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就算自己真的有本事,那些有大毛病,想到自己这里来看病的外乡人,看到自己这张年轻得不像话的脸,转身直接走人的可能性更大。
没疑难杂症,也不可能不开门,真的天天看感冒发烧,腰酸背痛,又能学到什么大本事?
自己也万无可能为实践自己所学的东西再去建造一座大型的综合医院。
不说审批什么的,光说建造这么一所医院需要的资金就堪称海量,绝对够自己喝一壶了——一家大型的医院建造和运营的费用,光是硬件部分需要的动辄就是数以亿计的资金,真靠自己口挪肚子攒,哪辈子能赚够这么多钱?
如果自己真有那么多钱,那就更没必要浪费在这上面——村民病了看不起病,自己花钱送出去也比建造这么所大而无用的医院更加划算。
真有这么多钱,投入到村里所能产生的效益肯定更好。那肯定称得上财大气粗,哪里不顺眼直接拿钱砸就完事儿了,绝对能保证这村里一天一个样儿,三年大变样!
更何况就算自己有天大的本事,开个私人诊所,上来就挂个牌子专治肿瘤、白癜风、艾滋病……这只怕给人的印象也跟城里贴广告治性病的老中医也差不多了。
当然,如果自己的计划顺利,那或者忙完村里的事情,自己也闲极无聊倒是可以真的来折腾这事儿。比如说自费花钱找个好点的地方去实习,真的潜下心来假以时日想做一代名医也真的不无可能。
说来只要肯下功夫,自己绝对能做到当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精通所有现有执业类别下,各个学科的技能。
说来这比现在那种现在所培养的,只是侧重老年医学的社区医学教育培养出的那种样样精通样样松的“全科医生”不知道强了多少。
可是,这也没什么实质性的用处,最多也就只能证明自己有这个本事,有这个天赋。自己没办法,也不可能真的因此不管什么毛病都能看——一张执业医师证书,最多只能注册一到三个类别。也就意味着自己最多也只能在三个大类下进行注册,剩下的那些专业也没办法去注册和执业了。
如果自己真的去给没注册的那些类别下的病人看斌,那就妥妥的超范围执业。真的出了什么事儿,这次可没中医院给自己兜底儿了。
更何况就算自己医术再高,可想而知那时候也只能给自己带来荣誉和财富。
虽说按着现在这样的社会风气,肯定有机会获得一些人脉。不过跟秦国栋交谈以后,徐毅也就彻底没了这方面的想法——吃不到羊肉惹一身骚太划不来。
至于经济方面,最多也只能通过这个获得一些钱物而已,不过这行当也发不了大财,又能有多少钱?
再说那时候自己有钱都没地方花了,这点小钱还辛苦赚来干嘛?
图着“悬壶济世”、“济世救人”的名声?
老观主当初想必救了不少人,都没落下什么好儿,有了前车之鉴,自己还是省省吧。
再从当初学医的目的来看,事实上自己现在的医术水平也能满足这个目的了。能看个小毛病不出什么纰漏,看个大毛病知道该去哪儿治疗,甚至还能给村民做一些适当的健康教育。
这就足够了。
自己也没医死人肉白骨的能力,比现有水平再高也没用武之地,那还雪来干嘛?
更何况就算自己医术再好,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很多问题并不只是疾病本身。
不管是社会变迁导致的生活习惯致病还是因病致穷,因穷致病这些社会问题都比疾病本身更加严重。
自己要想办法能让村民靠着他们自己的力量去富起来,那比自己能让他们看病更容易、花钱更少的意义更大。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自己只会看病的话,那一辈子也就是个不成气候的乡村医生。
更何况这不是手指头搭脉就能看病的年代,当代的医疗,哪怕是中医也已经实行团队诊疗了。想靠着单打独斗,再牛的个体诊所,无论如何也成不了气候。
更何况就算自己真的不差钱,真去建一所综合性的大型医院。哪怕没有人追究自己这非法行医的事儿,难道来个病人不管内外妇儿……都自己来看么,那自己还用不用干别的了?
这也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再去高薪雇一批专家来给自己打下手吧。自己村里就这么几百号人,能有多少疑难杂症,又拿什么来养活那么多专家?
