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拦性馐芫薅羁魉穑獵EO肯·刘易斯说,美国银行并不担心,因为美国银行在中国建设银行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它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的亏损。
2006年1月,高盛以亿美元、每股价格不到2元人民币的投资对中国工商银行进行战略投资,获得工商银行%的股份。这一投资在短短的一年中获得了40亿美元的利润,这是高盛自1869年创建以来的130多年历史上,在单项投资上获得的最高利润。
2007年9月,中国国务院以2000亿美元外汇创建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公司)。尚未正式挂牌,中投公司就在2007年5月以30亿美元进行它的第一笔投资——以美元每股的价格收购美国黑石集团%的股份,到2009年2月20日,黑石集团的股票价格已经下跌到每股美元。2007年12月,中投公司又以50亿美元、每股大约50美元的价格投入摩根士丹利,到2009年2月20日,摩根士丹利的股票价格已经下跌到每股19美元。中投公司这两笔共80亿美元的投资如今只剩下23亿美元。其后,中投公司再以54亿美元投资美国货币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该基金在2008年9月16日成为14年来美国第一只市值跌破1美元每份的货币基金,并随后申请破产。中投公司的54亿美元投资不知道将剩下多少。
*在评论美国银行在中国建设银行获利140亿美元时曾说,这就是水平!
电影《南征北战》里有句经典台词:“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太狡猾。” 高盛、美国银行这些洋人们也许会对*说:“不是我们水平高,而是有些人太无能。”
4、花钱买到了什么样的机制?
高盛们知道中国政府要迫不及待地为中国的银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于是片面强调中国银行估值不利的一面,而中国有关机构在反驳国内关于“贱卖论”时,同样特别强调中国银行低估值的客观理由,声称非如此则不能吸引国际大机构,非如此则不能受到国外估值机构认可。结果是,中国从一开始就主动将中国国有企业、中国的银行的定价权交给了高盛这些国际投资者手中,而很多人居然对外资低价进入欢呼雀跃。
中国工商银行以优惠条件引进高盛这一战略投资者,希望从高盛获得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改善公司治理。不知道高盛这位中国工商银行花高价请来的战略投资者到底教给了中国工商银行什么,而中国工商银行从高盛那里又到底学到了什么?
二、鼓噪人民币升值
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始于2001年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中国的廉价货币” 与2001年《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的“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的升级” 文章。
1、高盛是怎样鼓噪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3)
在这场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中,高盛从一开始就鼓噪人民币升值,而且应该大幅度升值。
早在2003年11月,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人民币问题是中国的而非任何外部压力的问题。她说,汇率是价格信号最重要的体现之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应以此为起点而不应过多考虑外部压力,并根据当时的情况预测,汇率如不动,通货膨胀难以避免。
此后,2005年3月,高盛发布研究报告《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外需》,报告认为中国增长模式存在内外需失衡的隐忧,并预测未来6个月人民币随时可能升值。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调整,但2%的升值幅度小于高盛的预测。
随后,梁红再度表示,如果人民币以小幅缓慢爬行升值,为缓解升值压力,将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她还分析认为,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的“日元升值综合征”。
2005年11月,梁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以经济学理性考虑,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将不可避免,人民币币值重估可能会“随时发生”。她认为,中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包括平抑通货膨胀、投资过热以及由于货币低估和热钱流入导致的金融环境过于宽松,“也在呼唤汇率制度的改变”。
2005年12月,梁红说:“人民币汇率至少被低估20%。”2008年2月,梁红接着说:“人民币升值12%,可以解决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另一位主张人民币应该升值的就是高盛亚洲副董事长肯尼思·柯蒂斯。
2005年5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美元贬值对全球的冲击”分论坛上,高盛亚洲副董事长和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就这两个问题作了一番热烈讨论。肯尼思·柯蒂斯在论坛上声称,人民币升值5%~10%“应当是合适的”。柯蒂斯说,现在的政治情况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况已经“很不一样”,人民币升值后不会出现类似日本当年的情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带头逼迫日本政府同意日元升值。1985年9月22日,美国联合英国、西德、法国,强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1985年,日元对美元平均汇率为239∶1; 到1988年,上升到128∶1。日元的升值导致按美元计算的日本GDP凭空增加一倍,上升到美国GDP的50%——这是迄今为止美国GDP最有可能被其他国家超越的机会。1987年被美国确定为“美国历史性地标”的标志性建筑、位于纽约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在1989~1991年间被日本三菱集团以亿美元收购了80%的股权。日元的升值导致大量美元进入日本,日本股市、楼市暴涨。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市指数日经225指数上涨到38950点,然而,1990年经济泡沫破裂,日元汇率下跌,日本GDP再次跌回美国的25%。洛克菲勒中心又回到了美国人手中——1996年三菱集团以大约11亿美元将它卖给了高盛等组成的集团。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广场协议》所造成的日元大幅升值是日本经济在整个90年代长期萎靡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所有鼓噪人民币升值的高盛人物中,对人民币汇率影响最大的当然是高盛出身、2006年7月~2009年1月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保尔森。2006年12月,在北京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的保尔森对中国领导人说,“人民币更加快速地升值是中国最佳利益所在” ,有利于中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2008年12月初,人民币汇率连续数天走低,引发人们对中国政府是否有意让人民币稍微贬值的讨论。当月5日,保尔森在北京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时警告中国,不要试图扭转自2006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希望人民币以更快的速度升值。2008年以来中国出口减少,导致依靠出口的中国企业大量裁员。保尔森称,中国出口减少、企业因此裁员并非是人民币升值的结果,而是全球性需求减少的结果。回顾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数据,保尔森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期间,每次访华或者中美商务谈判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增大,似乎已成为一种“惯例”。例如,2008年3月保尔森访问中国前夕,人民币汇率于3月5日创出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的新高。。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4)
2、别人怎么说?
