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揭秘高盛-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版到第8版。伊万·博伊斯基也成了1988年好莱坞影片《华尔街》男主角的原型。
  

第四节 繁荣与挫折
一、1990~1993年的繁荣
  高盛以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入90年代。1991年,高盛的税前利润为亿美元,而1993年,公司的税前利润更达到27亿美元。
  这让英国《卫报》在头版头条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坦桑尼亚和高盛之间存在着什么样区别?”《卫报》的答案是:“一个是非洲国家,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2亿美元,用于2500万人的消费。另一个是盈利27亿美元的投资银行,盈利的绝大部分在161个人之间进行分配。”1993年,高盛的合伙人人数为161人。
  二、1994年的挫折
  为了从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中恢复过来,美联储将短期利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短期利率的低下,造成了1991~1993年间美国债券市场的繁荣。然而,到1993年,美国经济已经恢复过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于是从1994年2月4日开始,美联储提高短期利率,到1995年2月,美联储连续7次提高利率,短期利率已经从%提高到6%。利率的提高导致债券市场出现雪崩式的下跌。
  1994年12月,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政府因为债券投资上损失17亿美元而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政府破产案件。在该县破产前,负责该县资产投资的县财政局长罗伯特·西特伦居然因为出色的投资业绩而连续七次成功竞选连任,并数次被美国一些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基金管理人之一。1994年该县破产后,西特伦承认自己对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一无所知。在对六项重罪指控服罪之后,西特伦被判处5年缓刑以及从事社会服务1000小时。 
  对于债券市场的这一变化,高盛也没有做好准备。
  1993年12月,即高盛1994年会计年度的第一个月,高盛在一个月中创造了亿美元利润的历史纪录,这是1993年普通月份利润的倍。就在高盛认为自己的盈利势头不可阻挡时,在1994年2~12月份的11个月中,高盛盈利只有亿美元,这使1994年的业绩成为公司十年来最差的。
  90年代初的高盛在全球的快速扩张、向高风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1994年业绩下跌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大量优秀雇员的离去与大量合伙人选择退休。合伙人的离去表明,高盛面临的不仅仅是业绩问题,更是信心的丧失与团体精神的动摇。英国《金融时报》评论1994年的高盛说,它“失去了合伙人、声望和道德” 。
  

第五节 上市之后
一、上市
  1994年9月乔恩·科尔金被任命为高级合伙人与公司董事长,亨利·保尔森为副主席,他们在危机中接管了高盛。
  1994年底由科尔金与保尔森主持的高盛合伙人会议被认为是高盛历史上最重要的会议。在会议上提出公司将进行调整组合,降低对交易业务的依赖,重新重视团队精神与对客户的服务,而保尔森则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削减成本,严格控制风险。
  1994年的挫折对高盛是一个很好的测试,它让高盛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并加以改正。公司经营业绩迅速改善。1995年,科尔金提出到2010年,公司税前收入将达到100亿美元。当时大部分人认为,这一目标不切实际。
  1999年5月,高盛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业公司上市案件之一。高盛的上市标志着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在华尔街不再存在。
  二、内部权力之争
  从1998年开始,高盛内部又发生了一场高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内部权力斗争。1998夏天,当当时CEO科尔金将精力集中在协助美联储救援LTCM时,亨利·保尔森在两位联席首席运营官约翰·赛恩与约翰·桑顿的支持下,成功夺取了高盛的领导权。
  科尔金被迫辞去CEO的职务。被迫辞职的科尔金虽然被任命为副总裁,却再也没有进入高盛的办公大楼,而是在自己的卧车中办公,以免碰上那些羞辱他的人。不久,他从高盛退休,全身投入政界,并成功竞选美国国会参议员。
  四、上市之后
  2003年,约翰·赛恩与约翰·桑顿先后离开高盛后,2006年5月,保尔森勉为其难地离开高盛,就任小布什政府财政部长。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被任命为高盛主席兼CEO。在随后的几年中,高盛出身的人先后控制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花旗集团、美林公司、美国财政部、世界银行还有白宫办公厅。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节 朋辈皆成鬼
1990年,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洛恩·彻尔诺在《摩根帝国:一个美国银行业王朝与现代金融的兴起》一书中说,在金融界,人们用“主承销商”一词来指代全球最出色的投资银行。
  据洛恩·彻尔诺的说法,历史上,“主承销商”的成员包括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顿、库恩罗布公司、狄龙雷德公司、所罗门兄弟、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承销商” 成员只有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顿、库恩罗布公司、狄龙雷德公司,而摩根士丹利则常常作为承销团的领头公司出现在主承销商名单的第一位。
