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丑女如菊-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夫子喜得捻着胡须乐眯了眼,对村长李耕田说道:“我以前也在别的地方教过,从未见过像你们村这样好学的娃儿。唉,我一生碌碌,一事无成,若是能在晚年教出几个像样的弟子,那就是死了也瞑目!”

说罢怅然地看向远方,西边的小青山连绵起伏,像一条匍匐的长龙,蜿蜒伸展。小青山的那边,有他的风光和过去,只是这些都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李耕田自然是高兴,他对周夫子道:“还不是先生教的好,要是咱们村也能出一个秀才,那可真是要好好感谢先生了!”

周夫子淡笑不语!

秀才?笑话!他要是尽心地教授,却只能教出秀才来,还真是辱没了他的名头!

******

杨氏第三天去卖菜,刚出村口就碰上了驾牛车的老成。

“嗳哟!郑嫂子,这是去集上哩?青木挑的是啥呀?好像怪沉的。上车来,我捎你们一程。”老成热心地说道。

青木见了大喜,忙对停下来的老成道:“是我娘要去集上卖菜哩。我不去,就送她一程。”

黑脸的老成笑出一嘴的白牙:“我就说,你不是在上学么,怎地要去集上。”

杨氏也暗自欢喜,一边爬上车,并跟青木搭手把那两只大箩筐弄上牛车,一边跟车上的老成媳妇黄氏说话。待坐好后,便挥手让青木回去。

青木见天亮了不少,也不再回家,直接去学堂读书。

牛车上,黄氏问明了杨氏去卖菜,不由得好奇:“那好卖不?”

杨氏笑道:“还行。咱家菊花做的菜味儿好,卖的又不贵,就挣些零花钱。你也知道,咱家那口子腿摔断了可花了不少钱,还欠了债哩!”

黄氏自然是知道。这距离杨氏和柳儿娘打架还没过去多久哩,郑长河腿摔了欠债,柳儿娘上门说亲的事她咋不记得。

她同情地安慰杨氏道:“慢慢来!你也甭着急,可不能把身体拖垮了。天天都要起得这么早么?”

杨氏无奈地说道:“可不是!早些去了,卖完家来还要干活哩,菊花一人在家哪照应的过来!”

前边的老成接道:“往后啊,逢双日子你就在村口等我,我要去集上帮人送货,也能顺便捎你一程。”

杨氏笑道:“那感情好,我正是巴不得哩!”

想想又道:“我连人带货,每回搭车可得把两文钱,不然咱可不好意思坐,还是走算了。”

黄氏大惊小怪地连连摆手说道:“嗳哟!搭个车还要把钱,都是一个村的,丢死人了!”

杨氏正色对她说道:“要是我偶然间碰到你家老成一回,他捎上我,我也不会把钱;如今我见天就往集上跑,天长日久的,不把我心里咋过意?要我说呀,你们干脆在村里明说:逢双日子去集上,有人来坐车都收一文钱。人家到时候就在村口等,也有指望不是。不然人一多,你倒是带谁又不带谁哩?”

黄氏很是迟疑,她道:“那不是被人戳脊梁骨?”

杨氏“扑哧”笑了起来,说道:“你自家的车,一没偷二没抢,咋就让人戳脊梁骨了?”

老成是经常去下塘集的,脑子要比他媳妇活泛的多,他说道:“郑嫂子说的是。要是我一月固定那些日子上集,倒也能收钱;不像以往,一月去不了几回,自然不好意思收。”

有钱收当然好,黄氏喜悦地笑问道:“那咱就都收一文?”

老成笑道:“那也不成,小娃子和老人可不能收。这样村里的人就是想说啥也没的说了。”

杨氏连连点头道:“老成兄弟这话说的在理!”