高盛的老对手摩根士丹利的一贯观点是:人民币应该保持稳定。对人民币问题占有重要话语权的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有两个,一个是其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另一个则是亚太区前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他们所代表的摩根士丹利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也很坚定:升值有损中国经济,人民币绝对不能在外界政治压力下贸然升值。
罗奇多次在重要场合传达了摩根士丹利支持人民币抵御政治压力的信息。在2005年5月17日的北京《财富》论坛上,罗奇认为,美国政治受制于选举因素,在国内经济和就业率有压力的情况下,国会议员为取悦选民,将会把压力转嫁到中国身上,“人民币应该保持稳定”。
对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其他世界性政治经济要人是怎么看的呢?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说,保持人民币稳定是明智之举,政府要做的是逐步朝着货币自由兑换的方向发展。升值是一个糟糕的想法,它将加剧而不是防御中国经济的通货紧缩,中国应当吸取日本的教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戈夫说,IMF不会支持要求中国放手让人民币升值的说法,因为此举可能导致其他国家面临风险。
3、中国人民银行怎么做的?
在高盛发表《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外需》的研究报告,预测未来6个月中人民币随时可能升值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7月21日宣布人民币汇率调整,人民币汇率升值2%。2006年人民币汇率升值%,2007年升值%,2008年升值12%。如果不是美国金融危机,2008年人民币可能升值15%。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到2008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已经高达21%。
2007年,在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人民币升值做出如下理论说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均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一公开而明确的表态等于向全球“热钱”资本发出了 “快快向中国搬钱”的邀请函和动员令:如果中国货币当局认定了以名义汇率升值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武器的话,短期内进入中国套汇的利润真是太丰厚了。只要在2008年1月将1美元的资金存入中国境内的银行,换成元人民币后躺在银行的储蓄账户上,到2008年年底,按大约元人民币比1美元的汇率再换成美元,这1美元就变成了美元,就有%的年收益,再加上存款年5%的存款利息,回报高达12%,而且几乎毫无风险。如果不是美国金融危机,2008年人民币升值15%,那就有20%的无风险回报。 2008年12月,保尔森在北京说,中国出口减少、企业因此裁员并非是人民币升值的结果,而是全球性需求减少的结果。
然而, 2008年4月9日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美国商会上海分会引用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说,在接受调查的外国在华公司中,17%的公司准备将部分经营撤离中国,而撤离中国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币升值。大量美国公司正准备撤离中国,将公司转移到越南等国家。前美国商会越南分会沃尔特·布洛克尔说,虽然完全关闭在中国经营而将经营转移到越南等国家的美国公司不多,但包括英特尔、惠普等在内的很多美国公司在通过扩大在越南等地的投资而将经营撤离中国。2008年11月,中国出口七年来首次下跌。2008年超过2000万流动人口失去了工作。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5)
日本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出现在《广场协议》压力下日元升值之后,中国最近一轮通货膨胀、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也发生在人民币升值之后。这难道仅仅是巧合?