  20世纪70年代底之前,“主承销商”中还没有高盛。然而,到2008年,这些曾经让人们敬畏的身影一个一个地从华尔街消失了,活着的只有摩根士丹利与高盛。
  在美国投资银行中,成立于1923年的贝尔斯登虽然仅名列第六,却是近几年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资银行之一。2007年,贝尔斯登在“财富全球500强” 排名第445位。在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贝尔斯登损失32亿美元。2008年3月17日,JP摩根提出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贝尔斯登,而在2007年1月,贝尔斯登的股票价格高达每股172美元。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林亏损500多亿美元。9月15日,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约500亿美元收购。有着94年历史、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证券零售商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的美林证券公司寿终正寝。2008年,美林在“财富全球500强” 排名第100位。1914年创建美林公司的查尔斯·梅里尔在1956年去世前,曾被华尔街历史学家称为“五十年来金融市场造就的第一个真正的伟人”。“第一个真正的伟人”创建的美林在伟人去世半个多世纪后不得不卖掉自己以避免破产。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算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山崩之猛烈”。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造就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公司破产案件,其负债总额6130亿美元,资产总额6390亿美元。此前,最大规模的公司破产案件为2002年7月的世界通讯公司,其总资产规模也只有1040亿美元。成立于1850年的雷曼兄弟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投资银行。2008年,雷曼在“财富全球500强” 高居第113位。
  20世纪80年代,所罗门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创新曾让它的业绩如日中天。1998年,所罗门与旅行者集团合并,随着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银行于1998的合并,最终成为花旗集团的一部分。
  在高盛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中,外部危机加上自己的错误,高盛曾几度几乎落得与朋辈同样的命运。然而,高盛每次都大难不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节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完卵(1)
没有多少人预料到,2008年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会如此严重,影响会如此之广:从房贷业蔓延到整个金融业,从金融业蔓延到实业界,从美国蔓延到全世界。
  一、华尔街:一个时代结束了
  几十年了,美国人没有经历过如此严重的经济衰退。2008年11月一个月中,美国万人失业,这是34年来失业人数最多的月份。美国经济学家们相信,这场可能持续到2010年春天的衰退将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严重的衰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尔街也没有经历过如此重大的变故。那时,贝尔斯登、摩根士丹利先后上市,投资银行以其无与伦比的赢利能力作为华尔街——甚至美国金融业——王者的时代开始了;差不多同时在大西洋对岸的英国,撒切尔政府引发的金融“大爆炸”永久性地改变了伦敦金融市场,暮气沉沉的伦敦重获了挑战华尔街的活力。
  2008 年,曾经是MBA毕业生梦寐以求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与美林因巨额亏损被收购了;雷曼兄弟破产了;活着的摩根士丹利、高盛将自己从投资银行变更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金融业——特别是华尔街——就这样以极不体面的方式结束了投资银行作为华尔街王者的时代。
  1、被震惊的格林斯潘
  大街上的芸芸众生没有预料到不足为奇,但经济学家们没有预料到,市场监管者没有预料到,连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没有预料到。
  小布什的财政部长、高盛前CEO亨利·保尔森一再拍着胸脯保证说,美国的银行系统没有问题。2008年9月15日,他还说:“我必须说,美国的银行系统安全而牢靠。”然而,仅仅一个星期之后,保尔森就向国会提交了700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方案,并要求国会在一个星期内迅速通过。   经济学家们与市场监管者对损失程度的估计表明他们毫无准备。这也许就是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当时没有降息、更没有果断采取援救行动的原因,并因此招致高盛出身的美国著名财经节目主持人吉姆·克莱默说美联储“什么也不懂”。
  2008年10月23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众议院“政府监管与改革委员会”就这次金融危机进行的听证会上,承认自己对“目前的状况感到震惊,难以置信”。能够让以见微识著而著称的格林斯潘“感到震惊、难以置信”的事情恐怕只能是百年一遇的奇闻异事。在美联储主席任上,格林斯潘就是以其见微识著的能力调控美国经济,让美国经济波澜壮阔地经历了持续近十年的繁荣。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的这番话一经媒体报导,人们这才发现自己正亲身经历着1929年“大萧条” 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股市也应声而跌。
