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企业过冬-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国GDP总量可望在30年后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30年的春夏秋,10年的大寒冬?(2)
更重要的是,30年的改革开,实现了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春夏秋,一是从指令性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是从无所不包的、家长式的全能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的有限政府;三是从人治转向法治。这三个层面的转型有快有慢,但其进程远没有结束。在转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冬天悄然已至。
  10年寒冬来了?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让国内的企业也感到了阵阵寒意。于是人们发出感叹:一个严酷的冬天突然降临了!此时此刻,敏感的管理者已经开始着手寻找过冬的方法和必要的过冬装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首先还要“观天象”,他们在这“换季”的时刻,更想知道中国企业的外部生态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冬天的寒冷程度到底如何!在这个冬天里,谁会最先被冻死,又是谁将顽强地挺过严冬,迎来新的春天?
  2008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巧合。正值华尔街愁云惨淡,“一个时代的终结”的论断此起彼伏的时候,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迎来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启动了又一个改革起点。但恰恰又是在这个时候,源自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也让国内的企业,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感到了阵阵寒意,而且这股寒流正在蔓延,我们已经听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发出感叹:一个严酷的冬天突然降临了!这个冬天会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呢?这个冬天的特征和以往的冬天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冬天的来临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冬天也许不是最冷的,但一定是最长的一个冬天。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个冬天肯定没有1929年、1930年经济大萧条那么寒冷,当时是有80%、90%的金融机构倒闭。而这次危机的情况是,欧美国家一些政府已经拿出几万亿资金救市,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种举动,会让这个冬天的温度不至于一下子跌入“严冬”,但也会让市场的自然恢复受到干预,因此,整个金融市场也不会很快地复原。
  从宏观管理的角度讲,中国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过去管理比较简单,大多数都是“找”和“抄”的过程。但现状要改变了,比如完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要创造性地否定过去,倡导新的宏观管理模式。中国的宏观管理进入了一个迷茫——混沌——创新的阶段。中国企业要顺利过冬、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做变革。
  这次危机表面上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其背后则孕育着中国实体经济的大转型。美国的服务业、金融业占GDP的比重非常大,个人认为,美国金融业的作用就是:通过资本的衍生产品,第一,去掠夺财富,先把你的财富吸引过来,让你的财富消失在里面;第二,成为不打仗也能干预别人经济的工具;第三,用这个方式增加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美元本身并不值钱,因为美国不创造财富,美元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是美国人的欠条。美国服务业的作用就是把美元推销出去,结果金融一垮台美国的挣钱工具就没有了,服务业特别是虚拟经济必然会遭到重创,所以美国目前也面临着由虚拟经济向实业转型的问题,因为它是过度消费型,没有了金融的保障就会举步维艰。
  美国的转型也让世界转型,首先中国就要转型。目前,中国是过度生产型、过度出口型,美国是过度消费型、过度进口型。这就像是两个拐子,一个瘸了左腿一个瘸了右腿,原来可以相互搀扶着走,突然一个断了一条腿,另一个就不好走了。为了支撑平衡,就必须要长出一条腿或者要锯掉一条腿。于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扩大内需成为了保持我们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课题。
  灾难来了,就必须过河到对岸去。桥窄人多,就会有人摔下去,就会有人淹死。当然也有人不从桥上走,自己造条船,也会各有各的方式。对于如何过冬的问题也是如此。
  对于未来的管理和未来的企业来说,也许原来这个企业并不好,但在严冬来临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熬过这个冬天的,那些体制弱的,或者本来就有问题的企业,比如那些产品质量不好、管理不善、又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势必会冻死!企业要真正度过难关,需要企业具备创造型的思维,需要管理上的变革。
  人怕冷,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天气太冷,二是身体差,三是衣服穿少了。但本质上则是主观在起根本作用。那么企业呢?企业怕冷又有哪些表现和症状呢?
   。 想看书来

企业怕冷的六大症状
企业为什么怕冷?
  其实,这可以从为什么怕冷上得到有效的启示。
  人怕冷,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天气太冷,二是身体差,三是衣服穿少了。虽然有一大客观原因,两大主观原因,但本质上则是主观在起根本作用。
  人如此,企业亦然!
  那么,企业怕不怕冷,有没有一些症状体现出来?就像一个人怕冷,他还会打啰嗦一样!
