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放你的人生-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是人类竞争的游戏规则。
  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美国开国三杰之一的富兰克林,在他的文章《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曾说:“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切记,金钱具有孳生的繁衍性”。
  这些无形无价的主观资产,卑鄙者会看作不名一文,高尚者则会看作“千金难买”。不过,你认为它值多少,它也许就值多少。
  现实原则实际上则是强调进行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s)。
  中国有句古话:“毒蛇噬臂,壮士断腕,非为不爱,实为命故。”
  沃维纳格也有句名言:“最容易犯错误的,就是那些仅仅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行动的人。”
  “我要做什么”的最终确定,其实就是在“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下寻找平衡和综合的过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影响个人成功的因素也各有一本“难念的经”。当我们需要超越时,最关键的步骤也许是磨好那把尖刀——依赖优势。而当你需要守成时,也许就像一个木桶,关键在于补高短板,如一个胆怯保守的人,要增加勇气;一个专断的人,成功可能特别需要注意多听意见。
  策划人生必须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国际律师协会亚太论坛主席、DLApiper律师事务所的著名律师陶景洲,曾被媒体称为“中国反倾销第一人”。他的经历正是策划人生的典型范例。
  1977年,陶景洲参加高考,母亲因为不想让他离家太远,悄悄把志愿填成安徽师范学院,但陶景洲又自做主张改成了北大,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1982年,陶景洲从北###律系毕业后,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继续读研究生;二是出国去读预备研究生,但还要通过考试。渴望人生开放的陶景洲又不顾许多朋友“保险为重”的建议,选择了后者。

第5章 有效策划(7)
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的第二年,陶景洲意识到留学必须走进当地社会现实:“如果在国外仅局限于看完老师给你的参考书,局限于把语言学会;可能意义不大,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这种移民政策开放国家,学会怎么和当地人打交道,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融入当地社会,这才是真正地学习。”于是,陶景洲设法进入了一家法国律师事务所实习。
  正是这一系列的策划和积累,陶景洲完成了惊人的蜕变和成长。在他出版第一本法学专著时,法国比较法学界泰斗丹克教授曾这样惊叹说:“5年前的一个普通中国助学金的使用者,说着糟糕的法语,现在已修完法律的高级文凭,并在一家大型国际律师事务所积极地工作着,还能在北京和巴黎两个社会中应付自如……”
  加达国际商务公司总裁阎长明就认为,探讨创业的定位,在撇开那些绝对不可为的事之外,其实就是研究市场需要什么,以及自身的优势是什么。他以留学生为例表示:“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时候,要先分析一下我们有哪些条件。办公司,除了需要技术,还需要管理、营销、资本甚至是个人的魅力、魄力和毅力,最后得到市场认可,才能把产品卖出去。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不是在北美学到多少个博士能学到的。”
  关于如何确立目标,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我的个人经验可以供年轻人参考:
  第一步,经常拿出一张纸、一支笔、一点时间,在纸端写下自己想做的事,包括个人、家庭、社会、职业、财务以及各精神层面上的期望。在这一阶段,你并不需要对写下的目标负责,只需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写自己想做的事。
  第二步,把这个清单排序:列出长期的理想,急需现在完成和必须要做的事,眼前可以不作考虑的目标,美好但不现实或者代价过高的愿望,违背社会公德的想法……等等。
  第三步,对目标进行选择分类,分清“有所先为”、“有所长为”、“有所该为”、“有所必为”,然后写下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条件,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应该如何沿着这个方向去行动和实现。
  第四步就是开始把目标具体细化,分配日程,定下承诺,研究可行性和实施方案,设下完成的时限。当然,你还需要注意掌控时间,把握重点,形成效能。
  最后,及时行动!
  3.我该如何做?
  你出国到底是为了什么?