  2007年7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A)创下了14164点的历史最高点。但好景不长,8月15日,下跌到13000点之下。此后,股市暴跌在全球司空见惯。到2008年11月26日,以标准普尔500计算的美国股市在2008年的损失已经超过了总市值的50%,而在“大萧条”的1929~1931的三年中,美国股市损失为80%。
  2、财富500强公司的破产
  次贷危机以来,全球被收购、被政府接管或者破产的主要金融机构与非金融公司已经数以百计,其中就有美林、雷曼兄弟、美国国际集团(AIG)、贝尔斯登、美联银行这些名列“财富全球500强”、曾经声名显赫、炙手可热的公司。 。 想看书来

第二节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完卵(2)
2008年12月3日,美国三大主要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的CEO再次到华盛顿向美国联邦参议院请求34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为了获得贷款,三位CEO保证,放弃使用公司专机、未来一年只领取1美元的年薪。为了表示诚意,他们从宾州驱车800多公里到华盛顿,而没有乘坐公司专机。
  二、高盛:倾巢之下的完卵
  在金融危机山呼海啸般的席卷之下,说高盛毫发无损自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在众多“财富全球500强”接连倒下的时候,高盛不但活着,而且遭受的损失不过是皮肉之痛而已;危机之中高盛仍然能够延续着它自1999年上市以来直到2008年第四季度才出现亏损的能力。问题是,高盛靠什么延续其不亏的纪录?
  “股神”沃伦·巴菲特曾经将衍生金融工具称为“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量子对冲基金创始人、著名金融家乔治·索罗斯也就金融机构使用过高的杠杆率发出过警告。为什么同样制造、贩卖、使用了大量的“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高盛在杀伤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没有为其所伤?同样使用了将近30倍的杠杆率,为什么高盛能够完好地生存下来?
  1、损失仅38亿美元
  贝尔斯登、美林、雷曼兄弟三家投资银行消失了,AIG在一只脚已经踏入坟墓的时候被美联储用1700亿美元纳税人的钱拉了回来。高盛的老对手摩根士丹利遭受重创,损失144亿美元。
  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花旗银行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损失惨重,花旗集团的CEO 查尔斯·普林斯于2007年11月下台。花旗自己估计,2010年年底之前,花旗几乎不可能盈利。
  据彭博社统计,到2008年8月中旬,全球损失超过10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已有14家,花旗以损失551亿美元高居榜首,美林以亏损518亿美元紧随其后。在中国银行也损失了20亿美元并名列第43位的情况下,高盛以损失仅38亿美元而名列32。
  2、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自从有了衍生金融工具以来,金融市场中每次重大的损失几乎都同它有关。1995年,尼克·利森投机于东京股票交易所的日经225指数期货失利,导致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巴林银行因遭受14亿美元损失而破产。1998年美国对冲基金LTCM因为亏损46亿美元而几乎倒闭案件中,也有使用了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原因。中国公司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中,也屡遭惨重损失。2005年,中航油因为石油期货交易而在新加坡亏损亿美元;2007年,“国储铜”在铜期货交易中亏损9亿美元。
  2003年4月致公司股东的信件中,“股神”巴菲特就将衍生金融工具称为 “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巴菲特警告说,如果不加控制的话,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将不仅会伤害衍生金融工具的卖家和买家,而且会殃及整个经济。
  不幸言中,巴菲特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2007年以来,正是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MBO)等衍生金融工具大幅度缩水导致了贝尔斯登、美林遭受巨额亏损而被收购。雷曼兄弟因在美国抵押贷款衍生工具业务上连续40年独占鳌头而业绩彪柄,但雷曼兄弟也正是因为在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上的亏损而破产。
  面对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业务这一可能损人并害己的“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高盛也没有能够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它也和其他所有投资银行一样,大量制造、贩卖与使用了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如今,房贷衍生证券已经被视为“有毒的废弃物”,高盛发行与持有的一些房贷衍生证券则是毒性最强的废弃物:在高盛发行的这种债券中,有些债券的信用等级在2007年恶化速度之快超过任何其他公司发行的类似债券。
  很多人将这次危机中金融机构的破产归因于它们使用了太高的财务杠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一般在10~15倍左右。自2003年以来的5年中,雷曼兄弟的杠杆率从23倍增加到30倍,高盛的杠杆率虽然没有达到30,也从17倍飙升至28倍,增加的幅度超过已经破产或者被收购的雷曼兄弟与贝尔斯登。
  问题是:在雷曼兄弟、贝尔斯登伤了投资者也毁了自己的同时,为什么同样制造、贩卖、使用了大量的“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高盛在杀伤了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没有为其所伤?同样使用了将近30倍的杠杆率,为什么高盛能够完好地生存下来?