因为付了车钱,老成的服务立马就周到了许多,一直把杨氏送到她大哥杨得发的“福喜杂货店”门口,还动手帮忙把那两只竹篓给搬了下来,才告辞离去。

杨氏又叫住他道:“老成兄弟,你下晚家去的时候,到我大哥这来一趟。我今儿要买两口大缸,你帮我捎回去,到家再算钱把你。”

老成忙答道:“好嘞!你尽管忙去吧,我一定帮你捎回去。”

杨氏这才放心地转头,见来喜那小子笑呵呵地迎出来了:“大姑,今儿咋来的这么早?我也才开门没一会哩。”

他白皙的脸庞,眉梢眼角都是笑,脸相继承了他奶奶和他爹的柔和,而不像他娘那样线条刚硬,是个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的男娃子,倒也没辜负了“来喜”这个名儿。

杨氏笑道:“今儿正好遇到村里的牛车,捎了我一程,自然就早了些。”

两人说话间就走进杂货店。

这间店虽然不在集市中心,离得远了些,却正好位于进入集市的道路旁,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得见,生意倒也还不错。

店面狭长,两边摆放的都是些家常用具。

竹篾编制的簸箕、撮箕等放在架子上,层层叠叠地摞在一起;那些大缸、瓦罐、粗瓷碗盘等则放在地上,并用稻草垫着,想是担心碰坏了。各项货物都码放的整整齐齐,丝毫不显杂乱,站在店门口,所有的东西都一目了然。

因此,这店才开了几天,倒也传出些口碑,一些赶集的乡亲渐渐爱进来瞧瞧,有些啥趁手好用的东西能带回去;就是那在各村开小铺子的人上集来进货的时候,也会捎上几样东西带回去卖。

要说这成绩可都是来喜挣来的。

他脑子灵光,每天把杂货店收拾的清爽干净,货物归拢整齐,又能小意迎客,要是人买的东西多,他通常都能少些零头,让进来的人无不欢笑而出。

杨氏笑着对来喜道:“快去吃饭,一会咱俩就要去卖菜了。”

说着,到后边的厨房里找到炉子拎出来,又拿了两个碗,满满地舀了两碗下水送进厨房。

这时,杨得发从茅厕里出来,瞧着妹妹笑道:“今儿来的早。”

杨氏笑着把搭车的事说了。

杨得发点头道:“这样就好,我还担心你这样来回跑,时间长了身子吃不消哩。家里有个躺着的,你可不能再躺下了。”

杨氏连说自己没事,都注意着哩。

来喜三口两口地扒完了玉米粥,一边赞叹地对杨氏道:“大姑,菊花做的这香酱,早起吃粥再好不过哩。有了它,这玉米糊糊也没那么难吃了。”

杨得发板脸道:“有多难吃?磨得这样细,熬得这样浓,还嫌不好,你就知足吧!你大姑挣两钱容易么?见天给你带菜,咱每天都不用做菜了。”

杨氏笑道:“都是不值钱的东西,说这些干啥?来喜可帮了大姑好大的忙哩。”

来喜呵呵地笑,看着大姑就觉得亲切。到底是自家姑,比二婶好多了——二婶可是连根针都舍不得送人。

吃完了,杨得发摧来喜快跟大姑去二里铺卖菜——他晓得杨氏家里忙着哩,早些卖完了也好回去。

来喜挑起担子,杨氏一手提着小柴炉子,一手拎着个篮子,里面放了些木柴和火钳等用具,两人便往二里铺去了。

第三十五章 在二里铺卖菜

二里铺人来人往,清辉江堤岸边更是闹哄哄的。远远望去,一条条的石板台阶从江边爬上堤岸,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这样的台阶。

不时有人从下面的船上跳下来,通过台阶爬到岸上,那些早起来赶集的乡里人不停地从这里涌向集镇;也有人从岸上下去江边,把货物送上或大或小的船只。

江堤的旁边也十分的平坦,但除了有几个卖馒头和汤面的小摊外,并无其他的铺子——出于安全考虑,这地方是不能建房屋的。要是潮汛来临的时候,那是跑也跑不及。

下塘集说大实在不大——少有富户和大商家愿意在这居住的;说小也不小——十里八乡的农户都指着从这买东西哩!