  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李平认为,一个人如何在社会中准确定位,是最为关键的一种素质。现在很多人都在谈海归,中国的发展也急需人才,但很多海归目前还不能直接转化为中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就在于他们虽然具备国际背景,却不能契合中国社会的人才需求。因此,出国留学一定要人生定位准确,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李平就是个例子,他认为:“留学对我来说,只是一次成长,一个过渡,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国创业。所以,尽管我多年在国外学习、生活,但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关注。回来以后,我就充分发挥我所吸收和学习的东西,创业对我来说,也只是用实践去检验我的想法的行为而已。”
  当我们已经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那么接下来当然是如何去做,并且如何做得最好。
  “我该如何做”,是开放式人生策划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人生的策划,必须要达到优化人生的目的,因此也必须注意如何去实现人生。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优化人生?方法论有千千万万,重要的是要适合与适宜。而在这一点上,据我对200多位开放型成功人士的研究总结,绝大多数成功者的人生之所以高效,最根本的就在于注重这样一个原则:效能第一。
  掌控命运,当然要用你的“掌”扼“控”命运的咽喉。
  抓住要害、见血封喉、一击致命,这不仅仅存在于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比武,在我们的人生策划乃至其他行为当中也一样适用。因为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关键是抓住问题的核心,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打蛇要打七寸,然后才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价值。人生也是这样,有时候要敢于舍弃,抓大放小,要事第一,才能使人生高效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5章 有效策划(8)
效能第一的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个人要有全局以及长远的思维和视野,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做到事半功倍。
  但是,“掌控”和“效能”并不意味着“让自己忙个不停”、“把握住每一秒时间”、“什么事情都要操心”——这或许能够说明的只有你善于利用时间。
  一个企业家也一样,如果企业处在非正常状态,譬如危急关头或者创业开始,企业家不忙碌可能有点不正常。但如果一直这样,就只能说明这个企业一直处于“非正常状态”。或缺人才,或不善使用人才,或缺乏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我们生活当中也总有这样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救火、每时每刻都在赶时间,可当你问他:忙出什么结果来了?他却只能摇头不止。这都是个人有效率、却没有效能的表现。
  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能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总结人生高效时说: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能。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有个儿子,一度对追求效率十分着迷,每天行程都安排得相当紧凑。到后来,日程表居然细分到以分钟为单位。记得有那么一天诸事顺利,他依计划洗车、借书……但到了‘与女友分手’这一项,事先的计划完全打破。原本他只安排了10至15分钟打电话,向女友解释一切。没想到,解释了1个半小时,还难以收场,因为女友实在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再一次证明,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应讲效能——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效率比时间重要,而效能比效率重要。
  这一点也可以体现在我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上。一个人再聪明好学,一生通过各种途径所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相比于人类生产的信息总量来说,总是非常有限。更何况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知识信息,也根本来不及吸收消化。因此,你拼命地学,并且学得很有效率是不够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的脑袋能够储存多少知识,而在于有没有这个储存的必要,以及储存的知识和信息对你自身的重要性。
  就连一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也认为:“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狼吞虎咽;而有些书则需要细嚼慢咽,好好消化。”
  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书不需要读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素有“照相机”式记忆力的赞誉。晚年的时候,钱钟书先生曾经访问美国,在参观了美国的国家图书馆之后,结果却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书不需要读。”
  单项的效率再高,也不如整体的效率重要,而整体的效率则是效能。对于个人来说,单项就是事,整体则是人。而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单项是人,整体是团队。
  诸葛亮堪称智慧的化身,但他“鞠躬尽瘁”、“事无巨细,必当亲为”,只是个人高效率工作的表现。作为一个政府的“心脏”和“大脑”,他并没有使四肢等其他器官高效率地运转起来。因此,司马懿一了解诸葛亮如此劳累,立刻断定这个老对手——“不会活多久了”,而他没有说的下文则是:诸葛亮一死,蜀国也完了。诸葛亮的工作方式只能说明:一、蜀国缺乏人才,或者说缺乏正确的人才机制,所以他只能事事亲为;二、诸葛亮非能驾驭人才的“将将之才”,有人才不会驾驭,不能分权和授权给其他人才,所以他只能忙个不停,而这两个局面都只会导致一个结果:在这种勉力维持的情况下,其他人才因为缺少锻炼和缓冲,一时肯定无法接替诸葛的重担,所以诸葛死则国亡。
  职业策划:最重要的人生策划
  文凭的保鲜期最多五年
  我曾应邀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MBA学生进行过一次演讲,主题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策划和职业竞争力的塑造”。在演讲结束后,我跟清华学生进行讨论: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职业策划不以为然,潜意识地认为清华出来的学生怎么会找不到工作?他们认为这个大学品牌就是职场杀手锏,问题只是工作有多好而已。
  对于这种过分的乐观,就像面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过分自卑一样,我不得不谨慎地提醒:绝不能小看名校的无形品牌,但也不能高看,因为文凭的保鲜期最多只有五年。大学刚毕业,大家都没有正式工作经验,个人品牌中最重要的元素可能就是大学品牌和专业品牌。但五年后的简历,会主要看你干了什么,有什么业绩,职业生涯是不是螺旋式上升,而不会在乎你从哪毕业:譬如你在IBM做过经理,业绩会在那里,你也许就可以做惠普的经理,乃至做摩托罗拉的经理。而哈佛出来的人,也有被迫去开出租车的例子,北大毕业者,也有过最终被迫去卖肉的案例。

第5章 有效策划(9)
因此,我建议说:“不要抱着你的文凭和专业睡觉,重要的是现在开始你的职业策划,然后在高的起点上进行更高价值的积累。”
  职业生涯的规划,虽然只是人生策划的一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部分。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William 曾对职业策划有过这样的界定:个人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此外,个人在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时,应竭力避免从业的盲目性,降低失败的可能性,从而最有效率地走向职业生涯的成功。
  通常来说,职业策划一般有四个基本结构部分:
  ——目标,这是策划的方向和出发点;
  ——规划,根据目标分析情势,绘制战略蓝图;
  ——设定,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确立最佳的实施方案;
  ——执行,方案的运作,具体的战术运用,操作的方法和程序。
  职业策划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在今天,大多数大企业招聘人才,面试都会需要“填表”。请你“谈谈”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而职业规划,正是职业策划的一部分。
  我还经常收到一些年轻朋友的来信,跟我探讨职业规划,其中有个青年说:“您是做商务咨询的企业家,能不能给我们进行一次人生咨询?你认为个人职业规划最需要注意什么?”