  

第一节 高盛与华盛顿间的旋转门
一、博尔顿与保尔森
  乔舒·博尔顿与亨利·保尔森的简历足以表明存在于华盛顿与高盛之间的旋转门——在美国联邦政府工作过后前往高盛,然后又从高盛回到联邦政府,或者从高盛前往联邦政府,然后又回到高盛。
  1954年出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法学博士的博尔顿是小布什的白宫幕僚长。博尔顿曾老布什政府任职。离开老布什政府后,博尔顿进入高盛,并在1994~1999年间担任伦敦高盛国际部负责法律与政府事务的执行主任。1999年,小布什竞选美国总统,博尔顿于1999年3月~2000年11月担任布什…切尼总统竞选委员会政策主任。2001年1月~2003年6月担任小布什的总统助理与白宫负责政策的副幕僚长,2003年6月担任布什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2006年4月成为布什白宫幕僚长。
  白宫幕僚长是美国总统办公室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统高级顾问。幕僚长负责总统日程安排、决定谁可以会见总统、决定什么事情应该向总统报告、就总统的政策目标与国会等谈判。因其权力之大,常常被称为“联席总统”。
  在美国历史上,有些幕僚长喧宾夺主,其风头盖过美国总统本人。美国作者迈克尔·梅德维德在1979年出版描绘美国总统助手的《影子总统》一书中,曾叙述了20世纪50年代在华盛顿流传很广、关于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及其幕僚长谢尔曼·亚当斯(Sherman Adams)的一个笑话。一个*党人对同事说,“如果艾森豪威尔死了,尼克松接任总统,是不是很可怕?”同事回答说:“如果谢尔曼·亚当斯死了,艾森豪威尔成了总统,会更可怕。” 因为日常事务都是谢尔曼·亚当斯处理,然后告知艾森豪威尔,*党因此讽刺谢尔曼·亚当斯与艾森豪威尔间的喧宾夺主关系。谢尔曼·亚当斯因权力之大而被称为“华盛顿第二个最有权力的人”,甚至美国《时代》周刊也间接地这么认为。里根政府时期,先后担任幕僚长的詹姆斯·贝克三世与唐纳德·里甘因为其权力之大、对美国内政外交影响之广而被视为美国政府总理。
  很多人在结束幕僚长任期后成为更高级别的官员。例如,尼克松的幕僚长亚历山大·黑格在里根政府担任国务卿;福特的幕僚长迪克·切尼后来先后当选联邦众议员、老布什政府国防部长、小布什政府副总统;福特的另一个幕僚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先后在福特政府、小布什政府担任国防部长。
  保尔森有着同样从联邦政府到高盛、然后由高盛再回到联邦政府的经历。
  在哈佛大学获得MBA的保尔森于1970~1972年曾担任尼克松政府国防部助理部长的人事助理。1972~1973年,保尔森曾经担任约翰·埃利希曼的助手,而埃利希曼是尼克松负责国内事务的法律顾问与助理,更是“水门事件”的关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