真让自己给他们发工资,那还不如村民生病,自己全额报销让他们出去看病,这样省心省力更省钱。
再者对于大部分的专家而言,也没几个不爱惜自己羽毛的。钱多钱少也不一定是问题,但是光吃饭不干活当米虫这事儿,哪儿有几个人肯答应?
更不用说空守着那么多专家却没那么多病源,这本身就是对原本就稀缺的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不光对村民开放,真的敞开门来看病,不管天南海北哪里的病人来了就给看……那对村民而言,这医院发展得越好,对村民的影响就越大。
毕竟老家只是个小小的村子,还是不管从环境到交通,乃至生活资源等等都差强人意的山村。如果再把原本就不多的资源分给外人,那么本地人还怎么可能生活得更好?
医院可不像别的东西,能给周边居民带来的好处实在有限。
这也愈发让徐毅坚信——自己从医这条道儿,彻底算是走到头了。
0461 困局()
徐毅想着村里的方方面面,最终却也觉得只有跟村里的生计联系更加紧密的农业、林业,又或者畜牧业这些知识才是自己真正应该考虑的东西。
村里除了一部分年轻人受不得穷,干脆咬牙背井离乡地跑到外地去打工。不过毕竟因为没什么技能,只能靠着体力吃饭,但是总比种地赚得多些。剩下的大部分人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土里刨食儿,看天吃饭的营生。
虽然比起山外的那些村镇人均土地多了不少,不过村里的田地也大多数薄田,产量不高。尤其是水库大坝下方的洼地更是容易受灾。外加着这几年粮价也不算太景气,所以只靠种地,充其量也就是能养家糊口而已。别说发家致富,就算是达到小康都挺难的。
民以食为天,不管到了什么时候,粮食都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品。虽说价格相对稳定,毕竟总归也得面对粮价放开的现状,同样也得受到市场的冲击。
随着加入世贸协定,粮价也日益受到全球粮价波动的影响。在进口低价粮食的冲击下,本土粮价价格下跌的趋势也必然越来越大。再对比国际粮价和国内粮价也不难发现,未来粮食价格还将长期继续走低。
按着这几年的走势,涨价的也只有玉米。而这个还是因为养殖业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对于原料玉米的需求增大造成的。剩下的诸如小麦、黄豆和水稻的价格并没有紧跟货币超发的步伐提升,甚至像黄豆种植业在进口廉价豆料的冲击下,还呈现全行业萎缩的局面,现在就连东三省都已经没多少种黄豆的。
徐毅年初到校报到过就回了中医院,回村时还听说有几家想把水田再改回旱田种玉米的。他也有些担心,旱田改水田还好,但是水田改旱田就会有几年因为土壤性状改变而容易板结之类的问题,会极大地影响产量。这样的盲目地改来改去,一年两年咬咬牙挺过去也行。不过万一那个时候行业调整,玉米也没躲不过降价,难道再改回去么?
不过,一直到插秧了,他们也没个动静,看来今年是不大准备折腾了,就是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了。
徐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从小到大在农村待了十几二十年,也挺理解他们的苦衷。虽然种植水田看起来收入更高,但是相比旱田而言,水田不管是人工、还是化肥、柴油什么的耗费的都比较多,而且到了收获的季节卖粮也没那么容易。尤其这几年粮价基本没怎么涨过,反倒是承包费、化肥、人工什么的蹭蹭地往上涨。
拿插秧来说,以前雇人插秧一天三五十块就够了,现在赶着农时的那段时间,雇人补苗一天就得两百多块。
真的全靠着手工插秧的话,好手一天最多也就一亩多地,这要再算上籽种化肥什么的,这一亩地还能剩下多少?尤其是家里没人更没车的农户,这要是种得少养活自家都难,更不用说万一要是受点灾,那一家老小吃穿都成问题。而且种地的成本也不低,要是连年受灾的话,这真的连地都种不起了。
收入不变,生产成本提高。一来二去的,如果全雇人的话,种水稻的纯收入比种玉米还要低,就算自己干的,多赚的那点儿还不够辛苦钱的。
这样看,就像自家那里大坝下方那里,地势比较低洼,周边的控山水外加着大坝渗漏过去的水,都朝着那里流过去。所以,那里的地常年地温很低,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甚至要是下两天连天雨,那里看过去一片白茫茫的,别说苗都淹在水里,甚至小孩子都能在那里游泳了,这地还怎么种?