被视为罗伯特·鲁宾门徒的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经济顾问、前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于2007年2月26日在《纽约时报》上评论说,这一理论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日本房地产与股市泡沫的形成及其破裂。萨默斯说,日本政府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广场协议》签订后,为了缓冲日元升值,日本政府放松银根,连续削减名义利率,导致流动性过剩。中国应该避免这一错误。
问题是,中国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本来就困难,紧缩银根只会给中国国内企业雪上加霜,导致它们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化。很多民营企业不得不到地下金融市场(黑市)融资。*曾经说,照他个人研究结果,黑市利率的调幅是官方利率的4倍。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收紧银根,将利率提高%,黑市利率提高4倍,提高4倍的结果是进一步打击已经萧条的民营企业部门。
因为断言中国股市、楼市泡沫严重并即将破裂,谢国忠被国内经济学家和媒体抨击为“试图唱衰中国”。 饱受围攻的谢国忠于2006年9月29日“因个人原因”突然从他服务9年之久的摩根士丹利辞职,成了独立经济学家。
梁红在2006年中国国内“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当选“宏观经济最佳分析师”第四名,2007年又获得第五名。
四、保尔森: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国债符合中美双方利益
2007年,在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中国应该出售持有的部分美国国债以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的舆论。
于是,前高盛CEO、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不失时机地来到北京说,中国持有并购买更多的美国国债是中美双方利益所在。甚至美国媒体也认为,在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情况下,保尔森对中国的访问时机再合适不过了。
如今,中国已经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据美国财政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万亿美元,其中亿美元购买了美元资产。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总金额高达7274亿美元。中国政府对这7000多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已经骑虎难下。继续持有的话,中国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将近40%投在美国国债,这比例也太高了点,何况美元自2002年以来已经贬值30%,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贬到头。如果中国抛售的话,必然导致美国国债价格下跌,首先受伤的是自己。其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对全球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以放弃自己的国内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出口大幅度下跌为代价而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 形象,中国岂能抛售美国国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从而再毁了自己“负责任的大国” 的国际形象?再次,美国不答应。如果中国政府抛售美国国债或者停止购买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在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后,只能以更优惠的条件(即更高的利息率)吸引买家,这对已经负债近11万亿美元的美国政府无疑是雪上加霜。最后,其他国家也不答应,因为抛售美国国债很可能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中国不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么?
但是,对于中国政府掏钱认购美国国债、让美国人消费,美国人并不领情。2009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列出了“对2008年金融危机应该负责的25个人” 名单,在进行自我反省的同时,也不忘埋怨中国政府——名单中名列第16位的是大手大脚消费的“美国消费者”,名列第24位的就是中国政府,因为正是中国政府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美国人才能大手大脚地消费,而这正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2009年2月2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中国时,却在继续向中国推销美国国债。她说:“我确实相信,中国政府和央行正在做一个聪明的决定——继续投资美国国债”,“通过继续支持美国债券,中国正在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
。 想看书来
第三节 狙击中国农业(1)
毛主席说,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
*说,将来中国要出问题的话,肯定出在农业上。
美国尼克松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民”。
2008年3月开始,全球粮食价格暴涨,30多个国家出现粮食危机。埃及、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国相继禁止本国大米出口,而海地政府总理更因粮荒引发的骚乱而辞职。
自2001年开始的WTO多哈回合谈判在2008年最后还是破裂了,因为各国在农业问题上的死不让步。
这就难怪高盛要狙击中国农业了。
一、狙击中国农业从养猪开始
1、在中国养猪
2008年8月《中国经营报》报道,2008年开始,高盛斥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连续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场。这条消息被中国媒体广泛转载,并立即在中国引起各界关注。
2、收购双汇与雨润
2006年5月入主双汇集团,这是高盛在中国投资的首单控股并购案。
2006年5月高盛以亿元收购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即双汇集团)国有法人股的方案获得中国商务部批准。2006年6月,高盛再以亿元收购双汇发展25%股权,高盛集团实际控制双汇发展%股权。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国内外拥有60多家国有全资、参股、控股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是农业部等八部委认定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肉类加工企业和河南省首批超百亿的企业集团。在国家统计局2004年公布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排序中列77位,食品行业第一位。2006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研究发布第10个年度报告,“双汇”以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0年成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之一。
2006年3月3日,双汇集团国有股转项目以10亿元的底价在北京市产权交易所挂牌。挂牌期间,包括淡马锡、高盛集团、鼎晖投资、JP摩根的CCMP亚洲投资基金、花旗集团、中粮集团等十余个意向投资人先后与北交所联系,并对项目进行查询和洽谈。最终,以高盛集团为实际控制人的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中标双汇。
高盛在竞标中的获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高盛已持有双汇集团在肉制品领域的最大竞争者——中国雨润食品集团13%股权,高盛对双汇集团的控股意味着高盛将同时拥有中国两个最大的肉制品集团股份。这就意味着,作为同一个“东家”的高盛将对这两个企业进行整合,这样看来,高盛将独霸中国肉类加工业的江山的说法应不为过。
二、高盛为什么在中国养猪?
作为投资银行的高盛为什么来中国养猪?中国各界为什么如此关注高盛在中国养猪?
1、高额利润
进入中国养殖市场具有很多优势,一是国内13亿人口的市场庞大,中国每年消耗的猪肉类食品已经将近万亿元人民币,还可以供给国际市场,销售不成问题。
国内对农业相关产业的各类补贴以及财政扶助措施同样可以惠及进入这一领域的国际资本。自2007年开始,财政部连续出台十项政策扶持生猪养殖,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