  从众多大中小企业的怕冷实践和经验来看,我总结了六大症状,可以有效的检阅企业是不是怕冷及怕到了何种程度??
  燥领导
  佛教劝人力戒来自“身、语、意”的几大魔障,以达智慧的悟境。而今企业界首当其冲的就是燥领导。一方面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企业的显性和陷性现状,另一方面它也在反过来加强与恶化着这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燥领导表现为急燥焦燥暴燥。
  患有躁症的企业领导,遇到不顺就立即陷入烦躁不安。或者采取极端手段,或者采取次优做法,或者直至把事情搞糟。他的思维没有集中在把困局解开,而是急于摆脱。然而稍有顺利就变得急功近利,试图投机速成大业。好端端局面给弄坏。
  患有躁症者内心长草无法沉静,总是以行动代替思考,反应太急事与愿违,耐心严重缺乏,表现在企业上则是急于求成,火速扩张,违背自然规律去把企业超速成长和发展。典型者如标王型的企业家。
  此症患者定力不足,没有恒见。他的观点、策略不断随外部情势而改变。他还不断更改自己的事业,有类“小猫钓鱼”。虽然他总是企图通过对捷径的寻找达成奇迹,但到头来无一例外一事无成。
  躁者,他的内心一方面经常被不现实的幻想驱使,一方面他的事业战略被另一个狭隘的思维替代:对某位成功者的业绩的结果攀比。所以躁者即肤浅又容易嫉妒。事实上很多躁领导的事业目标不是做成什么事情,而是被描绘成“要像某某”那样。在创业初期这是一个激励,到了一定阶段就是“三躁症”,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必须有自己的战略。一味地攀比和竞争导致虚名误人。
  大干快上
  在现阶段,中国的很多企业是没有价值观的。
  要勉强说有,也只是企业家或老板的价值观。因此,当一个企业的领导患上了三燥症之后,企业必然会大干快上,甚至猛干蛮上。
  一个基本的逻辑是,以速度对抗规模,以效率应对效益,机会意味着一切。
  但是往往患上这种怕冷症的企业往往不愿意承认企业患了怕冷症,他们会认为,这是企业正在强身健体应对寒冬的需要。
  其实不然,大干快上的背后,是违背了身体的本质特性和自然特性,就像一个从来没有洗过冷水浴的人突然为了应对寒冬到来让他来洗冷水浴,结果可想而知。大干快上的企业的结果往往如此。
  中国的乳业可谓是集体患上大干快上症,三鹿如此,蒙牛亦然。相反,前几年应大干快上症受了重创的光明,反倒清醒了过来,在乳业的多事之秋,反而是最安全的一个。
  老子天下第一
  由于天凉受寒人类感染细菌、病毒,就会表现出拉稀、咳嗽、发烧、溃疡、尿频尿急等症状;由于地位的改变、发点小财、事情进展顺利、受到一些媒体追捧,部分人也会感染某些错误的观念,出现精神病状。傲慢是这些成功刺激诱发的最常见浅表性精神病。 中文病名为老子天下第一。
  身陷傲慢的病患虽临床症状各异,但其病灶却只有一个:认知障碍。俗语说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老子天下第一”,专业讲法就是:自我认知的问题。其实,傲慢涉及的认知障碍遍及病患的所有认知范围。
  这种认知障碍,可能是对自我的,也可能是对客、我相互关系的,也可能是对时局的。比如袁绍对曹操的判断,曹操对张松的态度,布什对伊拉克战争,芙蓉姐姐对自己,以及最近的大量的企业家对自己的判断。
  这种病症极其危险,直接危害就在于思维远离了现实,让企业远离了市场,直接后果就是开始怕冷了。
  多子多福
  多子多福的企业往往表现如下:
  第一,在区域上要以在国内到处跑马圈地,“此地我来耕”,要么跑到国外开始设办事处设厂甚至兼并老外企业;
  第三, 在产品上则是全面开花,所有市场上的产品都开始投入生产,大小通吃,高中低价一个也不能放过,产品线产品群一批跟着一批投放市场,动辄上百甚至上千个SKU;
  第四, 在品牌上,则是多品牌、主副品牌、母子品牌全军出战,甚至还跑到国外去注册一个的洋品牌以开点洋晕壮点洋胆,来忽悠中国老百姓;
  第五, 在管理上,则是人海战术和车轮战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百。
  在这种多子多福的症状影响下,部分区域开始出现地荒,产品开始流产,品牌开始出现互相打架,管理上则是官派林立……好不热闹!