实在是这儿比较偏远,既不靠近上游的清辉县城,也不靠近下游的临湖州,又没啥特产文化,注定不能成为商业重镇。要不是清辉江打这儿经过,还不知怎样被人遗忘哩。可是通过清辉江去临湖州的大船也不会在这停留,就算偶尔停留,也不过买些船上缺少的日用品,不会大肆购买货物的。

但是,有了清辉江,还是让这儿的人生活方便了许多。那些行色匆匆又满脸风霜的乡下人,将自家产的一些东西拿到集市上卖了,再换回家里需要的生活用品。

他们的脸上有疲惫,却没有愁苦和绝望,而是边走边大声议论今年的收成、家里添置的东西、来年要种些啥等话题,在他们那简单的头脑里,只要不停地劳动,日子总会有希望过好的。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杨氏卖菜的担子一放下,便有那些正啃馒头和窝窝头的汉子围了过来,有些手里还拿着碗——以往他们手里可没有碗。

杨氏把柴炉子的火给拨旺了,又加上几根木柴;来喜把扣在竹篓里的锅放上炉子,又从篮子里拿出用布包着的木勺,将瓦罐里的猪下水舀进锅里。

那香味立时四下里飘荡,引得还在干活的人也不停地侧目。可是这会儿好多人活还没干完,吃早饭的人还少,赶集的乡亲也还没有回头,所以,也只有几个人买了下水。

一个黑瘦的汉子买了三文钱的猪下水,有两文是单放在一个小罐子里,要带回家去的。

他蹲在地上一边吃着菜,时不时地啃一口手中的玉米窝窝头,一边对杨氏道:“大嫂,你这菜的味儿做得实在好。昨儿俺买了一文钱的菜带回家,俺的婆娘和儿子都喜欢吃。说忒划算了,一文钱,连个白面馒头也买不到哩!俺的婆娘今儿让买两文钱的,带回家把儿子解馋,还省了钱!”

旁边一个老汉说道:“可不是,这菜吃了干活身上都有劲儿。这闺女也实诚,每回舀的也多,一点不像那些奸猾的生意人。”

杨氏笑道:“我这是小本生意,全靠心细!要洗得干净,猪下水才不会有怪味;还要烧的精细,吃起来味道才香。我是想做常远的生意,又不是卖一阵就不卖了。就是将来有人也烧这个来卖,你们瞧着我家的菜又便宜又好吃,一直还买我的,那就成了。卖那么贵,没人吃得起,有啥用?”

黑瘦的汉子笑道:“别人俺不知道,俺可是一定会买你的。昨儿大愣子见这个好吃,也买了一副下水回去,花了四文钱。他婆娘洗了半天,结果烧出来臭哄哄的,没人吃,全倒了。你说四文钱能买两大碗烧好的了,这还不算那又洗又烧的工夫,大嫂还贴了酱和青菜哩!”

老汉鄙夷地说道:“眼气人家赚钱,可人家费的工夫他倒瞧不见。这菜不用闺女说,洗起来肯定是费工夫的,还费作料,烧起来怕也不便宜。”

杨氏笑道:“那是。你瞧我这罐子里猪下水还是热的,那是因为昨晚在锅里熬了一个晚上,今儿一早才盛起来的。夜里有时还会起来添把火,这样慢火烧出来的才入味,才酥烂,才香。一口气烧熟的味道不能这样好。”

那黑瘦的汉子和周围的人都听得变色,连声感叹这钱赚得不容易。

说着话,吃早饭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往常那些干活的乡下汉子大多买几个窝窝头或者馒头当早餐,如今偶尔会加上一文钱的猪下水。

来喜笑嘻嘻地对每一个人都热情地吆喝着:“嗳!大哥,一文钱的猪下水,接好了。大爷,您也要一文钱的,想要多一些肠啊?好嘞!大叔啊,来两文钱的,好。你要啥?多要些香酱?好,就多给您一点,不能太多。我倒不是小气,这猪下水的味儿就够重的了,您再吃那么些酱,待会儿喝一肚子水,光跑茅房去了。”

众人听了哄然大笑。

杨氏在旁边不停地收钱,乐得眼睛都眯缝了。

那些汉子买了菜,手里攥着馒头和窝窝头,到江边或蹲或坐,边吃边聊!