所以,哪怕村里的年轻人成年了分不到地也没人惦记那一大片低洼地,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想着留下来土里刨食儿了。
现在村里种地的,也是年纪大的居多,这些人又能再种几年地。如果真的干不动了,他们又靠什么过日子?
所以,想要提高收入,村里这种传统种植模式也得转变才行。
想想现在,徐毅觉得自己村里还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果树种植、养殖业之类的产业更合适。这些虽说也未必能赚什么大钱,不过这总比埋头种地要强得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非必需品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大,所以只要产品好还是不愁卖的。
虽然这些东西同样受到加入世贸的影响,但是跟粮食这样容易储运的商品不同,不管是水果还是禽畜产品不管运输还是保鲜成本都是居高不下,而且更可能受到海关的管制,综合起来大半水果的成本还是比本地生产昂贵得多。
自己本土种植的品种,相对储运成本能低不少,也就有了一定的价格优势,相对的盈利空间也就比进口的水果更大,相对而言也更能经受得起市场的冲击。
甚至如果品质过关,想竞争国际市场也不是不可能!
自己村里那么多的山头都荒置着,实际上也是在浪费了大好的资源。虽然因为几十年前的人为因素,这些山头多少都有些水土流失的情况,有些还比较严重,不过想来只要肯投入,大半山头还是能改造出来,使它们具备种植果树的条件。
当然这只是自己的想法,这事儿真的去做的话,还得看看村里人自己怎么想才行。
不过想来这推行的难度就不会小了,毕竟早年间的事儿还历历在目,只怕村里人也难免谈树色变。
而且就算自己这想法再可靠,真做起来也没那么简单,种果树也不只是买几棵树苗栽上去,等着结果子卖钱就完事儿了。
可以说制约村里果树种植的因素还有别的方面:比如说投入的成本,比如说日常的管理,再比如说经营风险等等。综合起来看的话,这些制约因素里面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销路的问题。
早些年那时候还是刚刚改革开放,水果种植和养殖业应该说是供不应求,只要能运出去,大半还是能卖个好价钱。
自己村里应该说赶上了好时代,不过漏屋偏遭连夜雨,种种因素叠加起来,这才导致最后的悲剧。好好的农业推广变成了虎头蛇尾的政治秀,给村里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徐毅也有些挠头,这玩意儿自己不熟悉,也没个头绪,究竟怎样来解决这销路问题倒是个难点。
要是解决不好这销路问题就不管不顾地上马,这结局估计又得重演年前的故事的翻版,自己就等着村里人戳脊梁骨吧。
真的指望自己这个小店来解决销路问题,那也就是玩笑中的玩笑。自己都不知道开业以后怎么样呢,更何况就算生意再好又能消化掉多少水果,这也是个未知数——不过肯定少于村里的产出就是了。
自己能想到的也就是眼下加入世贸,可以说国内的水果销售也必然出现全球采购的趋势。可以说现在你只要有钱,基本上各种水果常年都能买到,可以说水果季节性供给的特性已经不复存在了。
不止如此,现在就连卖水果的商家也都在搞连锁经营,实行集团化采购。毫无疑问,这也使得他们在市场上占有了越来越大的份额,不管是为了打击竞争还是提高效益,他们总会去掌握比以往多得多的进货渠道,不止把目光放在国内的产区上。更有甚者,自己也看到新闻说他们也跟超市一样,自己承包或者购买大片土地建造水果基地来给自己提供产品。
这样,无疑更是降低成本,挤占市场份额的利器。而且本土种植的产品必然也存在季节性、集中上市、甚至产量和果品质量偏低等问题。所以显而易见地必然出现,甚至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也不断地加重着供给侧的失衡。
比如说水果,其实可以预见这也跟农产品一样,也会逐渐沦为大鳄们挥舞资本大棒攻城略地的所在。
就农产品而言,现在没有了统购统销,农产品的价格就受到了市场的冲击。而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虽然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体现了按劳分配,却也使得农业从业人员化整为零。