  一夜成名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而今这社会,名利双收则成为众多企业和企业家甚至普通人的终身追求。
  可以这么说,企业家个人名气是企业成功的副产品,绝不是真正的目标。企业的根基还是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并能带来利润的产品和品牌。
  但是现实中患上此病的企业家往往会过度依赖宣传,务虚重于务实,常常热衷于炒作、策划、玩空手道、评奖等,疏于以产品和品牌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实业发展、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水行舟止,物极必反,过度的炒作和夸张的亮相,可能使所有努力功亏一旦。
  病急乱投医
  病急需投医,但病急不能乱投医,更不能找庸医!
  国人往往也是没有病的时候从来想不到医生,而一有病时,往往哪怕是不严重的小病也是急吼吼地开始到处求医问药。 中国的企业莫不如此。
  从飞跃到蒙牛,从国美到PPG……包括还有众多叫不上名的企业,本可以安全过冬,或可以安全着陆,但往往是病急乱医,甚至找到了庸医而自毁好好的身体。
  这是怕冷症的最大症状。
  什么叫热产品?能够畅销长销高价销的产品才是热产品。而在成为热产品之前,必须破除产品夭折三宗罪、新品上市五道关。有了热产品,这个冬天市场不再冷!
  

热产品:让市场不再冷(1)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市场上开始上演着产品超生游击队的生死大战!
  一个不到2亿额的企业竟然会有100余个产品品种?
  一个不到5年的企业竟然有200余种产品型号?
  然而,奇怪的是,竟然这样的企业也还能活得不错!
  原因,只因为,生意太好做了,企业惊人的混乱,但出奇的生机,因为还有钱赚。
  然则,世事时移,如今这样的机会已经没有了。
  冬天来了,最先倒下的一定是那些没有优生优育能力的企业及其背后的产品类、产品线、产品群。
  从海尔集团的采力到太太药业的汉林清脂,从大众的高尔夫汽车到永乐的家居生活馆,从微软的维纳斯到盛大的易宝,从小天鹅的洗碗机到汉高的洗衣粉,从宝洁的润妍洗发水到农夫山泉的尖叫饮料……
  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了众多品牌和企业在产品运作的精彩绝伦的成功和辉煌。
  从脑金金到血尔,从奇瑞QQ到百安居DIY,从阿里巴巴淘宝网到微软MSN,从方太的消毒研碗柜到纳爱斯的洗衣粉,从隆力奇的蛇油膏到娃哈哈的营养快线……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这就是产品的力量,更是市场和产品背后的力量!
  1、产品夭折三宗罪
  有人说,产品就像是孩子。
  也有人说,产品就是命根子。
  还有人说,产品啥也不是,关键看你怎么卖!
  ……
  产品到底是什么?也许时下的今天,中国的市场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市场洗礼,人们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产品是营销的基点,产品是一切的原点,营销的最后最高境界就是产品的竞争。
  虽然如此,“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三五天”的产品生命周期率依然在上演。一项来自于第三方独立机构的调查表明,2005年全国新上市约100万件,夭折率达到了95%。
  数据很可怕,但更可怕的背后是我们的企业在产品上的那种“运气理论”和“短命思维”导致了众多的产品“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短命”现象。
  1)“快生”与“速死”
  一朝分娩,十月怀怡。对于产品,更是如此。
  “快生”的结果,要么是早出胎的剖腹产,要么是没成形的畸形儿。而对于产品来说,则只有一个结果和答案,那就是“速死”。正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尤其是一个新产品。它来不得丝毫偷工减料,也来不得任何拔苗助长,更来不得掩耳盗铃,需要的是农民式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精心耕耘和春秋秋冬一个四季的苦苦轮回。
  TCL在手机上加了一个宝石,让其手机一夜成名,也让其一阵风地没有了;发现现在在市面上依然叱咤风云的还是那些埋头苦干的诺基亚们。
  2)“多生”与“少活”
  多子就一定多福吗?
