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谢企华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在她的带领下,宝钢接二连三地败下阵来。
中国钢铁业没有马其诺防线(1)
在铁矿石谈判过程中的情报泄露,如果要全部推到胡士泰和境外势力的头上,未免过于武断。中国钢铁行业发展这么多年来,历史性数据和现在的行业数据,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对手是相当清楚的。外资企业通过技术转让、设备引进、参股、控股中国内地钢铁企业等方式,已经从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中国钢铁行业的竞争现状、行业数据和终端销售数据,这些成熟的钢铁大企业,完全有经验和办法推算出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即便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不说,他们也可以从自己的参股、控股企业那里获得数据。
中国仅仅处理胡士泰等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重要的是从源头上重塑整个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格局,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在中国市场上人为地设立“国有”、“民营”两个市场,既然中国政府可以对外资开放市场,为什么不能够对民营企业开放市场?既然可以让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为什么中国民营企业连最起码的国民待遇都享受不到?请给这些民营企业“公平”的竞争环境,市场只有公平了,才没有可以藏污纳垢的空间,也才没有国有企业凭借自己的特权倒卖铁矿石的情况出现,而国有企业中也就不会有什么内鬼出现,因为市场是完全透明的。
企业也是有生命的,就像父母生下小孩,小孩在逐步长大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方向。父母对于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不一定100%了解,但最起码70%~80%还是基本了解的,包括禀性、思考方式和作息方式等。
中国的钢铁企业在整个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历史中,就相当于小孩的角色。作为中国钢铁行业龙头企业的宝钢集团,主要是靠日本的新日铁的技术力量发展起来的,日本人当时参与了宝钢的规划、建设和设备调试安装整个流程,宝钢乃至整个中国钢铁行业在日本人眼里基本上是没有秘密的。
1977年1月下旬,冶金工业部明确在上海建设“上海宝山钢铁厂”(宝钢集团的前身),主要从日本新日铁引进技术装备。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考察和谈判,1978年3月19日,中技公司和新日铁在京签订《关于建设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协议书》。
宝钢建设之时,正逢日本企业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经济全面繁荣的时期。当时的中国,也正处在千方百计重振经济的时期。中日双方虽然有过历史矛盾,但是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之后,日本紧跟着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中国政府没有要日本战争赔偿款,因此,日本通过各种低息贷款和贸易融资方式来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特别是日本人本来就对中国的市场很感兴趣,双方的需求已对接,在中国政府提出向日本借鉴经验和技术建设钢铁厂的时候,日本人非常乐意。
日本那个时候已经取代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技术生产国,所以中国政府对于与日本的合作非常向往。1950~1960年日本制造业平均增长率为21%,而依靠外国技术生产的产品增长率则高达72%。日本战后从国外所引进的钢铁技术达2000多项,然后取他人之所长,将各国技术结合成一个系统,一举建成世界最先进的钢铁企业。
日本钢铁企业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日本企业家“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以及永远不懈地吸取他人长处的开阔胸怀。 。。
中国钢铁业没有马其诺防线(2)
这是日本钢铁企业家与中国钢铁企业高管之间的不同,中国钢铁企业因为都是旧体制的经营管理模式,是以“讲政治”的方式来发展和经营企业。因此,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好大喜功,希望短期内能够取得政绩,不是以夯实企业的根基为出发点,而是以“做大”为出发点。造成的结果是“大而不强”,直到现在,政府主导的各个产业发展计划中,都是以做大为目的。