香辣的味道,滑腻的大肠、厚实的猪肚、有咬劲的猪心、绵软的猪肺,吃得这些汉子一个个头上冒汗,连呼痛快!

太阳再高一些,那些赶集的乡民也陆续回来了。

一路上高声说笑着,互相询问手里的货物价钱、东西好坏、在哪买的等问题;货物买的多的人,还叫了码头上的搬运脚夫,挑着担子或推着独轮车跟在后边;拖着媳妇带着娃来赶集的也大有人在,娃子们手中都握有一些惠而不贵的小食品,如油炸的果子等。

这群人到了二里铺,杨氏的小摊立即被新一轮的顾客给包围了。

最先嚷嚷着要买的是那些小娃子,他们是被那香味勾的不想走。

大人一听才要一文钱,也便动了心,可是还是不踏实——他们担心不好吃,往常很少有人吃这些脏东西的。

可是,凡前两天买过这猪下水的人,都毫不犹豫地上前买上一文或两文钱。

于是没买过的人就问他们了,听说味儿好得很,又要了竹签去尝味儿。

这一尝,便马上掏钱了。

只是苦了那没碗的人。有那娃儿闹着不肯走的人,只好跟码头上干活的人借碗,买了当场吃完,再把碗还给别人。

还有那条件稍好些,嘴又馋的,觉得不贵,便在来喜的指引下去了福喜杂货店,买了粗瓷碗或者砂锅,回来装猪下水。

娃儿们吃的津津有味,大人在一旁慈祥地瞅着,闻着那香味,也很想尝尝;可是小娃儿第一回吃这东西,自然是馋的很,霸着碗吃了个底朝天,吃完还意犹未尽地拿舌头舔舔嘴唇;大人接过空碗,瞧瞧还有些汤水,便倒入嘴里,只觉咸香无比,确实是好味道!

有条件的就会再买一文钱;没钱的一边念念不舍地望望那锅里的猪下水,一边扯着娃儿转头就走,娃儿还不时地回头张望。

就这么的,杨氏和来喜很快把菜卖完了,根本等不到中午。因来的晚没买到的人直跺脚叹息。

有些汉子就对杨氏说,要她往后多做些——他们中午也想吃哩。

杨氏便推说家里忙不过来,而且集上也没那么多下水卖哩!这么个小集镇,一天也顶多杀三到四头的猪,多了也卖不出去。但她又说道,春上的时候会烧些鱼虾啥的来卖,也是一文钱一勺。大家听了她的话便期盼起来。

来喜手脚麻利地将东西全部收拾到竹篓里,自己挑着,和杨氏回到福喜杂货店。

他进门后喜滋滋地对杨得发表功道:“爹,先前可是有人来买碗和砂锅?那都是他们想买猪下水,又没带东西装,我指给他们来这的。”说完得意地笑。

杨得发笑着白了他一眼,对杨氏道:“早听他们说了缘故。这倒是想不到的,你卖猪下水竟然还带挈了我的生意,他们可是还买了篮子和筛子啥的。”

杨氏笑道:“大哥这里的货好,还便宜,不过是位置偏了些,晓得的人不多罢了,等日子久了,人就会找着来买的。”

杨得发自得地点点头。

杨氏往后边厨房倒了杯水喝了,又对杨得发说道:“大哥,今儿给我挑两只大缸,再来六只大些的瓦罐子。下晚的时候咱村赶车的老成来帮我捎带回去。大哥瞧要多少钱!”