  无数行业鲜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多生多子的结果不是“找死”就是“少活”。
  医药行业的“多子多福”的误区已经再次告诉我们,单纯依靠“多生”的人海战术已经是无法真正应对现代市场的竞争。医药行业曾经赖以为荣的少辄几十个产品多则好几百个产品的这种“产品车轮战”已经让一批又一批的普药企业倒闭和关门,而偏居福建一角的片仔癀却以“单品打天下”的“优生”战略实现了05年2亿的销售额1亿的利润,这样的业绩不仅中药企业汗颜,更让无数的医药企业眼红,动辄几十亿倒来转去多家上市公司的东盛集团一年才多少利润呀!
  3)幸运的“生”与糊涂的“死”
  “我们也不能知道为什么卖得这么好?能卖着就先卖着再说吧……当年的她加他就是典型的这样的个案。正所谓,不知道怎么生的,也就不知道会怎么死的。 。。

热产品:让市场不再冷(2)
果然如此,一个幸运的生下来的优良产品,最后也难逃糊涂死的命运。
  曾经在04年几乎让所有的巨头参与进来的鲜奶片产品就是这样的一个产品,伊利第一个进来了,蒙牛也跟着进来了,光明也进来了,三元也进来了……所有的乳业品牌都开始磨刀霍霍。然而,包括蒙牛在内的企业,当时也根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产品卖得这么好。一个业内传开的笑话是,当年伊利以下属公司不拔一分钱的形式开始运作鲜奶片产品时,半年内竟然三次调整销售目标,从1亿到2亿再到5亿,使得伊利总部开始重视和参与进来,蒙牛更是准备把奶片作为战略性产品一举全面进入,甚至把目标一下子就定到了8亿……然而,等大家都进来时,发现这个产品很快就死了,这个行业突然之间也就没了。蒙牛和伊利这样的巨头也让奶片这个产品撞了一下腰。因为鲜奶片这个产品是个典型的幸运的生必将糊涂的死的短命产品。
  2、新品上市“五道关”
  根据对消费品尤其是快速消费品的研究,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概率反映新产品的整体状况,这就是新产品市场成长规律、法则和关键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新品上市如何突破五道关。
  1)新产品上市的成长规律、法则和关键点
  ü 80%以上的新品死于到达A点的途中;
  ü 剩下的新品会有80%死于达到B点的途中;
  ü 剩下的新品仍然会有80%死于到达C点的途中;
  ü 剩下的新品还是有80%死于到达D点的途中;
  ü 通过D点的新品只有20%会进入相对稳定的销售状态。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新品存活的大数法则:只有不到10%的新品可以越过盈亏平衡点获得利润!假设中国目前每年有100000个新品推出,按照二八规则进行简单推算,那么在各点的新品存活数:
  ü A点=100000*20%=20000个;
  ü B点=20000*20%=4000个;
  ü C点=4000*20%=800个;
  ü D点=800*20%=160个;
  ü 通过D点=160*20%=32个。
  而且通过对众多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规律进行分析发现,新品市场成长的时间规律:新品需要6…12个月实现真正的盈亏平衡!时间对于新品就象是一道道栏杆,新品穿越时间的速度决定着新品的生死:
  ü 研发期:3……6个月;
  ü 到A点时间:4……6个月;
  ü 到B点时间:6—12个月;
  ü 到C点时间:15—24个月;
  ü 到D点时间:24—48个月。
  因此,所谓的新产品上市“大成功”就是指在此时间规律前提前到达前点的产品:如在导入期达到B点状态,B点达成C点状态等。因此,作为企业来说,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加快这种状态的实现。而大凡那些推广产品比较成功的企业来说,总是能够抓住那些关键点而实施关键的一跃,而那些屡战屡败的企业则是到了B点的时候发现A点的工作还没有做好。
  新品市场成长的关键点的成功,就是在产品的各阶段里的新品营销组合要以“关键成功因素”为核心进行的,其它因素为补充,形成多点联动的产品上市周期的联动体系,从而实现关键点的掌控。
  ü 到达A点的关键:快速实现分销体系的建立及渠道的广泛渗透:渠道制胜
  ü 到达B点的关键:消费者的终端购买及重购拉动分销链条的运动:终端(品质)制胜
  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