日本人的谦逊表现在,他们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因为日本的这些企业家都是非官员出身,他们的出发点很纯粹,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2000多项技术,日本人迅速在此技术上研发自己的技术,凭借他们对于事物的完美追求的品质,很快,日本制造业的规模和技术成为世界第一。日本人的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各个行业里都有体现,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浅尝辄止、短期利益、多赚快钱、什么好赚就做什么,乃至于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这种心态是要不得的。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这是日本企业家的座右铭。
即便到今天,这种精神也只在中国少数的民营企业身上可以看到,比如民营钢铁企业中的沙钢集团,在企业家精神推动下,对管理、质量、技术和财务都有极为细致的研究,这才能够造就世界500强企业。
在中国官员型企业管理层主导下,1978年6月28日,中技公司和日本的新日铁、朝阳贸易株式会社、三一企业株式会社签订《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第二号技术协作合同设备订购规格书、报价、评价、设计审查与审核》,上海宝钢的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东芝和石川岛播磨重工则与新日铁合作成为宝钢的设备供应商。
从建设宝钢开始,日本人提供的设备都是按照它在国内的技术标准援助的,日本国内没有铁矿石,它是纯进口的国家,它的设备只能消化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家的铁矿石。从1967年开始,日本的财团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找铁矿石。
与澳大利亚和巴西等过高品位的铁矿石相比,当时中国虽然国内也有较为丰富的铁矿石资源,但是由于品位较低,日本先进的钢铁生产设备无法“消化”,因此建成后的宝钢只能选择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高品位的铁矿石,从这一刻开始,就决定了宝钢的命运系在日本企业身上。
为了满足大规模进口铁矿石的需要,上海宝钢建设的计划中也包括了可停泊10万吨以上矿砂船的港口和配套设施,三井财团的关联企业同样成为了这些项目的受益者。
宝钢股份从创建伊始,就像个小孩跟随日本企业进口铁矿石用于生产,它的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技术标准和铁矿石进口的量,这些历史数据都在日本人的资料库里。
随着国家对于宝钢的支持,政策和资金催肥了宝钢,但是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宝钢当时的人力无法驾驭,这个时候,日本人及时站出来,要求对宝钢的人员进行培训和交流,组织宝钢的领导干部们去日本交流学习。
1992年,宝钢与三井物产签署了综合合作协议,建立定期干部交流机制。从那时起,双方定期举行干部交流和各项业务交流,尤其是在剪切加工中心领域拥有多项合作。同时,双方还互派骨干员工赴对方公司进行培训,每年双方互相培训已达300多人次。为了巩固和深化三井财团与宝钢的合作关系,三井物产一直在进行着十分细致的协调工作,在总经理会议、干部互派、情报共享等方面与宝钢建立了牢固的联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钢铁业没有马其诺防线(3)
这不能怪当时宝钢的领导们,那个时候谁知道在10年后,中国会和日本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铁矿石争夺战呢?
随着宝钢在基建、铁矿石进口和人才培训上与三井物产的紧密合作,双方在终端市场上的合作也开始频繁起来。
1993年,宝钢以9000万日元建立了自己的日本子公司宝和通商,主营宝钢所需的钢铁生产设备、零部件,以及钢铁产品的出口。除此之外,宝和通商还涉足集装箱贸易、港口投资等多个领域。在日本,宝和通商是中国主要集装箱生产商的代理商,经营规模达到了15000 TEU标准箱。
从这一刻开始,日本人的野心已经昭著了,它是希望通过逐步培植宝钢集团,使它成为中国的龙头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宝钢来涉足中国钢铁市场。后来的事实证明,随着日本国内钢铁市场的饱和,日本钢铁业领军企业新日铁开始与宝钢在中国内地频繁建立合资工厂,借此来涉足中国的终端市场。