说着,她摸出了钱袋。

杨得发刚要开口拒绝,杨氏便打断他的话道:“亲兄弟,明算账,我这是买东西哩!要是我去旁人家买,难道还能不把钱?你这回不要钱,我下回哪好意思再来买东西。”

杨得发只得说道:“那就给个本钱吧!你瞧自打你来集上卖菜,我跟来喜都不用再烧菜了,这不是钱?我就全当帮你带货就是了。两只大缸,四十文一只,共八十文;大瓦罐子,八文钱一只,共四十八文,总计一百二十八文钱。”

杨氏也无法,只好将一百二十八文钱数出来把他。

来喜跑过来对杨氏道:“大姑,我晚上把这些东西帮你送过去好不?我都老长时候没去大姑家哩,正好找青木和菊花说说闲话!”

杨得发不等杨氏答应,便气恼地瞧着他道:“找青木?我瞧你是馋嘴想吃啥了吧?”

杨氏忙制止大哥再说他,对来喜道:“那大姑可在家等你了。今儿菊花还让我买些猪蹄和猪头回去烧哩,正好让你尝尝新。”

来喜大喜,挠着后脑勺笑了,又见他爹脸色不善,忙道:“我陪大姑去买下水!”飞快地拉着杨氏出去了。

丢下杨得发在店里望着他的背影生气——这个小儿子,机灵活络那是没得说,就是有时候还像个小娃子,不老成!

********

丑菊今天看了几篇别人的文,大吃一惊:人家的点击只有她的一半,推荐却比她多一倍。这还不算,更令人吃惊的是,别人每日的更新只有两千多、三千多,比自己每天更新六千多硬是少一半,这一结果让她大受打击、无比颓丧!

她真的很怀疑自己的人品,努力地反省,要不然为啥人家每天只更新那么些,却仍然获得读者的坚定支持;自己这边点击倒是热闹无比,还不时有人抱怨更新少、投更新票,不由她高兴的要命,恨不得把存稿都要发上去,可是……(泪流满面中)

太打击人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可不能这样对待她这个乡下人哩。垂头丧气地呼吁:有票的匀点出来好么?没票的就算了。

第三十六章 敲定货源

杨氏和来喜顺着塘边路往集市中心走。街道两边的店铺送走了一批赶集的人,照样还是人来人往。

不像那些大城镇,街道干净、整洁,店铺也是富贵明亮;下塘集的街道是狭窄的青石板路,倒也干净,只是两边的店铺低矮逼仄,以适用乡村人的类别居多,像油坊、豆腐坊、各样日用杂货店、粮食铺子等,一些店铺前摆放的货物挤占了街道,让道路显得更狭窄了!

便是这样的街道,充满的生活的气息!

乡村人带些自家种的花生、芝麻来换油,又或是拿些豆子来换豆腐;再不然顶多买些廉价的日用品;女人们买的脂粉头花也是极便宜的,布店也不会进那些太好的料子,都是适合乡村人穿的粗布棉布,花色倒是齐全——乡村的大姑娘小媳妇可是也爱美的!

杨氏来到卖肉菜的地方,那满脸横肉的张屠户隔着面前一排密密的肉钩子,一眼瞧见她,急忙大叫道:“嗳!大妹子,你可来了!我今儿可是把下水都帮你留着哩。”

他笑出一嘴的大板牙,力图做出亲切的样子,只是效果截然相反!

来喜撇撇嘴揭穿他道:“留着?怕是没人买吧?你这人太不知好歹,我大姑天天买你的下水,你不感激,还为了贪图那一文两文钱,说好的买卖,又卖把旁人!做生意都像你这样儿,谁还来买?我们也不是一定要卖猪下水做的菜,我大姑正要收些鱼虾来卖哩!”

张屠户尴尬地笑着,拿手在胸前油腻腻的皮围腰上擦了擦,说道:“嗳哟!这小哥,生气也不能就说是我的下水呀!我昨儿是猪油蒙了心,往后不会了。大妹子,今儿我可是有两副猪下水哩,那边钱大嘴也有两副。我们都说好了,往后这猪下水全留把你!”

看来他担心了!也是,昨儿来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