碎片化的农业模式虽然转型灵活,却也基本上丧失了做大做强的能力。这不只是资本弱势的因素,同样也有无法掌握渠道的原因。势单力孤的农民甚至无法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只能任由市场摆布,最终落得个种什么什么卖不掉,养什么什么不值钱的悲惨结果。
而商家,掌握了渠道,无疑也掌握了越来越高的市场定价权。所以哪怕树上的水果全烂在了树上,超市里的水果仍然叫你避之不及——生怕碰坏了赔不起钱。
“拿啥啥便宜,买啥啥不贵”那是街头两元店的广告,现实则是“卖啥啥便宜,买啥啥都贵”的时代。如果再碰上真正稀缺或者被炒作出来的高端产品,哪怕就是个白菜土豆都能贵得让你怀疑人生。
资本为王的经济准则更使得农民彻底地被淘汰出局,充其量只能成为“公司+农户”这种噱头之下,产业链里出卖廉价劳动力的一环。
所以,真的想让村里人改变种植模式,并且真能赚到钱,过上好日子。自己首先还得想办法解决产供销这条线路上最关键的销售问题,这样才能打破价格垄断,真的让村民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0462 植保()
除了渠道问题,真的发展果树种植最大的问题显然就是技术问题了――大规模的人工林,尤其是果林,病虫害的发病率一定会显著增高,相应的技术支持显然也变得异常重要了。
解决市场是解决销路,技术支持则是给村民提供稳产、增产的保障,可以说二者缺一不可。
想到这个,徐毅也有些挠头,这看起来不起眼儿的事儿还真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别说村里到现在没哪家还在经营那些果树。
说来就算有人在种,这毕竟也有私心,未必肯教还未必有人肯信,这倒是没什么奇怪的。
而原本能够指望的还有农技部门,不过说起来乡里的农技站现在也是人去楼空,就连门口的牌子都掉光了油漆,要是不熟悉的人,肯定不知道这里原本是干什么的。
说起来别说农技站,就连农业局也因为这些年县里的经济不大景气,所以办公经费不足。财政拨款能维持着编内的职工工资就不错了,至于各个农技推广站的工作人员原本就没编制,哪儿还能拿得到多少钱。欠薪这事儿只要开个头儿,后面就习惯成自然了,没几次人心就散了。有人带头辞职,后面的就有样学样,没用多久县里的农技站就全面瘫痪了。
跟这个相似的,还有什么农机站、良种站之类的部门同样如此。
脑子活络又有门路的,就自己开店单干,倒也能赚得满飘满钵。那些没什么门路的,就只能想办法另谋出路了。
可以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国家对基层农业的扶持力度也降低到冰点,农民要想学习知识,往往只能靠着自己摸索,这也是现今农业发展相比经济的突飞猛进明显滞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至于县里坐办公室的那些老爷们,徐毅也不抱什么希望,这些人专业都不对口――相比服务农民而言,他们的专业技能是服务上级。
徐毅小的时候还有农技站的人下到村里,多少也能解决些实际问题,可是这几年就根本没人来了。
村里人也只留着那些卖籽种化肥、农药农资的联系电话。
种地如果发生虫害或者病害,他们也只能去问那些卖农药的、卖化肥的。
可想而知他们会怎样答复――肯定推销自己利润更高的产品,至于卖出去的东西有效没效,是不是最合适的,没准儿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徐毅看到这情况想说,话到嘴边却也只好咽下去――自己也不懂这玩意儿,说了也没啥用处。就算真的听了自己的话,难道让他们干挺着么?
再想想隔壁大学,哪怕身为985高校一员,总体上他们的学生去向还是不错的。不过这几年徐毅也没少听说过,身为他们学校重点学科之一的植物保护专业也跟生物一样烂大街。
说来,自己报考那时候,自己的高中老师还信誓旦旦地说什么“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专业多高大上,就业前景多好多好
徐毅不知道多少人信了,反正自己没上大学没了解真相之前是深信不疑的。
可是,现在每逢报考时节,看到各种报考推荐秘籍,徐毅真的觉得有些绝望了――什么十大专业之类的,不管是医药还是生物还都往往榜上有名。
想来,编写这玩意儿的人,估计是当年深受其害,所以怀着“不能只让我自己吃亏”的原则来编造的这份榜单吧?
生物的话自己学校本科阶段没设置相应的专业,不过研究生的话每年还有那么小猫三两只。不过得益于现阶段大力推广中医药,自己学校又是冠名着中医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