  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两个方面:建立职业坐标,有价值地进行工作积累。
  (1)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坐标
  古人云:择术不可不慎焉。
  在这个多元化的开放社会,选择职业方向,虽然不能决定人生事业方向,但肯定会导致你奔跑方向的不同。曾经许多在大学时起点相同(中学成绩差不多、大学同个专业、曾同在一个公司一个部门)的人都开始了分流,再加上过程中有的坚持中有调整,有的调整中坚持,有的离开专业走上重新开始的道路……彼此的情况会越来越千差万别,当然也会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而其中那些成功者的职业生涯之所以成功,首先就在于在职业方向的选择上作出了正确的抉择。
  搜房网的董事长莫天全曾这么说:“如果你创业的方向正确,哪怕你做的事95%失败了,你还是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你的方向不对,就算你做的事95%成功了,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华点通国际顾问咨询有限公司的总裁苏姗,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医生。一位她敬重的学长——也是一位心理医生的自杀,使苏姗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不适应”,决定放弃这个“自杀率最高”、“令人身心疲惫”的职业。但她在调整职业方向中又发现:“我这一生,咨询、沟通、给他人以帮助的天性是不能改变了。”
  于是,经过认真思考,苏姗决定做企业的“心理医生”。为了储备实现相应职业策划的能量,已经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毕业的她又重新去攻读MBA。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后,苏姗立刻体现出了过人的天赋,MBA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美国运通公司的市场总监,随后在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担任中高层经理人,最终还是回到中国创立了华点通国际咨询公司。
  在我们接触和研究的200多位社会各界成功人士中,这些能持续成功的人士,大多有着适宜自己的职业坐标体系,理想与现实、职位与责任、经验与能力,似乎在他们手中能够达到奇妙的平衡。其实,建立成功的职业坐标,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无非就是我在上文中所说的,解决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如何做?
  (2)进行有价值的职业积累
  对于刚刚工作几年的年轻人来说,最现实的情况是满大街找好工作,而不是好工作主动来找你。因此,如何进行有价值、步步台阶的职业积累,是职业策划非常重要的一点。
  现在流行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我的态度是不反对也不鼓励,强调大学生们要心态平和,因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也不失为一种锻炼。此外,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学生没有相应的职业积累,这个职业积累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知识、意识,还包括相关的资源、人脉、经验、渠道的准备。

第5章 有效策划(10)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比尔·盖茨之类的人毕竟是少数特例,而且他也是在读大学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相关的职业积累,他之所以退学不是因为不想进入大学,而是他想在计算机业创业,但进的却是法律系。并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选择还是循序渐进,因为全面丰收的季节永远是在秋天。
  海归创业成功的共性之一:五年的职业积累
  我在创作《当代中国海归》时,曾归纳和总结了300个海归成功创业的案例,发现他们的创业成功有许多共性,其中有一条就是:他们平均都有五年左右的工作经验和职业积累,并且与后来创业所在的行业方向相近。如UT斯达康的创立者吴鹰原来就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了五年,百度的创立者李彦宏在道琼斯和Infoseek做搜索技术方面的工作也有五年,携程网的创始人沈南鹏则曾在华尔街三家投资银行工作过八年。
  相反,那些出国前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出国只拿了一个学位就归国的海归,因为缺少职业积累,不但创业难以成功,甚至连找到一个好的工作都很困难,以至沦为“海待”。
  进行好的职业积累,关键当然是你的职业积累要有价值,步步台阶,互为基础,而不是在进行重复劳动式的积累。
  林肯有句名言:“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来不会后退。”
  我们的职业积累也是如此,必须步步台阶地“人往高处走”,而不是去做一些重复的、倒退的、没有价值的、没有关联的工作积累。只有你的起点越来越高,平台越来越大,过去的业绩越来越能证明你的天赋和能力,你的个人品牌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你才能跳得更高更远,也更能掌握职业生涯的主动,自己主动挑选工作,然后逐渐实现职业期望。
  洗盘子收入再高,也不能写进简历
  1984年,我作为最早一批去北美读MBA的大陆留学生,虽然有奖学金资助,但经济上也远比大多数人要拮据。那一年我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更别说参加来自港台学生的聚会和舞会,可我也始终没有去餐馆做洗盘子之类的工作。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人生时间和机会成本有限,应该去做最有效能、最有价值的积累。洗盘子的收入再高,可就算洗了一万个盘子,也无法写进你的简历,为你以后的事业发展做铺垫。
  我在加拿大的兼职,就是找机会去银行、大公司做事,为重要的会议做服务工作,甚至做义工翻译。哪怕收入再少,只要能接触高层次的人,能进入商务中心的圈子,接触毕业后期望从事的事务,能够为以后发展积累经验和经历,同时维持基本学习生活费用就够了。
  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