到1996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有些人开始“弹冠相庆”,中国终于有一项产业是世界第一了。中国钢铁行业虽然产量第一,但是我们没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管理,只是徒有其表。
中国钢铁行业在“虚胖”中,对于铁矿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到2003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10多年以来,中国的粗钢产量和铁矿石进口量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中国的粗钢产量达亿吨,占到了世界粗钢总产量的%;2007年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量已经接近了国际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50%,且每年消化其净增量的80%以上。
当然,这些都是后续的数据,但是从1996年开始,世界钢铁行业就开始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中国的挑战。而日本的钢铁企业迅速制定了遏制中国钢铁企业的政策,首先他们确保与韩国钢铁企业的同盟关系,通过参股和技术转让,使韩国钢铁企业成为自己的附庸,然后凭借和韩国企业达成的在亚洲市场有序竞争的协议,各自腾出精力对抗中国企业。
在政府推动下,宝钢开始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巨无霸,1998年11月,政府指令宝钢兼并上钢集团及梅山集团,宝钢为此吸收了18万名职工。通过兼并整合,宝钢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第一。
为了与国内其他钢铁企业竞争,宝钢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借助于日本的技术和财力。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为了抢占高端的汽车钢板市场,宝钢专门在长春建立由自己控股、一汽和日本三井商社参股的钢材加工配送公司,专门满足一汽集团需求。
2003年7月,宝钢股份与日本新日铁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宝钢集团同卢森堡阿赛洛钢铁公司签订合资协议以及不锈钢技术转让意向书,三者共同进军汽车钢板市场。
新日铁是全球第二大钢铁公司,能够生产世界上所有的汽车面板,它与宝钢的合资企业将生产高级汽车用钢板;阿赛洛则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钢铁公司,它与宝钢合资成立的激光拼焊厂代表了当今汽车面板制造的新趋势。
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五的新日铁集团和宝钢集团在上海拥有一家合资公司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宝钢集团与新日铁分别在这家上海合资公司中持股50%和38%,剩余股份为阿赛洛·米塔尔所有。
在宝钢与日本和欧洲的企业加速合作的时候,中国的其他钢铁企业也纷纷与境外企业进行合作,拉开中国钢铁企业无序竞争的序幕,谁都想抢占高利润的市场。请看一下中国钢铁企业和外资合作的情况:武钢王牌产品硅钢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来自新日铁;山东莱钢的中型轧钢机工业设备和电气设备分别来自新日铁和东芝;太钢的1549毫米热轧技术由新日铁提供。
除了技术和设备转让外,大量的外资企业还在中国境内广泛参股、控股和收购一些企业。世界第一钢铁巨头米塔尔除在华菱管线持股15%以外,还曾经注意过包钢和昆钢,后来米塔尔收购山东荣成成山钢帘线上市股票的90%;阿赛洛除和莱钢等达成并购意向外,还密切关注包钢和邯钢;俄罗斯北方钢铁则有意投资通钢;韩国浦项钢铁和本钢合资建有冷轧板和镀层板厂;德国蒂森克虏伯拟和鞍钢合资建第二条热镀层生产线;太钢和浦项钢铁已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新日铁和宝钢、阿赛洛合资建成汽车板厂,JFE钢铁和广钢合资建成汽车板厂等等。
收购未遂,重创中铝(1)
在抓捕胡士泰的过程中,始终有些问题在困扰着我们,为什么本次行动仅仅是针对力拓呢?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在中国的运作模式难道与力拓有别吗?如果大家的操作路径类似,有关部门为什么只对力拓动手呢?
可能有人会说,动力拓是因为胡士泰这些人在中国的动作太过了,那么请问:第一,胡士泰是一个很低调的人,而且接触过他的人都称他是一个和善的人,用老外的话说是很Nice的一个人,不至于得罪了什么人而下狱,是谁非动他不可?第二,胡士泰等人在中国活动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在今年这个时候才去动他呢,难道胡士泰在之前都是很老实地经商吗?还是说我们过于放松警惕,到现在才注意到胡士泰呢?
