
  中国人有很多事情自古至今都没有变,确切地说,有形的、看得见的东西,一直在变,中国人对这些东西毫不执著,非常爱赶时髦。但是对无形的东西非常执著,永远不会改变。
  举个例子,中国人重视孝道,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里面,孝顺父母不会改变,中国的小孩再怎么调皮,也知道要孝顺父母。很多外国人都愿意领养中国的小孩,他们认为,中国的小孩DNA里有孝顺父母的因子,会给他们自己的小孩带来正面的影响。
  再举一个例子,以前,美国人喝咖啡都习惯喝热的,从不喝冷咖啡,在他们的观念里,喝冷咖啡是很奇怪的事。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融入美国社会,中国人喝冷咖啡的习惯给美国人带来很大的影响,美国人也不坚持喝热咖啡了。
  变即不变的表现方式
  世界上的文化从变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变的,但历史已经表明这种文化很快就落后于时代继而消亡了;另一种是不断发生变化,但变到最后连其根本都失去了,彻底转变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类型。而中国的文化变迁却是第三种方式,一直在变,却又永远没变。
  中国的文化就是依托在汉字、汉语和中国人上面。汉语跟英语有什么不同?汉语是没头没尾的,没有系统的语法。据说,语言学家已经比较过全世界的各种语言文字,结论是,中国的文字是高度成熟的,不需要语法。但是把汉语译成英语,外国人就是听不懂,因为他们的语言习惯是必须要按照固定的顺序,否则就是语法错误。
  打个比方,外国人说“Yes”,后面一定是肯定的,“I think so”;说“No”,后面一定是否定的,“I don't think so”。中国人讲话是不按语法的,说了“是”以后,一看对方脸色不对,马上说“但我不这么认为”。汉语中肯定与否定的语气是可以随意转换的,前面是肯定的,后面会变成否定的,前面是否定的,后面会变成肯定的。比如说,你问“王老师讲课讲得怎么样”,外国人只有两种回答:一种是他讲得很好,很有条理;一种是他讲得不好,表达能力很差。中国人不同,“王老师讲课真好……”一看你脸色不对,他马上变成“但是讲了半天我都不明白他在讲什么”。这种话翻译成英语,外国人就不明白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好还是不好。
  很多外国人说“中国人不善变”、“中国人很保守”,其实外国人根本看不懂我们。外国人的看法是很简单的,变就是变,不变就是不变,中国人则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天底下最善变的就是中国人。抓住外国人的心比较容易,因为他们很坦白,很直率。抓住中国人的心是很难的,因为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口是心非”的。但是中国人讲究合理,合理的“口是心非”没有什么不好。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永不变(3)
中国式管理就是一切都追求合理化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式管理就叫合理化管理,管到合理的地步就叫管理。
  

二、组织成员的地位需调整(1)
在中国式团队管理中,对组织成员的相对地位的判定有其自身独特的要求,用不合时宜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只会取得与初衷相悖的效果。
  生而平等与合理的不平等
  中国的组织里面有个鲜明的特征,就是等级分明。美国人只讲权利与义务,没有等级观念,不管对方是谁,该说的话都可以说。中国人则不同,讲话要先看对象:对上面是一种说法,对下面是另一种说法。对平级的同事,用第三种说法。
  西方人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中国人却重视等级观念。西方人听到一件事情,会就这件事情来论断是非;听到一句话,会就这句话来判断对错。中国人听到一句话往往会先问“谁说的”,对谁说的最有兴趣。
  我想这是等级制度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西方人没有这些,在西方的企业里,彼此可以称呼名字,没有上下级的区别。中国人对上下级关系很重视,如果###人在谈话,看见领导来了,就要马上调整,如果对领导视而不见,领导心里肯定不舒服。但是,一看见领导来了,突然闭口不谈,领导就会想“这两个人在说我的坏话”,也是不妥。这就是中国人比较奇怪的地方,只要有第三者介入,两个人的互动关系就要调整。
  中国人重视伦理,伦理就允许合理的不平等。中国人还有取长补短的观念,将得失分得不像西方人那么明确。中国人认为,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吃点亏也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占点便宜也是情有可原的。有了这种观念,就会出现你帮我一点、我帮你一点的现象。
  工作上,中国人讲究能者多劳,西方人则是各自为政。所以,中国人很谦虚,常讲“……我不如你”,这就是一种生存之道。
  中西方人的看法大不相同
  个人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西方人重视个人主义,提倡个人表现,人与人之间互不干涉,也不会相互帮助,缺少互动。西方人说话或者表态时经常讲“这是我个人的意见”,表示后果由个人来承担。西方文化可以浓缩成两个单词,一个叫做Show,Show就是作秀的意思,西方人有什么才能,一定要表现出来。另一个叫做Tell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