并不是力拓或胡士泰今年没有去庙里烧香而遭霉运,而是因为他们过分伤了中国人的心。
胡士泰被抓后,有铁矿石贸易商私底下嘀咕,力拓一直以来就是三大矿里比较强势的,在铁矿石谈判上一点余地都不留,没有任何回旋空间,而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反倒是更加灵活,懂得给一点小甜头。这里的区别是什么呢?因为必和必拓中国区负责人是澳大利亚人,一个半懂中国的老外,对中国的国情有一定了解。因此,他认为跟中国人打交道要注意中国的规则。一个半懂中国的老外却恰恰给必和必拓带来极好的缓和余地,而力拓中国区的高层大都是中国人,这些中国人一旦屁股坐到外资板凳上,连他们的底气也不一样了。对此,中国的国企颇为生气。
2007年,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对力拓提议,以股换力拓1股股票,价值1474亿美元,当年11月,必和必拓聘请高盛、花旗和瑞士银行担任该交易的财务顾问。高盛集团、花旗集团等七家银行承诺发放全球最大的贷款550亿美元,用于必和必拓正式对力拓矿业集团提出收购要约{1}。
2008年2月1日,为了阻止两拓合并,中铝通过新加坡全资子公司SPPL,联合美国铝业公司,获得了力拓在英国的上市公司12%的现有股份,交易总对价约亿美元,当时买入的股价约为59英镑,其中中铝出资亿美元。
中铝成功入股力拓的消息传回国内,赢得舆论一致好评,毕竟在铁矿石这一块,中国受了这么多气,总算是扳回一局。
中国人高兴了,但是澳大利亚人的不满情绪逐步从产业界向政界蔓延。
就在中铝获得力拓在英国的上市公司12%现有股份之后的24小时之内,世界第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的董事长、澳大利亚最有势力的商界领袖——69岁的奥吉斯,即刻奔赴澳大利亚的政治中心堪培拉,并和几位重要的联邦部长举行了一个聚会,商讨“如何抵制外国资本入侵”问题。
奥吉斯曾在一次银行家大会上慷慨陈词,要大家警惕来自中国的威胁;同时,他在墨尔本有450名投资者出席的投资大会上再次发出呼吁,希望大家不要眼看着澳大利亚矿业资产流失到外国投资者的手中。
在奥吉斯的游说下,澳大利亚陆克文总理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电台采访时特地解释,刚刚颁布的外国投资指南是“应澳大利亚商界人士的要求”而制定的,旨在增加外国投资资金来源的透明度。陆克文讲话的意图在于要中铝讲清楚它的资金来源,毕竟这么多的钱,远远超过中国铝业的正常赢利水平所积累的资金。 。。
收购未遂,重创中铝(2)
2008年8月,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受到打击,随着各国需求放缓,钢铁制造业陷入困境,导致对于铁矿石需求的减少。力拓的日子不好过,背负了387亿美元的沉重债务,现金流面临枯竭,而原本准备收购它的必和必拓狡猾地撤回了自己的收购要求,因为它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而且经济危机何时结束尚无定论,要必和必拓花1000多亿美元{1}给力拓,还是要冒很大风险。
在全球一片观望中,谁能救命呢?力拓总裁山姆·威尔士想到了中铝的肖亚庆,每次肖亚庆来澳大利亚,大家都是言谈甚欢,在关键时候,中国兄弟会很仗义地帮助自己的,山姆·威尔士对此很有信心。果不其然,在山姆·威尔士发出SOS的国际求救信号之后,肖亚庆携带美元跨海驰援,当然,中国人也不傻,给他钱,是为了要获得力拓的控制权。为此,中铝聘请日本野村证券作为第一财务顾问。
根据中铝与力拓的交易协议,中国铝业将出资72亿美元收购力拓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另外,中国铝业还将出资123亿美元收购力拓部分核心业务的股权。
中铝还向力拓承诺,中铝将与力拓集团一起就几内亚西芒杜(Simandou)铁矿、中国矿业勘探开发及其他潜在机会进行合作,为力拓开拓中国市场敞开大门。中国人很够朋友的,不但给钱,还给未来指明了道路。
“中国铝业195亿美元增持力拓股份至18%”的消息在全球经济一片萧条的时候,成为唯一的亮点,“中国人真有钱啊”,老外们的心里不由得佩服中国国有企业的豪气。
中铝的增资计划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在澳大利亚国内并没有受到阻力,但是,随着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中国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放给国有企业,让他们进行大型基建项目的投资,这带动了上游钢铁行业的产能复苏,对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的铁矿石的需求又开始旺盛起来,力拓的心里开始有了底,这轮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并不一定会让自己难过,因为中国还一枝独秀。
到2009年5月21日,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量已经连续3个月出现增长,在4月份更是达到了5700万吨,同比大幅增长了33%,创下了历史新高。
包括力拓集团、必和必拓公司在内的全球矿业巨头纷纷压赌中国市场,认为中国的钢材需求一旦复苏将同时拉动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将会为2009年8%的经济增长率提供强力支撑。
他们赌对了,中国统计局逐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GDP、PMI{1}等数据在上升,CPI、PPI等在下降,而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不失时机地推出数据表明,2009年大学毕业生签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